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哈佛所秉持的人生观(哈佛家训)
25886700000023

第23章 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2)

那天晚上五点播新闻,埃曼赤手出现在屏幕上。接下来,便是等待。

电视台电话交换机的指示灯亮了。信,雪片般飞来。每个电话和每封信都肯定了她。而根本没留意她的手。

很快她成为了美国CBS电视台最著名的节目主持人之一。

阅后警言:

在公众面前,你能不能得到认可,你能不能得到你所期望得到的满足,这主要取决于你能否首先满足公众对你的期望和所求,如果能,你就没有必要去掩饰其他的什么东西。因为那是公众并不关心的,只是你自己的担心而已。

争取胜利才是最好的出路

哈佛故事:

在哈佛人所掌握的所有故事中,不乏二战中的经典。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不久,当英军从挪威溃败下来的关键时刻,英国中流换马,撤掉软骨头的张伯伦,让铮铮铁汉丘吉尔挑起大梁,这确实是扭转战局的关键的一步棋。

对于当时的英国现状,日本横滨银行驻伦敦分行的经理加纳子爵是这样预言的,不出3个月,英国就将挂着白旗来迎接纳粹。美国驻英大使肯尼迪也公然发表谈话说,民主主义在英国已寿终正寝,纳粹接管只是时间问题。英国的败北主义者更是没有一点信心或是没有一点气节,且不断造谣惑众,说圣诞节就一切都有结果了。但是丘吉尔上台后,用一个大大的“不”字,让人们明白,英国完不了,永远也完不了!然后,他也像罗斯福总统每星期五对美国广播听众发表《炉边恳谈》一样,那时,丘吉尔也于每星期一晚7点,通过电台对广大群众发表亲切的谈话。他曾用发颤的语音对英国公众说:“我能奉献给你们的,只是热血、汗水和眼泪。”接着就是:“我们正等待着德国人过来呢——连海里的鱼也在等着。”

丘吉尔以破釜沉舟的果断毅力,凭他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浩然之气,再加上那把食指和中指叉成V字形的胜利信念,将4000余万英国人动员起来,扭转了乾坤。

人们不曾忘记战时丘吉尔的许许多多博得喝彩的演讲。一天,天上布满乌云,他仍然没有取消对公众的讲演,他说:“有人问我们的目的何在,我们的目的就是胜利。不顾恐怖地求得胜利。不怕路途遥远和艰难,必得争取胜利,因为不胜利就没有生存。”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那天,他鼓动和提醒民众说:“我们不能松懈,不能失败。我们要抗战到底。我们要在海洋上作战,不顾一切牺牲,保卫我们的国土,永不屈服。”大反攻得手后,他又说:“走向胜利的道路也许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了。但是,我们无权这么想,不管远近,不问难易,我们要走到道路的尽头。”

1944年6月联军从诺曼底大举反攻,从腹背夹攻纳粹歹徒,最终直捣柏林。

阅后警言:

在创业遇到困难时,在计划受到阻碍时,在爱情遭遇挫折时,在生活中陷入窘境时,所有人都知道要想出路,那么,什么是最好的出路呢?那就是振作起来,树立必胜的信念,夺取最后的胜利。

尽量做自己能力所及的工作

哈佛故事:

哈佛毕业生汉宾出校门以后,与朋友一起经商,但很快就厌烦了。于是,他去了一家公司做推销员,可没过半年他又不干了。没事的时候,他也曾静下心思索,自己学的是经济,可离开了经济自己又能干什么呢?而在他苦闷的时候他都是用看小说打发时光的。于是,他眼前一亮,自己要当作家。于是,他凭着才智、兴趣,走向了创作之路。他的长篇小说《登上象牙塔》、《商路》都有很多的读者,关于改行一事,他说:“每一个人不要做他所想做的或者应该做的,而要做他可能做的。拿不到元帅杖,就去拿枪,没有枪,就拿铁铲。”

其实,每一个人在走向社会时,都会碰到“想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和“最好做什么”的问题。

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因而会乐意做他“想做的”。可是,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将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奋斗目标同公众利益以及国家利益相一致才会获得成功,然而,远大抱负的实现并不能单凭一点热情,只有脚踏实地从一件件适合于自己的能力做起才是最理智和最现实的。

阅后警言: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局限,对于每个人有些事可能是自己心动和梦想的,但这些让自己心动和向往的事往往并不都有实现的可能。这时候,为了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对社会有切实的贡献,必须做自己“可能做”的事。

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

哈佛故事:

