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贾丹的妻子提醒他:“难道你不需要为自己的家庭考虑吗?如果明年再遇到干旱,那该怎么办?”拉贾丹告诉妻子:“《圣经》上说,施予会得到回报,上帝不会抛弃我们的。”
第二年,上帝似乎听到了灾民的祷告,赐给了人们一个难得的大丰收。因得到拉贾丹的救助而免遭饥饿的人们,在收割完毕之后,都聚集到他的身边。一位长辈说:“在最困难的时候,你把粮食借给我们,救了我们的妻子和孩子。如果不是因为你,我们可能已经饿死了。现在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归还你的粮食,并对你表达我们的谢意。”
“另外,我还要诚实地告诉你一件事,当初,我们有十几家人在一起商量,如果我们实在挺不过这个难关的时候,就去你这里来借,如果你不借,就……好了,不说了,你让我们很感激,我们永远也忘不了你的恩德。”
“朋友们,我现在不需要粮食,”拉贾丹说,“今年我也同样获得了大丰收,我的粮食已经足够多了。如果你们的粮食吃不完,就去帮助那些仍然处于饥饿中的人们吧,他们才是此刻需要粮食的人。”
阅后警言:
这个故事中的拉贾丹是一个大善人,也更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在现代社会,没有绝对封闭的区域了,一方有难,八方援助,如果我们有能力的话,为何不主动一些伸出援手呢?这样做,既帮助了别人又赢得了人们的赞誉,相反,你趁火打劫,在发不义之财,即使目的达到了,你也会被人们所唾弃。
幸运只配好人获得
哈佛故事:
有一位贤明的国王,他很为国内的一些自私、不负责任,只爱事事抱怨的风气而忧虑。
他说:“如果每个人只抱怨或者期待他人帮自己解决问题,那么长此以往,国家就不可救药了。”
一天,国王叫人把一块大石头悄悄放在一条人们的必经之路的路中间,然后躲在一边观察会发生什么结果,以此教育国民。
先是过来了一个农夫,马车上载满了谷物。“是谁这么讨厌,把石头挡在路上,也不知道应该把它搬走。”他边说边把马车转向,绕过石头,尽管他不断地抱怨其他人的懒惰,却碰都没碰一下那块石头。
过了一会儿,有一位年轻的士兵唱着歌走了过来。他心中还想着自己如何能在战场上立功晋升的事,直到石头差点儿将他绊倒。士兵生气地举起长剑,咆哮着责骂乱放石头的人,但他也没有把石头移走,而是愤怒地跨过石头离开了。
几天过去了,许多人从此经过,却没有一个人试图移走它。
直到一天晚上,一个贫穷的年轻人经过这里。他看到了这块石头,自言自语说:“这么黑的天,如果有人经过这里被石头绊倒可怎么办。”于是,他打算把石头移开。
年轻人开始搬石头,石头很大很重,他又非常劳累,移动起来很艰难,但他还是将石头移到了路的旁边。可这时让他惊讶的是,石头移开之后,下面竟然有一个坑,坑里放着一个盒子,上面写着一句话:送给挪开石头的人。年轻人打开盒盖,里面竟然是一整盒的金币!
