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听大愿说禅(下册)
2487800000026

第26章 六祖禅法精髓——无念、无相、无住(4)

禅的智慧就告诉我们无相为体,不是让你看不到任何相,而是在一切相之中你都把你全体的智慧融进去,怎么融进去?也就是充分地警觉、充分地了解,就如此而已。你不要以为很神秘,但是这个只是一块敲门砖,这是进入六祖大师禅智慧的敲门砖,所以我们要这样地来修,遇到事情的时候不是马上起反应。

然后,你就已经是能够不被物质的能量控制,不被凡夫心的能量控制了,因为任何事情你都先充分了解它,所以这个物质的能量它对你的吸引力,它对你注意力的吸引就减弱了,因为这个物质的能量它很强大,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对不对?物质的力量很强大,它都是一种能量,只要你用凡夫心,它马上就把你吸附住了,把你的注意力吸过去了,注意力是什么?当下的觉知,当下的觉知就是真心的妙用,他不被任何东西所吸住,你就开悟了。

你不要以为很神秘、很玄妙,其实就是这样,你只要这样去修你就能明白,我们先看清楚有哪些东西把我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了,把它粘住了,你只要把它解开,你就开悟了。是不是很简单呢?有哪些能量能够把我们吸住?物质的能量,色声香味触的能量,好的东西、美妙的音乐,你可以完全融在其中,但是你不要被它吸附住,你的注意力,也就是我们真心的觉察,她一旦被吸附,她的妙用就不能显现了,它就不能够尽虚空、遍法界了,它就不能全观了,那么你就是凡夫了,你不被这个物质的能量吸附住,那方法是什么呢?无非就是两个:

一个是充分地警觉,所以你的心不会懈怠,你生命的能量就很饱满,这个是基础,充分地警觉。

再一个是充分地了解,因为你有一个充分了解的过程,所以你没有马上被这个物质的能量吸附过去,你能够抽离出来,能够抽离出来你就不被它粘住了,这是第一个,不被物质的能量粘住。

第二个是不被凡夫心的能量粘住。我们有种种的思维模式,我们有种种的大脑思维模式,我们总在用过去心所累积的知识来框眼前的事物,就产生了误会,所以总是用成见来看这个世界,而没有用创见,没有用活力来看这个世界,这个就是凡夫。

圣人总是用活力来看这个世界,用创新能力、用创新的觉察力来看这个世界,我们总是用过去心累积的知识,抱着这种成见来看这个世界,所以就是死的,圣人是活的,我们是出生入死,圣人是出死入生,因为他总用活力在看这个世界。

我们凡夫的大脑思维也是有能量的,任何东西的背后都是能量,这个凡夫的心缘相也是一种能量,这种能量会把我们的心吸附过去,任何事情一起马上就想我要怎么去处理它,我要怎么去判断它,然后匆匆忙忙给这个事情贴一个标签,又转到下一件事情去了,所以凡夫总是被念头困住了,念头也总在不断不断地无常变化,我们的注意力从来停留在一个事情上不会超过三秒钟,马上在转,一个念头又接一个念头,但是我们因为太快的缘故,从来没有注意到念头和念头之间的空隙。你只要能够觉察,然后你能够穿透念头与念头之间的空隙,你的警觉就真正做到了,那说明你的禅就真正成就了,这样来修行。

然后这个心缘相,凡夫心的能量也不会把我们吸附过去,这样我们真心的觉察力就能够尽虚空、遍法界,这个就是无相为体,在一切相之中都不会被粘住。

第三部分就是讲,我们既然不被物质的能量吸住,不被凡夫心的能量吸附住,那我们用什么能量?用生命力的能量开启我们真心的能量,因为我们有自信,知道“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人人都有佛性,所以直截开启我真心的能量,我只要不被任何物质能量、任何凡夫心能量吸住的时候,我真心的能量就会开启,真心的能量开启以后就能够让我们的能量由向外走转过来向内流,由向下流转过来往上流,这样是修行的地方,无相为体真正做到的话是非常妙的。

