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切皆有可能
25139400000011

第11章 系统思维(2)

一句话,科技时代渴求多面手。对于一个员工来说,要想实现卓越,走在时代前端,不想落后于人,首先应该时刻充满就业危机感,多充电,多涉及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多面手,在不断的实践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从企业到诸多就业者本身,一直把拥有“一技之长”作为就业谋生的手段,加上人们普遍所持的“纵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在身”,“一招鲜吃遍天”等态度,导致员工的思维停留在传统思维的框框中。

可是,在21世纪的今天,当企业受到信息潮流的冲击,当社会上的三百六十行早已被三千六百行甚至三万六千行所取代的时候,以“一技之长”包打天下早已成为历史,只拥有“一技之长”者也早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打个比方,从事会计工作的员工,过去只需知道会计原理,懂得做会计报表,进行财务成本分析,知道如何打算盘就够了;可是现在,他要是不懂使用电脑,不能通过“信息”汇总和分析对企业的整个生产成本进行管理,那么他就够不上一个会计的资格,当然也就算不上一个卓越的员工了。每一位员工都应该明白,有了一技之长就等于捧上了铁饭碗已是老黄历了,而且,它只能造就一大批思想僵化、头脑简单、知识单一、能力低下者。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几乎所有的企业早就不以拥有多少博士、硕士、大学生来权衡自己的“竞争”水平了,因为这只能导致企业竞争力的减弱和衰败。在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中,每个员工都得花50%甚至更多的时间来更新自己的技术,“学习、学习、再学习”。几乎每一个员工都是各种岗位上的多面手。既然大家都在讲全球经济一体化,那么,国内的员工当然也应该与国际接轨,摒弃“一技之长包打天下”的观念。否则,连稍微具有一点竞争力的企业门槛都迈不进去,追求卓越又从何谈起呢?

但凡进过人才市场的员工都知道,如今,仅有“一技”的求职者,在求职时可选择职业的机会,会大大受到局限;而倘若有“五技傍身”,那么,可供其选择的职业就不仅仅是“一技之长”者的5倍了;而且,对于一个身怀“多技之长”的择业者,谁能不刮目相看呢?因为他们站在人才之列的最前端,任何一个用人单位,都不会放过这样的人才的。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某外国驻华使馆曾在该国招聘一位女性文秘人员来华工作。这份前途无限的工作吸引了几千个女青年,最终却是一位并不太年轻(28岁)的女士“击败”千名“对手”,来到了中国。她的优势在哪里呢?原来,她不仅是一位业务水平极高的文秘人员,她还具备园艺设计师、电气维修师、汽车修理师、烹调师和高级水暖修理工等资质证书和操作技能证书。她来到使馆任职之后,不但使使馆内的绿化环境有了大幅度的改善,而且电气故障率迅速下降,她成了该使馆最受欢迎的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一技之长”者在人才竞争中必定会处于劣势或被动地位。在人才市场上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只有“放长线”,才能钓到“大鱼”,也才能让自己处于优势的主动地位。这也是一种系统思维,但凡目光长远的员工,都应该明白它的作用有多大。

目标:思维的核心动力

系统思维,是在考虑解决某一问题时,不是把它当作一个孤立、分割的问题来处理,而是当作一个有机关联的系统来处理。掌握系统思维方法,是卓越员工最需要的基本功之一。系统思维是一种以目标思维为指向的系统引导下,在达成整体目标上实现决策目标的高效聚变创新思维。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系统式聚变创新思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一箭双雕甚至一举多得的奇效。但是,有一点必须引起所有员工的重视,那就是目标对于系统思维的指向作用。目标有多远,系统思维就应该有多宽。

在实际工作中,员工需要密切关注工作目标,因而,员工的思维也必须随着目标的长远而有所拓宽。如果思维只停留在一个视角,这个视角最容易将人引入歧途。只有学会扩宽自己的思维广度,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将许多问题由复杂转化为简单,从而有利于工作任务的完成。

有关拓展系统思维空间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在灰姑娘的故事里,王子等到了灰姑娘掉下的一只玻璃鞋,他想通过这只鞋子找到灰姑娘。可是,全国有那么多未婚女子,而鞋子又只有一只,想要找到灰姑娘,谈何容易。像童话中那样一家家拜访,请每位女子试穿,无疑太慢了,王子势必等不及。如果你是遵命寻找灰姑娘的人,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由数万名未婚姑娘中找出灰姑娘,你会怎么做呢?

