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之后,历史把英宗的弟弟朱祁钰推到了前台。他的登基,是形势所迫。登上帝位,他本想利用手中的权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料,哥哥却又发动了“夺门之变”,自己被废为郕王,不久便撒手人寰,年仅30岁。权力改变了景帝,命运却改变了英宗。不知景帝在死前是否认命,他试图改变一切,结果,命运却让他和他的儿子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一切似乎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夺门之变”后,朱见深重登太子之位,后又登帝位,名为宪宗。
在他统治的二十三年中,他本人迷恋万贞儿,政治上也呈现出日趋腐败的现象,但是他总算有一个好儿子——孝宗。明朝在孝宗的领导下,又进入了一个中兴的小高潮。
转瞬即逝的皇帝宝座
明景帝(也叫明代宗)的坟冢,孤零零地立在北京西山。他是明英宗唯一的弟弟,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后即位,“夺门之变”后失位。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大喜大悲的人生,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他。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也先率蒙古大军入寇,边关告急。不懂军事的王振,为了好大喜功,不顾群臣的反对,怂恿英宗亲率五十万大军北征。
八月十五日,“土木堡之变”发生,英宗被俘;随军大臣,自太师英国公张辅、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而下五十余人、二百余名高级将领,均死于乱军之中;几十方士卒也命丧黄泉。更为重要的是,王振把整个明朝拖到了灭亡的边缘。蒙古铁骑的兵锋日益进逼北京。皇帝被俘,国家将亡,所有人不禁联想起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变”,明朝上下乱作一团。
“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稳定政局,选择谁来填补英宗被俘后留下的权力真空,成为首要问题。按理说,英宗的长子朱见深是最佳人选。可他只有二岁,即使登基即位,跟没有是一样的。于是,宣宗的二皇子、英宗的同父异母弟弟——朱祁钰,当仁不让地被众臣推举为监国(监国的作用通常是临时的,救急的)。
“土木堡之变”后的第八天,景帝以监国的身份登殿主持朝政,接受百官叩拜。紧接着,一场政治清算运动在朝堂上打响。群臣纷纷指责王振是“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要求对王振余党进行清除。王振的死党——锦衣卫都指挥马顺则为王振辩解。结果以王竑、曹凯为首的文臣蜂拥而上,当场把他活活地打死;还将王振的同党毛贵、王长随从内宫揪了出来,杀死在朝堂。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左顺门事件”。
朝臣虽然抄了王振的家,解了心头之恨,但眼下的局面却让他们一筹莫展。
也先以被俘的英宗为奇货可居,不断向明朝索要财物。边关将士碍于英宗的皇帝身份,不敢组织抵抗,形势还在继续恶化。也先竟然挟持着英宗,向北京挺进,若要死守北京,必须有新君的出现对抗也先手中的王牌,从而促使军民一心。于是自八月二十九日开始,群臣上奏,请求朱祁钰继承皇位。
历史把朱祁钰推到了前台。朱祁钰只比英宗小一岁,但在“立嗣以长”的时代,他根本没有任何可能登上皇位。虽然在群臣的要求下以监国的名义管理国家,但这些都非出于他的初衷。尤其是刚为监国之时,朝廷上当场发生大臣群殴,并出了人命,这是亘古未有之事。面对这样的大臣,他怎能保证大臣不会对他有所冒犯?况且,城外有强大的敌兵,说不定哪天就会攻进紫禁城,自己做亡国之君,成为历史罪人。宋钦宗的前车之鉴就摆在眼前。这个皇帝位置,在这时可没有任何诱惑力。更何况英宗尚在人世,朝中自己又没有任何权势,不知哪天英宗回来,那时自己又不知道会是什么下场。他认为这个皇帝不做也罢,于是坚决不肯继位。经过长时间的拉锯战,在群臣的始终坚持下,朱祁钰被迫于九月初六日即皇帝位,是为景帝,遥尊远在蒙古的英宗为太上皇,英宗的幼子朱见深为皇太子。
