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的智慧
24873100000017

第17章 下篇:低调有术,自成尊贵(3)

“****”期间,有两位音乐家同时被下放到一个偏远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其中一位老音乐家心态非常淡然,在艰苦的环境中,他暂时放弃自己音乐家的身份,谦和地对待人和事,最终经受住了生活的考验。在“****”结束后,老音乐家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不断有佳作问世。当被问及为何能走过那段艰苦异常的岁月的时候,老音乐家说了一段非常耐人寻味的话:“我在猪圈、牛棚里给牲口铡草的时候,都是按照4/4的节拍进行的。”这种精神太难得了!老音乐家明白在那样的黑暗日子里,一切辩白与反抗都是徒劳的,也都无法改变被****的命运,唯一的办法只有忍耐,改变自己的心态,用积极和乐观保全自己,低下头来低调行事,这样才能有未来。而另一位女音乐家却忍受不了生活的折磨含恨自杀了。她虽然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不向命运低头,这种精神固然值得人们钦佩,但是她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从而使得音乐界失去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德国,有一个造纸工人在生产纸的时候,由于一时粗心弄错了配方,生产出了一批废纸,工厂因此造成了一笔很大的损失,老板便解雇了他。造纸工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他变得灰心丧气、愁眉不展。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劝他说:“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你不妨换一种思路看看,也许能从这次失误中找到有用的东西。”听了朋友的劝告,这个工人放下了压在自己心中的石头,忍耐着生活的困顿,慢慢研究这批废纸的用途。结果,他发现这种纸的吸水性能相当好,可以吸干家用器具上的水分。于是他把这些废纸切成小块,取名“吸水纸”,拿到市场上卖,这些产品十分畅销。后来,他申请了专利,并因此发了大财。这位工人在处于困境的情况下变换思路,变废为宝,从一堆废纸中找到了生路,这就是变通的意义所在。

自古以来,人们都说项羽是失败了的英雄,他“乌江自刎”的行为是了不起的壮举。但是杜牧却认为“包羞忍耻”其实也是大丈夫,如果项羽不自杀,转变其“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思想,而采取暂时忍耐的策略,退守江东,重整人马,也许还能打败刘邦。

由此看来,学会变通,在该忍耐的时候采取忍耐的态度,会让人们的思路变得更为开阔。生活中可能会有许多不如意,但只要你能及时转换自己的思维角度,就一定会看到一番新天地。所以,“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实在是一种生存智慧。

欲速则不达,功到自然成很多人总是忽略事情发展的过程,做着一蹴而就的美梦,其实,“欲速则不达”,有时候重视一下事情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耐心等待,可能会收到“功到自然成”的效果。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急性子的农民,他总嫌自己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便整天围着自己那块小田转悠,隔一会儿就蹲下去,观察那些秧苗,然后用手量量秧苗看看长高了没有,但是秧苗好像总是那么高。农民十分着急,他想:“用什么办法才可以让秧苗长得快一些呢?”农民一边转一边想,最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如果我把这些苗往高处拔一拔,那些秧苗不就一下子长高一大截了吗?这真是一个好办法。”说干就干,农民真的动手把田里的秧苗一棵一棵拔高。从中午一直干到太阳落山才终于拔完,他拖着发麻的双腿往家走。一进家门,他就迫不及待地一边捶腰一边嚷嚷:“哎哟,今天可把我给累坏了!”听到他的话,儿子连忙走出来问:“爹,您今天干什么重活了,累成这样子?”农民得意洋洋地说:“我干了一件天大的事,我帮田里的每棵秧苗都长高了一大截!很厉害吧?”他儿子觉得这件事情很奇怪,于是拔腿就往田里跑,到了田边一看,那些秧苗已经干枯了。这就是“揠苗助长”。

“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的做法往往会导致失败。做人做事就应该放远自己的眼光,注重过程,厚积薄发,这样自然会水到渠成,达成自己的目标,而痛苦挣扎、奋斗的过程也是使你成长的过程。

