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文明史简编
25960400000004

第4章 古埃及文明的再发现和文字的产生

埃及人民在公元前4000年就创造了辉煌的古埃及文明,这一文明持续了3000多年。留下无数反映代表这一文明的宫殿、神庙、陵墓建筑等物质遗存。他们在文字、数学、医学、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的活动,构成古埃及文明与众不同的特征。古埃及人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发明了象形文字体系,在漫长的岁月中文字经历了复杂的变化,随着埃及独立的丧失,以及后来为古希腊、罗马所征服,古埃及文字被淘汰、遗忘,逐渐成为一种无人知晓的死文字。人们无法读懂无数雕刻在石碑、神庙雕像、石棺、崖面和陵墓墙壁上,书写在数以万计纸草上的古埃及铭文和文字。

很长时间里,古代希腊、罗马历史学家的著作是人们了解古埃及文明和历史的惟一源泉。由于这些古希腊、罗马历史学家都不懂古埃及文字,他们到达埃及时,古埃及文明已走向衰亡,他们的著作中关于古埃及的记述并不完全真实精确。古埃及文明随着它的文字的消失而湮没在历史之中。

文艺复兴开始后,人们重新对曾给古希腊、罗马文明强烈影响的古埃及文明发生兴趣。17世纪初开始,许多欧洲学者和旅行家纷纷前往埃及,搜集文物和各种铭文。许多学者对象形文字进行研究,尝试释读象形文字。由于当时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释读象形文字的工作进展不大。

1798年拿破仑率领法国军队远征埃及,次年,法军士兵在尼罗河口一个叫罗塞特的地方偶然发现一块刻满文字的石碑。这块黑色玄武岩制成的石碑,以其发现地点而被称为“罗塞特石”。该石长约115厘米、宽约73厘米、厚约28厘米,刻有三种不同的文字。学者们首先读懂了用古希腊文写的铭文,其内容是公元前196年埃及僧侣为国王托勒密五世写的颂词公告。进而推断,石碑上古希腊文和另两种古埃及文的内容应该完全相同。这样,学者们凭借掌握的古希腊文开始对罗塞特石上其他两种古埃及文字进行释读工作。法国的东方学者德萨西(de Sacy),瑞典外交官阿克布拉德(J 。D 。 Akerblad),英国科学家、光和波动论的创造者托马斯 · 杨(Thomas Young)都在研究古埃及象形文字方面取得有效的进展。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J 。F 。Champollion)最终成功地释读了象形文字。商博良具有语言方面的天才,对埃及怀有浓厚兴趣,自幼通晓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阿拉伯文、科普特文。11岁时立志要“像掌握法语那样掌握古埃及文”。经过20余年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获得成功。1822年9月29日,商博良在巴黎科学院会议上宣读了著名的枟就象形文字拼音问题致M·达西尔先生的信枠。在这篇专题文章中,他概述了成功破译古埃及象形文字方法的要点,解开了象形文字的疑团。这一天成为研究古埃及历史文化的学科——埃及学的诞生日。

对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释读以及大量考古发现,使人们重新开始了解、研究这一最古老的文明。从此,大批古埃及典籍的内容被揭示出来,各种王室敕令、政府文件、宗教和医学文献,以及史诗、散文等资料丰富了人们对古埃及文明的认识。

古埃及文字是埃及文明发展的产物。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一样,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象形文字是从图画文字发展而来的。早在文明形成以前的涅伽达Ⅱ时期,陶器、印章以及陶制或象牙的小雕像、饰物上已出现表示人物以及吉祥、祝福等内容的图画文字。随着国家的产生和政权的建立和管理国家行政机构和组织生产劳动的需要,原有的图画文字的使用更为经常和频繁,进一步发展为象形文字。象形文字虽仍以图画作符号,但图形、读音都已固定,形成形音固定的文字符号。具有会意、指事和形声的功能。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形成有体系的象形文字,它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部首符号三部分组成。

表意符号用图形表示词语的意义,特点是图形和词义有密切的联系。每一种能画得出来的实物都以该物的图形为符号。例如画一个五角星表示“星”的概念。从事书写工作的书吏可随时创造新符号,用来表示象形文字最初形成时尚未出现的物品。表意符号还可表示具体的动作。例如,画一个人把手放在嘴里,表示“吃”字。表意符号还采用引申和会意相结合的办法来表示抽象的、不能直接感知的概念或感觉。例如,画一个南部埃及特有的一种植物百合花来表示“南方”这个概念。画一个弯着腰,拄着拐杖的人表示“老年”这个概念。用象征统治权力的权标的图形表示“统治”这一概念。也有极少数本身就代表抽象概念的符号。例如X这个符号,表示“打破”、“分开”之意。象形文字中的表意符号基本上由表示实物的图形构成,极少数是纯抽象的符号。象形文字中的表音符号,原是表意的图形符号,但有音值,具有表音的功能。例如,猫头鹰的图形作表音符号时,读[m]音,已失去“猫头鹰”的含义。埃及象形文字的表音符号,最初很复杂,同一表音符号,常用不同图形表示。经过很长时间表音符号才趋规范化,形成24个单辅音、大批双辅音和三辅音符号。埃及象形文字的单辅音符号是字母的萌芽。腓尼基人对埃及文字加以发展,创造了字母,成为字母文字的祖先。除了表意符号和表音符号,象形文字还有指示符号,置于词尾,以表明这个词属于哪个事物范畴,如同汉字里的偏旁部首一样。除少数例外,古代埃及绝大多数的词都有指示符号。指示符号本身不发音。古埃及文字书写时词与词之间不留空隙,也无标点符号,位于词尾的指示符号起到把句中各词分开的作用。

