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精品导视
25036600000052

第52章 地下

影片档案

出品:法国、南斯拉夫1995年

片长:194分钟

编剧:杜生·高华西域(Dusan Kovacevic)、埃米尔·库斯图里卡(Emir Kusturica)

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主演:Miki Manojlovic、Lazar Ristovski、Mirjana Jokovic

导演简介

库斯图里卡1954年11月24日生于萨拉热窝,被评论界和影迷誉为天才导演,他的每部影片几乎都能获得奖项。1979年就读布格拉电影学院时,以学生电影获得南斯拉夫学生影展首奖;其导演处女作《你记得桃莉贝尔吗?》,获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影片改编自南斯拉夫诗人薛维的长诗;1985年《当爸爸出差时》(Otac na sluzbenom putu,1985)仍然改编自薛维的长诗,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89年《吉普赛时代》(Dom za vesanje,1988)又在戛纳获得最佳导演奖;1993年《亚历桑那之梦》(Arizona Dream,1993)在柏林获银熊奖;1995年《地下》(Underground,1995)再次获戛纳金棕榈大奖;1998年《白猫·黑猫》(Crna macka,belimacor,1998)在威尼斯获银狮奖。2004年的浪漫喜剧《人生是个奇迹》(Zivot je cudo,2004)在法国凯撒电影评奖中获最佳欧洲影片奖。2005年担任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主席。

库斯图里卡的影片充满了吉普赛式的热情与疯狂。世界在他执导下呈现万花筒般的奔放热烈,而纷繁芜杂的表现之下是世界的种种残酷。他在政治上强烈反对塞尔维亚的极端民族主义运动,曾要求跟该运动的领袖公开决斗,遭到拒绝。影片《地下》公然讽刺铁托政权下所谓革命者的影片,而库斯图里卡旅居西方拍摄此类题材遭人非议,最严酷的批判正来自于他的家乡萨拉热窝,而一些西方学者又把他列入米洛舍维奇的同党,谴责他“在博爱、民主和反法西斯的名义下骗取艺术界的嘉赏”。《地下》面临的种种批判曾使库斯图里卡放弃拍片。不过三年之后,他又推出了《白猫·黑猫》这部描写吉普赛人的作品。批判之声不过是对库斯图里卡影片的某种误读,在癫狂的戏谑之下融会着他深切的忧思与乡愁。他曾这样谈到南斯拉夫,“我在这样一个国家出生,希望、欢笑和生活之乐在那里比在世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强有力——邪恶也是如此——因此你不是行恶就是受害。”

剧情简介

1941年的南斯拉夫正处于德国法西斯占领时期。一夜,马高为庆祝好友黑仔加入共产党,请来了小乐队助兴。他和黑仔两人喝着白兰地,驾着马车驶过空旷的街道,甚至鸣枪欢呼。黑仔被唠叨的妻子劫回了家,马高则去找妓女鬼混。马高的弟弟伊万是动物园的管理员,他因为口吃,总与动物为伍,可在德军的一次轰炸中,动物园毁于一旦,他只救出黑猩猩宋妮。黑仔的妻子即将生产,他却迷上了年轻漂亮的话剧演员娜塔莉,对她的纳粹军官情人法兰斯愤恨无比。黑仔冲上剧院舞台,把娜塔莉从演出中劫走,不久被德军抓住,施以酷刑。马高化装成大夫混入德军老窝,勒死法兰斯,救走黑仔。德国纳粹展开大规模搜捕,包括伊万在内的大批革命家属躲进马高家的地窖避难,深受重伤的黑仔也被送了进来,马高成了他们和地上唯一的联系。黑仔的妻子难产死去,留下儿子祖凡。而此时娜塔莉却在马高的甜言蜜语中投入了他的怀抱。

四年之后,侵略者被赶走了,南斯拉夫在铁托领导下建立了自己的共和国,马高作为其战友身居高位,同妻子娜塔莉一起被群众崇拜。他用各种方法让地窖里的黑仔等人相信战争还在继续,他们不得不躲在里面为“革命”制造武器,却做梦也想不到这些武器从后院成批地运往国外,为马高换取大把的钞票。时光转眼间飞逝,为参加黑仔独子祖凡的婚礼,马高和娜塔莉来到地下。盛大的庆典上,人们大吃大喝,三个多年老友却各怀心事。黑猩猩宋妮误开大炮,宴会立时一片混乱,黑仔趁机带着祖凡持枪潜上地面,准备与德军大干一场。他们把电影外景地当成敌军阵地,大开杀戒,但翌日清晨祖凡便失足落水身亡。为寻找受惊吓逃跑的宋妮,伊万也来到地面,却被途径的车辆带往了西德。马高和娜塔莉则炸毁了地窖,带着走私军火赚来的钱逃出国境。

时间到了1995年,在德国精神病院里关了数年的伊万无意间看到报纸上通缉马高和娜塔莉的消息才知道哥哥欺骗了自己,于是沿着地下隧道走回了故乡,但此时南斯拉夫却已土崩瓦解,战火纷飞,黑仔成了战争的领袖。坐着轮椅的马高还在做军火生意,愤怒的伊万将他打死,自己随后在教堂中上吊,陪伴马高的娜塔莉也被士兵射杀。而孤独的黑仔仿佛听到儿子的呼唤,纵身跳入了水井,穿过那里同妻儿重聚,跟朋友冰释前嫌,大家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影片分析

