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遂写了降书,令人送往楚营。项羽观书大喜,问曰:“汉王何时投降?”使者曰:“只因城中粮尽,今夜便当出降。”项羽让使者转告刘邦,若今夜不降,明日城破,玉石俱焚。使者唯唯而去。
项羽召集众将商议,有人建议,须提防刘邦有诈。项羽也觉有理,遂令众将小心提防,不可走脱刘邦。
到了半夜,只见城东门打开,火把齐举,汉营士卒列队出城。楚兵也防有诈,遂紧握手中兵器,不敢松懈。哪知出来的人虽穿着盔甲,却全是女流,一个个娇声娇气,步履扭捏。楚兵哪见过这种阵势,当下议论纷纷。
只听妇人们言道:“城中粮已尽,望军爷放我等逃命去吧。”楚兵见是女流,本来就不想难为他们,只管趁着夜色火把,欣赏这难得一见的景色。
两千多女人走了好长时间,还没有走完,这时,城西、南、北门的楚兵,听见东门有大批女人往城外逃难,也纷纷前来观赏,只留少部分人在城西、南、北门坚守。
又过了半个时辰,只听有人喊道:“城中粮尽,汉王出城投降。”楚军皆呼万岁,声彻数里。城西、南、北门的楚兵闻听汉王将从东门出城投降,遂俱来到东门。汉王遂由樊哙、夏侯婴、张良、陈平等人保护着从西门逃去。
项羽亲自在东门等待刘邦。不一会儿,见一辆装饰华丽的车辆,从东门驶出,车上端坐一个身穿莽龙袍的人。楚兵误以为是刘邦,遂一拥上前,将车包围。项羽上前查看,发现车上坐的不是刘邦,遂厉声问曰:“刘邦何在?汝是何人,敢冒充汉王?”
车中人答曰:“我乃汉王部将纪信。项羽逆贼听着:汝杀死义帝,残害生灵,人神共愤,汉王岂能降你?如今他早已离开荥阳,重整兵马,定要将你消灭,为天下除害。”
这几句话,气得项羽哇哇乱叫,暴跳如雷,大吼一声:“烧死他。”话音刚落,数十个火把,一齐扔向车中,一霎时,火光冲天。可怜纪信,竟被项羽活活烧死。
汉王刘邦逃离荥阳后,回到关中,稍作休整,遂收拾兵马再次东向与项羽争雄。是时,韩信已破齐,使人言于汉王曰:“齐国多变,反复之国也,且南边与楚相邻,不如立臣为假王,镇守此地。”
汉王闻听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日夜望你来救,你却想做齐王。”张良、陈平立即过去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怎能禁止韩信称王?不如好言抚慰,立彼为齐王,令其自守。否则,将会生变。”
汉王亦悟,乃佯骂曰:“大丈夫平定诸侯,就做个真王,何必做假王!”乃款待韩信使者,使张良找人刻好齐王印信,到齐国立韩信为齐王。
楚、汉相持数月,未见胜负。彭越将兵常断楚兵粮道,英布截断楚兵归路,韩信数十万大军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与汉王一齐夹击楚军。项羽大恐,乃与汉王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归汉,以东归楚。
项羽遂送归汉王父亲与妻子,引兵东归。汉王亦欲引兵回关中,张良、陈平曰:“汉已有天下大半,且诸侯归附;楚兵疲弊,乏粮,此乃天亡楚也。今若不乘机进取,待彼休养生息,急难破矣。”汉王从之,引兵追击项羽。
后来张良献计汉王,增封韩信、彭越封地,二人遂欣然出兵,将项羽围在了垓下。终于灭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建立了大汉王朝。
陈平常出奇计,为大汉王朝的建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权衡自保卒诛诸吕
汉王平定天下后,便当上了皇帝,史称汉高祖。过了一年,有人上书高祖告楚王韩信谋反,高祖遂召集众将,商议对策。众将愤然曰:“愿陛下急下诏书,征讨逆贼。”高祖默然。恰好陈平有事禀报,遂问计于陈平。
陈平曰:“众将以为如何?”高祖据实相告。陈平曰:“有人告韩信反,有别人知道吗?”高祖曰:“无有。”陈平复问曰:“韩信知道吗?”对曰:“不知。”
陈平曰:“料陛下之兵强于楚乎?”对曰:“不及。”陈平曰:“陛下之将有能敌韩信者乎?”对曰:“不能。”陈平曰:“今陛下兵不及楚精,将不及信能,仅凭一告密之书,未知虚实,便欲加兵于楚,是逼信反也。臣窃为陛下担忧。”
高祖曰:“倘信果反,如之奈何?”陈平略加思索,曰:“古时天子巡狩,必大会诸侯。陛下可以巡狩为名,会诸侯于陈。陈、楚邻国,韩信必来拜见,陛下乘机将其拿下,此只需一武士足矣。”高祖称善。
高祖依计而行,果然将韩信擒拿,带回洛阳。后因证据不足,赦韩信为淮阴侯。陈平此谋,实属诡诈无比,对开国第一功臣行此阴险恶毒之计,难免招人非议。然陈平为人臣下,素知高祖疑忌韩信,怕韩信勇略过人,拥兵作乱;他不如此,又能怎样呢?
