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苏东坡:人生突围
2600400000018

第18章 一蓑烟雨任平生(3)

这个故事出自笔记,不知是否真实,但透过文字,正说明了苏东坡身上有一种不向邪恶势力妥协的战斗精神。正义是信念的基石,缺乏信念,正义无法伸张。对“鬼”他义正词严,对那些邪恶的人,他通过嬉笑怒骂的方式,批评抨击,无所顾忌。

苏东坡晚年,流放在海南岛,年过六十,在旁人看来没有什么作为了,但他告诉陪伴着他的儿子苏过:人没有信念,行路就不会平稳,不是急躁,就是迟缓。有信念的人遇到逆境,也会内心平静。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孔子认为,一个人即使不幸处在患难之中,只要能择善而从之,不气馁,不放弃,同样有能力做一条铁铮铮的汉子。

父亲这种恪守信念的精神,对苏过影响很大。苏过明白,一个人的地位、身份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做人,立身行事能够本着诚信,规规矩矩地去做,无论自己处在什么地位,都一样可以成为君子(好人);无论自己是什么身份,都一样可以活得悠然自得。

【东坡名诗】

今年粳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雨如泻,杷头出菌鎌生衣。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茆苫一月垅上宿,天晴获稻随车归。汗流肩赪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粃。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吴中田妇叹》

6.不将自己边缘化

苏东坡一天对他弟弟苏辙说:“我知道我一向出言不慎。可是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一样,非要唾弃不可。”

这是他的性格,也是他为人处世的态度。

苏辙很为哥哥的性格担忧,他说:“哥,你要了解你说话的对方,有的人你可以向他推心置腹,有的则不可以。”

苏东坡点头道:“这就是我之所短。也许我生来就太相信人,不管我是跟谁说话,我都是畅所欲言。”

苏东坡第一次向神宗皇帝上书之后,他的弟弟苏辙,还有他的朋友都怕他有生命之险。他有一个朋友晁端彦,也为他担心。一天,晁端彦正好去看苏东坡。苏东坡告诉晁端彦:“我曾殿试高中,多少高官显宦立刻把我看做朋友。皇帝已然接受我的忠言。我不坦诚进谏,舍我其谁?”

晁端彦一言不发,面色极其严肃。于是苏东坡又对他说:“没关系。皇帝若想杀我,我死而无怨。但有一件,我不愿一身就戮而使你拍手称快。”说罢,两人都大笑起来。

苏辙对苏东坡说:“有一件事你知道吗?你留意过没有?一日空闲长似两日。所以人若一生70年都在空闲中过,他实际上等于活了140年。这是求长寿最容易的办法。”

苏东坡当然不会完全接受苏辙的话,他既有轻快、天真、开朗、玩笑戏谑的一面,又有好辩、随时可以吐露真理、不顾后果的一面。空闲是好,但作为知识分子,自己必须要参与社会,干预政治,哪怕会付出代价。

苏东坡上书前,很多人都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丢官失位。神宗是王安石的坚强后盾,反对王安石就是反对皇上。站在历史的角度看,王安石是对历史有贡献的人物,至少他在强大的阻力下推行变法,精神可嘉。但是,苏东坡、司马光和我们现在的眼光不同,他们从社会实情出发,看到了变法带来的弊端和社会“灾难”。于是他们反对变法,批评最高权力当局。知识分子没有将自己边缘化。这是北宋“党争”的意义所在,它有别于东汉时期完全围绕权力展开的宦党之争,也有别于唐朝因牛僧孺、李德裕个人恩怨引发的“牛李党争”。

苏东坡与弟弟谈起了隋朝的一个读书人,他叫赵绰。这个人为读书人的榜样,也是为官者的一面镜子。隋文帝统一全国以后,派人修订刑律,废除了一些残酷的刑罚。这本来是件好事,但他本人却不完全按照这个刑律办事,往往一时气愤,不顾刑律规定,随便下令杀人。这叫管理司法的官员很为难。赵绰觉得维护刑律是他的责任,常常跟隋文帝顶撞起来。有一次,长安大街上有人拿次币换好币,被人发现了,捉到衙门里。这件事让隋文帝得知了,隋文帝听说有人竟敢违反他下的禁令,一气之下,就下令把换钱的两个人统统砍头。

赵绰接到命令,赶忙进宫求见隋文帝。他对隋文帝说:“这两个人犯了禁令,按刑律只能打板子,不该处死。”隋文帝不耐烦地说:“这是我下的命令,不干你的事。”赵绰说:“陛下不嫌我愚笨,叫我充当大理官员。现在遇到不依刑律杀人的情况,怎么能说跟我没关系呢?”隋文帝气冲冲地说:“你想撼动大树吗?撼不动你就走开吧!”