有一个小孩非常喜欢研究生物,他很想知道蛹到底是如何破茧成蝶的。正好有一次,他在草丛中看见一只蛹,便高兴地拿回了家,每日细心观察。几天以后,这个蛹竟然出现了一条裂痕,小孩发现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挣破蛹壳飞出来,但是艰辛的过程持续了数小时之久,蝴蝶依然在蛹里辛苦地挣扎。小孩看着这只可怜的蝴蝶心里有些不忍,就想帮帮它,他拿起一把剪刀将蛹剪开,蝴蝶便顺利而出。但让小孩没有想到的是,那只蝴蝶挣脱蛹的束缚以后,因为翅膀没有经过足够的磨砺,根本无法飞起来,不久之后,可怜的蝴蝶便痛苦地死去了。

破茧成蝶原本就是一个非常痛苦、艰辛的过程,蝴蝶只有经过这一艰辛的过程才能换来日后的翩翩起舞。如果在这个时候给予它外力的帮助,反而会成为一种伤害。将自然界中这一微小的现象放大至人生,其中的意义也是极其深远的。

急于求成、恨不能一日千里的做法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大多数人知道这个道理,但是真正做事的时候却总是与之相悖。历史上的很多名人就是在犯过此类错误之后才懂得成功的真谛。宋朝的朱熹是个绝顶聪明之人,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研究禅学,但是一直到了中年之时他才领悟到,速成并不是创作良方,只有经过一番苦功才有所成。最后,他以16字箴言对“欲速则不达”作了一番精准的诠释:“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

总之,要深刻理解“欲速则不达”,才能在做事时循序渐进,才能收获到“功到自然成”的喜悦。

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往往能给对方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一般人都是想方设法地掩饰自己的缺点,宣扬自己的优点,如果有人故意暴露自己的缺点,反而会让别人觉得他很诚实,而对他产生敬佩的感觉。

邹忌是齐国的名臣,他身材颀长,体型容貌都很受看。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呀!”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相比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邹忌家里拜访他,邹忌仔细地看了看徐公,觉得自己真的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的时候,更觉得自己与徐公真的相差太远。邹忌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于是,在第二天上朝的时候,邹忌就对齐威王说:“我确实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小妾和客人都说我比他漂亮,这是因为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大王您看,如今齐国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大王您的王后、王妃和左右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都想求得大王的恩惠。由此看来,您一定要想办法看清楚一些问题才行啊。”

齐威王觉得邹忌说得很有道理,就下了一道命令说:“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次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和院子里变得像闹市一样。几个月后,来说齐威王的错误的人便寥寥无几了。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邹忌不但敢于承认自己不如城北徐公漂亮,还帮助齐威王克服了很多缺点,使他不费一兵一卒就在朝廷上征服了别的国家。

这样用自己的缺点提醒别人改正自己错误的行为,不但是对别人负责任,也是对自己负责任,而千方百计掩盖自己的不完美的人只能陷于尴尬境地。

坦白自己的缺点,固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极力掩藏自己的缺点却会让自己走进更愚蠢的境地。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缺点的人,所以人必须看到自己的缺点,才能慢慢提高自己。

放下身份,匍匐前进韬光养晦是一个人在处于劣势时所采用的必要手段。在事态不明朗、势力不足的情况下,当然要收敛锋芒,低调处世。如果在前行过程中遇到了阻碍、压力,使你不能昂首挺胸地到达目的地,那么要怎么做呢?当然是要放下身份。

唐高祖李渊就是个能屈能伸的人,当需要他放低身份、匍匐前进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弯下腰去,并面带笑容。隋朝末年,李渊看到隋朝已到了千疮百孔、无可救药的地步,他毅然在太原起兵反隋。从太原起兵后不久,李渊便选准关中作为长远发展的基地。因此,李渊借“前往长安,拥立代王”为名率军西行。

李渊要西行入关,面临的困难和危险主要有三个。第一,长安的代王并不相信李渊会真心拥他为帝,而是借拥立之名行反叛之实。于是代王派精兵予以坚决阻击。第二,当时势力最大的瓦岗军半路杀出,纠缠不清。第三,瓦岗军还用一方面主力部队袭奔晋阳重镇,威胁着李渊的后方根据地。这三大危险中,隋军的阻击虽已成为现实,但军队数量有限,且根据种种迹象判断,隋廷没有继续派遣大军迎击部队的迹象。但后两个危险却是非常致命的,李密率领的瓦岗军虽是草莽之众,但当时已经发展成各路反军之中势力最强的一支,人数是李渊的10倍以上。第二种或者第三种危险中,任何一个危险都会使李渊进军关中的行动夭折。