后来高祖封赏功臣,要封陈平为户牖侯。陈平不忘记当初极力推荐他的魏无知,上前辞曰:“此非臣之功也。”高祖曰:“吾用先生奇计,屡屡得手,何言无功?”陈平曰:“非魏无知,臣不能得事陛下,何言功耶?臣宁愿陛下重赏魏无知。”
高祖大喜曰:“先生知恩图报,不忘魏无知推荐之恩,真丈夫也。”遂重赏魏无知,仍然封陈平为户牖侯。这里,陈平知恩能图报,居功不争封,然封赏却一点也没减少,还得到高祖皇帝的特别赏识,岂非智慧过人乎?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超人的智慧,更需要一颗不贪的心。
陈平知恩图报,居功不争封这一招,赢得了高祖的完全信任。后来高祖多次增加陈平的封赐,皆因信任之故。在某种程度上,高祖对陈平的信任,甚至超过了萧何。
后来高祖因韩王信投降匈奴,攻击太原;遂御驾亲征,北击匈奴。一路势如破竹,连连得胜,高祖也有些得意忘形,遂不听刘敬之言,孤军深入。不料误中奸计,竟被匈奴团团包围,困在一座名叫白登的山上,军中少衣缺粮,将士冻饿难忍,一连数次突围,皆被匈奴兵击溃,无法脱逃。
幸亏陈平又出了一条妙计,才使高祖逃离虎口,化险为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诸君勿急,请听我慢慢道来。
原来,匈奴单于冒顿新得一个阏氏(妻子),十分宠爱,此次出征也带在身边。陈平一日在山上观见冒顿与阏氏并马而行,心里便有了计策。遂命一个胆识超众、雄言善变的小卒乔装打扮,带上黄金珠宝和一张图画,趁天黑秘密混入匈奴大营,私下求见阏氏,并吩咐只需如此这般,便可成功。
常言道:有钱能使鬼推磨。此人用钱开路,很快便见到了阏氏。汉使请阏氏屏退左右,将黄金珠宝奉上。阏氏见到了耀眼的黄金和五光十色的珠宝,早已是喜笑颜开,又打开图画,见是一幅美人图,苗条淑女,十分艳丽动人,不免产生妒意,刚才的笑容当即凝结在脸上。这一切都没有逃过汉使的眼睛。
过了一会儿,阏氏问曰:“此图何意?画中女人确系何人?”汉使对曰:“汉帝为单于所困,情愿求和,两家罢兵,所以奉送黄金珠宝于阏氏,望阏氏在单于面前美言,尚恐单于不允,故愿将国中第一美人,献于单于。只因美人不在军中,故先将美人图象奉上,今已遣人去取美人,数日便到。”
阏氏曰:“这倒不必,单于不缺美女。”汉使曰:“汉帝也舍不得这个美人,并恐此女将来与阏氏争宠,只是出于无奈,不得不如此。倘阏氏能令单于撤围,当然不献此女,还当再献黄金珠宝于阏氏。”
阏氏曰:“我知道了。汝可回报汉帝,尽管放心。”遂将美人图交还汉使。汉使称谢,接图拜别而去。
阏氏唯恐汉人取来美女,献于冒顿。遂不敢耽搁,来见冒顿曰:“闻汉朝尽起大兵前来救主,几日便可到达。”冒顿曰:“有这等事?”阏氏曰:“汉帝被围,汉人岂肯干休?今单于围困汉帝数日,也不能取胜,想是天佑汉主。久留此地,必然对我军不利,万一汉朝救援大军来到,我军岂不腹背受敌,倘若有失,阏氏还能再服侍单于乎?愿单于思之。”说完,已是泪流满面。
这几句话,句句在理,说得单于心动,加上晚上两人同塌共寝,阏氏免不了再说一些劝其撤围的话,任你单于如何勇猛凶悍,也不得不听从美人之言了。
第二天,匈奴之兵戒备放松,有撤退迹象;高祖遂乘机逃离虎口。
高祖击败淮南王英布后,得病卧床。有人在高祖面前言樊哙之短,高祖大怒,命陈平速去斩樊哙之头,周勃去接管樊哙的军队。陈平谓周勃曰:“樊哙是皇帝的老部下,战功显赫,又是吕后之妹夫,今帝因一时愤怒,欲斩之,事后必然后悔。不如暂且将其囚禁,让皇帝自己发落。”周勃然其言。