在景帝和于谦的带领下,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斗争,瓦剌的蒙古大军被撵出了长安城。北京平安了,国家保住了。当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喜讯传来时,朱元璋的子孙度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危机,没有重演北宋末年的国耻。景帝成为抵御外侮的皇帝,成为了勇担重任、临危受命的明君。朝野上下一片叫好声,使得景帝的声望达到了最高值。
群臣的颂扬、万民的景仰,让景帝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感。即位以来,周围人态度转变,那种卑躬屈膝是他当藩王时永远体会不到的。他深深地被眼前的荣耀所吸引。可是,活着的英宗却让他不能安心地当皇帝。也先在军事上无法取得胜利后,便不断宣称要把英宗送还北京。毕竟,留着这么一个不值钱的过期皇帝,既不能换回钱财,又捞不到好处,在手中的贬值速度比血汗宝马跑得还快,这个鸡肋不要也罢。景帝为了扞卫自己的地位,借口这是也先的阴谋,拒绝接纳。可是,大臣们却不理会景帝的感受,不断要求迎回他们的太上皇。在他们看来,英宗总在敌人手上,是国家的耻辱,有损国威。景帝急了,生气地说:
“此大位非我所欲,盖天地、祖宗及宗室文武群臣之所为也。”也就是说,我本不想继位,当初是你们强迫我继位的。但气归气,大臣的呼声实在是太高了,景帝心里虽不痛快,但孤掌难鸣,也只得无奈接受于谦等人的建议,迎英宗回国。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初二日,英宗终于踏上了南归的行程。八月十九日,朱祁镇回到北京。景帝的心病还是回来了。
英宗、景帝这两位兄弟仅仅一年未见,却有隔世之感。一年中发生了太多的变故。“土木堡之变”,不可逾越的地位鸿沟,让他们之间还存在着兄弟的温情。可是权力却改变了一切。同样的皇帝身份,让他们把对方都视为权力上的威胁,最后一抹柔情的面纱也被无情地撕掉了。景帝把他的哥哥当作一颗定时炸弹。为了保住权力,景帝把惊魂未定的英宗直接送入南宫软禁起来,并派王骥为南宫守备,率领一支卫队,严密地看守着哥哥。而政治上进行投机的大臣,更是在旁边煽风点火。御史高平上言:南宫树木繁多,恐生叵测,于是景帝尽伐之。
这一切让软禁中的英宗时时刻刻地感觉到生命受到威胁。
景帝登基之时年仅二十一岁,在他的面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了保住皇位,也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景帝开始走上他的明君之路,希望通过自己的勤政,改变大臣对英宗的怀念,奠定自己正统君主的地位。针对英宗时期王振专权的现象,景帝限制太监的势力;同时广开言路,树立朝廷新风;对国计民生更是关注,社会上呈现出一派蓬勃的生机。
当景帝的政策成功之时,也意味着他获得了更多的政治资本。为了彻底清除英宗的影响,他开始对皇太子的位置动上了脑筋。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取代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景帝不惜采取任何手段。为了得到大臣的支持,朱祁钰不惜向大臣行贿。一场皇帝行贿大臣的闹剧开始了。卷进皇帝贿金丑闻的有首辅陈循、次辅高毂,阁员商辂、江渊、王一宁、萧锑等六位朝中大员。他们每人接受了皇帝黄金五十两、白银一百两的贿赂。善于政治投机的大臣,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他们纷纷上书支持景帝。连远在广西的小吏都为皇帝分忧,上书“永固国本”的奏章,要求更换太子。