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李渊放下身份,急忙写信给瓦岗军首领李密,详细通报了自己的起兵情况,并表示了希望与瓦岗军友好相处。不久,使臣带着李密的回信来到了李营。李渊看了回信后,口里说了声“狂妄之极”,心里却踏实多了。原来,李密自恃兵强,想做各路反隋大军的盟主,大有称孤道寡的野心。他在信中实际是在劝说李渊同意结盟并听从他的领导,并要求他尽快表态。当时,李密拥有洛口要隘,附近的仓库中粮帛丰盈,控制着河南大部。向东可以阻击或奔袭在江苏的隋炀帝,向西则可以轻而易举地攻取已被李渊视之为发家基地的关中。因此,李渊深知李密过于狂妄,但有他狂妄的资本。为了解除西进途中的后两种危险,同时化敌为友,借李密的大军把隋炀帝企图夺回长安的精兵主力截杀在河南境内,李渊笑眯眯地对次子李世民说:“李密妄自尊大,决非一纸书信便能招来为我效力的。我现在急于夺取关中,便给他个盟主做又能怎样?”于是李渊表示完全同意李密的建议,并极力奉承他。李密得到李渊的支持,自然是兴奋不已。于是,李密与李渊结盟,不再与李渊争夺关中。自此,李渊不仅避免了李密前来争夺关中的危险,而且还为西进牵制住了洛阳城中可能增援长安的隋军,从而达到了“乘虚入关”的目的。入关之后,李渊更是匍匐前进,慢慢积蓄力量,而李密中了李渊之计,专心与隋朝主力决战。之后几年中,李密消灭了隋王朝最精锐的主力部队,而自己也被严重削弱。而李渊则利用有利时机迅速发展壮大,不费吹灰之力便收降了李密余部。

李密曾拥有10倍于李渊的兵力,最后落得被李渊轻易降伏,即便是有命运的因素,主要原因还是李密的妄自尊大、自以为是,以至于独立对抗隋军,将自己实力消耗殆尽。而李渊却放下身份,匍匐前进,躲在李密的光芒之后积蓄力量,终于强大起来,一统天下。

第七节 欲有所得,先学放弃

人的一生往往会面临多种选择,而取舍往往会让人觉得难以掌控。其实早在两千年前孟子就说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这正是从取舍的角度阐释了只有先学会放弃才能够有所收获的道理。适时放弃,是人生的大智慧美国实业家安德鲁·卡耐基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与他的个性有着极为深切的关系。

孩提时期的卡耐基聪明可爱。有一天他陪着母亲到市场去买菜,当他们走到一处水果摊前的时候,小卡耐基停了下来,他的眼睛盯着一篮樱桃一动不动。水果摊老板看见这个小男孩长得十分可爱,便说道:“来,小弟弟,如果喜欢的话就抓一把樱桃去吃吧,算我请客,不要钱的,怎么样?”

听到老板的话,小卡耐基犹豫了一下,但他并没有伸出手去拿樱桃。

“小弟弟,难道你不喜欢樱桃吗?”看到小卡耐基一动不动,老板很诧异地问道。

“不!我很喜欢樱桃,而且非常喜欢。”卡耐基坚定地回答。

“那就抓一把去吃啊,我已经说过了,不收你的钱,算我请客的。”老板笑眯眯地说。

“老板对你这么好,让你免费吃樱桃,你就抓一把樱桃吧!”这时母亲也这么说,但是小卡耐基还是一动不动。

老板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了,他匆匆抓了一大把樱桃塞在了小卡耐基的口袋里,然后笑着说道:“拿去吧!小弟弟!不用客气,看看好不好吃。”

口袋里塞满了樱桃的卡耐基很高兴地跟着母亲走了。

在回家的路上,母亲疑惑地问小卡耐基:“刚才那个老板对你那么好,你为什么不敢伸出手去拿樱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