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智慧之光: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十五位传奇人物
2593300000021

第21章 用人有道以弱胜强——刘邦(3)

汉王到达南郑后,拜萧何为丞相,其他将士亦皆论功行赏。然而,汉王手下将士大多为江、浙人士,另有一少部分为湖南、湖北一带人士,大家根本不习惯陕西南部的生活风俗,加之思乡心切,无心久留于此。

因而,不到两个月时间,将士逃跑者不计其数。汉王不能禁止,心里十分烦闷,只得借酒浇愁。常言道:“借酒浇愁,愁更愁。”当时汉王心里的郁闷和烦恼可想而知。可就在汉王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之时,人报萧何丞相今日出门,不知去向。

汉王闻言大惊,这一惊非同小可,急得汉王酒也全醒啦,且出了一身冷汗。因为现如今张良不在身边,最能为他出谋划策、分忧解愁的,就是萧何丞相。今萧何丞相不知去向,莫非他也思乡心切,弃我而去了吗?

遂四下派人到处寻找。汉王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如失左右手臂,茶饭不思,本来嗜酒如命的汉王,如今连酒也不喝啦,一门心思寻找萧何丞相。

哪知派出去的人找了一整天,也没有找到。汉王更加心急如焚,焦躁不安。第二天又派人四下寻找,还是没有消息。到了傍晚,正当汉王心灰意冷,认定萧何确系弃他而去时,忽见一人正向王宫这边飞奔而来,身影十分熟悉。汉王急出宫观看,大喜过望。来人不是别人,正是他昼思夜想的萧何丞相。

汉王佯怒曰:“汝如何背我逃走?”萧何曰:“臣非敢逃,乃追逃者也。”汉王曰:“汝去追何人?”对曰:“臣去追还都尉韩信。”

汉王闻听此语,不觉真的动了怒,骂曰:“我自关中到此,沿途逃亡者成千上万,最近又逃走不少,汝并不往追,偏去追赶什么都尉韩信,难道你把我当三岁小孩欺骗吗?”

萧何对曰:“臣不敢。前者所逃之人,无足轻重,去留可随其便,而韩信乃天下奇才,国士无双,臣不敢不追。大王若愿意久居汉中,韩信实无多大用处,若欲图天下,则非韩信不可。”

汉王曰:“吾何尝不欲东归,而久居于此耶?”萧何曰:“王果欲东归,请重用韩信。不然,韩信终究会逃走的。”

汉王曰:“信果有奇才乎?丞相推荐,料无差错,吾即用彼为将。”萧何曰:“虽为将,韩信还是不会留的。”

汉王曰:“用为大将,可乎?”萧何曰:“太好啦。”汉王遂欲召韩信拜大将。萧何曰:“大王素来简慢少礼,今拜大将如传呼小儿一般,是不庄重也。王宜择吉日良辰,斋戒、沐浴,设坛,举行隆重仪式方可。”汉王曰:“一切皆依丞相所奏。”

汉王拜韩信为大将后,与语大悦。韩信献“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使汉王还定三秦,拉开了汉王东征,楚汉之争的序幕。

后来,韩信为汉王先灭魏,再灭赵,收降燕,紧接着又灭掉了齐国。垓下之战,韩信献十面埋伏之计,终于逼得项羽自杀。韩信之功真可谓天下第一也。

然而,韩信非萧何不能辅佐汉王也。难怪汉王平定天下称帝后,分封功臣,坚持萧何应居首功。尽管萧何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功劳不小,也推荐了其他一些人才,辅佐汉王,但推荐韩信,对汉室江山的建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汉王还定三秦后,原本是项羽手下的陈平来投靠汉王,汉王又重用之。诸将皆言陈平是非,并添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诋毁陈平,说他反复无常,偷金盗嫂等,汉王本处犹疑,后因魏无知极力推荐,汉王遂决意重用之。陈平果然六出奇谋,为汉王最后的取胜,立下了可与汉室三杰相匹敌的功绩。

汉高祖驾崩后,陈平在稳定汉室江山,最后除掉诸吕方面又是居功至伟。

汉王刘邦最大的智慧,就是他的善纳忠言,启用能人。他不仅能重用自己身边的谋士萧何、张良,对此二人可以说言听计从,而且对从项羽那边叛逃过来的人,也大胆启用。韩信、陈平以及后来的彭越、英布等人,本来皆跟随项羽,就因项羽不能重用,才转投汉王,汉王皆重用之,终成大事。

汉王不仅听从自己谋士的建议,连一个素昧平生的老人的话也能听取。汉王还定三秦后,遂乘项羽伐齐之机,东征彭城;快到洛阳时,一个姓董,年已八十二岁的老人,劝汉王为义帝发丧,这样可以出师有名,大获人心。汉王大喜而从,果得天下诸侯响应。

汉王刘邦虽然没读过几天书,自己不善于指挥打仗,然而前期破关入秦,后期攻打项羽,尽管费了不少周折,历经了不少艰难险阻,最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终得天下者,实善纳忠言,启用能人之功也。