在投机大臣的怂恿下,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景帝的儿子朱见济顺利地登上了皇太子的宝座。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朱见济只享了一年多太子的福气,便仙逝而去。朝中的一些大臣又出现了复立朱见深的呼声。御史钟同和礼部郎中章纶,先后提出了朱见深复出的奏章。正处于丧子之痛中的景帝一见这样的提议,自然十分愤怒。盛怒之下,他将钟同、章纶关进了锦衣卫的监狱。二人历尽磨难,最后,一个死在大棒之下,另一个虽幸免于难,但直到英宗复辟后才被释放。
皇权的诱惑,使得温文尔雅的景帝从拒绝皇位到留恋宝座,从害怕左顺门的暴力事件变成了暴力的使用者。自古以来,无限的权力总是导致无限的悲剧,无一例外。
名家回眸
古代文学家朱东润曾这样说:皇权的诱惑,使得温文尔雅的景帝从拒绝皇位到留恋皇帝宝座,从害怕左顺门的暴力事件到变成了暴力的使用者。自古以来,无限的权力总是导致无限的悲剧,无一例外。
纵观明代宗朱祁钰一生,可谓命运多舛。八年前,为稳定大明,他登上皇位,力挽狂澜,救大明于危难之中;八年后,在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后失去帝位,含恨而薨。
老妻少夫,生死之恋
大明王朝的第八位皇帝宪宗朱见深,是明朝皇帝中特立独行的另一个典型,他一生的感情和命运都同一个大他十七岁的女人万贞儿纠缠在一起,演绎一场奇异的老妻少夫的生死之恋。这样的差距,即使在今日看来,也是有些奇特的,更何况是民风守旧的明朝,但是万贞儿确实是创造了从宫女到贵妃的一步登天之奇迹。
万贞儿,山东诸城人,出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其父万贵原本是一名县衙掾吏,因亲属犯法受到株连而丢官,之后被举家发配到霸州。
由于家道破落,儿童时期的万贞儿连吃穿都难以为继。当时,万贵有一个在京做官的同乡,探亲返回时经过霸州到万家做客,见年纪小小的万贞儿聪颖乖巧,便说朝廷现今正选侍女,既然家中这样艰难,何不将贞儿带进京去混口饭吃。万贵无奈之下就让这位同乡将万贞儿带进了京城。这样,时年四岁的万贞儿被“选入掖廷,为孙太后宫女”。
孙太后是英宗朱祁镇的母亲,宣宗朱瞻基的皇后。宣宗死后,英宗继位,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在两岁时便被立为皇太子。面目清秀、聪明伶俐的万贞儿很得孙太后的喜爱,在朱见深被立为太子以后,孙太后就委派时年十九岁的万氏去侍候太子。十多年的后宫生活,使得粗通文墨的万氏深知宫妃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关系,也深知服侍太子——这位未来的皇帝意味着什么。于是,万贞儿对小太子便像亲生母亲那样体贴备至,把自己孤寂的宫女生活中无法排遣的全部热情及个人的所有美好理想和希望,都化作了母爱式的温馨倾注在了朱见深的身上。
“土木堡之变”后,朱见深的叔叔朱祁钰称帝后,立即废去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朱见深五岁那年,其父被囚于南宫,又见不到其母周氏,既失父母疼爱,又无童年欢乐,孤苦无依的朱见深便对母亲似的万贞儿产生了特殊的依偎之情。
几年以后,朱祁镇复辟,从其弟朱祁钰手中重新夺回帝位,时年十一岁的朱见深再度被立为太子。时年近三十的万贞儿依然年轻美丽、机敏媚人。少年太子朱见深稚嫩而单纯,从未尝过感情滋味的他,怎么能抵挡得住这样一个风情万种的成年女子的主动挑逗和刻意勾引?于是,他不由自主地投进了万贞儿成熟、温暖而又丰腴的怀抱中不能自拔。万贞儿像母亲一样照顾着他,又像情人一样包围着他,让他纵情欢乐,别无烦恼忧愁。
天顺八年(1464年),时年十七岁的朱见深登基。此时的他,对万贞儿的爱情中混杂着缠绵的“恋母情结”。这种双重的感情足以抵挡住任何女性对朱见深的吸引。所以,尽管他身边有后有妃,但这位三十四岁的半老徐娘万贞儿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任何女性都取代不了的。在他看来,只有万氏才是统领六宫的皇后之合适人选,但是,皇亲国戚和臣民百姓怎么也不能容忍一个大皇上十七岁的随侍宫女成为堂堂天朝母仪天下的国母。因此,朝廷选择了吴氏为皇后。
万贞儿倚仗着皇帝对她的爱,恃宠而骄,在宫中作威作福。年轻漂亮的皇后本来心里就十分不满,再加上入宫之初就得不到丈夫的喜爱,更是憋了一肚子的怨气。于是有一天,她抓住万贞儿一个不合礼仪的罪名,命手下的宫女们将其痛打了一顿。
皇帝朱见深本来就对皇后没有感情,现在自己心爱的女人被打,岂能容忍?