当农夫、士兵以及其他人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回到他们曾遇到的放石头的地方,他们开始在附近仔细寻找,希望也能发现一枚金币,但他们全都失望了。
阅后警言:
一方面抱怨别人这做的不对,那也不对,这也不做,那也不做,而自己却游离于一切事务,特别是公益事务之外,这种人是典型的伪君子。他们把自己装做一个凡事都负责任的人,其实,他们才真正是不肯负一点责任的人。而社会所缺的和欢迎的是真正任劳任怨肯于付出奉献的人,这样的人也多数会与好运相伴。
以死海为鉴
哈佛故事:
巴勒斯坦有两片海。
一个叫加利利海,一个叫“死海”,这两片海来自一个源头——约旦河。但这两片海的景象却截然不同,加利利海波光粼粼,沿岸绿色盎然,鱼儿在海里畅游,漂亮的水花点缀着海岸,海边的树木枝繁叶茂,四周围绕着绿色的田园,到处鸟语花香。
约旦河用山间亮晶晶的溪流造就了这片海。于是海水在阳光下欢歌,人们在海边建造房屋,过着快乐而幸福的生活。
而另一片海叫“死海”,在死海边上一切都是光秃秃的极度的荒芜,海里没有鱼,岸上没有鸟,没有树木,没有飘舞的树叶,没有婉转的鸟鸣,没有人生活。水上空气凝重,不管是人还是飞禽走兽都不喝这里的水。
两片海相距不远,为什么差别竟如此之大?这不能怪约旦河,注入两片海里的约旦河水是一样的;也不能怪海水下的土壤,它们都是一样的。
区别在于,加利利海接纳了约旦河水,但它没有把河水留下来,而是让它流向它更应该去的地方,接受和付出在相互照应。
而死海则不同,它把流进的河水就像吝啬鬼一样的储存了起来,流进来的水再也流不出去。加利利海因懂得有进有出,所以“活”了下来,另一片海丝毫不肯付出,于是就成了“死海”。
阅后警言:
同样是海,但“死海”就如它的名字一样,它的内心没有鱼,没有海藻,没有任何生命,就像一座坟墓。而所有这一切都缘于它只有索取,没有付出,让一切外界都与它断了来往,如果我们人类也都像“死海”一样,那世界也会变得像“死海”一样。
无名利之累方可专心致志
哈佛故事:
有一位叫麦隆内的女记者,想了解一下居里夫人的情况,她几经周折最后在巴黎实验室里见到了她,端庄典雅的居里夫人和异常简陋的实验室,给这位记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此时,据居里夫人发现镭已经18年了,它的价格昂贵,据专家们推断,仅凭专利技术一项,就早已能使居里夫人成为百万富豪了。
但事实上,居里夫人早在18年前就放弃了镭的专利权,不仅如此,她还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纯方法。对此,居里夫人异常平淡地解释说:“没有人应该因为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产。”
这让这位女记者困惑不解,她问居里夫人:“难道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你最想要的东西吗?”居里夫人毫不隐讳地说:“有,一克镭,因为我现在的研究需要它。可是,现在我买不起,它的价格实在太贵了。”
这出乎意料的回答,使这位女记者既感惊讶又很不平静。镭的提纯技术已经使世界上许多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困顿至此!她立即飞回美国,打听出一克镭在美国当时的市价为10万美元,于是她联系到与镭的提纯技术有关的10位富豪,请他们解囊相助。可让她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她却碰了壁。这使她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金钱的捐助,更是一场呼唤公众理解科学、弘扬科学家高尚品格的社会教育。于是,这位女记者在全美奔走宣传此事,并引起了政府的重视,最终有了结果。1921年5月20日,美国总统将公众捐献的一克镭赠与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一生当中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但她从来没有把这些荣誉看得比科学本身更重要。一天,一个朋友来居里夫人家做客,看见她的小女儿正拿着一枚由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在地上玩耍,便问她:“这是极高的荣耀,你怎么能把这样珍贵的奖章给孩子玩呢?”
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它不能真正给世界带来什么,如果将它们看得太重,因名所累,最终可能一事无成。”
阅后警言:
居里夫人不是很有钱,她与丈夫和孩子过的都是平淡的生活。但这不是因为她没有本事挣钱,她是世界顶级科学家。但我们今天可以肯定地说,正是因为她不是富豪,才使得她成为诺贝尔奖得主。试想,她如果整天钻在钱眼里去赚钱,那她还会有精力,有心思去研究学问吗?如果热衷于名利,她会献身于科学吗?而只有一个人不为名利所累时,他才可能去为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专心致志地去奋斗,并且能取得成功。
人不会因谦卑而贬值
哈佛故事:
哈佛的名人传记上记载着:人类第一次登陆月球的太空人其实共有两位,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阿姆斯特朗外,还有一位叫奥尔德林。当时阿姆斯特朗说过一句话:“我个人的一小步,是全人类的一大步。”这早已是全世界家喻户晓的名言。在庆祝登陆月球成功的记者招待会中,一个记者突然问了奥尔德林一个很特别的问题:“奥尔德林先生,当时阿姆斯特朗先下去,成为登陆月球的第一个人,你会不会觉得有点遗憾?”