小门得列一直想得到一块很大很大的面包,这是因为他长期受到他的同桌,一个金头发的小姑娘每天都会带着一块诱人的面包来到学校的结果。她常常问门得列要不要尝一口,小门得列每次都坚定地摇头,但他的心是痛苦的。

一天,放学的时候,小门得列对同桌说:“明天我也会有一块大面包。”回到家后,小门得列关起门,无比虔诚地进行祈祷,他相信上帝已经看见了自己的表情,上帝一定会被自己的诚心感动的!然而,第二天起床后,当他把手伸进书包的时候,除了一本破旧的课本什么也没有发现。他决定每天晚上坚持祈祷,一定要等到面包降临。

一个月后,金头发的同桌笑着问小门得列:“你的面包呢?”

小门得列已经无法继续自己的祈祷了。他告诉同桌,上帝也许根本就没有看见自己在进行多么虔诚的祈祷,因为,每天肯定有无数的孩子都进行着这样的祈祷,而上帝只有一个,他怎么会忙得过来?同桌笑着说:“原来祈祷的人都是为了一块面包,但一块面包用几个硬币就可以买到了,人们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去祈祷,而不是去赚钱买面包呢?”

同桌的话点醒了小门得列,他决定不再祈祷。他相信同桌所说的正是自己想要明白的——只有通过实际的工作,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祈祷,永远只能让你停留在等待中。小门得列对自己说:“我不要再为一件卑微的小东西祈祷了。”他带着对生活的坚定信心走向了新的道路。

多年以后,小门得列长大成人,当他用笔名马克·吐温发表作品的时候,他已经不再为得到一块香甜的面包而不断地祈祷了。

阅后警言:

如果我们的心中有理想,有期待,如果我们现在不是在用诚实和有效的劳动在争取而是把实现希望寄托别人或上帝身上的话,你就应马上清醒了,天上不会无缘掉馅饼,愿望只能够大脑和双手去实现。

成功的信念来自于积极的人生观

哈佛故事:

伯格是“联合保险代理公司”董事长,他生于芝加哥贫民区。

童年时便没有了父亲,像许多穷人家的孩子一样,伯格小时候也靠卖报赚钱维持生计。

幸运的是伯格的母亲是位很有修养的女性,她省吃俭用,把积攒的钱投资于底特律的一家小保险公司。后来干脆成了这家小公司的保险推销员。

年少的伯格深受母亲的影响,在初中升高中的那年夏天,他开始利用暑假为保险公司推销保单。可一开始做这份工作并不是那么简单,这是需要勇气的。当他按照母亲的指点,来到一栋办公楼前时,他不敢进去,在大楼前徘徊了好一会儿,害怕得险些就打退堂鼓。

这时,他的脑海里出现了当年卖报时的情景,伯格站在那栋楼前,一面发抖,一面默默地对自己说:“当你尝试去做一件对自己只有益处,而无任何伤害的事时,就应该勇敢一些,而且应该立刻行动。”

于是,他毅然走进了大楼,他想:“如果我被撵出来,我会像当年卖报纸时那样,再一次壮着胆进去,决不退缩。”

就这样,他进行了他保险生涯的第一次拜访。

第一天的推销,他还发现了一个秘诀,那就是当他从一间办公室出来时,马上就进下一间办公室,这样,由于时间上不给自己害怕的时间,从而可有效地克服自己的畏惧感。

最后,通过他的努力,他争到两位客户。这对他而言,这是人生旅程的一座新里程碑。

这样伯格干了几年之后创办了一家属于自己的保险代理公司,取名为“联合保险代理公司”。公司刚开张时,就他一个人。开张营业的第一天,居然有50多位客户投保。联合公司的信誉慢慢地受到当地人的认可,有一天,他居然推销出120多份保单。

当他36岁时,已成为百万富翁。他创办的公司后来成了美国混合保险公司。截止到1990年,公司的营业总额达2.13亿美元。公司拥有5000位保险推销员。

他一人身兼美国混合保险公司的董事长,阿波特公司的董事,霍斯恩公司的董事长三个职位。

他成了美国最成功的人之一。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拥有4亿美元的资产。

阅后警言:

一个人要想取得任何的成功,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要求,而做为首要的素质就是要具备积极的人生观,不断鞭策自己、挖掘自己的内动力,使自己在多数人因胆怯而裹足不前时,也能认准方向,直到最后的成功。

人不能只看到眼前

哈佛故事:

夺去无数人生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避免这样的人间悲剧重演,以英法美为首的战胜国几经磋商,决定在美国纽约成立联合国来管理和制衡世界,但办公地点设在哪里,他们为没有办公之处而发愁。

