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低调做人的智慧
24873100000018

第18章 下篇:低调有术,自成尊贵(4)

小卡耐基很简单地回答说:“我当然想拿,但是……老板的手比较大,他一把所抓起来的樱桃肯定比我一把抓得多啊!”

有时候适时地放弃小的利益,忍住一时的冲动,得到的往往更多。

马嘉鱼是一种很漂亮的鱼种,银肤、燕尾、大眼睛,它们平时生活在深海中,在春夏之交溯流产卵,然后随着海潮漂游到浅海,这个时候正是捕捉这些鱼的最好时机。当地渔人捕捉马嘉鱼的方法很简单:他们只需要在一个孔目粗疏的竹帘下端系上一块铁,然后放入水中,由两只小艇拖着拦截鱼群即可。马嘉鱼的个性非常坚韧,它们不喜欢拐弯也不懂得放弃,即使闯入了那个用来捕捉自己的罗网之中也不会停止自己前进的行为。所以,这些鱼们在“前赴后继”的过程中纷纷陷入竹帘孔中,帘孔随之紧缩。孔变得愈紧,马嘉鱼显得愈激怒,它们瞪起鱼眼,张开脊鳍,更加拼命地往前冲,结果只能被牢牢卡死,最终被渔人所获。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人:他们一方面抱怨人生的路越走越窄,看不到一丝成功的希望;另一方面又因循守旧、不思改变,总是坚持一些过时的思想,习惯在老路上走下去,即使这是死路一条。但事实上,适时地放弃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有时候,想获得某种东西,但又实力不济的情况下,不妨先学会给予,当对方被麻痹之后再进行索取,机会就可能会大得多。

西汉初年,北方的匈奴首领冒顿杀父自立,以立自威,这种行为大大地威慑了它的邻国东胡。为了限制匈奴的发展,东胡国不断寻衅滋事,企图找一些莫须有的借口来灭掉匈奴。

当时匈奴国中有一匹非常优良的千里马,它的皮毛非常顺滑,油黑发亮如软缎,浑身没有一根杂毛。这匹马可以日行千里,为匈奴立下过汗马功劳,被匈奴人视为国宝。由于这匹马十分少见,东胡国的国王想占为己有,便派出使者向匈奴索要这匹宝马。匈奴的大臣们都认为东胡无理取闹,便一致反对这种行为,而一向都很聪明的冒顿一眼就看穿了东胡的真实用意,但是他没有直接流露出来,他知道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舍不得孩子就套不住狼。为了国家的安危,他决定忍痛割爱来满足东胡的要求。他告诉自己的臣下:“东胡之所要我们的宝马,是因为他们与我们是友好国家,我们怎么可以因为区区一匹千里马而伤害了与他们的和睦关系呢?这样做太不合算了。”于是,冒顿就把宝马拱手送给了东胡。

如此轻松就得到了宝马,东胡国王十分得意,也因此变得更加狂妄。他听说冒顿妻子是个很漂亮的女子,就动了邪念,派人去匈奴说要纳冒顿之妻为妃子。冒顿的妻子是个年轻貌美、端庄贤惠、深得民心的女子,匈奴群臣一听东胡国王如此羞辱他们尊敬的王后的时候都非常气愤,欲与东胡决一死战。冒顿更是因此气得钢牙紧咬:作为一个男人,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还算是个男人吗?更何况自己还是一国之君!但是理智的冒顿转念又一想:“小不忍则乱大谋,社稷毕竟重于一切啊!而自己最大的责任是保护自己的民众,让自己的国家富强。”于是,他强装笑脸劝告群臣们说:“天下女子多得是,但是东胡要的却只有一个啊!怎么可以因为区区一个女人伤害我国与邻国的友谊呢?”最后,怀着满心的伤痛,冒顿又把自己的爱妻送给了东胡国王。

东胡国王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匈奴的千里马与美女,便认为冒顿真的是胆小怕事之人,变得更加骄淫起来。他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国事被抛在一边,国力变得越来越衰弱。而他却毫无自知之明,第三次派人到匈奴索要两国交界处的方圆1千多里的土地。

面对这次索要,冒顿立即召集群臣商议,而大臣不明白他的态度,于是都沉默不语。终于有人耐不住这可怕的寂静,联想到前两次他的态度,于是试探地说:“友谊可能重于一切,就送给他们好了。”冒顿听到这话之后拍案而起:“东西可以送人,但是土地乃社稷的根本,岂能随便让与他人!东胡如此挑衅我国,霸我王后、索我土地,实在是欺人太甚,现在天赐良机,我们要灭掉东胡以雪国耻!”说完这些话后,冒顿亲自披挂上阵,众人同仇敌忾,一举消灭了毫无防备的东胡。

