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人时候,“魔球理论”的创造人许国泰先生写了一个纸条:对于曲别针的用途,我能说三千种、三万种!
邻座对他侧目:“吹牛不罚款,真狂!”
第二天,许国泰先生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村上幸雄曲别针用途求解。
大家莫名其妙地看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
只听他说:“昨天,大家和村上先生就有关曲别针的用途,可用四个字概括,这就是:钩、挂、别、联。但是,我们还有要启发思路,使思维突破这种格局,而突破思维框框的最好办法,是借助简单的形式思维工具一一标出信息反应场。”
他的讲话顿时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接着,他把曲别针分解成为重量、体积、长度、横截面、弹性、银白色等10个要素,然后又把这些要素用一根标线连起来,形成一个信息标。再把与曲别针有关的人类实践活动进行要素分析,连成信息标,最后形成信息反应场。
他从容地将信息反应场的坐标不断地排列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序群,又将各种序群加以合理调节整理、优化提高,于是便出现了一系列的创新思维,将曲别针的用途开发出成千上万、乃至无数的系列新产品——这就叫做“开拓思维产业”。比如:把曲别针用在数学上,分别做成l、2、3、4、5、6、7、8、9、0十个阿拉伯数字,再做成+、-、×、÷的符号,进行四则运算,运算出的数量,就有一千万、一万万。再如:在乐章上可创作成千上万的曲谱。曲别针还可做成俄文、英文、希腊文等外文字母,用来进行拼读;可以与硫酸反应生成氮气;可以做指南针;可以串起来导电……
还有,曲别针由铁元素构成,铁与铜化合是青铜,铁以不同比例与几十种金属元素分别化合,生成的化合物,则是成千上万种;如果与人类的衣、食、住、行联系起来,曲别针的用途实际上接近于“无穷”。这就叫做开拓思维产业。
这种新的发散式思维能够打破原有的思维格局,特别是对于创造者可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而对于一个追求卓越的员工来说,开拓思维产业,就是开拓新的市场,发现新的生产要素。世界著名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说:“当今社会不是一场技术的革命,也不是一场软件、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的革命。”的确,在实际工作中,系统思维可以帮助员工实现创新思维的突破。同时,创新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它的新颖度,它的科学内涵和它的灵巧性,而取决于它在市场上的成功。因此,将系统思维应用到开拓思维产业之中的思维模式,无疑是促进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保持企业生存、发展的活力源泉,也是员工实现卓越的一把********。
模仿:别人行,你也行
联想思维是系统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心理学分析,联想思维的产生,是一个由所感知或所思的事物、概念或现象的刺激而想到其他的与之有关的事物、概念或现象的思维过程。根据亚里士多德的三个联想定律——“接近定律”、“相似定律”与“矛盾定律”,可以把联想分为相近、相似和相反的三种类型,其他类型的联想都是这三类的组合或具体展开。而这三种类型的思维模式有一个共同的产物,历来倍受人们的重视,那就是模仿。
有一种观点认为:“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创造力强的人,无不巧于模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可能肯定,工作中没有模仿的员工是不存在的。推销时,有谁忘记了培训课堂上学到的推销礼仪,而这正是无数推销员长期以来的经验总结;谈判时,有谁没有使用过谈判高手们屡试不爽的策略,而这无疑也是一种模仿。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月亮偷来了太阳的光,但月光拥有阳光不可替代的价值,她的地位便得到人们的认可。
世界上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正如一步登不上珠穆朗玛峰一样,一切发明创造都是在前人智慧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不断改良。
“模仿产生创造”最典型且著名的例子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如果没有纽科曼制造的蒸汽机做参考,它的诞生便是个问题。因此,连瓦特自己也说:“我不是发明家,而是改良家。”
牛顿说过:“我之所以比前人看得更远,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当我们进行创新并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应该尽可能多地研究与其相似的事物,能够模仿的就尽量模仿。这样也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把别人“失败的教训”变成自己“成功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哪怕只进行了1%的改良也是成绩。
路易·马克斯之所以会成为世界玩具大王,就是因为他善于模仿。他见到台湾山里的孩子常玩一种叫“悠悠”的玩具,于是模仿它生产了另一种后来风靡西文的玩具,结果赚了大钱。后来,他为研究南洋土著民族的游戏,又去实地考察了一番,结果让他发现了一种套在腰间转着玩耍的木圈,而这个木圈,最后被他改良后仿制成了风靡全球的“呼啦圈儿”。
模仿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是,能不能模仿成功,还得看你能不能针对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将选取来的材料统统据为己有;而且,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千万不能机械地模仿,而要把它灵活地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再加上自己的哪怕是一点点的独创。因为,就现实而言,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才能够更加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并且有所提高。这是一个卓越员工必须明确而且应该一贯坚持的行为准则。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生存的途径。现代职场中的员工,普遍都充满困惑和迷茫,不知道路在何方。其实,鲁迅先生早就说过: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顺着他人走出来的路去走,可以为你指引一个明确的方向,并避免迷路,少走弯路。一个善于发挥系统思维的员工,总能够将自己与外界紧密联系起来,从别人成功的轨迹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独辟蹊径虽然更能引人注目,但是,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没有其他各种有利因素的配合,只能靠自己一步下脚印地学习、向前,再学习、再向前。
也许会有人对套用别人的成功模式表示怀疑,因为,如果这样,那成功不是太容易了吗?每个人都等着他人成功,然后在背后等着去学不就可以了吗?这正是卓越员工与平庸者的根本区别之所在。虽然都是模仿别人的成功经验,但是,卓越的员工能够考虑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于是便会在提高自己的个人条件上下功夫,同时比别人更加努力,而只是将别人的成功模式当成一种选择和借鉴,给自己指引方向。
生活中的成功人士如此之多,那到底如何作出选择呢?我们怎样才能找到他人的成功模式呢?
