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的智慧
24873100000024

第24章 下篇:低调有术,自成尊贵(10)

触龙又说:“老臣的贱子舒祺年岁最小,不成器得很,但是现在我已经衰老了,心里很怜爱他,希望他日后能有个寄托,希望他能充当一名卫士来保卫王宫。所以今天我特地冒死来向您禀告。”太后答道:“嗯,好吧。他多大了?”触龙道:“15岁了。不过,虽然他年龄还小,但是我却希望在我没死之前就能把他托付给您,这样我也就安心了。”太后问道:“难道男人也这么关爱自己的小儿子吗?”触龙答道:“比女人还爱得很哩!”太后答道:“肯定比不上女人,女人更加疼爱自己的小儿子。”触龙说:“我私下认为您对燕后的爱怜超过了对长安君的爱。”太后道:“这你可说错了,我对燕后的爱远远赶不上对长安君的爱啊!”触龙又说:“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就必须为他的长远利益考虑。当初您把燕后嫁出去的时候,拉着她的脚跟哭泣,不让她走,想着她自此之后就远嫁了,您十分悲伤,那个情景够伤心的了。当燕后走了之后,您不是不想念她,祭祀的时候还不忘为她祈福,但是您这样说:‘千万别让她回来。’您这样做难道不是为燕后考虑长远利益,希望她有子孙能相继为燕王吗?”太后答道:“是这样的。”

触龙又问道:“从现在的赵王一直往上推至三代,直到赵氏从大夫封为国君的人为止,历代赵国国君的子孙受封为侯的人,他们的后嗣继承其封爵的,现在还有存在的吗?”太后答道:“没有。”触龙又问:“不只是赵国,其他各诸侯国现在有这种情况吗?”太后回答道:“我倒是还没听说过。”触龙说道:“现在长安君的地位十分尊贵,您把大片肥沃的土地封给了他,还额外赐给他那么多的宝物,但是如果您不趁现在让他有功于国家,有朝一日一旦您不在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因此我觉得您为长安君考虑得太短浅了,这样看来您对长安君的爱一点都不及对燕后的爱啊!”太后听后回答道:“那就听你的吧,任凭您把他派到哪儿去。”于是触龙便为长安君准备了上百辆车子到齐国去做人质了,随后齐国便派兵救赵。

触龙之所以让赵太后答应让长安君做人质,就是因为使用了一定的策略,他没有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先和赵太后话家常,等赵太后的心思稳定了之后,再从儿女的事情上入手,说明“父母之爱子,则为计之深远”,他把赵太后对待女儿与儿子的区别作为焦点,最终让赵太后自己同意送长安君去做人质。触龙并没有强迫赵太后同意自己的意见,但是最终却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由此看来,在给人提建议的时候一定要学会运用策略,既不让听的人反感,还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才是献计的意义所在。

不传播流言,闲聊也要讲道德现在有些人为了争权夺位,不仅搬弄是非,还造谣生事,惹得人人生厌。而喜欢传播流言的人最终不但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反而使自己处于不利境地。

小吴刚刚进入职场,根本不知道办公室关系的深浅。有一次,他与同事老王一同出去吃饭,听老王诉说了一些关于主管老陈的是是非非。作为新人,小吴应该把这些话咽在肚子里,可是在后来一次出差时,小吴却把这些话原封不动地告诉了当事人老陈。听到这些话后,老陈一气之下又报复性地对小吴说了一些关于老王的“私事”。糊涂的小吴这时候还不明白自己已经犯了错误,他出差回来之后,竟然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将老陈说的内容告诉了老王。结果,老王和老陈因为此事一度闹僵,最终两人在一次误会中吵了起来,并在吵架的过程中同时顺带着牵出了小吴。后来,老板为了摆平这件事情,就把小吴辞退了,这才平息了老王和老陈的怒火。

小吴为什么被辞退?道理很简单,不管他是有意还是无意,他都充当了“传播流言者”的角色,这样的人势必会让别人讨厌。因此在职场中,人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嘴,尽量避免谈论公司的人和事,不要传播流言,即便是闲聊也要讲道德,善待他人,自己才能得到善待。

