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厚黑处世智慧全集
24898100000010

第10章 深藏不露,熟知中庸之道(1)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一个人过于显露出自己高于一般人的才智,往往会对自己不利,甚至招来外力的攻击。而拥有大智慧的人既会藏拙,也会藏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议论“谁更聪明”。但是,一个人是否聪明,并不是那么容易看穿的。事实上,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常常会把自己的聪明隐藏起来,而只有那些愚笨的人才会自作聪明,把自己仅有的一点机巧拿出来显摆。

《阴符经》有云:“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伏藏是一种大智慧。善于伏藏是事业成功和克敌制胜的关键,一个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以战胜敌人。

北宋仁宗年间,宰相丁谓把持朝政,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与地位,他不允许同僚在退朝后单独留下来向皇上奏事。参知政事王曾知道丁谓的“虎须”拂不得,因此表现得非常乖顺,从没有违背他的意图,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很久。

有一天,王曾突然对丁谓说:“丁大人,我没有儿子,如今年纪越来越大了,我怕老来孤苦伶仃,想把亲弟弟的一个儿子过继过来为我传宗接代。我想乞求皇上的恩泽,但这件事又不好在朝堂上当着众人的面向皇上奏请,因此,我想在退朝后留下来向皇上启奏。”

丁谓听了,觉得王曾所言合情合理,便答应道:“那你就自己启奏吧!”

王曾看到丁谓答应了自己非常高兴,谢过丁谓之后,王曾就立刻单独拜见皇帝去了。然而他并没有提过继的事情,而是向皇帝提交了一卷文书,同时揭发了丁谓的行为。

丁谓答应了王曾之后又细细想了想,感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但是已经晚了。 过几天,宋仁宗就把丁谓贬谪了。

有的时候,为了达到目的,必须使用一些手段。有些人对甘于平淡、屈身事下的行为极为不屑,其实,这是没有眼光的看法。“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当时机不成熟或者时运不济的时候,应将才华掩藏起来,收敛锋芒。这样做,一来可以麻痹对手,使他骄傲轻敌,以为自己软弱无能;二来可以保护自己,使别人不注意自己。事实上,一个人是否能成大事,不在于能够开拓多少疆土,而在于是否能够守得住。

一个人过于显露自己高于一般人的才智,往往会对自己不利,甚至招来外力的攻击。而拥有大智慧的人既会藏拙,也会藏巧。他们常常会有效地把自己的实力和意图隐蔽起来,然后暗中预测动态,根据时空变化,思考具体的行动。他们懂得该进的时候就进,该退的时候就退,既不贻误时机,又不轻率冒进。遇到时机就会大展宏图,时机未到则会显拙藏巧,甘居平民。但低调伏藏不是要你成为奸诈小人,而是你要学会一些手段保护自己。

当然,如果想要进取的话,就不仅需要低调,还要学会使用心机。不急于攻取时,应该以恭维的言辞和丰厚之礼示弱,使其骄傲,让他的缺点暴露,然后从他的缺点入手进行打击。这样,你就可能收获全功。

明朝奸相严嵩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放下其历史功过不说,就其个人发迹过程而言,他实在可以说是一名厚黑高手,其手段之高超,心机之工巧,实非常人可比。

嘉靖中期,严嵩在翰林院担任低级职务。严嵩打听到当时的朝廷重臣礼部尚书夏言是自己的同乡,就想接近夏言,套套关系。结果,他几次前往夏府求见,都被夏言轰了出来。尽管受了几次窝囊气,但严嵩并不死心。他准备了酒筵,亲自到夏言府上去邀请夏言。但夏言随便找了个借口就回绝了他。

“无赖”严嵩见这样还不行,就开始使出了绝招:他在夏言的堂前铺上垫子,跪下来一遍一遍地高声朗读自己带来的请柬。

这么一读不要紧,硬是把这个刚直的夏言感动了。夏言以为自己真是严嵩的偶像,于是就慨然赴宴了。

从此,夏言对严嵩越来越器重,并一再提拔他。几年后,已任内阁首辅的夏言又推荐严嵩接任了礼部尚书,甚至透露要让严嵩接替自己的位置。

事实上,严嵩早就想让自己的地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以他一直在寻找机会,不过,在没有找到机会之前,他只有藏好自己的欲望。没多久,他就找到了机会。

当时,嘉靖皇帝迷信道教,而夏言极力反对皇帝的迷信活动,彼此之间冲突不断。皇帝把五顶香叶冠分别赐予几位宠臣,夏言不肯接受,反而对皇帝的行为大加批驳,令皇帝十分恼火。

