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的智慧
24873100000025

第25章 下篇:低调有术,自成尊贵(11)

由此看来,暂时的退步往往能使人赢取对手的帮助。大丈夫欲成大事,就要明白什么时候前进,什么时候后退,如果在自己实力不济的时候还要拿面子说事,乱逞匹夫之勇,那么结果肯定是不好的。战场如此,处世亦如此,无论什么时候,若想达到某种目的,如果时机不到,就千万不可强出头,适当的忍耐一下,克制一下自己的情绪,先退一步,等到自己实力强大的时候再去出头,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这是智者的做事方法。

学会以隐忍的态度做人“忍”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它在处理日常的矛盾和纠纷上常常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对隐忍人们应该有一个正确而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了解隐忍的内涵,首先要明白它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智慧的象征。

将隐忍的精神发挥得最好的莫过于佛门中人了。

一位禅师一个人住在一间十分简陋的茅棚里,他的日子过得很清苦,但是倒也逍遥自在。一天晚上,禅师从外面讲经回来,刚好撞上闯入他家里的一个小偷。当时来不及逃走的小偷借着月光已经看到禅师回来了,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但是禅师不但没有发火,还和颜悦色地对两手空空的小偷说:“既然你已经来了,那么这一趟就不能让你白来。就把我身上的这件衣服拿走吧!”慌乱中的小偷接过禅师递过来的衣服后就撒腿跑了出去。第二天清晨,禅师推开寺门准备外出的时候,发现台阶上放着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原来那个小偷又把禅师的衣服送回来了。

故事中,禅师大度宽容、以德报怨的精神不但感化了窃贼,还使其走上了正道,这就是隐忍的妙处,不但保全了自己,还普度了他人,可谓一举两得。由于佛家对隐忍之道理解得最为深刻,因此运用得最为精妙。

古代有位老禅师,平日里有散步思索的习惯,一晚,禅师照例在禅院里散步,无意中发现寺院的墙角边有一张椅子,禅师知道肯定是寺院里的出家人违犯了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但老禅师没有声张,只是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了那把椅子,然后就地而蹲。没过多久,溜出去的人就回来了,禅师猜得没错,果真有一个小和尚翻墙入院,黑暗中小和尚踩着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但是当小和尚双脚着地的时候,他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知道自己犯了寺规,而且被现场捉住,小和尚顿时惊恐万分,他料想一顿责罚是免不了的了。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老禅师并没有厉声责备他,而只是以一种平和的语气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吧,别感冒了。”后来老禅师再也没有提及此事。从此以后,小和尚越墙出去闲逛的事再也没有发生过。

做人要有博大的胸襟,善于隐忍才能一往无前;发生口角,得饶人处且饶人,要像弥勒佛一样“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面对尘世中的是是非非、纷纷扰扰,做一名额上能跑马的“将军”、肚里能撑船的“宰相”,这样方可快乐一世。

忍住即将爆发的激动情绪在人际交往中,可能随时都会发生矛盾,这时最好能忍住即将爆发的激动情绪,阻止矛盾的激化。

战国的时候,梁国与楚国相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自设立了一个界亭,因为局势安定,于是亭卒们就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

梁国的亭卒们十分勤劳,他们精心照料自己的瓜苗,因此他们的瓜秧长势极好;但是楚国的亭卒们却比较懒惰,他们总是疏于打理自家田里的瓜苗,结果他们的瓜秧长得又瘦又弱,与对面梁国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楚亭的人因此觉得失了面子,也暗地里对梁国的瓜地产生了妒忌心理。有一天夜里,楚国的人偷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梁亭的兵卒们第二天发现后非常生气,士兵们个个激愤难忍,他们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这个县的县令,然后说:“他们这样欺负人,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县令听后笑笑说:“他们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行为,但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别人家的瓜秧呢?别人的做法不对,我们再跟着学这种不对的方法不就太狭隘了吗?你们按我说的去做吧,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和咱们的瓜秧一样好,而且你们这样做得悄悄地进行,一定不能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了县令的话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按捺住了气愤,按县令的吩咐照办。

结果不久之后,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比一天好,而且他们也知道了这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的瓜秧浇水所致,于是便将此事报告给了楚国边县的县令。县令听后感到十分惭愧同时又十分敬佩,于是又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说此事之后,也感受到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所以特备重礼送给梁王,既以示自责,又以示酬谢,结果这两个原本相互敌对的国家因为县令的“忍让”竟然变成了友好的邻邦。