赵绰说:“我只是想劝说陛下改变主意,谈不上想撼动大树。”隋文帝又说:“你想触犯天子的威严吗?”赵绰不管隋文帝怎样威吓,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隋文帝怎样骂他赶他,他也不走。隋文帝没法,很不高兴地进内宫去了。

后来,由于别的官员也上奏章谏阻,隋文帝终于取消了杀人的命令……

苏辙见苏东坡对赵绰敬佩有加,提醒道:“赵绰固然卓尔,可王安石最初只是个参知政事(副宰相),但因受皇帝支持,擅自越权进行变法计划,与吕惠卿、曾布私下决定一切。”他的意思是说,神宗是王安石的保护伞,他是听不进反对变法的人的意见的。

然而,苏东坡明明知道上书对自己很不利,有如往枪口上撞,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将知识分子的情感,将自己的思想化成了文字,呈了上去。他尽管没有成功阻止变法,但他也没有将自己处于边缘化。

【东坡名诗】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慈游淡泊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7.旷达中的“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苏东坡正是《易经》上这句古老格言的贯彻者。

苏东坡即使在贬谪生涯中,远离政治中心,他也不甘边缘化,他始终不忘国事,孤忠不减。苏东坡于贬逐中自称“孤臣”,虽含有不为人知不为世用的哀怨心理,但实际上他始终未能忘怀君国之事。他贬到黄州时作了一首《谢陈季常惠一暗巾》,诗云:“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上取可汗。”他在给滕达道的信中说:“西事得其洋乎?虽废弃,未忘为国家虑也。”真可谓位卑未敢忘忧国。

《宋史》本传记载:苏东坡谪居黄州,既未消沉,又未怨世,苏东坡以儒家思想积极入世;他又学老庄,却没有逃避现实;他还习禅宗,也没有消极遁世。这就是苏东坡,历史上难找出第二个像他一样的人。他以超然、旷达的情怀为后来者引以为知己。他的文化人格,也为后来者建立了一个非此即彼的精神家园。

苏东坡一生,汲取了儒家的“自强不息”和佛家的“精进”精神。被贬黄州,一开始住在一个佛寺里,随僧蔬食。现实的一切一度使他心灰意冷,他在《与程彝仲推官书》中写道:“但多难畏人,不复作文字,惟时作僧佛语耳。”禅师开始对他讲佛教的“精进”。精进,就是对于善的事情要坚决修行,对于恶的事情要坚决断弃,以勇健强悍之心,克服懈怠心理,从而完善自己。

唐朝鉴真禅师刚刚遁入空门时,寺里的住持让他做个谁都不愿做的行脚僧。但是,每天他都很勤奋地做着住持交给的工作,已经两年了,他每天如此,从来没有一次让住持对他的工作觉得不满。可是他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别人都在做很轻松的活,而自己却一直做寺里最苦最累的工作,而且一做就是两年这么长的时间。他实在难以接受,很委屈,觉得住持分配的一点都不公平。

有一天,已日上三竿了,鉴真依旧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开鉴真的房门,只见床边堆了一大堆破破烂烂的瓦鞋。住持很奇怪,于是叫醒鉴真问:“你今天不外出化缘,堆这么一堆破瓦鞋干什么?”

鉴真打了个哈欠说:“别人一年都穿不破一双瓦鞋,我刚剃度一年多,就穿烂了这么多的鞋子。”

住持一听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说:“昨天夜里刚下了一场雨,你随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吧。”寺前是一座黄土坡,由于刚下过雨,路面泥泞不堪。住持拍着鉴真的肩膀说:“你是愿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还是想做一个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鉴真回答说:“当然想做光大佛法的名僧。”

住持捻须一笑接着问:“你昨天是否在这条路上走过?”

鉴真说:“当然。”

住持问:“你能找到自己的脚印吗?”

鉴真十分不解地说,:“我每天走的路都是又干又硬,哪里能找到自己的脚印?”

住持又笑笑说:“今天再在这路上走一趟,你能找到你的脚印吗?”