严嵩看准皇帝憋着一肚子气的时候去拜见皇上。他把香叶冠戴在头上,外边还郑重地罩上轻纱。结果,皇帝对严嵩的行为大加赞赏,对夏言更加不满。严嵩眼看时机已到,便一改往日的谦卑,开始在皇帝面前添油加醋地说了夏言许多坏话。

一天,当严嵩单独去见嘉靖时,谈及夏言,严嵩突然全身颤抖,匍匐在地痛哭不已。嘉靖见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子竟然哭得如此伤心,怜念之情骤生,动情地安慰他:“你不要有什么顾虑,有朕为你做主,有话尽管说,不要害怕。”

听了皇帝的许可,严嵩便将平时搜集到的夏言的种种所谓罪状添枝加叶、无中生有地一一哭诉出来。嘉靖闻言,对夏言的不满立刻变成了恼怒,第二天就把夏言的所有官职罢免了。随后,严嵩就取代了夏言。

虽然严嵩的人格为后人所不齿,但是他的厚黑手段却不得不令人佩服。事实上,为人处世时必须会一点手段,否则就难以成功。

当时机不成熟时,必须像猎人一样耐心潜伏着等待猎物出现;当你的对手强大时,就要隐藏自己的锋芒,让对手充分表演,彻底地暴露出他的全部招数,然后再抓住其要害给予致命打击。

伏藏自己的巧拙,不轻易暴露自己的虚实,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还有助于进取。若不隐藏,就会有危险出现;若不欺骗,就可能被敌人消灭。深藏不露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精明的处世方式,值得人们去学习和掌握。

出头的椽子易烂才高不应自诩,位高不可自傲。才高而自诩自夸只会自损其才,自伤其能;位高而自骄自傲只会自贬其尊,自谪其位。常言道:“出头的椽子易烂。”一个人如果总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傲慢姿态处世的话,迟早会失败。唯有谦恭才能让人在静默中屹立不倒。稻穗因其丰满而低首,大海以其最低而成就伟大。为人处世要懂得谦恭,放低姿态,勤勉做事,这样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他人的敬仰。

羊祜是东汉蔡邕的外孙、晋景帝司马师的舅弟,为人谦恭,根本没有官宦人家的骄横。他年轻时就被举荐,州官也三番四次征召他,但都被他谢绝了。

羊祜经历了两朝,掌握机要大权,却从不钻营权势。他筹划的良计妙策和议论的稿子过后都焚毁了,世人也不知其中的内容。

有人认为羊祜这样做没有必要,他说:“入朝与君王促膝谈心,出朝则佯称不知,这是古人的训示。”

羊祜无疑是成功的,上至国君,下至黎民百姓都对他十分敬佩,羊祜的参佐们也常赞扬他位尊而谦恭。

一个人若有谦恭的态度就能赢得他人的尊敬,相反,如果过于傲慢,喜欢时不时地显露自己的本事,则常常不得人心。才高不应自诩,位高不可自傲。才高而自诩自夸只会自损其才,自伤其能。位高而自骄自傲只会自贬其尊,自谪其位。事实上,如果过于显露个人的才能,张扬本性,就不仅不利于自己的前途,更有甚者还会伤及自己的性命。

三国时的祢衡因恃才狂傲、感情用事而被杀,年仅26岁;杨修恃才傲物,不把他人放在眼中,因而不容于曹操,成为“食不甘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被杀害;清代的年羹尧更是因为不可一世、居功自傲而落了个可悲的下场。

稍有名气就到处洋洋得意地自夸的人迟早会吃亏的。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无论是处于主动的地位,还是陷入被动境况,都要藏锋敛迹,千万不要将自己抛到风口浪尖上或趾高气扬、威风八面地在别人的眼前晃动,以免遭万箭穿心的结局。

古今中外,那些过分张扬、锋芒毕露之人,不管功劳多大,官位多高,最终多数不得善终,这也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教训。

吴王乘船游于长江之中,听说附近有一座猕猴山,便决定登山游玩。吴王登上山,看到一群又一群的猕猴聚在一起戏耍,便感叹猕猴山果然名不虚传。猕猴看到吴王前呼后拥地来了,立即一哄而散,躲到深林与荆棘丛中去了。只有一只猕猴没有迅速逃走。

那只猕猴一直在那里卖弄灵巧,它一会儿在地上得意地旋转,一会儿又纵身跳到树上攀援腾荡。

吴王看到猕猴肆无忌惮的样子,心里很不舒服,就弯弓搭箭射它,但那只猕猴从容地把射来的利箭拨开了。吴王接着射去第二支箭,猕猴更加猖狂了,它竟然把箭接住了。吴王的脸都被气红了,于是命令左右一齐动手,箭如风卷,猕猴无法脱逃,立即就被射死了。

