书城成功励志苏东坡:人生突围
2600400000020

第20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

小和尚非常懊恼,而且紧张到手都开始发抖,无法把碗端稳。回到庙里时,碗中的油就只剩一半了。厨师拿到装油的碗时,非常生气,指着小和尚大骂道:“你这个笨蛋!我不是说要小心吗?为什么还是浪费这么多油,真是气死我了!”小和尚听了很难过。

另外一位老和尚听到了,就跑来问是怎么一回事。了解以后,他就去安抚厨师的情绪,并私下对小和尚说:“我再派你去买一次油。这次我要你在回来的途中,多观察你周围的人与事物,并且需要跟我作一个报告。”

小和尚又勉强上路了。在回来的途中,小和尚发现其实山路上的风景真是美。远方看得到雄伟的山峰,又有农夫在梯田上耕种。走不久,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边的空地上玩得开心,而且还有两位老先生在下棋。这样边走边看风景的情形下,不知不觉就回到庙里了。当小和尚把油交给厨师时,发现碗里的油装得满满的,一点儿都没有损失。

说完故事,苏东坡微笑地看着侄子。侄子说:“大伯,我明白了,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做法会有不同的结果。做事之前,先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有没有有别于固定思路的做法。”

苏东坡笑道:“人聪明不聪明,关键看他能不能调换位置看问题。眼睛不会转,脑筋自然死。心要放开,从事情中跳出来。佛说‘不执著’也!”

【东坡名诗】

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

珍重多情关令尹,直和根拨送春来。

为君栽向南堂下,记取他年著子时。

酸酽不堪调众口,使君风味好攒眉。

——《谢关景仁送红梅栽二首》

4.常习惯于变位思考

苏东坡的脑子灵活好用,一日几个好友一起谈论儒家的“中庸之道”与“权变思想”,有人认为儒家自荀子之后,汉魏、隋唐文士论及“应言之变”的人非常多,“权变”成为一些人的“术”,即手段,使得儒家“器化”了,苏东坡立即反对,他说中庸便包含着权变的内容,中庸是与时俱进,不泥于古。

《汉书?蒯通传》:“说士权变。”《傅子?卷三》:“所修出于纵横者,则言权宜而贵变常。”陆机《文赋》:“放言遣词,良多变矣,嫣蚩好恶,可得而言。”陆机《文赋》:“若夫丰约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或言拙而喻巧,或理朴而辞轻,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文心雕龙?比兴》:“马融《长笛》云:‘繁缛络绎,范蔡之说也,此以响比辩者也。”《文心雕龙?通变》:“长辔远驭,从容按节;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晏子赋》:“出语不穷,是名君子也。”等等都说到了儒士的“变”。

苏东坡无论做文写诗都好用典,与人论辩亦如此,他旁征博引一番后,说荀子“变”的说法没有脱离孔子思想。孔子认为有高尚道德的君子,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安定,整个社会风气的大事,所以要变;而小人的所思所想,多为眼前利益,乡土物产,好处实惠等,都是关于个人利益,得失进出的小事,只是个人与家庭的生计,所以怕变。这是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在生活中,苏东坡对于原则性的东西,是不轻易改变的,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却是变化的。有一个年轻的商人因债务受审。苏东坡让他说明他的苦况。被告说:“我家开了一家扇子店。去年家父去世,留下了一些债务。今年春天天阴多雨,人都不买扇子,并不是我赖债不还。”苏东坡停顿一下,眼睛一亮,计上心来。他一看笔砚在桌子上,忽觉技痒。他对那年轻人说:“把你的扇子拿一捆来,我替你卖。”

那人回去,转眼拿来二十把素绢团扇。苏东坡拿起桌子上的笔,开始在扇子上写草书,画几棵冬日的枯树,瘦竹岩石。大约一个钟头的工夫,把二十把四扇画完,把扇子交给年轻人说:“拿去还账吧。”

年轻人喜出望外,想不到有这么好运气,向太守老爷千恩万谢,然后抱着扇子跑出了官厅。外边早已传开太守大人画扇子卖。他刚走出衙门,好多人围起他来,争着拿一千个钱买他一把扇子,不几分钟,扇子卖光,来晚一步的,只有徒叹奈何了。

还有一次,一个由乡间赴京都赶考的书生,因有欺诈嫌疑而被捕。那个书生带着两大件行李,上面写着交京都竹竿巷苏侍郎子由,下面署名苏东坡。这分明是欺诈。苏东坡问他:“行李里头是什么东西?”