矛盾发生的时候,处于弱势的一方情绪肯定是异常激动的,如果此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那样的话,造成的后果必然是负面的。但是如果抱着忍耐的心,将一切不能忍耐的事情忍耐下来,这样必定可以做成事情。

韩信年轻的时候总是接受漂母的喂养,他的行为受到了当地人的嘲笑。有一天,他在街上闲逛时,迎面走来几个当地的小混混,他们截住韩信的去路并嘲笑他是“漂母食”,并且还无理地要求韩信从他们的胯下爬过去,不然就打死他。

面对这些混混的无理取闹,韩信想了一会儿,便默不作声地从他们的胯下爬了过去,之后便拍拍身上的灰尘走开了。那些小混混见此情景都哈哈大笑起来,纷纷说韩信是个胆小怕事的人,肯定不会成就什么大事业。后来韩信发愤图强,学得了一身兵法,军事才能无人能及,被萧何引见到刘邦帐下,做了众人仰慕的大将军。

想要成大事,就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自己的情绪处于激动状态时,更要以一颗善于忍耐的心面对一切,那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了。

尽量不做出头的椽子“大成若缺,其用不解。大盈若亏,其用不穷。大辩若讷,大方无隅。”讲的是人要善于守拙,知道自己聪明即可,但是不要告诉别人你比他聪明,否则往往适得其反。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喜欢扮演聪明者的角色,凡事总是强出头,以此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但是强出头的鸟儿容易被抓,强出头的椽子容易先烂,你夸耀自己聪明的同时就等于为自己埋下了危险的祸根。这样看来,必要的时候还是应该低调一些。

汉武帝年间,雍州有个小吏叫做曹迟,因为头脑精明、办事忠诚,深得上司的欣赏,于是被升任为雍州一个县的县尉,辅佐县令处理政务。

他刚到此县时就听到百姓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便乔装打扮成过路客商深入百姓之中进行调查。原来百姓们都在说原来的县尉只做了短短半年就因为性格耿直、经常顶撞县令,而被县令找了个借口革职查办了。再仔细一打听,他才知道自己的上司很不得人心,虽然为官清廉,但才能有限,经常判错案。百姓们有口难言,只好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了。

刚刚上任几天,曹迟就发现县令审事断案漏洞百出,常常把好人当成坏人,把坏人当成好人。曹迟想,明谏吧,容易得罪县令,自己的宏图之愿就无法实现了;一切都顺着县令吧,又不符合自己做人的原则。这使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了一条妙计,正所谓“糊涂之中隐藏着大智慧”,曹迟决定表面上稀里糊涂地顺着县令,暗地里旁敲侧击地给县令提一些建议。

果然,没过多久,县令在他的辅佐下犯的错误就越来越少。百姓们又议论开了,都说是因为曹迟的到来才使得冤假错案不再发生。一年之后,曹迟因此被提拔为县令,接替了原来县令的位置,真正做上了此县的父母官。

曹迟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吸取了前任县尉的教训,懂得不能抢了上司的风头,让上司难堪,而是在糊涂之中旁敲侧击,向县令提出独到而正确的见解,才避免了重蹈前任县尉覆辙的下场。

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生存,聪明原本是一件好事,但是切忌因为这样就想时时处处显示自己,并不是所有的上司都有容人之量,如果你表现得比他聪明的话,估计你被辞退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所以,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要展示你更聪明。最聪明的做法是,在上司的面前装得糊涂一些、愚笨一些,一个有糊涂智慧的下属应该随时随地想办法让自己糊涂,让自己的上司更出色。

通常情况下,上司对在运气、性格和气质方面被下属超过并不太介意,却非常在意自己的能力和智力。因为智力是人格特征之最,在这点上冒犯上司是大忌。因此,一个人要懂得保护自己,收敛锐气,要待时机成熟时再锋芒毕露,一鸣惊人,这才是真正的处世智慧。

聪明人都懂得吃亏是福“吃亏是福”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总结出的一条经典的为人处世的哲学。一般来说,甘愿吃亏者都是厚道之人,而奸诈狡猾的人的脑子里根本不会有“吃亏”的念头。

其实,吃一点儿亏,一来可以让吃亏的人内心获得一份平静;二来可以以此赢得旁观者的同情,落个好人缘;三来可以获得道义上的支持及他人的回报。因此,那些甘愿吃亏的人往往都能因为吃亏退隐而享受到祥和的生活。