按照系统思维模式,最好的方法是把全国的女子分批集合起来,然后由你带着那只玻璃鞋去找出鞋子的主人。

依着这一思路,你可以先不让她们试穿,因为这同样需要花费太多时间,而是让这些女子伸出脚来,这样,由于鞋子的主人——灰姑娘自己知道这只玻璃鞋是右脚还是左脚,所以,你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仔细观察,淘汰那些表情不是很肯定该伸哪只脚的女子,以及伸错脚的女子。然后让剩下的那一部分女子试穿,很显然,这样做可以替你节省大量的时间。这就是系统思维的作用。

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例子,同样能说明拓展思维空间的重要性。

在一期时尚综艺节目中,主持人邀请了一些现场嘉宾来回答问题,以烘托现场气氛。开始的时候,嘉宾们凭着丰富的想象,对主持人所提出的古怪的问题回答得十分巧妙。可是,到了最后一个问题的时候,嘉宾们却被难住了。

主持人的问题是:现在许多大厦的电梯中,对着电梯门都有一面大镜子,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嘉宾们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诸如用来检查自己的仪表,用来看清后面有没有跟进来不怀好意的人,还有用来扩大视觉空间,增加透气感……

可是,这些答案都被主持人否认了。那么,那面镜子究竟是用来干什么的呢?答案是:它是专门用来帮助肢残人士的。有了它,肢残人士摇着轮椅进来时,不用转身就可以从镜子里看见楼层的显示灯。

这样一个简单的答案,多少令那些活泼靓丽、机智风趣的嘉宾们感到有些尴尬,其中有一位颇有些抱屈地说:“我们怎能想到那一点上去呢?”

这就是问题之所在,人们的思维之所以无法拓展,正是由于许多人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无论思路扩展到多远,总不以摆脱从自己出发的障碍。可以想象,一个员工,当他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他的思维总是以自我为出发点,那么,他无论花费多少精力,也无法实现认识和实践上质的飞跃。

古希腊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位精通数学的国王,他按照首都全体市民的身高平均数,非常精确地计算并设计了一张金床。每当宾客来临时,国王都用这张床招待他们,而且他有一个特殊的规定:客人必须适合这张床。但是,他没有想到,这张金床的大小是根据小孩、年轻人、老人、侏儒、巨人等的平均身高而得出的,因此,整个城市实际上没有一个真正合乎平均值的人。于是就出现了可悲的一幕,由于金床是无价之宝,不能有任何改动,所以,但凡不适合这张床的客人,如果太矮就要被强拉成与床一样长,如果太高就要被锯得同床一样长。

这虽然只是一个故事,但是,它所揭示出来的道理却值得人们深思:世界是广阔无限的,用某一个定义界定它是完全不可能的,也是十分不科学的。因此,用某一个标准苛求某一事物,或者克隆某一事物,只会作茧自缚。

这就给员工们一个启示:在我们的工作中,肯定会遇到一些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我们不能只从眼前的角度,或者只从问题的某一个角度去考虑如何解决它,而应该拓展自己的思维,从长远的角度,以及多角度去思考。这长远的角度,实际上就是工作的长远目标,它有多远,我们的思维就应该拓展到多宽。

在一次全体员工大会上,经理在墙上钉了一张很大的白纸,并在纸上画了一个小黑点,然后问大家看见了什么?

