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译文”
追求名利之时,不要抢在他人之前,进修德业之时,不要落在他人之后。当享受物质生活时不要超过自己的身份地位;当修养品德时,不要降低自己所能达到的标准。
“解说”
身体的健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心理)健康;二是身体(生理)健康。两者互相交融,相互转化,但以精神健康为第一位。没有精神健康,如整天忧心忡忡,时间长了会伤脾胃,使生理机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再好的营养,也无法吸收。荀子说:“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以和之;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当人的心理纷扰繁杂时,就用仁道修养来改变这种不良的心理状况。一个人老是盯着小我物欲的琐事,他的心理因为没有纯正心志的指导和调控,就易生情绪的波动,而人往往就是在这些情绪的波动中损气害精,伤形累体,严重地影响了身体的健康。若一个人以仁德养心,他所关注的是对人格力量的培育,心里自然养成了浩然正气和慈善爱意,如此,他的心性有了自己的责任感,于是心里便加强了自我约束的能力。同时,人体的精力也结聚在心的周围,使神达智明,心理情绪也得到了合理的调节。我们以仁德修养来养心,首先就使心理没有患得患失的忧郁情绪,可见,“仁者寿”确实是如此的。
人们追求财物的最终目的是养育自身的生命。
物质是养育生命的必要条件。没有物质也就没有生命存在。虽然如此说,但是我们不能以此为理由来夸大物质对生命的作用。物质既能养生,同时,它又能害生。问题的症结要看人如何合理地利用物质。大家都知道,生命总是一天一天走向衰亡,人终归是要死的,谁也不例外,即使像彭祖那样的高人也还是死了。可是,我们却可以通过养生之道来延续这种生命衰老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多享受生命的乐趣。而人为的因素却加速了生命的衰老进程,有的人由于过度地追求物质享受,不顾自己身体的承受力和接受力,草草地结束了生命而空来世上一回。
我们无论是摄取物质,还是修德行德,都要把握其适度分寸,以便更好地养生健身,更好地享受你丰富多彩的生活。
“例解”
戎夷之死
戎夷离开齐国到鲁国去,不巧到鲁国天色交暮,城门已经关闭,他同弟子一起宿于城郊外面。
正值大寒季节,到了夜里天气越来越冷。戎夷对弟子说:“天这样冷,如你能够把衣裳脱下来给我御寒,我就能够活下来;我给了你,你就能活。但我是国家的名士,还要考虑天下的大事,死了有点可惜;你还是一个无名且道德尚未完全的人,即使死了天下也不会在乎。你将衣服脱下来给我穿,怎样?”
他的弟子说:“不错,我是一个无名且道德尚不完全的人,既是这样,怎可以不名的衣服玷辱国家有名之士呢?”
戎夷听弟子的话,慨然而言:“暧!道德已经不济于事了。”
他感叹之后还是脱下衣服给弟子,自己挨到半夜冻死了,弟子保全了一条命。戎夷之死,要是说他的才能一定能匡世、安定社会也未必见得。但仁爱之心最终还是赤诚可见的,有此赤诚的精神才能以死明义。
人生的价值在于实现道德理想。一个人若是没有德业意识,他就将精力滥用到追逐名利方面,这样他的生命就会加速衰败,死亡也主动向他召唤。人活着且为了更好地活着,那么,他必须先确立人生的目标,找到自身生命的价值所在,才会真正地懂得爱惜生命,有了这种认识,他就会自觉地保养身体了。纵观人类发展史,那些长寿的人,哪一个不是德高望重的人。宋代诗人陆游,他一生为救国救民的伟业而奔走,同时,他又是一个养生家,在他身上,将人生道德理想与保养身体紧密地融汇一体。道德的实现赖以强健的体魄,而生命的健康事业又以修道行德为支撑点。
齐王贪小利终失国
齐国的国王非常吝啬,是个守财奴。有一年齐燕两国交战,达子带领军队要和燕国交战,战前,达子请求齐王拿些酒食财物慰劳士兵,齐王舍不得花钱,所以不答应。由于军队得不到奖赏,士气低落,因此交战后,齐国大败,达子战死,齐王也逃到外地。燕国军队进入齐国的都城后,争着把齐王由于吝啬而积累下来的财物都抢走了。人们就嘲笑齐王只贪眼前的小利益而失掉了最重要的国家。
以物质去治理国家,没有不失败的。以物质去治身,就像抱薪救火一样,只能使欲火更加旺盛烧毁身体。因此,治理国家也好,治理身体也好,都要权衡利弊,辨析事物对生命利益的轻重,以作出明智的选择,唯有这样,才能养育身体性命,治理好国家。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另一方面,即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施行德业,这是养生者修身养性的关键地方。那个齐国的君王原可以拿出钱财来保全国家和自己安身立命之所的,这对他说来不过是举手之劳,遗憾的是,齐王是个糊涂虫,视外物为命根,结果反而害生,假使他借此机会来施行德政,鼓励士气,他就会保住自己的国家,也使自己摆脱了逃亡的命运。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保全性命颐养天年的主动权在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