古之圣贤说:愚者往往得福。因为愚者是世界上最幸福与最快乐的人。“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施舍出去对自己来说总是吃亏,但救助一个人后的快慰绝非是物质上的得失可以比拟的。

战国时期,齐桓公在北方征讨山戎,经过燕国的时候,燕国的君主主动出境迎接。齐桓公问管仲:“诸侯相迎,一定要出境吗?”管仲说:“不是天子的话就不用出境。”齐桓公又说:“那这样就是燕国国君因为害怕而失礼了。我不能因为借道而使燕国国君失礼。”于是齐桓公避开了燕国国君所到的地方,并把燕国国君给齐国的地方还给他。其他诸侯听说了这件事后也都来朝见齐桓公。

齐桓公的主动让步换来了各诸侯的朝见,可以证明吃亏是福。

汤王不动祝纲,文王泽及枯骨,而天下的人民都追从他们,这都是主动吃亏的结果。周国刚刚兴起的时候,大王的国都在幽这个地方,后来程公继承大业,他积德行善,周国人民都非常爱戴他、拥护他。程公以德感化戎狄,希望戎狄可以放弃攻击周国的念头,他还送给戎狄大量的皮革犬马,但是戎狄不罢休,最后他又以财物珠宝相送,但是戎狄想要的是周国的地盘与人民,因此他们还不肯罢休。周国人民都非常愤怒,决定要与戎狄交战。程公说:“做国君的要为人民做事,而不是让人民来侍奉国君;国君所要做的事应有利于人民,而不是残害人民。现在戎狄想打仗是为了我国的土地和人民,土地和人民在我手中与在他手中有什么区别呢?人民虽然支持我们与他们作战,这倒是好意,但是这样做我们就是杀害人民的人,我不忍心这样做。”于是他带领着属下离开了幽地,渡过漆沮河,越过梁山,最后迁到了歧山脚下。周国人民也跟随着他扶老携幼离开幽地,其他弱小所管辖的地区听说了这件事情后,大多数也归顺了他,这样他的国家就变得强大起来。

程公对戎狄的主动让步让自己的人民知道自己的国君是个有仁心的人,因此都愿意跟随他,他的国力随后变得强大起来,事实上也是主动吃亏的结果。

这样看来,吃一次亏就为以后铺了一条道路。多吃一次亏就意味着为将来多铺了一条路。因此,当你走到穷途末路时一定要记住“吃亏是福”,这样,幸运不久就会展现在你面前。

吃亏便是受益懂得主动吃亏的人一般都是赢家,因为这些人明白“吃亏便会受益”的道理。著名的钢铁大王卡内基就是一个爱“吃亏”的人,只要是对事情有好处,他总是主动吃亏,毫不吝惜将出风头的机会让给别人。

有一次,卡内基结识了一个名叫佛里克的青年。此人经营煤炭业,有“焦炭大王”的称号,正好当时卡内基的钢铁公司需要煤炭,加上他对佛里克的胆识以及才干非常赏识,如果这时候与佛里克合作,那么对他的事业来说无疑是有好处的。

卡内基知道佛里克为人相当自负,如果不把他的面子照顾得很周全,即使他明知这件事情对自己有利也不会同意合作。于是,卡内基将佛里克邀请到自己家里热情地招待了一番。当时,卡内基已年近50岁了,比佛里克的年龄差不多大了一倍,而且卡内基的财富比佛里克多无数倍,但是他仍然在佛里克面前保持着谦忍的态度。尽管佛里克是个骄傲自负的人,但面对卡内基也不禁产生了好感,在这个前提下,卡内基才提出合作成立一家煤炭公司的建议。卡内基甚至还大度地表示,新公司的总价值是200万美元,佛里克的焦炭公司只需支付约33万美元,其余160多万美元都由他支付,但是股份双方各持一半。

只出不到1/4的资金却能得到一半的股份,对佛里克来说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事,但是佛里克却还在犹豫。如果公司以卡内基的名义运作的话,他是不乐意的,因为他是一个“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人。

卡内基看出了他的心事,就再次补充道:“新公司的名称定为‘佛里克焦炭公司’,你看怎么样?”

毫无疑问,佛里克当即爽快地同意了卡内基的建议。此后,佛里克成了卡内基忠实的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