另外,汉王刘邦从不感情用事。他始终能以大局为重,认真听取谋士的合理化建议。例如当年听张良、陈平的建议,答应韩信的封王要求。后来,为了使韩信、彭越配合围攻项羽,又一次采用张良的建议,增加韩信的封地,并封彭越为王。

项羽当年与汉王相持数月,汉王仗着粮草丰足,不与其交战。逼得项羽无法,遂将汉王的父亲推出来,曰:“刘邦再不出战,吾将烹煮了你父亲。”汉王曰:“吾与汝曾约为兄弟,吾父即汝父也;汝若真要烹煮了咱们的父亲,请分我一杯羹。”项羽虽然怒发冲冠,还是听了项伯之谏,终未烹煮汉王之父。

又有一次,项羽要与汉王单挑,一决雌雄。汉王自知不是项羽对手,遂笑曰:“我宁愿斗智,不愿斗力。”

干大事者,不可拘之常理,宜从权变,以不失时机为重。当年项羽本来已与汉王约定以鸿沟为界,分天下,沟东归楚,沟西归汉,项羽也放回了汉王的父亲、妻子,已领兵东归。张良、陈平却献计曰:“此天灭项羽之时也,断不可失,应乘势进击项羽。”汉王依计而行,才有了后来的垓下围项羽,四面楚歌声的局面,使汉王一统天下。

而项羽就不一样了,他自恃其匹夫之勇,不用众人之智力,且最爱感情用事,所以虽然强大,还是被灭。最典型的就是他垓下大败后,乌江亭长请他登船渡江。他却说当年八千江东子弟随他出征,自己今一人回去,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

呜呼!嗜杀成性的项羽,一生不知杀了多少人,且不知有多少是无辜的,他在收降章邯后,一次就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后来西屠咸阳城,焚烧举世闻名的阿房宫,又使数万人死于非命。如今却为区区八千人不愿过江,岂不可笑?

项羽嗜杀成性,从关中回到彭城后,先杀死义帝,后又杀死韩王,接着又杀死燕王,又攻打齐国,致使天下诸侯人人自危,纷纷起来与他作对。项羽自己身边也是众叛亲离,加上陈平又建议汉王行反间计,致使范增被活活气死,把一个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围在了垓下,四面楚歌,最终身首异处,死时年仅31岁。

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可谓客观公正、一针见血,说他灭秦称霸,号令诸侯,近古以来未之尝有。然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思古,欲以力征经营天下。死到临头,又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岂不谬哉!

刘邦对我们今人的启示

1.刘邦未发迹之前,一直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但后来却成就如此大的帝业,难道是侥幸吗?非也!刘邦性格豪爽大度,善于在饮酒中结交天下豪杰,被庸俗之人看成是不务正业。事实上这是最大的务正业。因为普天之下,最贵者莫过于人,尤其是欲干大事者,因而务人是欲干大事者最大的务正业。但一般凡夫俗子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一味在那里想不通,刘邦这个不务正业的小混混,为何竟能成就如此伟业?

假如刘邦当年自视清高,只干自己的某一项业务,从不去主动结交天下智能之士,他能结交萧何、曹参这样的豪杰吗?二人能一心一意帮他拿下沛县县城吗?没有萧何,他又怎能拜韩信为大将呢?

2.最大的智慧是用众人之智,成就自己的大业。一个人不懂技术不要紧,没有知识也并不可怕,甚至好吃懒做,贪酒好色也无妨,只要他有成就大事业之志向,善结人心,知人善任,善纳忠言,与天下同利,赏罚分明,就不愁大业不成。

刘邦虽然自己没读过几天书,但有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萧何、张良、陈平为其出谋划策;虽然自己不善于指挥打仗,但有能征惯战、用兵如神的韩信为其统帅三军,英布、彭越、周勃、樊哙等为其冲锋陷阵。这就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础。

他之所以能得到这些人一心一意的辅佐,关键在于他的善结人心,善纳忠言。陈平、韩信原跟随项羽,就因为项羽不听忠谏,才弃楚归汉。

3.秦朝就因为残暴不仁,才导致天下揭竿而起,众叛亲离。刘邦能宽柔爱民,破秦后,废除秦苛法暴政,与民约法三章,因而大得人心;而项羽嗜杀成性,坑杀秦降卒,屠咸阳城,焚烧阿房宫及秦所有宫室,故不得人心。

项羽负怀王之约,不封刘邦为秦王,贬刘邦于汉中,却使秦人十分憎恶的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分王关中,是其又一步错棋。刘邦虽然满腹委屈,但他不争一时之胜,忍辱求全,退避汉中,以屈求伸,这种度量焉能不成大事?

自古得人心者得天下,项羽自关中回彭城后,杀死义帝,又一次大失民望;汉王刘邦东征项羽时,为义帝发丧,则再一次大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