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厚黑处世智慧全集
24898100000030

第30章 把握好抬头与低头的时机(3)

最终,宋江靠着广结人缘赢得了人心,这为他后来被推选为寨主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晁盖身负重伤时曾留下遗言:“但有人捉得史文恭者,不管是谁,便是山寨之主。”按照这个遗言,头把交椅应该由卢俊义来坐,而宋江靠着极好的群众基础,也能厚着脸皮夺得这把交椅。但出乎众兄弟意料的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非常诚恳地主动让贤,并讲述了自己不如卢俊义的三方面理由。正是宋江的一再谦让,所以众兄弟越是觉得这寨主之位非他莫属。吴用说:“兄长若是再三推让,恐冷了众人之心!”而鲁智深更直接地说:“若兄长还要这许多礼数,洒家们各自散开。”连卢俊义也真心诚意地让宋江做老大。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宋江不仅坐上了第一把交椅,而且将自己的谦逊和大度再一次展现在众人面前。

世事纷繁,人心不古,为人处世,举步维艰。拥有好的人缘是成功的前提,建立了广泛的好人缘使人人都愿意为你所用,办起事来才能无往不利。世间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要想赢得人缘,关键是要怀着一颗平常心,厚待周围的每一个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敬重和推崇,才能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呼风唤雨。

能屈能伸才能笑到最后人非圣贤,谁都无法甩掉七情六欲和面子,但是想要成就大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能屈能伸才能实现理想,成就大事。历数一下古今的成功者,他们身上都有同样的特点,那就是能屈能伸。能屈能伸的人将获得成功,不能屈只能伸的人,结局都很惨烈。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能屈能伸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刘邦是农民出身,项羽却是楚国贵族,争到实力相当的时候,二人都想把韩信争取到自己的阵营里来,因为韩信确实是个难得的将才,谁要是能把他抢过来委以重任,那么势均力敌的形势就会发生倾斜,优势将倒向韩信所在的一方。最后刘邦派人成功地说服了韩信,并在韩信的帮助下,在垓下困住项羽,项羽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刎颈自杀,而刘邦却借助韩信一统天下,当然韩信也因此封王封侯,位极人臣。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封王封侯的人物也曾经忍受胯下之辱,可谓是能屈能伸的典型。

韩信年轻的时候,总是接受乞婆的喂养,他这番行为受到了当地人的嘲笑。有一天,他在街上闲逛时,迎面走来几个当地的小混混,他们截住韩信的去路并嘲笑他是“漂母食”,还无理地要求韩信从他们的胯下爬过去,要不然就会打死他。

面对这些小混混的无理取闹,韩信想了一会儿,便默不作声地从他们的胯下爬了过去,爬完之后拍拍身上的灰尘便走开了。那些小混混见此都哈哈大笑起来,纷纷说韩信是个胆小怕事的人,肯定不会成就什么大事业。后来韩信发愤图强,精学兵法,军事才能无人能及,最后做了大将军。

勾践“大丈夫能屈能伸”就是源于韩信的故事。在常人看来,胯下之辱绝对让人不能忍受,但是韩信却爬过去了,而且爬过去以后拍拍身上的尘土扬长而去,甚至没有因为这个事情发一点火,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

要想成就一番大事,就得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耻辱。历史将赋予你重大的任务,你就要做好吃苦受辱的准备,这些所谓的苦和辱不仅是命运对你的考验,也是自己对自己的验证。因为在遭遇困厄和耻辱的时候,你要想想自己的实力是否能和对方的实力相抗衡,如果实力不济,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先保存实力,而不是意气用事,一时意气用事是莽夫的行为,绝不是成就大事业的人的作为。

能屈能伸,“屈”只是暂时的,暂时的忍辱负重是为了实现长久的事业和理想。有很多人就是因为不能忍受一时之屈,最终不能使自己的壮志得以实现,不能使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古来成大事者必定都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为人处世有两种境界,一是逆境;二是顺境。不同的境界需要用不同的处世方式,环境有利于自己时,就应懂得一个“伸”字,乘风万里,扶摇直上,以顺势应时帮助自己更上一层楼,处于逆境中时要委曲求全是为了保存实力,以等待转机的降临。