陈平押着樊哙返回长安,半路闻听高祖驾崩,恐吕太后疑忌自己,亦恐其妹吕媭在太后面前进谗,于己不利,遂让士卒压着樊哙慢走,自己快马加鞭急奔长安。来到高祖灵前,倒头跪拜,放声大哭,哭声甚哀。
吕太后闻听陈平哭声,急忙出来问樊哙下落,陈平遂一一如实相告。吕后转忧为喜,曰:“先生能顾全大局,为社稷着想,不妄杀功臣,实国家之幸也。”陈平曰:“皇帝一时盛怒,未必真要斩杀樊将军,臣故生制之。”
吕太后遂对陈平另眼相待,陈平要为先皇帝守灵,吕太后为之感动,乃让陈平做郎中令,负责教导孝惠帝。一会儿,吕媭对吕太后曰:“诛杀樊哙,实陈平之谋;彼今见皇帝驾崩,却来装好人,实实令人可恨。太后不可轻饶了他。”
吕太后曰:“汝如何恩将仇报,彼若欲杀樊哙,哙早已死多时矣,安能活到现在?”吕媭遂不敢复言。
孝惠皇帝六年,相国曹参病故,遂以王陵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一年多以后,孝惠帝驾崩。吕太后称制,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昔高祖有言,非刘氏,不得封王。此事万不可行。”吕太后大怒,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曰:“可。”太后大喜。
王陵责陈平不该忘记高祖“非刘氏不得封王”之言,一味阿谀献媚太后,异日地下何面目见高祖乎?陈平曰:“今太后称制,我等能阻止诸吕为王乎?不如权且顺从,再作计较。”王陵不以为然。
太后怒王陵不同意封诸吕为王,乃免其右丞相,佯升其为太傅,实则不用王陵。王陵怒,称病不朝,几年后郁郁而终。
王陵被免右丞相后,太后遂以陈平为右丞相,审食其为左丞相。陈平素知太后与审食其的关系,也知太后欲专权行事,便来了个顺水推舟,大撒手。整日喝酒取乐,与娇妻美妾享受生活。朝中之事,任由太后与审食其为所欲为。
吕媭对陈平曾经抓过樊哙一事耿耿于怀,经常在吕太后面前说陈平的坏话,曰:“陈平身为丞相,整日不理政事,只知歌舞升平,饮酒作乐。”陈平知道吕媭之言后,更加放纵。吕太后暗暗高兴,因为这样她才可以独断专行,为所欲为。
吕太后曾当着陈平之面,斥责吕媭,并让陈平不必害怕吕媭所进之谗言,吕太后是不会相信的。这分明是说,我正巴不得你陈丞相不管事哩。
吕太后驾崩,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卒诛诸吕,立孝文皇帝。可见,陈平当日委曲求全,屈意顺从吕太后,正为今日也。
孝文帝欲封赏此次诛杀诸吕的功臣。陈平以为,此次诛杀诸吕,自己功劳比不上周勃,情愿将右丞相职位让与周勃。孝文帝见陈平如此谦让,自然敬佩陈平的人品,当即准奏,封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
然而,周勃毕竟是一个武将,没什么文化,对朝中大事往往考虑不周,临机应变能力也不及陈平。所以,当右丞相不久,便觉得自己不是当丞相的料,自觉才能远不及陈平,遂称病请免相,谢归相印。陈平遂一人身兼左右丞相之职。
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病逝,其子孙后代世袭其侯爵好几代。陈平数出奇计,辅佐高祖定天下,又辅佐孝惠帝、孝文帝几位皇帝及吕太后,然始终为皇帝信任,未受到任何疑忌、冲击与迫害,打破了千百年来,智能之士辅佐国君开创江山,功成不退,多遭横祸的常规。陈平多次受到国君的重赏增封,世称贤相,善始善终,无超凡之智,谁能如此乎?