埃及的象形文字在长达数千年的使用过程中,文字形体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经历了演变的四个阶段。

象形文字(Hieroglyph)一词由希腊语神圣(Hieros)和雕刻(Glupho)组成,含有“神圣铭文”的意思。古埃及人自己称这种文字为“神的文字”。象形文字体系从公元前3000年形成,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纪。目前所知最晚的象形文字材料,是在阿斯旺附近费来岛发现的费来铭文,属罗马皇帝狄奥多西(Theodosius)统治时代(377—395年)。最初,象形文字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如宗教、商业、官方文书等。书写在纸草和木头等材料上,或雕刻在神庙、陵墓、棺廓、石碑上。象形文字书写方向无定规,可以从上到下也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或从中间向左右两个方向分写。表示人、动物的图画符号,通常面朝文字的起点。象形文字字体复杂,难以快速书写,后来出现外形简化了的象形文字,即僧侣体文字(亦译为祭司体、圣书体)。最早的僧侣体文字出现于第五王朝(前2498—前2345年),它以简略的字形代替原来图形逼真的符号。到中王国的第十二王朝(前1991—前1786年),僧侣体几乎失去了图画性质,希腊、罗马统治时期,僧侣专门用这种文字抄写宗教文献,所以希腊人称它为“僧侣体文字”。僧侣体文字的书写方向是从右向左,有连写形式。日常生活中,僧侣体文字比象形文字使用广泛,更有实用意义。但正式的官方文件和铭刻,仍以象形文字书写。僧侣体文字一直使用到公元1世纪末、2世纪初。

公元前700年左右,出现一种叫世俗体的文字。世俗体亦译为“人民体”、“大众体”。它是从书写商业文书的僧侣体文字演变而来的。世俗体文字的字体比较简单,广泛用于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世俗体文字通常用墨水写在纸草或其他软性材料上,较少刻在石头或木头上。它的书写方向保留僧侣体文字的传统,从右往左。古埃及的文字经历了从象形文字演变发展为僧侣体文字和世俗体文字的过程。但新字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原有字体被废除。只是新字体逐渐取代旧字体,旧字体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希腊、罗马统治埃及时期,象形文字、僧侣体文字和世俗体文字同时使用。世俗体用于日常生活的文字记录,僧侣体用于行政公文和宗教文献,象形文字则主要用于石碑铭刻。希腊人征服埃及后,希腊文被确定为官方文字。统治埃及的希腊人和埃及上层人士讲希腊语,广大居民仍讲原先的语言。但因受希腊语的影响,埃及的语言形式起了变化,演变为科普特语,书写文字也发生变化,形成科普特文字。科普特文字主要采用希腊字母,它包括24个希腊字母和7个作为补充字母的世俗体文字。科普特文是古埃及文字发展过程中,能写出元音字母的文字。公元640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科普特语逐渐被阿拉伯语取代,此后,只有信仰基督教的少数埃及人还继续使用科普特文。

古埃及文字的结构和形体十分繁复,象形文字符号总数达1000个。一般人要学会、掌握、使用文字是十分困难的。需经长期严格的学习,才能知书识字。在古埃及,写字是一门艰难的专业,少数具有写字能力的人被称为“书吏”。这些书吏由专门的学校培养,只有贵族、上层家庭的子弟才有条件接受长期的学校教育。一块古埃及贵族的铭文上这样刻写着:“我遵照法老的命令创办并管理学校,学校里的全部学生均来自显贵人家,而不是来自穷苦人家。”书吏学校属于国家和神庙,大都设立在神庙里,也有在王宫里的。教师都是僧侣贵族。学生幼时入学,经过12年每天从早到晚的苦学,才能掌握各种困难复杂的文字以及其他如天文、算术、历史等知识。

古埃及的文字完全操纵在僧侣手里,他们垄断了传授文字的权利,有意给文字蒙上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神庙的兴衰直接影响文字的发展。公元4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罗马统治者禁止其他宗教的传播,下令关闭坐落于费来岛的埃及神庙。随着最后一批懂得象形文字的埃及僧侣去世,作为古老埃及文明重要载体的象形文字也就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