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智慧之光: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十五位传奇人物
2593300000022

第22章 临机应变权衡自保——陈平(1)

陈平虽然不属于汉室三杰,但他对汉朝的创立及稳定所作的贡献,一点也不亚于汉室三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超过了他们。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他的结局也比汉室三杰好得多,这不能不归于他的足智多谋和临机应变能力的超凡出众。

他先投靠魏王,后来投靠项羽,最后才投靠刘邦。因而便有人借此说事,说他缺乏忠信,反复无常。刘邦手下的一些人甚至设局陷害他、污蔑他,以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诽谤他。按理“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投主不贤,另择良主,本无可厚非。可人们对陈平要求却未免过于苛刻,还编了一出戏叫《陈平盗嫂》,来诽谤这位足智多谋之士。

事实上,说陈平盗嫂,纯属子虚乌有的无稽之谈(我们后面还要分析),这对陈平实在是一个天大的冤枉。当然,这可能与陈平本人长得英俊、潇洒,且足智多谋,易遭受别人嫉妒有关。他六出奇谋,对刘邦最终击败项羽,拥有天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常说,谋士、良将要得善终,就得功成身退。而陈平功成不退,面对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竟能游刃有余,实属一大奇迹。下面我们来看一看陈平是如何施展他超凡的智慧,辅佐刘邦打败项羽,又是怎样除掉诸吕,稳定汉室江山的。

一投靠项羽难得重用

陈平自幼父母双亡,与兄长相依为命,苦度生涯。兄长为人厚道,勤于农作,每日起早贪黑,忙于生计。

陈平自幼喜欢读书,手不释卷。兄长见他勤于读书,心里颇为高兴,心想弟弟既然好学,不如送其投靠名师,也许将来能学有所成,也好改换自家的门风。于是,送弟弟外出求学,自己则在家劳动,供养家庭开销和弟弟游学所需的费用。

然而陈平的嫂嫂,却不能容忍陈平如此东游西逛,不务农商贾,白吃白住,遂经常指桑骂槐,奚落陈平。这也难怪,一般人都会这样。陈平明知嫂嫂对自己不满,也不予计较。

随着陈平长大成人,依然四处游学,从家里白吃白拿,其嫂嫂越来越难以容忍。有一次,一个人来到陈平家与陈平闲聊,因曰:“闻君家里贫穷,君食何物,竟如此丰腴,如此红光满面?”

其嫂在一旁听见,想当众羞辱陈平,遂乘机曰:“我叔有何美食,无非吃些糠粞罢了。有叔如此,不如无有!”羞得陈平面红耳赤,无地自容。此话后来被陈平兄长知晓,大怒,立刻将其妻休掉。

此事说明,陈平与其嫂嫂绝对不和,怎能有私通之事?可见,人们千百年来在戏台上一再传唱的《陈平盗嫂》,纯属子虚乌有的无稽之谈。

陈平到了婚配年龄,然四下皆知他家贫如洗,乃一介酸儒,只知整天四处游学,不事农商生产。因而,富人家没人愿意把女儿嫁与他;穷人家的女孩子,陈平也不愿意娶。就这样,高不成低不就,潇洒、英俊的陈平,快到三十啦,还是光棍一根。

距陈平家不远处有一富户姓张。张家之女连嫁五次,每次完婚不久,其夫即死。人们遂以为此女克夫,没人敢复娶其为妻。此女在第五个丈夫死后已在娘家居住了将近三年,从无人上门提亲。此女已年近三十,张家也十分着急,想尽快将女儿再嫁出去,也就了了父母的心愿。

陈平知此女美丽动人,且张家富有,远近闻名;若娶此女,自己有了家,便可不再拖累兄长。另外,自己游学之费用也不必发愁,真是一举数得。至于说此女克夫,纯属无稽之谈,陈平从来就不信这些虚妄之事。

陈平遂央求媒婆上张家为自己提亲。张家立马答应。不久,陈平便娶了张家女。婚后,张家在经济上大力扶持陈平。于是,陈平便过上了相对富裕的生活,所以,游学更加频繁,交友更加广泛。