听到这一消息,著名的财团洛克菲勒家族,立即果断出资870万美元,在纽约买下一块地皮,将这块地皮无条件地赠予了这个刚刚挂牌的国际性组织——联合国;同时,洛克菲勒家族将毗连这块地皮的大面积地皮也全部买下。

对洛克菲勒家族的这一出乎意料的举动,当时许多大财团都吃惊不已。870万美元,对于战后经济萎靡的美国和全世界其他国家,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洛克菲勒家族却将它拱手赠出,什么条件都没有。这令许多财团老板和地产商都纷纷嘲笑说:“洛克菲勒疯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联合国大楼刚刚建成完工,毗邻四周的地价便马上飙升了起来,相当于捐赠款数十倍、近百倍的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涌进了洛克菲勒家庭财团。这时,才让许多不解者回过神来。

阅后警言:

大舍和大得都涉及到长远的战略眼光,不是目光短浅者所能领会到的。很多时候,舍是一种策略。世界上,尤其是商人,他不会轻易就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像粪土一样扔出去的,要扔就要会扔,并且要知道应往哪里扔,哪里舍。要知道,在一定的机会错过去之后,你再想往里扔钱都是不可以的了。所以,不论是舍还是得,都要力求让自己的眼光看远一点。

冷漠两分合作双赢

哈佛故事:

一天,有一位牧师有感于人间的种种不平等,坐在空无一人的教堂里独自发牢骚,这时上帝对牧师说:“走,我带你去看看地狱。”他们进入了一个房间,这里有许多人正在围着一只里面煮着许多美食的大锅坐着,他们眼睛直呆呆地望着锅,看样子,他们都饿的已经要死了,这从他们每个人深陷的眼窝和麻杆一样的胳膊上就看得出来。那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只汤匙,锅里有肉,为什么不吃呢?原来,他们手里的汤匙的柄太长,又是固定在手上的,所以食物没法送到自己的嘴里。只能等着饿死。

接着,上帝把牧师带到了天堂。这个房间跟上个房间的情景一模一样,也有一大群人围着一只正在煮食的锅坐着,他们的汤匙柄跟刚才的那群人的一样长。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又吃又喝,有说有笑。人也长的白白胖胖。

牧师看完这个房间,奇怪地问上帝:“为什么同样的情景,这个房间的人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却愁眉不展呢?”上帝微笑着说:“地狱里的人,宁可饿死也不相互喂食,而天堂里的人,自己虽然够不到食物,可他们知道相互喂食啊。”

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世人,人活在世上要学会分享与给予,养成互爱互助的行为。他们在地狱里看到的那群吝啬鬼,宁愿自己饿死,也不愿去喂对方,正像诗人白朗宁所说:“把爱拿走,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了。”而在天堂里,看到的是“施恩于人共分享,献花者手中留余香”。正像俄国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所说:“神奇的爱,使数学法则失去平衡,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一个痛苦;而两个人共享一个幸福,却有两个幸福。”

阅后警言:

有的时候,我们生活的很艰难,有时候,我们辛辛苦苦,诚心诚意地想要做一些利于己也利于人的事,但就是做不成。这里的原因有许多,但我们常常忽视于借力,寻求帮助的意识也是问题之一,有时还是我们不成功的主要原因,要知道,在当代社会一个人闯社会绝不会成功。

救人也是救己

哈佛故事:

有两个小镇连续两年遭遇旱灾,颗粒无收。第一年,小镇上的人凭借头一年存下的粮食勉强过来了,可到了第二年,很多家都没有一粒粮食了,于是就选择了逃荒或到外镇乞讨去了,而有的地方还发生了抢夺事件,闹出了人命。

洛伊镇是其中一个遭灾的镇子。可当第二年,有许多人揭不开锅的时候,拉贾丹却把他家的大量的贮备粮分给了断粮的乡亲们。

拉贾丹并不是什么大户,只是一位勤奋老实的农夫,他的田地始终耕种得很好,加之他生活俭朴,平时总是节衣缩食,所以,即使在天灾降临的年份,他的谷仓仍然储满粮食。

夏日的干旱和冬天的饥饿,使粮食变得异常珍贵。对拉贾丹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发财的大好时机。但是,他没有那么做。他说:“如果那样,上帝会惩罚我的!”

他对那些没有饭吃的人说:“我知道你们需要食物。上帝保佑,我还有很多粮食,你们需要多少,就拿多少去吧!”这位慷慨的农夫把自己储备的粮食全部贡献出来,解决了大家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