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大明王朝
2505000000021

第21章 种种变故奏响衰落的音符(3)

正统十二年(1447年),于谦接到父亲的丧报,回杭州奔丧,丧期未满,就被调做兵部右侍郎。第二年,他母亲去世,由于紧急的边务,他只得终止守丧,当年又奉命返回北京做兵部左侍郎,佐理部事。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兵部尚书邝茔扈驾阵亡。

就在皇帝被俘,群龙无首,一片混乱的时刻,负责居守的廊王也一筹莫展,大臣们更是“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待到同年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孙氏召百官,确定了英宗朱祁镇的同父异母弟弟郕王朱祁钰的监国身份。

朱祁钰召群臣们商讨战守大计,竟有人提出要迁都南京,以避灾祸。幸亏时任兵部左侍郎代理部事的于谦坚决反对,并主张马上召集军队,誓死保卫京师,不然大明就要走上另一条路了。正如有人开玩笑说:也许南明就会早出现二百年。这也不是不可能变为事实。

因此说,于谦对于明朝,对于中国历史,甚至对于北京的发展都功不可没。

除了坚拒迁都之外,他还有几个顾全大局、应对变故的举措。

首先,就是拥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即是景帝,年号景泰。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宋朝的“靖康之变”,当时也是在徽钦二帝被金掳去之后,高宗赵构即位,宋朝南渡,直到杭州,真是狼狈不堪。明朝难道又是历史重演?实则不然。毕竟朱祁钰不是赵构,大明也没有宋朝那么羸弱,顷刻之间就被一个异族打得落花流水,仓皇南逃,甚至被逼到皇帝差点蹈海的地步。景帝即位后,遥尊远在瓦剌的朱祁镇为太上皇。毕竟一个如此庞大的帝国,不能一日无君,否则大小事情谁来处理,国家怎能正常运转?这使得也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小算盘落空。

接着就是清洗王振的余党。王振为很多大臣所痛恨,因以前有皇帝撑腰,朝臣们只能敢怒而不敢言。且这次皇帝的亲征正是他的调唆,才惹出了天大的祸事,朝臣们更是恨之入骨。因此,他死在乱军之中,他的同党、亲族的末日也就到了。

于谦辅助朱祁钰处置了这些不得人心的奸佞,平息了众怒,朝廷内部稳定。

后院不至于起火,大家就会同心协力,抵御外敌。于是于谦作为兵部尚书,开始着手北京的防卫工作。他征集粮饷,任用贤能的将领,增强城防。总之,在于谦的筹划下,逐步形成了一个依城为营,以战为守,分调援军,内外夹击的作战部署。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与瓦剌军决战于北京城下。

北京城准备好了,于谦也准备好了。而也先怀揣的却是另一番心思,他以为捉住了朱祁镇,就可以奇货可居,于是用要挟的手段逼明朝议和。看看宋朝的历史就会知道,被动议和意味着什么,就是受制于人,就是要年年给人家好处。

于谦看透也先的野心,于是一句“社稷为重,君为轻”,孟子的话经于谦之口而出,是铮铮有声,粉碎了也先的白日梦,也为他种下了灾祸。

也先无计可施,决定对北京进行大举进攻。面对瓦剌的大兵压境,于谦身先士卒,身披甲胄,临阵督战,并下令将九门全部关闭,规定:“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他以忠义报国的道理晓谕众将士,泪流满面,慷慨激昂,士兵士气高涨,誓与北京共存亡。

结果可想而知。也先敢犯“强汉”,虽不至于弄到“虽远必诛”的地步,但也在大明军民的共同抵御下,落得个惨败的下场。他带领军队,拥着明英宗仓皇出逃,于谦派兵追击,结果途中又大败瓦剌。是为“北京保卫战”。

北京保卫战,在明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确保了都城北京的安全,避免了宋朝南渡悲剧的再次发生,也粉碎了也先图谋中原的企图,此后蒙古很难再次组织起大规模的武力入侵行动。同时,北京作为抵抗蒙古的最为重要的堡垒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以宣府、大同、居庸关为屏障的整体防御体系,有效地抵御了蒙古军队的侵扰,确保了内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这一切不能不说是于谦的功劳。

