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视精品导视
25036600000017

第17章 罗生门

影片档案

出品:日本大映公司京都制片厂1950年

类型:黑白片

片长:90分钟

编剧:桥本忍、黑泽明(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筱竹丛中》)

导演:黑泽明

摄影:宫川一夫

主演:三船敏郎饰多襄丸

京真知子饰真砂

森雅之饰武弘

本片获1951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第2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导演简介

黑泽明(1910—1998)出生于东京品川区大井町,是父母的第8个孩子,从小喜爱绘画。26岁时考入P·C·L电影制片厂(日本东宝电影公司的前身)担任助理导演,从此踏入影坛。1943年,黑泽明处女作《姿三四郎》问世,这部取材于日本柔道的电影,因拍摄了与以往日本的武打片完全不同的格斗场面而获得好评。随后,黑泽明又拍摄了《无愧于我的青春》(1946)、《泥醉天使》(1948)等近10部影片。

但真正奠定黑泽明在日本乃至世界影坛显赫地位的,还是《罗生门》。《罗生门》对于日本电影有着里程碑般的重大意义。在此之前,日本影人对本国电影并不自信,也很少参加电影节,而《罗生门》出人意料地在1951年夺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使日本电影获得了国际影坛前所未有的关注,也成为日本电影走向世界的先锋。在50年代初日本电影就连续4次荣获国际电影节金奖,而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罗生门》,因为继金狮奖后,它又荣获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黑泽明的作品往往蕴涵着深刻的道德观念与哲理,在影像风格上东西合璧。在50年的导演生涯中,黑泽明一生追求精湛,奉献了如《七武士》(1954)、《蜘蛛巢城》(1957)、《德苏乌扎拉》(1975)、《影武者》(1980)、《乱》(1985)等30余部优秀作品,并多次获得国际电影节大奖。1990他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1998年,这位世界电影巨匠病逝于日本,享年88岁。

剧情简介

古老的罗生门下,大雨滂沱,樵夫和行脚僧向打杂的转述着一桩复杂的罪行以及案发后的审问:武士和他的妻子在森林中遇到强盗多襄丸,结果武士被杀,妻子真砂被奸污。被抓获的多襄丸在审问中说:真砂的美貌使他心生歹意,他在欺骗武士得逞后占有了真砂。真砂也醉心于他的男性魅力,要求多襄丸与丈夫决斗,大战23回合后武士死去,真砂也不知去向。真砂则说:她被多襄丸蹂躏之后,受到了丈夫的蔑视,悲愤之中,真砂扑向了武士,却用短刀误杀了他,而她自己也自杀未遂。武士借女巫之口表示:多襄丸强奸真砂后要带她走,真砂却让多襄丸先杀死武士,多襄丸惊讶于真砂的狠毒,问武士该怎样处理她,胆怯的真砂逃走,多襄丸追她而去。武士悲愤难耐,遂用短刀自杀。樵夫向行脚僧和打杂的承认自己是案发现场的目击者,在他的描述中,多襄丸占有了真砂后要带她走,真砂要求两人决斗,武士和多襄丸觉得为一个女人决斗不值得,在真砂的刺激下,两人厮打在一起,最终武士被强盗杀死。

此时,隐约传来婴儿的哭声,是罗生门下的一个弃婴。打杂的在樵夫和行脚僧的指责中剥去了婴儿的衣服,并揭露是樵夫偷走了武士尸体上的短刀。樵夫收养了弃婴,行脚僧目送樵夫在夕阳的余晖中渐渐走远。

影片分析

一、套层结构

《罗生门》采取了套层结构,在罗生门下,樵夫、行脚僧和打杂的对案件的讨论构成了影片的第一重时空,而多襄丸、真砂、女巫在公堂上回顾武士死亡的原委则是第二重时空,两重时空的若即若离丰富了叙事,使其丰满而富于变化。并且,不仅多襄丸、真砂、女巫等人的证词互相对立,彼此构成参照,同时又与樵夫、行脚僧等人存有矛盾的质疑分析构成了另一层参照,从而使真相更加扑朔迷离,也使影片主题多义、内蕴丰富。

二、主题

关于《罗生门》的主题向来存有很多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影片表达了人的不可相信与对人性的绝望。因为在影片中,每个人的讲述都从利己观念出发,放大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回避或用谎言掩盖对自己不利的一面。另一种观点认为《罗生门》在阐述真理的不存在,因为影片似乎并没有告诉我们武士被杀的真相,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实的。第三种观点则主张,影片在抨击人的自私和宣扬人道主义。前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纵观整部影片,第三种观点似乎更加有说服力。