在一个公司的内部,人事关系往往是最微妙的,有人升迁,有人被炒,这些都不是简单的事情。在不知原委的情况下,最好免开尊口,不要到处传扬或背后偷偷嘀咕。“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句话很有道理。如果你说别人的闲话,传到了当事人的耳朵里,往往你还不知情就已经把人得罪了。

当然,要想做到不传播流言,最好的方法就是谨言慎行,抱着一颗善待他人的心适当地做个“圈外人”。当然,在非说不可的情况下,最好也能把握好说话的分寸,尽量少说,话多必失,而且一旦头脑发热,把公事和私事搅在一起,就会很容易授人以柄或者殃及他人。

在一次同行的聚会上,销售员小张在和别人闲聊的过程中不小心说了某个客户的坏话,而当时正巧小张的竞争对手小李也在场,于是小李就把原话告诉了那位客户。结果可想而知,小张不仅失去了这个客户,其他客户也因为怀疑小张的人品而放弃了与小张合作。小张后悔自己当初不该在闲聊的时候说那些话,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因此,不管在哪里都要记住:在不传播流言的同时,也要注意不随随便便说别人的坏话或诽谤别人,尤其是在闲聊的时候要注意道德问题,这对人际交往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第十节 忍得住气,吃得了亏

人的心里都有个天平,它时刻提醒人们不可以吃亏!但是时过境迁,这些人重新想起自己尽力不吃亏的事情的时候,却总是发现当时其实可以找到更好的方式。

其实,越是不计较吃亏的人才越会得到真正的幸福。能够理解“吃亏是福”里面的睿智,能够参透“做人要吃得亏”中的玄机,你的人生才会有真正的转机,当然你的幸福之门也就会在不计较中成功开启。善于忍让,没有过不去的桥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摩擦的事情难免会光临人们的生活,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你总是斤斤计较,不知忍耐,那么你的生活肯定会蒙上一层阴影。相反,如果你保持一颗善于忍让的心,那么你的人生就没有过不去的桥。

20世纪50年代,许多台湾商人都知道于右任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为了让自己的生意兴隆,这些商人就在自己的公司、店铺或者饭店门口挂起了一幅幅于右任题写的招牌。这其中确实有一些是于右任亲笔题写的,但多半都是赝品。

有一天,于右任的一个学生满脸愤怒地对他说:“老师,中午我去一家小饭馆吃饭的时候,竟然在那里看到了一幅以您的名义题写的招牌。光天化日之下,这些商人竟敢明目张胆地愚弄大众,您说这事儿可气不可气?”当时正在练习书法的于右任听到学生的话之后“哦”了一声,放下毛笔缓缓地问道:“他们这块招牌上的字写得好不好呢?”余怒未消的学生撇着嘴说:“不知道是出自谁的手笔,那个难看劲儿就别提了!”于右任沉思一会儿说道:“这可不行!我得想办法把它换下来,别人看到岂不耻笑我。”于是他接着问学生:“那家饭馆卖的东西有什么特点,铺子的名字叫什么?”学生回答:“那是一家面食馆,羊肉泡馍倒是很地道,铺名叫做‘羊肉泡馍馆’”。随后,于右任便挥毫泼墨,在一张大大的宣纸上写下了龙飞凤舞的几个大字——羊肉泡馍馆,然后在落款处题上“于右任题”,之后盖上印章并吩咐学生给那家店的老板送过去。

当那家店的老板得到当代大书法家于右任的真迹墨宝后激动得不知所措,连忙换下原来的牌匾并表示了对于右任的歉意,同时还感谢他的大恩大德。此事过后不久,于右任的名声在业界变得更加响亮了。实际上,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想要指责一家小饭馆的老板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大人物毕竟是大人物,他不会与伤害自己利益的人一般见识,反而采取忍耐的态度主动让了几步,最终既解决了问题,又赢得了赞誉,这难道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大谈忍让的道理似乎与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些不太合拍,但事实上,“争”与“让”并非总是相克的,反倒经常互补。生意场上也好,外交场合也罢,都不能一个劲儿地“争”到底,忍让、妥协、牺牲有时很有必要。而作为个人修养和处世之道,忍让则不仅是一种美好的德性,更是一种高超的智慧。