为什么说我们总放不下?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懂得怎么去修无相为体。凡夫的心就好像一个筛米的筛子一样不断地漏掉能量,因为他迷了,所以没有跟境界融为一体,他的能量一直流出去,去分别外在的境界,去分辨外在的境界,分辨以后他贴一个标签:哦,那个是某某人,那个是百合花,然后他的注意力又跳到另一个事情上去了,心猿意马,一直在跳,所以他永远在轮转生死。

圣人怎么样?修行人怎么样?修习禅、懂得禅的智慧的人怎么样?他把由向外的能量转过来向内,为什么要向内?怎么向内?现在我们就可以明白了,其实不要被外在的能量吸附住、不被物质能量吸附住就是向内,不被凡夫心的能量吸附住一直向里面就能够开发生命本具的能量。

凡夫心因为一直起妄念,妄念累积多了就有欲望,欲望就让能量向下走,但是我们现在能够觉照、能够开启生命力的能量了,所以我们在海底轮的灵能就能够激活,然后它就一直往上,往上走,所有的能量障碍的地方、堵塞的地方就能被打开,被打开以后一直到顶轮(顶轮有千瓣),就能够完全融为一体,真正生命力的能量到顶轮的时候,我们就与整个法界的能量融为一体了,这样就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所以我们这样才能够明白,原来我们读《梵网经菩萨戒本》说:“千华台上卢舍那佛”。报身佛,卢舍那佛,他坐的莲台是一千个莲花瓣,为什么呢?原理就在于此,都是因为我们修无相为体,就是能够跟我们存在的本源相联结,跟我们生命力的能量相联结,就能够真正的无相为体,对一切相真正地能够不执著。

但是凡夫众生如果只用知识来修,他净化的只是心的表层,他身体的记忆并没有消除,我们前面讲到惠能大师为什么要说“对境心数起”呢?因为心数起,所以我们只要能够警觉,了了分明,让一切喜怒哀乐都现前。你知道妙用是什么吗?就把我们身体的记忆消除了,我们身体里面的痛苦之身,它储存的那些负面能量就在喜怒哀乐的展现之中,就在对境心数起之中都报掉了,都不再能够障碍住我们,我们身体的记忆消除了,这个是最重要的。在修行道路上面如果不能消除身体的记忆,你只是净化心的表层,没有用!为什么?因为你下一次逢缘对境的时候,身体的记忆会再一次驱使你让你产生负面的情绪,然后产生负面的能量来增强身体记忆的滋养,这样我们难以真正净化心,所以我们就能够明白怎样来修无念为宗,无相为体了。

这个是指我们要能够超越大脑思维的层次才能够真正地开启灵性的能量,生命力的能量。

我们的肉体、情绪体、理智体、意志体。肉体是依靠物质的能量;情绪体、理智体、意志体都是依靠凡夫心的能量,心灵的能量,合起来都只是生活力,后面的才是生命力,我们总用生活力的能量那是不够的,是难以解脱的,我们要用的是什么?后面的直觉体、光明体、空性体都是依靠灵性的能量,生命力的能量。这个生命力的能量才是关键,因为它才是不生不灭的,其它的都是有生有灭的,所以无相为体要从这个地方来用功。

但是你要知道禅宗的祖师已经超越了大脑思维的层次,能够运用灵性生命的思维,能够超越片断式的思维进入无穷尽的思维,但是并不代表他没有那种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而是说他开发了生命的能量,所以能够让他上到一个高度,这个高度能够俯瞰凡夫大脑思维的游戏,看凡夫大脑思维在做什么游戏,他从更高一个层面来看,所以我们看那些禅师,你看盘珪禅师等等,他很奇怪,我们讲过这些公案对不对?为什么好像这个禅师都是很糊涂一样,不是这样的,我们也讲个公案好了,像赵州禅师。

有一个禅和子来参禅,礼拜祖师,祖师说:“你来过(原来柏林禅寺叫观音院)观音院吗?”禅和子说:“没有,我第一次来。”祖师说:“好喝茶去。”

第二个又来顶礼赵州禅师,禅师说:“你来过吗?”