鉴真说:“当然能了。”

住持笑着没有再说话,只是看着鉴真。鉴真愣了一下,然后马上明白了住持的教诲,开悟了。要做到精进,必须要具备“勇悍”的意志。勇是一种前进的动力,而悍是意志精纯无杂。“勇而无惰,自策发也;悍而无惧,耐劳倦也。”

742年,鉴真应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邀请,6次东渡,5次被风浪所阻,最后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于天宝12年到达日本。

748年,已60岁的鉴真已经历4次失败,但仍然充满信心,决定东渡。六月,他率随从从扬州出发,至常州界狼山便遇到大风浪,后来至越州界三塔山和暑风山各停住一月。十月间再行起航,不久怒涛又至,在海上漂流14天,经过无数险阻,竟被漂到海南岛的崖县。在那里得到地方官员的护送,东行经万宁,然后取道澄迈渡海至雷州。从此经广西的滕州、梧州而至桂州,在这里留住一年,然后受请赴广州。

在肇庆端州龙兴寺,日本僧人荣睿因屡经艰险,患上重病,不久去世了。鉴真哀恸悲切,送丧而去。他在广州待完春天,然后来到韶州,住在开元寺。普照在这里辞别鉴真,向岭北去明州阿育王寺。分手时,鉴真和普照握手相向悲泣。此时鉴真感慨渡海传戒的愿望不能实现,悼念荣睿,情思切切,加上受了旅途的热气,眼病突发,不久就失明了。不得不经大庾岭至江西虔州,接着到吉州。路上,他的高足祥彦又死于船上。他北行经九江乘船到南京,然后回到了扬州。此次水陆往返1万余里,费时最久,颠沛最甚。这是鉴真第五次挫折。

鉴真最后一次东渡是753年(天宝十二年十月),这时他已66岁了。鉴真自从发愿东渡传戒,到成功到达日本,前后同伴已死去36人,道上退出的2余人,只有他和日本僧人普照、天台僧思托始终六渡,不顾生命的危险,实现了赴日传戒的目的。

日本朝廷十分重视鉴真的到来,天皇派遣特使向鉴真宣读诏书,表示慰劳和欢迎,并授鉴真为传证大法师,请他在奈良著名的东大寺设坛传戒。日本的天皇、皇后、皇太子先后登坛,请鉴真授戒。接着,鉴真又为440多名僧人授戒,还有80人舍弃旧戒,由鉴真重新授戒。这是日本佛教史上正规传戒的开始。由于鉴真的努力,日本才开始了戒律一宗,而鉴真就是日本律宗初祖。

苏东坡明白:人在主观上无不希望做事一帆风顺,可现实中不可测的因素太多,所以得有承受挫折的意志与勇往直前的精神。佛教所说的“精进”,就是一种坚韧不拔、自励自强、奋斗不止的精神。苏东坡调整了状况,不再消沉,变得乐观起来。

不要惧怕前方的风雨,那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不要惧怕前方的荆棘,那是一个人成功的阶梯。面对困难,我们不应该畏缩,应该勇往直前。风雨中走过的人,才明白真正的快乐。

【东坡名词】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洞仙歌》

再高的山峰也有峰顶,再深的山谷也有谷底。每个人的一生注定既有高潮也有低潮,既有峰顶也有低谷;没有人会永远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也没有人会永远背时背运,道尽途穷。所有的困难都有尽头,如果你拼力攀登,就可以更快地到达顶峰;如果你主动奋斗,就可以更快地突破逆境。

生活中遇到困难,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人的一生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这些困难对人是种挑战。一个有信念的人,依靠精神、意志与自身的优势、强项去战胜困难。正如苏东坡所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勇敢者把挫折当成财富,当成一种难得的机会,他们认为要想成功就一定要有挫折和失败的经历,这些经历不是你想要有就有,所以早些、多些、经历挫折和失败,就可以早些、多些获得大的成功。没有人能够打败你,只有你自己,挫折是暂时的,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成功。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人生如战场,把事情做好,把困难解决掉,不也是一种“作战”吗?因此,当自己在生活和事业中碰到困难时,要“临难而不失其德”,让别人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懦弱的人,一个胆小鬼。即使做事失败了,但自己不怕困难的精神和勇气也会得到他人的赞赏;如果顺利地克服困难,就更加向他人证实了自己的能力!

人生难免有挫折失意,在黯淡的境遇之中,总会有一丝美好让你心中的希望之火继续燃烧。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所以无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之中,都要固守心中美好的梦想,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当你的心被一时的失意迷失方向时,请别忘了抬头寻找,希望的星光总在最黑暗的天空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