于是决定废后。立后不到一个月就要废后,很难令人心服。宪宗于是找了一个理由,说吴皇后是在太监牛玉的阴谋之下冒立的,于是将牛玉发配边疆,并趁机废除了吴氏的皇后称号,打入冷宫。
集皇帝宠爱于一身的万贞儿,从此在宫中更是横行无忌。继吴氏之后成为皇后的王氏本来就个性软弱,她吸取了吴皇后的前车之鉴,更是小心谨慎地看万贞儿的脸色度日,这样,后宫实际上就把持在万氏手中了。
万氏投皇帝所好,经常身穿戎装,骑着高头大马在皇帝的辇车前扬鞭开路,皇帝十分喜欢她这身装扮中带出的豪气,更加与她形影不离。这种诡异的情形,令宪宗的亲生母亲吴太后都感到十分奇怪。
成化二年(1466年),万贞儿生下一子,母以子贵,于是被册封为皇贵妃。
朱见深更是喜不自禁,不但将万氏一门尽数封官,还赏赐了万氏大量金银财宝。
他还兴奋地派人到全国各地去祭祀山川河海、天地神灵。
可是好景不长,寄托了宪宗和万贞儿全部希望的儿子在一年之后就突然夭折了。万氏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她的心灵开始变得扭曲,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她对宪宗临幸而怀孕的妃嫔万般凌辱,强令堕胎。成化七年(1471年),她又毒死了宪宗唯一一个在世的孩子——贤妃柏氏生下的皇子。
终于,有一个宫女纪氏,偶然被宪宗临幸,居然秘密地生下一个皇子,在宫中隐藏了六年才被发现。正为没有儿子发愁的宪宗当然是大喜过望,普天同庆,一直被蒙在鼓里的万贞儿气得咬牙切齿。皇帝为防不测,特意将孩子交给自己的母亲抚养。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春,五十八岁的万贵妃去世了,宪宗还肝肠寸断,伤心欲绝,下令辍朝七日,用皇后的礼仪安葬了她。不仅如此,宪宗还由于日夜思念万氏而郁郁寡欢,不到一年,思念成疾,追随万贵妃去了,将一个烂摊子留给了他的儿子朱佑樘。他这样生死相恋、誓死相随的深情,在历代贪图美色的皇帝中是极为少见的。
名家回眸
李洁非说:“朱棣以后,明朝历代皇帝的颟顸、下作、昏智,明显呈逐代上升之势,到明成化皇帝朱见深,算是又创了一个新高。”
宪宗一生迷恋万贵妃,万贵妃专宠霸道,横行皇宫,成化一朝的内宫,基本上是万氏主宰着,进而影响了外庭的政治。万贵妃的横行致使明孝宗的童年多灾多难,始终笼罩在万贵妃的阴影下。
弘治中兴
排斥奸邪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宪宗病逝,太子朱佑樘继位,是为孝宗,次年改元弘治。孝宗在位十八年间,任用贤能,去除奸佞,改良政治,精心求治,使明朝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史称“弘治中兴”。
成化一朝,宦官相互勾结,奸臣当道。孝宗登基后,首先在选拔任用人才方面作了调整,斥逐奸臣,任用贤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