书生回答说:“我实在觉得对不起大人。鄙家乡的人送了学生两百匹绸子,算是帮学生的盘费。学生知道这些绸子一路之上要由税吏抽税,等到京都,恐怕只剩了一半。学生心想最出名最慷慨的文人莫过您苏氏二昆仲,所以斗胆用您二位大人的名字。万一被捕,您会体谅下情把学生释放。学生敬求大人恕罪,下次不敢了。”

苏东坡微微一笑,吩咐书记把行李上的旧纸条撕去,亲自写上收信人和寄信人的姓名地址。并且给子由写了一封短信,交给那个双手颤抖的书生带去。对那个书生说:“这次你放心吧。即便差人把你抓到皇上跟前,担保你平安无事。明年考中,别忘了我。”

那个穷者书生不胜惊异,万分感谢。他果然考中。回家时,给东坡这位恩人写了一封信感激深恩大德。苏东坡对这件奇遇非常欢喜,请他在家盘桓了几天。

苏东坡身边人表示不解,问苏东坡为什么要这样做。苏东坡回答道:天下的事物,天下的人物,随时随地在变,每秒钟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如何能适应这个变,如何能掌握这个变,这是学问的中心。变是对立的变,任何一件事都是相对立的,有正面必有反面,有好必有坏,你说对的,同时也就产生了不对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在这个相对的中间,有一个“中和”的道理。孔子说,若人们对事物有两方面不同的意见,有领导水平的人,可以使它能够中和,各保留其对的一面,各舍弃其不对的一面。这就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同时感叹说:“民鲜久矣。”一般的人,很少能够善于运用中和之道,大家走的多半都是偏锋。

苏东坡继而说:“孔圣人说过:‘暴虎冯河,死而不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个头脑灵活的人,他遇事不会冲动胡来,而注重于谋划变通。他的孙子子思很敬佩爷爷,在《中庸》中说:‘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苏东坡最后讲了一个故事:传说伯乐有个儿子,想继承父业,学相马之术。一天,这位“小伯乐”拿着父亲写的《相马经》,外出寻找千里马。《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一般。”他出门没走多远,便看见一只癞蛤蟆,就兴高采烈地回家告诉父亲说:“我找到千里马了,与《相马经》上说得差不多,高脑门大眼睛,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儿罢了。”伯乐听后,啼笑皆非,只好说:“只可惜这种马只爱跳,不能骑啊!”

【东坡名词】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

5.改道而行才会有出路

苏东坡的精神是“入世”的,而心态是“出世”的,他有别于大多数人“得意时学儒家、失意时学道家”,以出世的心态平衡入世的精神,使得他处高位不得意,处困境不失意。

苏东坡手边不离《庄子》,这对他调整心态起到了一定作用。庄子说:“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苏东坡发现庄子的思维是逆向的,对问题的反思,带来强烈的冲击力。现实的确如此,许多人只知道追求他们所不知道的,却不知道探索他们所知道的;都只知道非难他们不喜爱的,却不知道否定他们所已经赞同的。

《庄子?列御寇》上写到朱泙漫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技术,耗尽了千金的家产,三年后学成技术却没有什么机会可以施展这样的技巧。可见,一个人在社会中,在事业上要取得成就,有一定的贡献,那你就不能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固想法。既然不可为,无法做,或者做不到,那就早点觉悟,不至于浪费你的时间、精力、感情,避免出现到了最后两手空空的结局。

一定程度的主观能动性经常会使一个人迷失自己,以为凭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一切,包括社会环境和各种条件,就像人类盲目主动地“改造自然”,最后却毁坏了自然,使人类自己遭到更大的报复。这种想法是荒谬可笑的,到头来就会发现自己在整个社会面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微小到如同地上的蚂蚁一样,任何一只脚都可轻而易举地踩死它。人面对强大的社会,只能去被动地适应。

人如果一厢情愿,忽视客观规律,认为自己正确,实际上不符合现实状况,必然会四处碰壁,就像死钻牛角尖的人最终困死在象牙塔里一样,顽固的结局必然是失败。

关于这一点,苏东坡在《赤壁赋》中观点阐述得很鲜明,一个人在这个世上所需要的东西并不多,而造物主真正给予一个的人东西也不会多,所以,苏东坡看名利看得很低,“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放弃是个很大的学问。善于放弃的人,聪明灵活。《庄子?秋水》说:“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大智慧者眼光长远,穿行于事物之间而游刃有余。不会放弃的人,容易钻牛角尖,路会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