冒顿一忍再忍,把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给予东胡国,这种主动谦让的行为为的是厉兵秣马,养精蓄锐,为将来的战斗做好准备。这样,当时机终于到来的时候,他便可以一举歼灭对手。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想达成一个愿望,如果自己的实力不济,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把自己手中那些对手想要的东西主动给予对手,给对手造成一种错觉,使对手麻痹,从而为自己取得最后的胜利做好准备。

能主动撒手的是智者有一个人独自外出办事,一路上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他经过一处非常险峻的悬崖,不料,在即将走过悬崖的时候,这个人一不小心掉到深谷里去了。眼看自己的生命危在旦夕,这个人双手在空中攀抓,希望抓到一根救命的藤条,刚好就抓住了崖壁上的枯树的老枝,虽然暂时保住了生命,但是人却悬荡在半空中上不来下不去。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那人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就站在悬崖上,他如同见到救星一般立刻请求佛陀道:“大慈大悲的佛陀,我现在身处险境,求您发发慈悲救救我吧!”

听到这个人的话,佛陀慢慢地说:“我救你可以,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那个人听后忙说:“佛陀,我现在已经到了这种地步,怎么敢不听您的话呢?随便您说什么,只要是您的话,我全部都听。”这时佛陀说:“好吧!既然这样,我现在要告诉你的是,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立即放下!”那人一听,心想:“如果我把手一放,肯定会掉进万丈深渊,然后跌得粉身碎骨,哪里还能保得住性命呢?”于是这人更加抓紧树枝不放手了。佛陀看到他执迷不悟只好离他而去。而事实上,那人所在的位置与悬崖底部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很大,根本不足以致命。

人在一生中最舍不得的就是这个“我”,这是一个人前进路上的最大障碍。只有先舍掉自我,才有可能得到“大得”,而在你“撒手”舍弃自我的那一瞬间,意外的运气说不定就会光临到你的生活中来。

明代冯梦龙在《智囊》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江阴一带有望族夏翁,他有一次乘船经过市桥时,有个人挑着粪故意从桥上倒入夏翁所乘的船中,掉下来的粪溅到了夏翁的衣服上,船上的人都很生气。夏翁的仆人们更是怒不可遏地要揍这个人,但是夏翁说:“此事是他不知道我们经过,并不是故意为之。他若知道是我们,怎么可能来触犯呢?”于是好言好语遣散了仆人们。回到家中之后,夏翁翻阅家中的账本,查出这人原来欠了30两银子还没还,于是主动为这个人减了债务。此后,这人再也没有故意为难过夏翁。

《智囊》中还有一个故事,说长州尤翁是个开典当铺的。年底某一天,尤翁忽然听见门外一片喧闹声。尤翁走出门一看,原来是一位邻居。站柜台的伙计看见尤翁来了便上前对尤翁说:“前些天他将衣服押了钱,但是今天他却空手来取,我们不给他就破口大骂。有这样不讲理的人吗?”这会儿,那人仍然气势汹汹地站着。尤翁从容地对他说:“其实我也能够理解你的难处,现在已经到了年关,你不过是为了顺利度年关,但为了这种小事值得一争吗?”于是立即命伙计找出那人的典物,共有衣服蚊帐四五件。尤翁指着棉袄说:“这件衣服冬天抗寒肯定不能少。”接着又指着棉袍说,“这件衣服给你拜年用,其他的东西现在可能还不急用,可以暂时留在这儿,你说怎样?”那人拿到衣服之后无话可说,便立刻离开了。当天夜里,那人竟然死在别人的家里,原来此人背负了很多债务,当时来尤翁家的时候已经服毒,他知道尤家富贵,想借机敲一笔钱,结果为尤翁所感,就转移到另外一家。事后有人问尤翁:“你为什么能预先知情而主动吃亏给他东西?”尤翁回答:“凡无理来挑衅的人肯定是有依仗的。如果在小事上不能忍耐的话,灾祸必定会立刻到来。”人们听了这话都很佩服尤翁的见识。

夏翁如果不懂得主动撒手,减免那个人的债务,说不定日后那人还会寻衅滋事。同样,如果尤翁在那样的情况下丝毫不放弃自己的利益,不主动撒手,那个人必定会死在尤翁的家里,那样的话,尤翁损失的就不只是几件衣服了。由此可见,能够主动撒手的人都是智者。

遇到强者,可以先绕个弯早在周朝时期,有一位谋士吕尚,后世称之为“太公”,他为周文王推翻商纣王的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人称太公吕尚为谋略的东方之祖。事实上,反观这些谋略,有不少与“忍”紧密相连。尤其是遇到强势的时候,吕太公给予周文王的计策都是绕个弯,先忍着,等到机会成熟的时候再给对手致命一击。