几乎所有人都毫不犹豫地回答:“一个黑点。”

惟有一个员工回答说,他看到了一张白纸,还有它上面的一个黑点。

经理等大家回答完之后,意味深长地说:“没错,这里是有一个小黑点,可是,又有几个人注意到了这张大白纸呢?一个卓越的员工,是不会只见看小处,而见不到大处的。”

雨果说过,“美丽的女人是瞎子,看不见自己逐渐增长的皱纹;挥霍的人是瞎子,只看到开端而未见结局;聪明的人是瞎子,没见到自己的无知;正直的人是瞎子,没有看到骗子。”现实中,许多人看问题都存在片面性,都有瞎的一面。可是,对于一个追求卓越的员工来说,或许一个片面的认识,就会为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也可能因此而失去一次成功的机会。

一家公司为扩展业务,决定招聘一名高级主管。人力资源部经理亲自出马,经过初步的考察,他确定了三个面试对象,最后决定在这三个人之中选择一个最合适了。

到了面试那天,来面试的三人一进门,人力资源部经理便让他们一起到公司的食堂就餐,之后才进行面试。

当第一个面试者就餐之后来到经理的办公室时,经理问他:“吃饱了没有?”

面试者回答:“吃饱了。”

“吃的是什么饭?”

“饺子。”

“吃了多少?”

“一盘子。”

“那好,你先去休息一下。”

第一个面试者莫名其妙地休息去了。经理接着问第二个面试者:“你吃了多少饺子?”

“40个。”

于是,第二个人也进了休息室。经理最后问第三个:“吃了多少饺子?”

“先来的那位吃了20个,第二位吃了30个,我吃了40个。”

经理当场决定留下第三个人,随即将前两个人打发走了。

经理留下第三个人而没有选择其他两个人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三者的系统思维不同。认为第一个人只管吃,却不记数;第二个只记住自己,却不管别人;惟独第三个既知道自己又注意观察别人,而这正是生意人必须具备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潜能。经理的决定很快就被证实是正确的,第三个人在就任高级主管之后,精明能干,会经营又有头脑,很快便成了公司的新秀。

商场如战场,在商场中纵横的人,没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就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而没有系统思维的人,也不能看到困难背后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能够决定其事业的成败。同样一件工作,有人干成了,有人却干败了,究其根源就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不同;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有时还会有截然相反的看法,究其根源,除去利害关系的因素外,也是由于不同人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而人的思维方式决定着人的行为模式。一个善于发挥系统思维的人,不论他干什么工作,他都能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从整体上把握住工作的重心和关键,从长远的目标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所以,每个追求卓越的员工,都必须铭记:目标不多远,思维就应该有多宽。

发散思维:卓越者的“********”

人们在考虑问题时,由起点(提出问题)到终点(解决问题)通常都按一条思路进行,走不通只能被迫打住,这样很显然不能达到高效的目的。如果能换一个思路从多个角度去考虑,往往能解决问题。这种围绕一个问题,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沿不同方向去思考、探索,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各种可能性,由一点到多点的思维形式也是系统思维的一种模式,也叫做发散思维,亦称扩散思维、多向思维、辐射思维。可以说,发散思维是一把“面面俱到”的********,思维扩散的范围愈广,所产生的设想就愈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愈大。面对一个新方法、新技术、新规律、新产品、新现象,对一个训练有素的员工,他会考虑能否有其他更多的用途,制作更多类型的作品,设计新的装置,开创一个个新的技术种类,一项项新的系列化产品,一片片新的应用领域。

如果将发散思维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即称之为开拓思维产业。任何一个追求卓越的员工,都应该具有开拓思维产业的能力。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则案例:

那是1983年,在广西南宁召开的全国创造学会首届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日本的创造力研究专家村上幸雄先生正在台上,为许多中外学者演讲。

当时,台下坐着的全是国内知名的一些学者同仁,村上先生手捧一把曲别针,说:“我想请诸位朋友动一动脑筋,要打破思维的束缚,看谁能说出更多的曲别针的用途。”

村上先生的话音一落,台下就有许多人踊跃回答:

“曲别针可以别相片,可以夹稿件,夹讲义。”

“纽扣掉了,可以用曲别针临时钩起……”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将自己能想到的曲别针的用处说了出来,其中比较具有新意的,是把曲别针磨成鱼钩去钓鱼。

村上先生微笑着对大家在不长时间能讲出20多种曲别针的用途表示欣赏。

台下有人问他:“村上先生能讲出多少种?”

村上先生伸出三个指头,下面问道“30种”,他摇摇头。下面又说“300种”,村上先生这才点头。

人们惊异,不由地佩服他聪慧敏捷的思维。当然也有人表示怀疑。

看到大家惊讶的神态,村上先生用幻灯片放出了曲别针的300种用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