听到这个提问,全场的记者连同阿姆斯特朗本人一下似乎都被一种尴尬气氛所影响,而奥尔德林很有风度地回答了记者的这个问话,他说:“各位,千万别忘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舱的。”接着他环顾了一下四周笑着说:“所以我是由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这一回答,立即打破了似乎有些尴尬的气氛,随即赢得了最热烈的掌声。
阅后警言:
在一个成功的团队中,名誉和鲜花不可能均等地分配给所有成员,但如果大家都抢着要去出风头,也许就不会有成功。落在每个成员头上,但谁都清楚,之于团队每个成员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正是缘于成员之间的无私合作才有的成功结果,它不会因为你的默默无闻,因为你在后台,因为你在做铺路石而让你贬值。
永远向前进
哈佛故事:
马登是一个在7岁时就失去了双亲的孤儿,此时使他不得不每天去为住处和食物而奔忙。后来他被一家孤儿院领走,再后来他上了教会学校。在教会学校他立下了宏伟的愿望,发展成了崇高的信念,在他的心中始终存在着一个美好的世界。
在经济大萧条之前的经济繁荣时期,马登经过多年的奋斗开办了两个旅馆。他把这两个旅馆都委托给别人经营,而他自己则把时间用于写书。
实际上,他想写一本能激励美国青年的书,正当他勤奋写作时,命运捉弄了他,同时也考验了他的勇气。
这场对他命运的考验就是:
经济大萧条袭来了,更不幸的是,他所拥有的两个旅馆被一场大火烧得精光,即将完成的手稿也在这场大火中化为灰烬。他的财产都付诸东流了,但是马登本人经受住了考验,他一直保持着积极的心态。他相信,不断探索和进取会使他重新拥有一切。
他冷静地观察着社会,他知道经济萧条是由经济恐惧引起的,诸如恐惧美元贬值、恐惧破产、恐惧股票的价格下跌、恐惧工业的不稳定等。
这些恐惧致使股票市场崩溃。
几万家银行和贷款信托公司以及一百多家铁路公司都破产了。
失业影响了数以百万计的人们,而干旱和炎热又影响了农业生产,这更加剧了人们的恐慌。
马登看着周围的人们,觉得有必要来激励他的国家和人民。占据他身心的是一种崇高的信念,马登把这种信念同积极的心态结合在一起,他又开始前进探索了。
他的新座右铭是一句自我激励语句:“只要向前,时刻都是发展机遇。”
他告诉朋友们:“越是困难时期,越需要积极心态的帮助,那就是现在。”
他在一个无人管理的地下室工作,一个月只靠5美元来维持每天的生活。
他日以继夜地不停工作,终于在1893年完成了初版的《向前线挺进》。
这本书一出版就被许多教育机构作为教材和补充读本,受到许多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以及牧师、企业家的肯定。
阅后警言:
一个人要永远向前进,因为,只要一个人永远保持向前进的心态和斗志,他的潜力就会形成他的正确的引招力,使他会始终如一的向着成功迈进。
要感受生活的阳光处
哈佛故事:
在阿肯色州,生活着祖孙两人,小孙子汤姆10岁,他跟奶奶依靠一家小杂货店维持生计。店虽小,但货挺全,来此买东西的人不少,因此,汤姆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顾客。
有一天,一个邻居走进来买东西,但脸上却挂着一副苦相。奶奶问他:“今天怎么看起来不高兴的样子啊,托玛斯老弟?”只见那人长叹一声,然后忧郁地说:“哎,怎么高兴得起来啊,你看这天气,热死了,我讨厌它。”买完东西后,那人一边往外走,一边唠叨不停。
接着,又有一个顾客走进来,他先不说买什么,而直接就向奶奶抱怨说:“整天在农场里劳动,我都快疯掉了。犁地这活儿让我烦透了,你看这尘土飞扬的情况真让人泄气,那些旧农具还经常出问题,上帝什么时候能让我也快乐快乐啊!”
奶奶在一旁应和着,直到他们都走了,然后把汤姆叫到眼前说:“孩子,你都看到了吧,来这里买东西的人,他们的生活个个都比我们好,可他们个个都还不满意,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抱怨,更不善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这样的人怎么能获得快乐呢?”
奶奶还告诉汤姆说:“你知道吗,每天晚上都会有一些人酣然入眠,但是他们一躺下去就再也不会醒过来。整天对生活充满了抱怨的人,根本不懂得好好对待自己。尽管生活充满了不如意,但是他们没有学会安慰自己,让自己得到休息和放松,还火上浇油,这真是一种悲哀。”
生活中有一半人具有自虐倾向,他们觉得自己浑身都是缺点,事事与愿望相违背,丧失自信心,心甘情愿让困难压在自己头上。实际上,这是一种典型的消极心理。
在我们周围,对生活充满抱怨的人太多了。他们不懂得感激生活,没有学会感恩,实际上是把自己推向了不快乐的深渊,这是一种自我摧残。一个人要学会享受和欣赏生活,首先要学会感激生活的馈赠。这样就会让自己心里永远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