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作人要存一点素心。
“译文”
跟朋友相处时,必须抱着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而做人处事也要存着一颗天真无邪的赤子之心。
“解说”
养生重在健心,而健心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古人认为随时随地都能养心。我们在交友时,同样能利用这种机会来养心健心。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对朋友负责,对朋友讲义气,一方面我们自己获得了朋友真心的爱,并在这种交往中获得情感交流;另一方面,在交往的过程中,培养自身正气、自身的责任心、自身善用真情的良好习惯等。养心是为了养育纯正的心性,明达的心智,以使自己的心处于心直、心通、心平的健康状态。而交友带三分侠气,正是能够引导心性进入健康状态的绝佳方法。当然,这种侠气是指遵循事理的,符合道义的正当行为或思想。而不是世人所说的庸俗社会的交友方式,那样的行径,只会害了生命。
保存素心是治身的根本所在,也是为人处事的哲理。人是一个矛盾体,世间的各种因素都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养生学以养心为要,而心主神志,为君主之官,管理着人体各心理机能和各生理机能的活动。但是,人体的各种不良反应,也直接影响或改变着人自身的心性,一旦心性失之于偏颇,就会导致人体内部的各机能活动受到情绪的干扰,致使人体的精与神互相伤害,形与气互相冲突,这样,人体健康将受到严重的危害。保存素心做人,就能使人的心志安泰,因而人的生活也平静畅快,生活舒畅,人的心态也愉悦,性与情相合谐,生命得以很好地保养。
“例解”
墨家的以身殉道精神
墨翟学派的主要人物孟胜,与荆楚的阳城君十分要好,阳城君委任他管理自己的封邑,并且剖玉各半作为信符,相约:“我的命令必须以信符相合为准”。孟胜领命而去。
不久楚悼王逝世,宫廷发生政变,王室贵族复辟,杀戮悼王时的旧臣吴起等,并且在悼王棺枢厝所争斗格杀,阳城君参与其事获罪,弃荆逃亡。楚肃王就此取消阳城君封地。
孟胜见此态势对众弟子讲:“我受人之托,管理荆邑,并以玉符为信,现在不见阳城君的凭信,又无力量阻止楚国的争斗,也只能以死拒之。”
他的弟子徐弱却对孟胜说:“你的死,如果对阳城君有益,倒也值得;如果死而无益,不但无济于事,而且绝了墨家的脉承,似乎不值得。”
孟胜不以为然地说:“我同阳城君说不上师生关系,也算得是朋友关系;说不上是朋友关系,也算是君臣关系。我如不死,日后天下征召严师就不会到墨家来征聘;天下要物色有信义的朋友,也不会向墨家寻求;天下要延请贤明能干的大臣,更不会想到墨家。我以殉师、殉友、殉君,既尽了墨家的义行、兼爱,又弘扬了墨家的敬业精神。此外,我已将墨家大师巨子之责托付给宋国的田襄子,田襄子是个贤而有德的人,由他继任大师,何愁墨家大业中止。”
徐弱听完盂胜之言,便对孟胜道:“如像老师所说那样,不如让我先死以扫除归途的障碍。”
于是他转身拨剑自刎。
孟胜看徐弱死了,吩咐两个弟子将巨子的印信送交田襄子,他俩走后他便自尽,随后,一百八十个弟子陆续殉师。
墨家的这种以身殉道的精神,被后人继承下来,形成了我们的侠义文化。我们今天学习这种精神,是学习他们那种严肃的人生态度和对事情的责任心。
黄帝悟治理之道
轩辕氏黄帝一心寄寓玄道,特地到荥阳密县的具茨山拜访大隗。同行的有:驾车的方明,陪在车右的昌寓,先头引马的张若、习朋,随从车后的昆门、滑稽。不想到了泰隗山以南的襄城郊野,七个人都迷失方向,不辨去路。这时正好有个牧马的童子走来,于是黄帝就上前问道:“请问,你知道具茨山在哪里?”“知道。”“再请问,你知道大隗吗?他住在嘟儿产?”“是的,我也知道。”
黄帝暗暗称奇,心中思忖:“这个童子真了不起,不但知道具茨山的所在,而且还知道大隗的居处,想必是同大隗有交往的非凡之辈,何不先听听他对治理天下的办法呢?”
童子见黄帝问天下的治理之道,就回答说:“拥有天下和治理天下的人就你我现在这样,各人相安地治理其身,不为有为所役使。无为则无物,无物则无事,无事则民自化,哪里还需求什么法儿呢?
想当初,我在少年时期,曾经周游天地六合之内的喧嚣尘世,染有目眩迷乱的病症,没法儿体验真道。后来有位长者教我:‘你应乘坐日新变化的车子,昼作夜息地邀游六合之外,逍遥于襄阳的郊野,病就会痊愈,’我遵嘱照做,不只健康恢复,而且还能像今天这样的心游于物外,浪迹四方。我想理国和治身的道理差不多,不必再需我详说了。”
黄帝似悟出一些道道,感叹地说:“如此看来,治理天下实在不是你我之辈的事,即使这样,我还要冒昧地问,治理天下由民自得自化的道究竟在什么地方?”
童子闻言沉默不语。黄帝再问,童子才说:“治理天下的是牧养苍生,此非圣人所务。你一而再地问,那我告诉你就如牧养马匹一样,除去其中的害马。害马,是该马不守本分,超出了本分方始为害。治理的人首要在于治理其身,治理其身莫不先于守分,守分便能顺从自然无为而化。不然的话,就和不守本分的马一样,成为害群之马。”
治身的要务是遵循生命生养成长的规律。在养生的实践活动中,养生者严肃认真地探索生命与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因此严格遵循,便是顺应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