禅和子说:“我来过了,我是第二次来了。”祖师说:“好喝茶去”。

都是喝茶去,然后寺院的监院就不干了,说:“师父,好奇怪呀,第一个人来你说你讲客气,第一次来叫他喝茶去这个可以理解,第二个人来你怎么也叫他喝茶去呀?”

赵州禅师说:“院主!”

监院:“在。”

赵州禅师:“喝茶去。”

这个祖师怎么这样子,就会说一句呀?不是,为什么?祖师能够在更高的高度,他不是不辨是非,而是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看到是与非都有转变的可能,站在更高的一个层面,他已经超越了凡夫大脑思维的模式,他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看凡夫大脑思维的游戏,大脑思维的把戏,实质上也就是看到大脑思维的局限性了,这样来修才是真正地做到无相为体,才是真正地能够不被物质的能量、不被凡夫心的能量吸附住我们的注意力,而足以真正地开发我们生命力的能量,能够脱离了那种吸引力。

脱离吸引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说我不执著于这些财物、名利地位等等,但是你心里面有没有那个相呢?还有,还有——你就还是没有摆脱它的控制力,没有摆脱它的吸引力,你还没有真正地开启生命力的智慧,这是第三个层面。

第四个层面就是要做到无相为体就是要真正地像《金刚经》(我们再次引用《金刚经》来说明《坛经》好了)。上说,修行的窍诀就是一句话:“无相修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无相修善,怎样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呢?要展开来说就很多了,我们说一点点好了。

就说无寿者相,什么是无寿者相?寿者是什么?寿者是寿命?不是。无寿者相是什么?寿者是距离,你要达到,由这里到那里所产生的这个时间,我们称之为寿者相,目标。所以参禅要记住一句话,要修无相为体的话,就是禅是没有目的地的旅行,只要你有一个目的地就不是禅了。

我们总是有目的的,我们干任何活都有目的,那表示我们总在大脑思维里面,大脑思维才需要一个目的接一个目的,没有学佛之前我们的目的是干嘛?赚钱,拼命地多赚一点钱,学佛以后转过来了,我们又有一个目的,不是赚钱的目的,要开悟,要成佛,这是我的目的。但是你只要有目的都不是禅,你学佛以后老是想着我要开悟,你有一个目的,那就表示你的心是迷的,表示你的心没有活在全体法界里面,一开始你就错了,不是这样的。

所以一有目的、一有目标就不对了,有目标叫寿者相,原来世界各国,台湾,包括我们中国内地很多地方,大学里面流行一门课程叫做生涯规划。这个大学生要毕业了,然后老师给他讲一门课叫做“生涯规划”,我给我的生涯,后续十年二十年我做个什么规划,那个没用的,是凡夫心的大脑思维的妄想,你这个生涯规划,你规划十年二十年有什么用?能够实现吗?实现不了,为什么?一个是你大脑思维搞出来的,再一个你的福报也会限制你,不是这样的。所以真正地当下就融入,活在当下,不需要去有一个目的、不需要去追寻。

大家知道知识和智慧的差异在哪里产生吗?如果我们的心一直向外去追寻“为什么”,就会产生知识;如果我们的心一直向内来觉照“是什么”,就会产生智慧。就是“为什么”和“是什么”而已,懂得了吧?是不是很简单?禅其实说穿了就很简单,但是你有没有真正去实践她?

如果你一直向外,有一个目的去寻求,无论你寻求的是赚钱,还是寻求的是开悟,这个都是知识,都会让你累积很多很多的知识,有一天你遇到一个人生很大的变故,突然发现,我学的那些东西一点用都没有,为什么?因为你根本上就没有学佛法。你那些都是在浪费时间,你是学了很多表面的佛法的知识,没有学到真正的佛法,所以遇到事情根本不得力。

因此如果你一直向外去追寻“为什么”,你就会得到知识;如果你一直向内去觉照,保持警觉,具足自性,然后有高度的警觉一直在觉照,向内去觉照“是什么”。是什么透过我的眼睛在看?是什么透过我的耳朵在听?是什么让我能够领悟佛法?是什么呢?真如我,真如自性啊。但是直接给你那么一个答案,你没有体悟,这个还是不够的,还是会成为知识,你一执著,它就变成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