名家回眸

张廷玉在《明史》中有对于谦最激动人心的赞美:“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着名历史学家黄仁宇曾这样评价于谦:于谦乃一介书生,竟能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且能“挽狂澜于既倒”,从中可见中国读书人的绝好品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有此精忠报国之人,国家何愁不兴旺发达。只是世事难料,风云突变间,已换了人间,而于谦,这一代文臣武将,却以不世之功,死在王朝政治的刀锋之下。

夺门之变

南宋“靖康之变”的那一页历史还历历在目,不知身在瓦剌军营的英宗朱祁镇面对自己的处境,作何感想。是否在感叹自己的命运时,也想起了那两位与自己际遇相同,惨死在金人手中的宋徽宗和钦宗父子,为自己的生命犯愁;或者还想着“出师未捷身先死”,以满襟的热泪怀念着或者抱怨着太监“王先生”;又或者眼睁睁看着弟弟朱祁钰继位,而感叹“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无论他自己如何感叹,也先倒是对他不错,很优待他,也尊重他。直到“北京保卫战”,也先大败,朱祁镇失去了利用价值,成了也先的一个包袱,于是迫不及待地想将其送还。

这就遭遇一个尴尬局面,如果朱祁镇回来,这朱祁钰哪里放?宋朝的高宗赵构想到了这一点,因此岳飞没能迎回徽钦二宗,反送了自己的性命。此时朱祁钰也面临了这一抉择,但他毕竟不是赵构,在大臣们坚持要迎回英宗时,于谦说:“天位已定,宁复有他!固理当速奉迎,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词矣。”因此景帝疑虑顿消,其实于谦对迎回朱祁镇是否会夺皇位的问题并不是十分关心,他说“社稷为重,君为轻”的意思就是谁当皇帝都一样,只要对天下社稷有益就可以。因此他在朱祁镇被迎回之后的政治斗争中显得很平淡。

英宗朱祁镇在外担惊受怕了一年之后,回到故国,兄弟二人相拥痛哭。朱祁镇倒也懂得深浅,这帝位经过一番“授受”与“推逊”,朱祁钰继续做他的皇帝,而哥哥朱祁镇被软禁在了南宫,不许百官谒见。仅此而已,朱祁钰对皇兄倒是没有太过分,相比于过去为了皇位,兄弟间自相残杀的案例,这已经很不错了。虽然昔日君王朱祁镇的日子相对来说苦了些,却是自己将江山玩丢了。

这其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本来在景帝朱祁钰继位之前,为了稳定政局,已经册立了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溶为太子,后来景帝想让自己的子孙们在这个皇位上千秋万代地坐下去,于是废原太子,立己子。结果第二年这个新立的太子竟无福享受父亲的好意,一病不起,死了。太子之位又成了问题。

景泰八年(1457年)元旦,朱祁钰病倒,他再无子可立。这时朝廷里的阴谋家们开始了自己的活动。武清侯石亨与都督张軏、太监曹吉祥等密谋发动政变,拥英宗复辟,以邀赏功。一月十六日夜,徐有贞、石亨等引军千余人潜入长安门,急奔南宫,毁墙破门而入,扶英宗登辇,自东华门入宫,升奉天殿。这就是“夺门之变”。

早晨大臣上朝的时候,突然间君主就易了位,而此时的朱祁钰听到哥哥复辟,竟连声大叫“好!好!”是悲?是恨?还是悲恨相续?不得而知。总之,他被移到了西宫,一个月后神秘死去,时年三十岁。

谈迁在《国榷》中充分肯定了景帝的功绩:“太祖之后,有功劳的皇帝,谁不知道是成祖?有德行的皇帝,谁不知道是孝宗?然而,还有一个景帝。土木堡之变发生后,如果没有景帝,我们都会沦为异族统治下的奴仆了。景帝的德行有哪些?一个是他善于知人,一个是他懂得安民。”这“知人”指的就是用贤臣于谦。