首先,确定一位你认为成功的目标人物。在你的朋友、亲戚、长辈、同事圈中,比你成功的人物肯定大有其人,或者,你也可以将他定位为某个有名望的社会人士或者是传记里的成功人物。
接下来,对于前者,你可以向他们请教成功之道。一般来说,很多人都好谈成功而忌讳谈论失败,所以他们会毫不吝惜地告诉你经验;至于社会人士的成功之道则可以从电视、报章杂志上得知,传记人物的成功模式就更加好找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模仿别人的成功模式时,有几种“模式”你必须排除,绝对不可“套用”。
一是因机遇而成功的人。他有机遇,你可不一定也有那么好的机遇;而且机遇是不可等待的,坐等机遇,绝无成功的可能。
二是因家族背景而成功的人。例如有一位“伟大”的父亲给儿子留下庞大的产业。这种人取得成功比一般人省力许多,你若无此条件,则这种人的成功往往是不值得学习的。
三是因配偶的才干或金钱而成功的人。因为你不一定也会有个能干或有钱的配偶,所谓可望而不可及,在没有得到之前,你最好从别处下手,寻找属于自己的成功模式。
四是因某人提拔而成功的人。因为你不一定也会碰到愿意提拔你的人!对于一个职场中人,这一点尤为重要。
五是因不走正道而成功的人。卓越意味着成功,一个靠卑鄙的手段拥有了金钱和地位的人,按照他自己的思维,他的确成功了,但是,他永远达不到卓越的水准。这种人当然不值得追求卓越的员工去模仿。
那么,员工该选用什么样的“成功模式”呢?应该选择靠自己的努力而实现卓越的“成功模式”,而且这个人最好是和你同行,其所处的环境、个人条件和你接近。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归纳他人的成功模式:
他职业生涯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都是如何迈出的?
他是如何积蓄自己的实力的?
他如何突破困局,实现业绩上的突破?
他是如何保持自己的人际关系的?
他怎样规划自己一生的事业?
当你一条条地归纳之后,可以照着去做,也可以只借鉴其中某些方法,或是根据他的模式来正确引导你的成功之路。
当然,不论是什么样的成功模式,只有将其付诸行动,才能为你带来收获。一个善于运用系统思维的员工,当然是一个勇于行动的人。
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行动是要有章法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有轻重缓急!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把事情做得有节奏、有条理,最终取得成效。而这也就决定了思维必须要的一定的条理。系统思维就是一种有序思维,因而也是一种健康思维;而思维混乱则是思维的病态。
有许多员工,当一件任务交到他手中的时候,他往往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所以不知道该从哪一处下手,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正如法国哲学家布莱斯·巴斯卡所说:“把什么放在第一位,是人们最难懂得的。”现实中有许多员工不幸被其言中,这种员工完全不知道怎样把工作乃至人生的任务和责任按重要性排列。他们以为工作本身就是成绩,但这其实是大错特错。
不妨举一个例子,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钱对他们显得至关重要,相信大多数人都有同感。所以,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习是重要的,却不是最急需的,而钱是最急需的(我们会举出许多理由,如我们已经长大了,不想要父母的钱等等),却不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大学生们无疑处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他们该怎样选择呢?
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早早就选择弃学从商,而有的则选择继续在校学习,这两种选择都有各自的优劣点。最可悲的,是有一些人,无论他是弃学经商还是在校学习,他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这样的例子在员工中屡见不鲜,有那么多的员工,虽然他们在不停地忙碌着,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忙碌只不过如同打发时间一样。他们只愿意去做能使他们高兴的事情,而不管这个事情有多么不重要或多么不紧急。至于分不清工作中各个环节先后次序,以致工作变得杂乱无章的员工,更是数不胜数。而那些卓越的员工,不管是干什么工作,他们总是显得从容不迫,总能让工作变得井井有条。究其原因,就是他们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早已在大脑中对其进行了一番系统的构思。
有一家药厂的经理,他刚上任时,公司规模很小,只在一个国家开展业务。可是,11年后,当他退休时,公司已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大医药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