张家之女与陈平结婚后,不仅未克死陈平,陈平还很高寿,活了将近七十岁。这在当时已算相当高寿了。可见,张家女克夫之说纯属迷信,陈平若像一般凡夫俗子那样轻信迷信,必然会错过这门好亲事。

后来陈涉起事,天下大乱。陈平便投靠魏王,然陈平多次献计魏王,皆不听。后来有人妒嫉陈平,在魏王面前说陈平的坏话;魏王遂不信任陈平。陈平也觉魏王难成大事,遂弃魏王而投靠项羽。

陈平跟随项羽入关,项羽对陈平虽未特别重用,却也不薄,因而陈平也想在项羽手下干一番事业。谁知后来的一件事,却使陈平不得不再一次弃项羽而另投明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原来,汉王刘邦还定三秦后,殷王司马卬遂反楚投汉。项羽闻听大怒,遂派陈平前往征讨司马卬。陈平不想劳师动众,遂亲往司马卬大营,对其陈说利害,劝其重新回到项羽麾下。司马卬当即悔过,表示愿意向项羽谢罪认错,重新归楚。

陈平使人回报项羽,项羽大喜,遂拜陈平为都尉,赏黄金二十镒。哪知过了不久,汉王派大将韩信征讨殷王司马卬。项羽闻听,立即拨兵救应。

韩信用兵如神,司马卬哪里是韩信的对手,很快便被活捉,汉王为其解缚,并慰谕一番。司马卬真是个软骨头。刘邦几句好话,他便深受感动,再次投靠汉王。

项羽派去救援的人马,走至半路,闻听司马卬已经投降,只得返回。项羽问明情由,勃然大怒;但司马卬已经降汉,他的火气无从发泄,遂迁怒陈平,怪他当初不该劝司马卬悔过,而应将其剿灭。

陈平闻听项羽发怒,大惊,害怕自己被盛怒之下的项羽诛杀,遂将项羽封他的都尉印和二十镒黄金封好,派人送归项羽,带上自己的宝剑,连夜逃离楚营。

可见,陈平前面弃魏王归项羽,后来又离项羽投汉王,皆出于无奈,责任实在不在陈平这边,怎能说他是反复无常的小人呢?看来一些学者说陈平不忠不信、反复无常,实在是冤枉了这位古代智者。

二弃暗投明跟随刘邦

陈平好容易逃到黄河岸边,恰好有船,随即上了船,催促船夫赶快划船。哪知到了河中央,船夫划船的速度减了下来,却不停地用目注视陈平,陈平知道这是船夫见他一人仗剑而行,疑他是逃亡的将领,认为他身上一定带有金银珠宝,欲谋财害命。

陈平急中生智,遂脱去衣服,赤身裸体,帮船夫划船;船夫见他确实未带任何财宝,穷光蛋一个,也就打消了谋财害命的念头,遂继续快速划船,不一会儿便过了黄河。

陈平遂来到汉营。汉王部将魏无知与陈平早就相识,知陈平天下奇才,因而极力向汉王推荐。汉王传令召见陈平,恰到午膳时间,遂赐陈平与其他几位候见的人留下来用膳,汉王用完膳后,略感喝得有点多,头晕,不便见客,遂传令明日再会客。

陈平曰:“臣为急事而来,所言之事不可过今晚,岂待明日耶!”手下遂将陈平之语报知汉王,汉王即命进见。陈平正冠而进,见汉王歪着脑袋,眼睛似睁非睁,口吐酒气,两个侍女正在服侍其喝茶。陈平只得硬着头皮,上前施礼。汉王定了定神,曰:“公有何急事,请讲。”说完,打了个酒气熏人的嗝。

陈平曰:“项羽正在与齐相持,彭城必然空虚,大王诚欲讨楚,此难得之机也。若此时率兵迅速东征,直捣彭城,则一举可破也。”

就这几句话,说得汉王豁然开朗,酒性全消,精神倍增;遂推开两个侍女,坐直了腰,赐陈平坐于一旁,继续询问讨楚方略。陈平应答如流,侃侃道来。汉王大喜曰:“公弃暗投明,弃楚投汉,此天欲使寡人成功也。”遂问曰:“公在楚居何官职?”对曰:“都尉。”汉王当即拜陈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陈平拜谢而退。

