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简史
蛮族军人首领奥多亚克将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罗慕洛流放到坎帕提亚,西罗马帝国覆灭。人们习惯上把476年作为旧世纪的结束和中世纪的开始。
从476年8月起,奥多亚克成为意大利的主宰,服务于帝国的蛮族军队拥戴他为王。然而,奥多亚克只是蛮族之王。为了解决其在罗马人中的地位,奥多亚克要求罗马元老院派一使节到君士坦丁堡,请求皇帝芝诺(474—491年)批准他以贵族尊严代表惟一的皇帝治理意大利。芝诺顺应形势,奥多亚克以贵族和皇帝在意大利的最高官员统治罗马人,但不行使皇帝的特殊权力——颁布法律与铸造金币。
罗马行使的中央和行省的行政管理以及罗马市政管理,仍由罗马人根据枟罗马法枠执行。在经济上,蛮族军人在其驻地已占有1/3的房屋,现在扩充到土地上,以后发展到据为己有。奥多亚克信奉阿里乌派,其蛮族人也多为阿里乌派信徒。488年东哥特首领西奥多里克以罗马帝国的正式使者的名义举兵进攻意大利,493年率兵进入拉文纳,以叛变罪斩杀奥多亚克,在意大利建立东哥特王国,但西奥多里克仅作为皇权在意大利的最高代表,他任命全部官员,颁布规章制度(不是法律),铸造钱币(但不能铸造金币),整个制度属于二元体制。机构与民事管理仍沿用罗马旧制,军事组织亦如此。不过哥特人由自己的首领和法庭管理,只是使用枟罗马法枠。西奥多里克又把1/3的土地分配给哥特人。经济社会状况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只是以罗马人为大多数的高级阶层里出现少量哥特人。
东哥特王国存在了65年,到554年为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所灭。
在民族大迁徙中最后一幕是伦巴德人于568年,侵入意大利北部,打败拜占廷军队,建立伦巴德王国,首都设在拉文那。伦巴德人的入侵直接威胁受教皇控制的罗马公国,拜占廷既不能保护自己,也保护不了罗马。教皇只好向法兰克人求援,法兰克宫相矮子丕平乘机与教皇结盟,751年丕平在罗马教廷支持下,建立加洛林王朝。754、756年丕平两次出兵意大利,打败伦巴德人,夺取拉文那总督区与潘塔波利斯(意为“五城区”),送给了教皇,史称“丕平献土”,为教皇国(756—1870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大约这个时期,罗马教廷伪造了枟君士坦丁恩赐枠的文件,以后在政教斗争中发挥很大作用,直到文艺复兴时才被意大利著名语言学家瓦拉所揭穿。
丕平之子查理继续采取支持教廷的政策。775年他出兵意大利,消灭了伦巴德王国,将其领土并入法兰克;他还多次干涉罗马贵族反对教皇的事务,确保教皇的地位。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为感谢查理的帮助与保护,将一顶罗马皇帝的金冠戴在查理的头上,并高声祝贺:“上帝加冕最虔诚的奥古斯都,伟大的和平的罗马人皇帝,万寿无疆和永远胜利。”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三百年后,在西欧的地域内又建立起一个帝国,即“查理帝国”。814年,查理大帝逝世,其子路易继位,查理帝国因父子纷争、兄弟内讧和贵族叛乱而分崩离析。843年,凡尔登条约正式签订,罗退尔保留皇帝头衔,兼领意大利国;日耳曼人路易领东法兰克;秃头查理领西法兰克。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基础。9世纪晚期,加洛林家族在意大利的影响消失。
10—11世纪,在意大利中部与北部兴起了威尼斯、热那亚、米兰、佛罗伦萨和比萨等城市共和国。但意大利在政治上却极为分散。公国、伯爵领、教皇国、主教辖地和许多独立的城市共和国,互相竞争,彼此对立;地方大贵族操纵教皇选举,互相倾轧,南方的西西里岛与那不勒斯则外于拜占廷和阿拉伯人的控制之下。
德国以可乘之机,奥托一世远征意大利,962年获罗马皇帝头衔,1155年,德国皇帝又称“神圣罗马帝国皇帝”(962—1806年)。但德意志皇帝一即位,必须重新征服意大利,以迫使教皇为他加冕。拜占廷人、阿拉伯人、诺曼人、法国人和西班牙人也同样不断侵略和干涉意大利事务,使意大利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遭到严重破坏,阻碍了意大利的发展与统一;罗马教皇则一心要控制意大利与西欧各国,甚至希望恢复对东正教的统治,热衷于政教斗争,企图凌驾于所有世俗统治者之上,成为基督教世界的实际统治者(教皇英诺森三世曾达到如此地位,但很快罗马教廷的权威就开始动摇),严重妨碍了意大利的统一。由于教皇与德意志皇帝争夺欧洲的控制权,在意大利各个城市与诸侯领形成归尔甫派(教皇党)和吉伯林派(帝党)长达几个世纪(12—15世纪)的斗争。如但丁属于吉伯林派的,他写的名著枟神曲枠中,就把刺杀凯撒的布鲁图与出卖耶稣的犹大一起放入地狱,并将已故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和现任教皇克力门五世放在火窟中。但丁本人曾被子流放在外20年,客死他乡拉文那。可见这场斗争对意大利社会的影响之大。