夫差公元前497年,吴越两国在夫椒交战,吴国大获全胜,越王勾践被迫退到会稽山。吴王派兵追击,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当时的情况非常危急。此时,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建议,准备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和数个美女,派人偷偷送给吴国的太宰,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当时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否则后患无穷,因而极力劝谏,但是吴王不听,他认为败军之将没有什么威胁可言。越王勾践投降后,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他们夫妻二人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做着一些下人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勾践总是像个奴仆一般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病,为了证明自己的忠心,勾践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以此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康复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吻合,于是夫差就认为勾践确实对他敬爱忠诚,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勾践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自己曾经经受的耻辱,他睡觉就躺在柴薪之上,在坐卧的地方挂着一颗苦胆并时常品尝,以此提醒自己不忘国耻。经过10年的努力,越国变成了强国,终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而勾践则成了一代霸主。

勾践最后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能屈能伸的性格,想想看,如果当初勾践不能接受失败的耻辱的话,那么他就很有可能当场被吴王杀死,再到后来,如果他在吴国的时候,不能伪装得像个下人,吴王怎么可能放虎归山?大丈夫能屈能伸,屈得越厉害,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可以说,正是勾践的能忍能屈,才帮他完成了伟业,同样的道理,在处世原则上,只有能屈能伸的人才能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亲君子,远小人”,“小人故当远,然亦不可显为仇敌”,如果实在躲不开小人,在必须得罪君子和小人之中选择一个的话,那就选择得罪君子吧。聊斋故事中,辛十四娘有一句十分经典的话:“宁可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人。”她说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得罪了君子,君子有气度,有容人之量,不会做一些龌龊的行为,所以得罪君子不会有什么不良的后果。但是得罪小人就不一样了,如果你得罪一个小人,那么这个小人就会一直纠缠不止,更为恐怖的是,小人既然被称作小人,他们自然可以放弃君子的所有美誉,不折不扣地把小人的嘴脸显露出来,随时准备陷害得罪自己的人。总之,如果得罪了小人,你的厄运就来临了。

西汉时期的董贤便是小人中的佼佼者。汉哀帝是个好色成性的昏君,他荒淫好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居然想到了找个男人来玩乐,而董贤正好是一个身材修长、容貌秀美的男子,就这样,容貌犹如女子一般的董贤就变成了哀帝的新宠。董贤原本就是一个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的小人,在得到汉哀帝的宠幸之后,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他竟然不顾人伦道德,把自己的妻子和妹妹同时献给了汉哀帝,几个人一起****后宫。从此,汉哀帝对董贤更加迷恋,不断地赐给他官爵财物,朝中大事有时甚至都听董贤的。

因为得到了汉哀帝的宠幸,董贤终于获得了高位,为了稳固自己的实力,董贤还与朝中一些结党营私、趋炎附势之徒勾结在了一起,陷害忠良。当时朝中的尚书仆射郑崇是一位正直贤良的忠臣,他早就看不惯汉哀帝宠幸董贤这种毫无才德的人。有一次,汉哀帝竟然说要给董贤封侯爵,如此大的爵位竟然要封给一个一点才德都没有的小人,这是郑崇无法忍受的,于是郑崇便劝谏说:“滥赏滥封,本来就破坏了祖宗定下来的规矩,这是违背天理人心的事情,皇上怎么能这样做呢?”一边说着,一边把汉哀帝下诏书用的小书桌提了起来,不让汉哀帝下诏书,然后又直言进谏:“董贤小小年纪,能有什么才德,陛下如此封赏,对国家、对他本人必定没有什么好处。”

郑崇如此公开地反对汉哀帝对董贤的宠纵,自然而然得罪了董贤这个小人。表面上,董贤对此事不加过问,但是暗地里却指使尚书令赵昌出面诬告郑崇结党营私,图谋不轨。汉哀帝完全相信董贤和赵昌的诬陷,就真的将郑崇打入了大牢。之后董贤还是没有放过郑崇,他暗地里又耍了一些手段,指使狱吏对郑崇严刑拷打,打得郑崇皮开肉绽。当时负责此案的孙宝知道郑崇是被冤枉的,就向汉哀帝求情,同时还替郑崇作保,这在无意之间又得罪了董贤,于是董贤再次向汉哀帝谗言道:“孙宝欺上瞒下,是国家的大奸臣,应该将他消职为民才是。”此时的汉哀帝什么事情都听董贤的,听到董贤的这番话,就便下了一道圣旨,将好心为国的孙宝罢官归田,而郑崇则在狱中受尽折磨含冤而死。