首先,强调人的可信,赞颂人道主义的胜利是黑泽明作品一以贯之的主题特点,黑泽明在拍《罗生门》之前完成的《平静的决斗》、《野狗》、《丑闻》等作品中,一直都是如此的,进行突然的转变是不太可能的,而且在黑泽明其后的作品中也没有进行这样的转变。①

其次,《罗生门》改编自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筱竹丛中》。桥本忍保留了原作的基本情节,又运用了芥川龙之介的另一篇小说《罗生门》的题名,移花接木改写成《罗生门》最初的电影脚本。黑泽明与桥本忍一同修改脚本时,黑泽明作了一个大的情节增补,即在主要人物中,增加了一个亲眼看到这件事情的樵夫,而且在结尾处又安排了他收养弃婴这一情节,这样的改编,意图似乎是明显的。如果说芥川龙之介的《筱竹丛中》没有给武士之死一个明确的解释,只有多襄丸、真砂、女巫出于自保各执一词,表达了人的自私和不可信赖,那么黑泽明增加樵夫作为目击者,其实含蓄地向观众表明了事情的真相(尽管他也曾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法庭上撒谎,但他在听了其他三个当事人说谎以后,最终敢于推翻自己的谎言,说明樵夫的话是可以相信的)。尤其是影片结尾,黑泽明安排樵夫出于仁爱之心收养弃婴,实际是为影片增加了一个温暖的结局,绝非消极冷漠的态度。行脚僧也在影片结尾时,直抒胸臆地说道:“啊,你做了件好事……亏得你,我还是相信人了。”这明显已经是对黑泽明创作意图的最好证明。黑泽明通过《罗生门》,其实是在告诉观众:人世间确实存在着自私自利的严酷现实,但与自私自利对立的人道主义也是永恒的,人还是可以相信的。

同时,影片命名为《罗生门》,并且把樵夫、行脚僧等三人的争论安排在罗生门下,也深有蕴意。破旧不堪的罗生门(日本平安时代平安京大城),是贫穷落后的象征,它代表着当时的战争连年,兵荒马乱,天灾人祸。影片中出场的人物大多属于当时的下层人物,并且在台词中多次谈到了窘迫的生存现状。影片这样安排,都在说明是到处发生着饥饿、灾荒的社会现实,造成了人们的自私自利和卑鄙的精神境界,自私丑陋并非是人的本性。至于安排暴雨冲刷着罗生门,也是隐喻将罗生门的污泥浊水冲刷干净,将人类因现实引发的丑恶冲刷干净的希望!

三、“摄影机第一次进入了森林”

影片很多场景都选择在森林,森林既是案发现场,又是罪恶的发源地,在全片53场戏共417个镜头中,仅森林的镜头就占293个,占去将近全部镜头的3/4。而《罗生门》中的森林戏又是常被称道的,尤其是樵夫进入森林的前20个镜头中,摄影机的移动、樵夫的走动、阳光穿过树梢的跳动、投射在斧头、人脸上的闪动,都使画面内部充满动感。在剪辑上,不断变化景别和角度,配合音乐的律动,又加强了外部节奏的跳跃感。日本电影评论家认为,这种动感的画面的出现,是由于黑泽明在拍摄一组画面时同时使用三台摄影机,从三个角度,近、中、远不同距离拍摄。最后把三组胶片剪接在一起,产生逼真的动感。难怪在威尼斯电影节上人们都在议论着“摄影机第一次进入了森林”。而在这20个镜头中,就有7个跟拍镜头,影片中的跟拍最具特色的是营造了观众的眼睛跟踪而去的生动感觉。黑泽明曾经说过:“摄影师的工作,要让观众感觉不到摄影机的存在……一个人向前走,摄影机要紧跟在后面。人停下来,摄影机也必须马上停下来。如果发现行人站住了,摄影机还在移动,我就马上停止拍摄。”特别是拍出了在灌木丛中高速度地跟拍多襄丸狂奔的镜头,更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不仅如此,影片此处还采用了跳接的手法,表面看起来是一个镜头,实际是几个同景别同角度的镜头快速组接在一起的,从而使画面具有一种流动美,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安晓燕)

参考资料

《我的电影观》,黑泽明,见《世界电影》1999年第5期。

《论黑泽明》,佐腾忠南,见《世界电影》1999年第5期。

注释:①《世界电影鉴赏辞典》(第1编),郑雪来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