这时,吴王回头对那些陪同自己的大臣说:“这只猴子夸耀自己的聪明,倚仗自己的敏捷傲视本王,以为有几分能耐就肆无忌惮地卖弄。丢了性命完全是它咎由自取,你们也应该以此为戒。”

有人喜欢奉承,一旦被别人奉承就沾沾自喜,肆意卖弄,其结果必定不妙。因为锋芒毕露的人早晚会成为别人的靶子。人要像刀一样静时收敛锋芒,战时锋芒毕露。

诸葛亮刘备死后,诸葛亮似乎失去了原本拥有的才智,再也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了。其实,他的才能并没有失去,只是聪明的诸葛亮将过去的锋芒收敛了起来。因为他知道在刘备的开明政策中,自己不用担心受猜忌,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然而,刘备死时当着群臣的面说:“如果刘禅是块材料,你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吧。”诸葛亮何其聪明,他知道刘备再仁义,也不会将国家让与外姓人,刘备这番话分明另有深意。

诸葛亮一听,不由地手足无措,虚汗淋漓,当即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完,叩头至流血。

刘备死后,诸葛亮一方面保持着谨慎的行事作风,尽心尽力辅佐刘禅;另一方面则常年在外征战,以防止给人留下“挟天子”的把柄。他收敛锋芒,故意表现出自己老而无用,从而减少他人猜忌之心以避祸患。这一收敛锋芒的韬晦之计其实是诸葛亮的大智慧。

古语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聪明不在于表面,也不在于一时的能耐,那些口若悬河、高谈阔论、逞一时威风的人并非聪明人。他们也许富有才华,但不知道藏锋,因而往往遭人嫉妒和暗算,常常是难以成功的。

如果糊涂一点,大智若愚,藏巧于拙,如孙膑装疯卖傻、司马懿装傻充呆,则不仅能保全身家性命,也能为自己最后取得胜利奠定基础。

做一个收敛自己的锋芒和盛气、善于全身而退的人不仅能让自己免遭暗算,走上人生坦途,还能为未来的成功一跃蓄下充分的能量。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老子曰:“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说,最巧妙的就像笨拙的样子,最有辩才的就像口讷的样子。这是人际交往中一种识人的智慧。

我们日常说的大智若愚就是这样一种智慧。大智若愚是“若愚”,并不是真的愚笨。大智若愚者其实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而且也只有大智者才能做到“若愚”。一个人可以利用这种所谓的“笨拙”、“愚蠢”来完成在“智慧”、“巧妙”的情况下不容易办成的事情。

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可是,在他执政的最初3年中却没有发过政令,也没有处理过国家大事。在当时很多人眼中,他就快成为一位昏君了。

看到楚庄王一直都 “不务正业”,大臣们着急了。有一次,在边上侍候楚庄王的右司马忍不住规劝楚庄王。右司马很会说话,他说:“有一只鸟停在南方的一座山上,3年啦,不展翅飞翔,也一声不叫。请问这种鸟叫什么鸟?”

楚庄王听出了右司马的意思,便回答道:“那只鸟3年不展翅飞翔,是在用这段时间生长羽毛翅膀;不飞也不叫,是在用这段时间观察臣子的办事原则。你别看它没有飞,一旦飞起来必定会冲天而去,你也别看它没有叫,一旦鸣叫起来必定十分惊人。”

这就是“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成语故事的来源。

过了半年,楚庄王一开始亲自听政就废除了10件旧事,兴办了9件新事,诛罚了5位大臣,提拔了6个隐士,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国力迅速强盛起来后,楚庄王就不再掩饰自己了,他开始显露自己的实力。他进攻陆浑之戎,陈兵周郊,并派人去问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的轻重。

这就是“问鼎中原”的来源。

楚庄王后来许多国家,像鲁、宋、郑、陈等都归附楚国,楚庄王成为了一代霸主。

楚庄王明明是个治国高明的国君,但是他开始时并没有表现出来,而是装作很不能干、很不会执政的样子,这就是大巧若拙。他把自己的智慧潜藏起来,让一切问题都显露出来,这样就能看得更清楚,等到一切都弄明白了之后,他就采取迅速的行动击中要害。

老子说:“大器晚成,大音希声。”意思是说最贵重的器物最后制造成,最好的音乐很少奏出声音来。楚庄王正是这样一个人,他可以3年不声不响,默察静观,研究楚国的国情、政事、官吏、民心以及天下的形势,然后一锤定音,可谓深得大巧若拙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