当时商纣王荒淫无道,据《史记》记载:帝封“资辩提疾,闻见甚敏,脊力过人,手格猛兽”,又称其“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种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通过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商纣王其实是一个禀赋极高的人,但是这个人恃才狂妄,刚愎自用,凡事都自作主张,喜欢纵情娱乐,建了“沙丘鹿台”、“酒池肉林”,还喜欢“北星之舞、靡靡之乐”,生活荒靡奢侈,遭到了诸臣的反对,人民也深受其苦。

那时的人心已逐渐倾向于驻在西伯的诸侯姬昌(周文王),他因为为人谦虚平和,威望日益提高。纣王虽然是个荒淫无度的人,但是他的防范之心还是有的,对姬昌这个危险人物更是严加防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遏制姬昌的势力,纣王随便找了个借口就将姬昌拘囚于一个很偏僻的地方以限制姬昌的实力,但姬昌没有气馁。毕竟此时纣王的实力还很大,所以为了不与纣王起正面冲突,姬昌表现出一副很顺从的样子。他还利用纣王喜欢食酒狂饮、唯妇言是听等弱点广选美女伶戏献于纣王,使纣王终日沉迷其中。在这样的生活的腐蚀下,纣王变得更加忠奸不分,朝政日渐荒废,人心也更加涣散。而此时姬昌的行动变得更加快速了,他使人笼络纣王的近臣,让纣王慢慢放松了对自己的警惕之心。当一系列的措施终于使纣王解除了对姬昌的怀疑之后,姬昌被释放了。

为了一切能进行得顺利一些,姬昌便虚心问计于太公吕尚。太公回答说:“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深动,必有愚色。”这一谋略的核心意思就是:以屈求伸,以退求进,以韬晦之术解除纣王的戒备之心,等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作关键性的一搏。谦虚的周文王完全接受了太公吕尚这一计谋,并按照这个计谋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表面上,他对纣王表现出很谦卑的样子,甚至比以前更加恭顺,对纣王的命令事事照办,句句服从,俯首听命,并率西部的各个诸侯频频给纣王进奉,这一举动深得纣王的欢喜。

当时,对纣王施用的“炮烙”的酷刑,民众们早已愤恨至极,姬昌及各个诸侯们也对此恨之入骨,但是处于劣势的姬昌如果当面奏请纣王废除此刑,势必会再次引起纣王的怀疑。于是,姬昌再次“绕了个弯”,主动献出洛西之地,以此为条件恳请纣王废除炮烙之刑,这样既达到了废除烙刑的目的,赢得了民众们的拥戴,还进一步让纣王失去对自己的警惕,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为了进一步蒙蔽纣王,姬昌还大造舆论和假象,表现出一幅胸无大志的样子并佯装沉沦之态,“为玉门,筑灵台,列侍如,撞钟击鼓”。当纣王听说和看到姬昌这一系列“胸无大志”的言行的时候,对姬昌彻底放心,便把所有的军队用在与东夷的抗衡上,还委姬昌以处理西部事务的权力。这使姬昌获得了养精蓄锐的机会,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实力壮大到和纣王的实力相差无几的地步,最终将不可一世的商纣王一举歼灭,完成了自己的大业。

遇到强势的对手的时候,明知自己的实力不如对方,要先放弃自己所谓的“聪明”,通过一些软性的方法将对手置之于死地。比如像文王这样,绕个弯,先将对手麻痹了,放松对自己的警惕,等自己的实力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再与对手拼杀,这样,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大一些。

学会在必要的时候放手很多本不应该造成的损失往往都是由于不懂得放手造成的。

有一天早上,一位妈妈正在厨房清洗早餐后的碗碟。她4岁的小孩子正自得其乐地在客厅的沙发上玩耍。

突然,厨房里的妈妈听到孩子的啼哭声。着急的妈妈没有来得及将自己的手抹干,就迅速冲到客厅去看孩子到底怎么了。

原来,孩子的一只手插进放在茶几上的一个花樽里拔不出来了。花樽是上窄下阔的那种,母亲用了好几种不同的办法,想把孩子卡着的手拿出来,但是都不得要领。

妈妈开始焦急了,因为她稍一用力拔孩子的手,孩子就痛得大声哭叫。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为了让孩子解除痛苦,妈妈想了一个下策,就是把那个花樽打碎。但是妈妈还稍微有一些犹豫,因为这个花樽并不是普通的花樽,而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古董,已经收藏了好久了,但是,为了儿子的手能够尽快拔出夹,这可能是唯一的办法。结果,爱子心切的母亲最终忍痛将花樽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