一、隐喻

《地下》是一部掷地有声的史诗电影。前南斯拉夫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以其超乎寻常的想象力建造了一个“没有天空的城市”,一个消亡了并且将永远沉于“地下”的国度。在表现形式上极尽炫目之能事,以一种近乎夸张的喜剧风格描绘了南斯拉夫从1941年纳粹占领期间至1995年内战的曲折历史。整部影片充满了导演库斯图里卡的疯狂嘲讽和无力的荒诞感,同时又蕴含着斯拉夫人特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影片中隐喻成为非常主要的表现手段,影像和叙事的基本构成原则,是“地上/谎言/看/控制”与“地下/真相/被看/被控制”的一系列二项对立式间的叙述与影像序列,也是本片最大的隐喻。处于地上的马高使用了很多主观视点,通过摄像头监控着地下的人们,主观视点的运用暗示着马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地上的他有如神一般控制着地下的奴隶。他是一个“天才的操纵者,乐队的伟大指挥、出色的演员”(库斯图里卡语);而地下的人们则被愚弄。当马高假装被纳粹毒打、跌落到地下室里,地下室里众人排列站立,表情木然地齐声说:“该死的法兰西混蛋”,下一个镜头是猩猩宋妮不住叫唤的近景。动物也是影片重要的隐喻,开篇不久即是被炸毁的动物园,而后来猩猩宋妮成为地窖中唯一清醒者;内战中一只猪在啃噬地上的尸体,镜头立马切换到军火商人马高进行的肮脏交易。混乱癫狂的战争年代,人与动物无异。

二、音乐

构成库斯图里卡影片癫狂炫目风格的重要元素之一即是音乐,音乐不仅仅是体现他影片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占据叙事中的重要部分。本片大部分表现狂欢的场面,大量使用了铜管乐队,一种疯狂的宣泄形成一种混乱感,而小提琴solo时有出现,但总是在音乐的开头轻轻地跃起,很快就被后面的欢快合奏所覆盖,小提琴的忧伤哀思与铜管乐的癫狂放纵相互影响,在欢闹中忧伤,在忧伤中欢闹。

另外,就是二战德军慰问歌曲《莉莉玛莲》承担了重要的叙事作用。莉莉玛莲这首歌的歌词作者是汉斯·莱浦(Hans Leip),1938年曲作者是诺博特·舒尔兹(Norbert Schultze),二战中风靡德军的一首歌,德语版本是由一个德国夜总会女歌手拉尔·安德森演唱的,而后其英语版本也在美军中流行起来。英语版本由德裔美国演员玛琳·迪特里希演唱,玛琳·迪特里希因此成为美国大兵的梦中情人。1941年8月18日晚,贝尔格莱德电台首次播出的《莉莉玛莲》,也就是我们在片中听到的那首,应该是拉尔·安德森演唱的德语版本。电影里第一次出现这首歌伴随着德军占领贝尔格莱德,这是用歌曲交代历史环境,而之后它成为欺骗的工具——马高对着地窖里放德军空袭警报,放《莉莉玛莲》唱片,苦心营造着战争氛围。而铁托葬礼上响起的《莉莉玛莲》则成了最大的讽刺。

三、历史

影片跨越了南斯拉夫多灾多难的历史,讲述了几个南斯拉夫人的命运,蕴藉着导演对故土的脉脉深情。在南斯拉夫“地上”,主宰者似乎总是“他者”——奥匈帝国、纳粹德国、苏联……影片中的地下,则是南斯拉夫的人民,他们退无可退地生活在一个没有天空的城市。影片中走在地上的地下人面对陌生复杂的世界都说“我要回到地下去。”影片的最后,所有已经死去的人在幻想世界中欢聚、舞蹈、相亲相爱,仿佛从来就没有战争谎言,没有仇恨和杀戮。铜管乐队又再一次奏起主旋律——热闹的吉普赛舞曲,主人公鸣枪庆贺。在这里伊凡不再口吃,他的话也就是导演库斯图里卡想表达的:

我“们在这里找到了新的房子,红色的屋顶和烟囱,鸟儿会在那里做窝,大开着门,以迎接亲爱的客人,我们感谢土地哺育着我们,太阳温暖着我们,以及家乡一样的绿草地,我们应该记住祖国与那些伤痛、悲伤和欢乐,我们会像讲童话一样对孩子说,曾经,有一个国家……”影片结束于一片欢声笑语之中,而那片幻想中的土地正在离开……漂移……

这就是南斯拉夫的命运——地上已无南斯拉夫,昔日的故事都已经埋藏于地下。

(刘桐)

参考书目

《欧洲电影分析》,李迅、祝虹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构筑现代影像世界》,郑洞天、谢小晶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版。

《经典影片读解教程(上下)》,田卉群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Dina Iordanova,Eimr Kitusurca,British Film Institute,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