陈平对我们今人的启示
1.陈平是一个务实的人。人皆言富户张女克夫,无人敢娶;他却不信邪,娶了张女,便不愁无钱游天下了。
后来投靠汉王,有人故意设计陷害他,假装行贿于他,他也因为穷困,便慨然接受贿赂。汉王责问,他也毫不隐讳,并说“臣裸身而来,不受金无以为资”。此话虽有些牵强附会、强词夺理,然而刘邦听了非但不认为是强词夺理,还认为陈平说的是实情;不仅不加罪于他,还另外赏赐陈平黄金二十镒,且官加一级。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刘邦是干大事的人,是个政治家。封建中国的政治家一般对经济问题看得很轻,只要你不夺我的江山,不对我的江山构成威胁,贪点财算不上什么大缺点。
纵观中国历史,很少有大臣因为经济问题而被杀、被关。和砷那么大的贪官,乾隆也不杀他,那是因为和砷没有谋杀乾隆、谋夺清朝江山的野心,乾隆认为和砷不会对自己的江山构成威胁;后来嘉庆杀和砷,是因为和砷曾企图谋杀嘉庆。
高祖封赏功臣,要封陈平为户牖侯。陈平却上前辞曰:“此非臣之功也。”高祖曰:“吾用先生奇计,屡屡得手,何言无功?”陈平曰:“非魏无知,臣不能得事陛下,何言功耶?臣宁愿陛下重赏魏无知。”
高祖大喜曰:“先生知恩图报,不忘魏无知推荐之恩,真丈夫也。”遂重赏魏无知,仍然封陈平为户牖侯。这里,陈平知恩能图报,居功不争封,然封赏却一点也没减少,还得到高祖皇帝的特别赏识,岂非智慧过人乎?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超人的智慧,更需要一颗不贪的心。
陈平知恩图报,居功不争封这一招,赢得了高祖的完全信任。后来高祖多次增加陈平的封赐,皆因信任之故。
2.陈平善于临机应变,权衡自保,从不干无把握之事。孝惠帝驾崩后,吕后称制。此时,萧何、张良、曹参等,相继亡故,在朝中他已是势单力薄,吕氏势力日益强大。此时若与吕太后硬碰硬,必然会使自己身败名裂,且不利于将来灭吕安刘。
所以,当吕太后欲立诸吕为王,问左丞相陈平时,他只能违心地说:可以。王陵责陈平不该忘高祖昔日之言,一味阿谀献媚太后,异日地下何面目见高祖乎?陈平曰:“今太后称制,我等能阻止诸吕为王乎?不如权且顺从,再作计较。”
后来陈平为右丞相,审食其为左丞相。陈平素知太后与审食其的关系,也知太后欲专权行事,便来了个顺水推舟,大撒手。整日喝酒取乐,与娇妻美妾享受生活。朝中之事,任由太后与审食其为所欲为。
3.陈平多次出奇计,扭转乾坤,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其中两次奇计救了刘邦的命。后来,又诛杀诸吕,安定刘氏,更是功绩卓著。但他居功不争封,不贪图虚名,加之他善于临机应变,权衡自保。这是他功成不退,能在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中游刃有余的根本原因。因为他的存在不会给别人的仕途,更不会对汉室江山造成任何威胁。因而皇帝信任他,一般人也不会妒忌、陷害他。
例如让右丞相位于周勃,便是其中一例。他初投靠刘邦时,周勃带头诽谤他、排挤他、陷害他。然诛杀诸吕中,他自觉功劳不及周勃,竟不计前嫌,情愿将右丞相位让于周勃。这是多么大的度量啊!
然而,陈平尽管不争封,却一次又一次得到皇帝的封赏,最后竟一人身兼左右丞相之职。这正应了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