诸将见陈平初来,便得重用,俱怀不平之色,议论纷纷,无非是说汉王用人不该不慎重,对从楚营来的人,不知其才能若何,不考察便重用。汉王闻之,更加重用陈平。

然众将依然怀不忿之色,特别是以周勃、灌婴为首的一帮武将,伺机寻找陈平的茬。他们竟然想了一个办法陷害陈平,即密令一些部将向陈平行贿,看陈平收不收,结果陈平一概不拒,全部接收。

这下这些人可抓住把柄啦,周勃、灌婴遂言于汉王曰:“陈平虽英俊、潇洒,犹如冠玉,未必有真才实学。臣等闻其居家时,逆伦盗嫂。事魏不容,归楚不忠。今日大王封官赐爵,令其护军,彼竟受诸将贿金,贿金多者,得到好的职位;贿金少者,安排较差的职位。陈平,反复乱臣也,愿大王详察。”

这一段话,说得汉王不免起了疑心,遂召魏无知责问,魏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大王所言者,行也。今楚汉相持,此正用奇能智士之时也。臣为大王所荐智谋奇士,以佐王定汉灭楚,安敢因有瑕疵而不荐乎?”

汉王又召陈平曰:“先生事魏不终,事楚而去,今随寡人,众人疑惑不解。”陈平对曰:“魏王不用臣谋,故弃魏归楚;项羽任人唯亲,所用之人,非项氏兄弟即其妻之昆弟,奇谋之士不能用,不得不另寻贤主以佐之。闻汉王能用人,故历尽千难万险,特来相投。臣裸身而来,不受金无以为资。大王若觉臣之计谋可用,愿大王用臣之策;若以为臣之谋划有误,臣任凭大王处置。”

汉王大惭,执陈平手,抚其背曰:“寡人之过也。寡人不该误听众将之言,怀疑先生。”遂赐陈平黄金二十镒,拜为护军中尉,监护诸将。诸将观汉王如此,乃不敢复言。

这里陈平说“他裸身而来,不受诸将贿金,便无以为资。”这未免有点强词夺理。你就是再穷,也不能作为你受贿的理由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理陈平不会不懂吧。再说汉王难道没给你发工资吗?幸亏汉王大度,正值用人之际,不予计较;否则,陈平又得另寻辅佐之主了。

三频出奇谋终定天下

汉王固守荥阳城,与项羽相持一年有余,后来范增献计于项羽曰:“欲破荥阳,必须断其粮道,城中无粮,荥阳可不攻自破矣。”项羽依计而行,数断汉军粮道,围城攻打甚急。汉王恐粮断兵变,城破被擒,乃遣使入项羽大营请和,将荥阳以东归楚,以西归汉。

项羽本欲许和,范增曰:“今汉王因城中乏粮而请和,此乃天灭汉之时也。此机断不可失,请从速攻城。”项羽遂不许请和,攻城愈急。汉王大骇,急问计于陈平。陈平献计曰:“项羽为人,疑忌心颇重,其手下不过范增、钟离昧、龙且等人忠心耿耿,为其卖命。大王若能捐数万斤金,行反间之计,离间其君臣,其势必削。”汉王从其计,乃取黄金四万斤,交与陈平,任其所用。

陈平派了许多小卒,扮成楚军模样来到楚营,贿赂项羽周围的人员,请其散布谣言,就说钟离昧等人,跟随项王出生入死,功劳甚多,却不得裂地封王,皆怨气冲天,欲投靠汉王,共灭项羽,分王其地。不到两天,楚营上下便议论纷纷。

项羽果然疑忌钟离昧等人,不肯重用。项羽既然疑忌钟离昧等人,乃派使者到汉营探听虚实。是日,汉王醉,不便见客,仅与来使寥寥数语,便昏睡过去。由陈平招待来使。使者被领进客馆,留他进宴。

陈平遂离开使者,为其安排饭食。来使见陈平在他对面的房子吩咐众人。不一会儿,便摆上了一桌盛宴。但见:鸡鸭鱼虾,山珍海鲜,牛羊猪肉,一应俱全,陈年佳酿,摆了数坛,精美餐具,金光灿灿。来使心里大喜,没想到汉王如此好客,竟以这样高的规格招待我。