十字军东侵期间(1095—1291年),意大利骑士组成医院骑士团(或称圣约翰骑士团),在十字军最后一个据点阿克被拔后,它曾改名马耳他骑士团,1834年其总部迁往罗马,在康德堤大街68号,首领享有大公称号,由当选的枢机主教任终身总长。其总部门前悬持饰有花瓣型徽章—“马耳他十字”的国旗,是一个没有国土的国家,受意大利政府优待与保护。威尼斯在十字军东侵期间为它担任运输任务,因此获得极大的利益,取得地中海的商业霸权地位。
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祥地,佛罗伦萨、威尼斯与罗马都曾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心城市,尼古拉五世、庇护二世和利奥十世等成为“文艺复兴教皇”,而闻名于世。宗教改革期间,罗马教廷进行了天主教宗教改革,整顿了内部,促进了天主教的改革,终于在这场社会大变革及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中保住了在基督教各主流派别中信徒最多的结果。
在新航路开辟期间(15—17世纪),意大利逐渐失去商业的中心地位,而大西洋沿岸诸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与法国先后成为西欧的经济与商业发达国家。
18世纪,意大利仍然是法国、西班牙与奥地利争斗的战场与掠夺的果实。拿破仑通过1800年的马伦哥战役和1805年奥斯特尔利茨战役,两次大败奥地利军队,意大利受制于拿破仑帝国。拿破仑统治崩溃后,北部意大利落入奥地利手中,撒丁王国势力有所增强,但意大利仍然四分五裂,期待着统一与独立。
意大利的统一
意大利的统一是撒丁王国通过王朝战争,结合马志尼的青年意大利党人和加里波第的“红衫军”共同努力的结果。
意大利在19世纪20年代,民族意识高涨,导向称之为“复兴运动”的国家统一过程。在这期间,先是以烧炭党人为代表贵族自由派组织一次次无望的密谋起义为其特征。许多革命者牺牲在监狱中和断头台上,却为更大的起义准备条件,反抗精神绵延不绝。
30年代,以马志尼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青年意大利党”,在复兴运动中成为主要力量。青年意大利党人一开始就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自由独立统一的国家,号召依靠自己的力量驱逐奥地利势力,争取民主自由和普选权,召开立宪会议和成立共和国等。这个纲领获得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等贵族和下层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由于马志尼的秘密宣传方式及财力缺乏,限制了他的成功。他曾在三四十年代组织多次起义,均告失败,但他的民主主义、共和主义思想传播到意大利全境,为国家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40年代中期,资产阶级自由派以枟复兴运动枠杂志为喉舌,开始掌握运动的主导权。他们宣传以改革而不是以革命与战争解决意大利前途问题,认为统治者和人民可以合作。他们寄希望于撒丁王国及其统治者阿尔伯特或罗马教皇庇护九世身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通过铁路、银行、学校和货币的统一,逐步达到民族自由和国家的统一。加富尔1852年出任撒丁王国首相,推行自由派的政策,实现以撒丁王国为核心的统一计划。外交上他寻求法国的支持,甚至不惜以割让萨伏依和尼斯为条件以换取拿破仑三世的军事援助。1859年,加富尔通过王朝战争并在人民起义的配合下,完成了北部和中部的统一。
被誉为意大利复兴事业三杰之一的加里波第在复兴运动中作出重大贡献。他于1860年率“千人团”(即所谓的“红衫军”)在地方起义的配合下很快解放了西西里岛和那不勒斯。最后,在加富尔操纵的“人民表决”之后,南方并入撒丁王国。除罗马外,意大利基本完成统一。1861年3月意大利王国诞生。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军从罗马撤走,意大利军队进入罗马,再次以公民投票方式,使罗马并入意大利,意大利最后完成统一。意大利政府对罗马教廷颁布“保障法”,但教皇庇护九世拒绝。自称“梵蒂冈囚徒”,此后50年来没有一个教皇走出过梵蒂冈。直至1929年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与教皇庇护十一世签署枟拉特兰条约枠(1984年又作修改),梵蒂冈城国正式建立。困扰意大利半个多世纪的“罗马问题”终于解决。
意大利统一后初期,加富尔派(温和派右翼)着手建立立宪君主制,选民仅限于以支付直接税数额(各地区之间及从事企业不同有差异)的男性公民,第一次选举在1861年1、2月进行,全国近2200万人口中选民仅有近42万,广大人民群众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体现出新王国的寡头政治的特征。政府推行英国模式的行政权力中央集权制,以阿尔伯特宪法为基础,结合政治、军事、财政的统一,民法与刑法的一致性,在确保国家统一的整体性及稳定性基础上,给予各省和地区以一定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