此事之后,董贤宠上加宠,被汉哀帝封为大司马。后来又有一次,丞相王嘉奏本弹劾董贤,因此被投入大牢。入狱后的王嘉认为自己身为宰相却不能赶走董贤这样的小人,自己太对不起列祖列宗,于是一气之下吐血而亡。

像董贤之类的人,无一不是不择手段、睚眦必报的小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可以做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君子固然不屑与之为伍,但是需要记住的是,也不要随随便便地得罪这样的小人,要提防自己身边的小人,要懂得“亲君子,远小人”,宁可得罪君子,也不要得罪小人,毕竟,君子大人大量不会与你计较什么,但是得罪小人,那就后患无穷了。

才高而不自诩,位高而不放纵饱满的稻穗懂得低首,广阔的大海地势都很低。才高而不自诩,位高而不放纵,保持必要的谦逊态度才能“成王”。一个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不管权有多重、位有多高、钱有多丰、才有多盛,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也应该保持低调。俗话说得好:“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低调做人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必要的时候要保持低调、谦虚、谨慎的态度,才高而不自诩,位高而不放纵,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顺畅。

“谦”是做人的一种智慧,更是强者行走社会的利器,谦逊的人往往保持着静默的状态,而正是这种低调的状态使得他们永远高高地站立着。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大思想家孔子很早就教导人们做人一定要谦逊,当然孔子本人也正因为懂得谦逊才造就了儒家思想这一文化精粹。

饱满的稻穗都懂得低首,在社会上行走,为人处世要懂得谦逊,这样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在日常生活中,你或许真的很优秀,但是你必须学会适应环境、审时度势,不可过分地清高自傲、一意孤行、我行我素,而应适当地保持虚怀若谷、团结同事的心境,用自己的行为充分带动大家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你才能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一个人因为自己有才而自夸,因为自己的位高而放纵,那么这个人将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胜保曾在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时率领清军和两支起义军作战,招抚过太平天国淮北团练头目苗沛霖和捻军首领李昭寿,还招抚了义军首领宋景诗,因此立下了显赫战功。此外,他还是“辛酉政变”中支持慈禧的大功臣之一,所以在“辛酉政变”成功后,慈禧对他委以重任,将他由普通的四品京堂候补身份一下子提拔成正二品兵部左侍郎,由镶蓝旗汉军副都统升为上三旗中正黄旗满洲都统、正蓝旗护军统领。这一时期的胜保可以说是红极一时,但是,就在慈禧任命胜保主持山东、安徽的“剿捻”军务,前线战事处于吃紧的关键时刻,慈禧却突然翻脸,于同治元年十一月传旨将胜保革职,第二年七月赐令胜保自尽。

原来,在同治元年六月的时候,胜保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督办陕西军务。不久,曾被他招抚过的太平天国降将苗沛霖、宋景诗等人又再次起义,胜保因为位高权重,做了不少违法的事情,于是招致光禄寺卿潘祖萌、顺天府丞汴宝第、御史丁绍周、华祝三等人先后参劾他的这些不法行为,包括骄纵贪淫、冒领军饷、收受贿赂、拥兵纵寇、欺罔贻误等。慈禧看过这些奏章后,命令僧格林沁等人查实具奏,经核查,胜保被参劾的诸多不法行为确实是事实,于是慈禧震怒,不仅颁布上谕揭露胜保的各种罪状,还传旨将胜保革职,交刑部问罪。

同治二年的时候,慈禧再次发布上谕,称胜保利用苗、宋二人来挟制朝廷。这种罪名在封建社会可是杀头之罪。慈禧之所以给胜保安上这一罪名,一是因为胜保恃功自纵,而且不肯认罪;二是胜保“拥兵养寇为自固”确有其嫌,这一点是慈禧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就这样,曾经得宠一时,风光无限的胜保,最终却落得个被慈禧赐死的下场。正所谓“树大招风”、“功高震主”,胜保在名声显赫、位高权重的时候,不懂得适时收敛,保持必要的低调,只是一味地自傲,最后才不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