过了一会儿,陈平进来问曰:“亚父近来身体可好?有无手书?”来使曰:“我奉项王使命,并非由亚父所遣。”陈平听了,故意失色曰:“吾还以为汝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

陈平遂出去低声吩咐了仆役侍者一会儿,只见仆役侍者们立刻将刚才的丰盛午餐撤去,还听见仆役门小声议论说:“项王的使者,怎配享受如此高规格的接待?”使者分明听得清楚,怎能不气愤呢?无奈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只得暂且忍耐。

过了很久,大约两个时辰,仆役侍者才又换上了极及普通的饭菜,鸡鸭早已不见,酒肉一概全无,好像进了佛家寺庙,摆的全是萝卜、白菜、土豆这样的素菜,餐具粗糙不堪,好像都没洗干净。这时,使者已饿得前胸贴到后背上了。陈平连面都没再露,只让两个小卒陪使者吃饭。

使者大怒,本想不吃,无奈饥饿难忍,只得上前用餐。哪知不吃则已,一吃更令人生气。原来热菜已凉,难以下咽;凉菜已馊,根本没法下口;遂胡乱吃了几口,愤然离席而去。一口气竟跑回大营,将陈平之言以及两次饭菜的巨大差别,一一告知项王,并言亚父一定背着大王与汉王私下往来,愿大王提防。

项羽闻听大怒,但念范增年迈,又是自己的亚父,不便当面斥责,只是不用其计谋罢了。陈平的这一离间之计,就要他们君臣相互疑忌,互不信任。如今目的已经达到,但事情尚未完结,请列位接着往下看。

范增并不知项羽已不再信任他,一连数次催促项羽攻城,想乘刘邦城中乏粮之机,一举攻破荥阳,活捉刘邦。然而,项羽只是不听。范增无奈,只得回房歇息。

后来范增听说有人在项羽面前说他的坏话,告他范增与汉王私下相通,因而项羽怀疑他有异心,才不听他的计谋,乃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好自为之,臣愿告老还乡。”遂愤然离去。

一路之上,伤心不已,老泪纵横,心想他范增已年过七旬,几年来,忠心耿耿为项羽卖命,从未萌生一丝一毫的邪念,如今却遭竖子怀疑,怎不令人气愤!越思越觉得冤,越想越想不开,遂怒火攻心,未到彭城,便一命呜呼!

陈平两施离间之计,使项羽疏远其众武将,并将其帐下仅有的一个多谋之士范增,活活气死,使项羽陷于孤立的境地,怎能不败?

范增死后,项羽自思,亚父跟我这么多年,从未有过异心,前日之事,莫非是敌人使的离间之计,遂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越想越窝火,越想越气愤。

项羽满腔怒火,大骂刘邦诡诈阴险,使亚父命丧黄泉。他发誓一定要攻下荥阳,活捉刘邦,为亚父报仇。第二天,命将士四面全力攻打荥阳城,并激励将士:先攻入荥阳城者,封万户侯;活捉刘邦者,赏万金,封关中王。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项羽全军上下,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都想首先打进荥阳城,活捉刘邦。

一座荥阳孤城,更兼城中乏粮,将士饿着肚子,怎能久守?所以,尽管汉营将士拼命死守,怎奈楚兵重赏之下,如恶狼猛虎一般,每日数次,轮番攻打,眼看荥阳城已是摇摇欲坠,危在旦夕。

急得汉王刘邦惊恐万分、坐立不安,愁得张良、陈平抓耳挠腮、无计可施。这时,汉王部将纪信献计曰:“事急矣,荥阳城绝不能久守。臣愿冒充大王诈降楚军,楚军必然疏于防范,大王可乘间逃离此城。”汉王曰:“将军智勇,古今罕有,只是这样做,将军必有生命之危,让寡人何以安心?”言毕已是泪流不止。

纪信跪曰:“末将蒙大王知遇之恩,情愿替大王一死相报。情况紧急,请大王速做决断。”刘邦问计陈平。陈平对汉王耳语曰:“纪将军既如此慷慨,我们可如此这般,便可逃离此城。”汉王点头称善,遂命陈平、纪信分头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