因此,做人要想活得潇洒痛快,就要忍让,凡事都不要斤斤计较,这样在得失之间才能平衡。当然,得与失相互转化的效果有时候并不会立竿见影,因此只有那些懂得其中奥妙的人才会掌握取舍的主动权,让“忍让”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谁都不想在生活道路上遇到太多的敌人,这就需要人们做个忍者。“忍”可以化敌为友、化险为夷,也可以减少前进路上的阻力,使人走过一切困难的桥。

肯退一步,才能进一步“小不忍则乱大谋。”自古以来,成大事者都有一股忍劲儿,他们懂得只有善于在适当的时候退让,才能在未来取得进步。“好汉不吃眼前亏”就是说当冲突或矛盾发生时要暂时退一步考虑问题,一切从长计议。唐高祖李渊就是这样一个肯退让的人。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的时候,李渊出任山西、河东的抚慰大使,并奉命讨捕群盗。对一般的盗寇如毋端儿、敬盘陀等,李渊都能应付自如、手到擒来,但是对北领突厥,因为他们自恃有铁骑,他们的民众又善于骑射,多次交战,败多胜少,李渊对此大伤脑筋。因为久攻不下,突厥兵变得更加肆无忌惮,李渊十分生气,将其视为不共戴天之敌。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突厥竟然用数万兵马反复冲击太原的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反击,不仅无功而返,而且几乎全军覆没。后来巧使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更让李渊生气的是,盗寇刘武周突然明目张胆地进据归李渊专管的汾阳宫(隋炀帝的行宫之一),大肆掠取宫中美女献给突厥王。突厥即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不仅如此,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一些朝内的大臣如郭子和、恭举等也纷纷起兵闹事。这样一来,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以失职为借口杀头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以为李渊对突厥恨之入骨,肯定会与突厥决一死战。但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李渊竟然主动退步,他派遣谋士刘文静向突厥称臣,并愿把“子女玉帛”统统送给始毕可汗!

李渊这种屈节让步的做法不仅让身边的大臣不能理解,就连他的儿子都深感耻辱。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之后还经常提及此事:“突厥强梁,太上皇(即李渊)……称臣于颉利(指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由此看见,李渊当时的这种做法是何等不得人心。但在大家怀疑的眼神中,李渊却“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有自己的盘算,主动退让虽然面子上不好看,但是时机不到时强出头只能让自己损失更大,能屈能伸方能成为大丈夫,所以李渊选择了“退步”是明智的。

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形势分析后,断然决定起兵反隋。但是想要成大气候,需要做好精心准备,太原虽然是一个军事重镇,却不是理想的根据地,想要反隋必须西入关中,那样方能号令天下。而西入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李渊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

当时李渊手下兵将有限,不过三四万而已,即使所有的兵力屯住太原,一边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一边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这样也是捉襟见肘的。而目前的情况是要进据关中,肯定不能留下重兵把守。所以,唯一的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暂时低头,采取和亲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不再对自己步步紧逼。考虑到这些,李渊才不惜屈节让步、自称外臣。当时李渊亲手书写道:“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若肯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亲,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与突厥约定,共定京师,则土地归我唐公,子女玉帛则统统献给可汗。”

看到李渊主动求和,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便与李渊修好。在李渊从太原进入长安的这段时间里,只留了三子李元吉率少数人马驻扎太原,虽然力量薄弱,却从未遭过突厥的侵犯,甚至连依附突厥的刘武周也收敛了不少。基于此,李元吉才有能力从太原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人员和粮草。公元619年,刘武周攻克晋阳时,李渊的地位早已巩固,并且早在关中建立了唐王朝,此时的唐王实力今非昔比,不但拥有了新的幅员辽阔的根据地,而且兵力也空前强大,刘武周之流再也不是李渊的对手了。

此外,李渊的主动低头和甘于屈节让步的做法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多次送给李渊马匹以及士兵,李渊不仅拥有了许多战斗力强的马匹,还拥有了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了始毕可汗赠送的突厥骑兵,自然增加了不少声势,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李渊主动退让的行为尽管被很多人不理解,也为不少人不齿,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确实是一种明智的策略,它使弱小的李家军既平安地保住了后方的根据地,又顺利地西行打进了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