但是这位好皇帝最终没有被葬到自己修建的皇陵之中,直到天顺八年英宗朱祁镇驾崩以后,已经更名为朱见深的宪宗朱见濬继位后,没有记恨叔叔废掉自己太子之位之事,而是念叔叔朱祁钰当年的功绩,以亲王之礼葬景帝于北京西山。

后来明史专家吴晗称赞景帝是一位难得的好皇帝,并且曾与郑振铎一起在西山找到了景帝墓,加以修葺,辟成公园供人纪念。

确实,景帝临危受命,在国家危急关头登上皇位,领导了一场抵抗蒙古入侵的北京保卫战,保障了内地居民的安居乐业,有功于社稷。且他的年代还为后人奉献了一个风华绝代的名字——景泰蓝。当我们看着那精美的工艺品,是否还会想起这位葬在西山的皇帝,一位以景泰为年号的皇帝?

景帝死了,英宗继续他的执政生涯,改年号为天顺。他在复辟当天,就把拥立朱祁钰的于谦等人逮捕,不久这位功臣便以谋逆罪被处以极刑。于谦的党人也一一被杀、谪戍、罢官。山明水秀的杭州西湖西南岸的三台山下,一块净土埋忠骨,一身清白留在了人间。

朱祁镇也做了几件颇为史家所赞赏的好事。一是释放建庶人。建庶人是建文帝次子朱文圭。1402年,明成祖攻入南京之后,建文帝及其长子朱文奎不知所终,次子朱文圭则被朱棣幽禁起来,称为“建庶人”。到英宗天顺年间,建庶人已经在长期的幽禁岁月中从两岁幼童长为五十多岁的老翁了。大概由于也曾经历过长期被囚的生活,朱祁镇突然有一天想起了这位远房叔叔,动了恻隐之心,将其释放。他身边的人担心放出建庶人会出变故,他倒很有气度,说:“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大概是经历了人生的大磨难,朱祁镇对人生倒是有了一份豁达,可惜这份豁达一旦与皇位有关,便不堪一击了。释放建庶人一事还是受到百官和百姓们的真心赞叹,也算是给五十多年前的纠纷做了一份补卷。

还有一件事,就是废除殉葬制度。明太祖死的时候,许多宫人陪葬。自此之后,成祖、仁宗、宣宗、代宗去世都以宫妃殉葬。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制度,朱祁镇临终前遗诏停止殉葬。此后明代各帝都遵从这个遗诏,不再以宫妃殉葬。

朱祁镇复辞后又当了八年皇帝。《明史》称英宗在位期间,“无甚稗政(坏政策)”。但英宗并不能阻止大明王朝逐渐走向衰落的趋势。到他儿子宪宗的时候,一切看起来就更糟了。

名家回眸

许文继、陈时龙在《正说明朝十六帝》中对朱祁镇有一个很有趣的总结:“英宗在位二十二年,被俘北居一年,南宫幽居七年,又于景泰八年乘景帝病重,在武清侯石亨、左都御史杨善以及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的拥戴下复登皇位,真可谓经历了天上人间的剧烈变化。在这期间他宠信过一些人,重用过一些人,惩处过一些人。他宠信的人,有的断送了他,比如王振;他重用的人,有的对他产生威胁,比如石亨和曹吉祥;他惩处的人,有的明知其对社稷有功,却不得不如此,比如于谦。总之,任用非人,是他作为一个皇帝的最大失败之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跌宕起伏的悲剧命运。”

景帝虽在位时间短但也不是没有功劳的。谈迁在《国榷》中充分肯定了景帝的功绩:“太祖之后,有功劳的皇帝,谁不知道是成祖?

有德行的皇帝,谁不知道是孝宗?然而,还有一个景帝。土木堡之变发生后,如果没有景帝,我们都会沦为异族统治下的奴仆了。景帝的德行有哪些?一个是他善于知人,一个是他懂得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