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把自己的儿子们都分封为王,各据一方。他临死的时候又召集大臣们郑重嘱托:“此后非刘姓不得封王,如违此约,天下共击之。”刘邦归西后,皇位传给了太子,是为汉惠帝。但是这位新皇帝不久就去世了,而作为生母的吕后并没有表现出很悲痛的样子,在为儿子发丧的时候,她只是干嚷却没有眼泪,还不时用眼偷看在场的大臣们。对此,陈平一时不解,张良的儿子张群悄悄对陈平说:“幼主年龄太小,太后担心大臣们会不服管制,如果请太后封吕氏之吕产、吕召、吕锋为将,让这些人掌握大汉重权,太后就会安心了。”
为了让大局稳定,安定人心,陈平便采纳了张群的建议,之后吕后果真动情地哭起来了。但是,吕后在得到大权之后又得寸进尺想封诸吕为王,她的这种行为明显与刘邦的嘱托有悖,这种做法明显是要变刘姓汉室为吕氏天下了,面对这种大胆的越轨行为,该怎么办?
当时的右丞相王陵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他是刘邦的同乡。当吕后假意征求他的意见的时候,他非常坚决地反驳说:“高帝宰白马,和大臣立盟约,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封诸吕为王违反盟约,不可!”吕后听了很不高兴,又向陈平询问,陈平的答案是:“高帝平定天下,封自己的子弟为王。如今太后执掌朝政,封自己的弟兄为王就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听到这个答案,太后大喜,便择日分封了自家的兄弟为王。右丞相王陵见陈平欣然同意吕氏分封三王后非常生气,他责备陈平:“当初我们与高帝歃血为盟,你难道忘了吗?现在高帝去世了,太后的做法与先帝的嘱托有悖,你竟然还阿谀奉承,违背了与先帝的盟约,你还有什么颜面去见先帝呢?”听到王陵的质问,陈平并没有生气,他不急不躁地回答道:“据理力争这方面我不如你,但是要保住刘氏宗庙,安定刘氏天下,只能采取这种忍耐的措施。”
陈平明明知道刘邦的遗嘱,但是还要同意吕后的要求,只是要把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不逞一时之勇,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举事发难,而眼下的迎合只是暂时的忍耐,眼下的牺牲也只是局部的,保住根本、保住大局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吕氏封了三个吕姓王位后,便想杀尽朝中老臣及刘氏各王,变汉朝为吕家天下。陈平想:“如此下去汉朝将不复存在,自己决不能坐以待毙,让吕氏的阴谋得逞。”便派出心腹到虎口余生的刘氏王爷住处探听动静。来到齐王刘泽处的是陈平府上的谋士田子春,临行前陈平对田子春面授机宜,叫他须如此如此,劝说齐王。当田子春见到齐王之后,就按陈平的嘱托把情况一一告知了齐王,还要求齐王刘泽花重金贿赂吕后身边的爪牙张石庆。善言的田子春很快便说服了齐王刘泽,齐王便派遣田子春去贿赂张石庆。
张石庆是个爱财如命的人,见有人重金巴结自己好不得意,便把田子春作为贵宾留在府上。田子春是个善于见机行事之人,他很得张石庆的欢心,不久两人便称兄道弟起来。一日,在闲谈间,张石庆谈起吕后的事,张石庆问道:“你从外面来,外界对吕氏封王有何反应?”田子春就是为吕氏封王的事来的,但他不能露出声色,见张石庆问起,他便故意吞吞吐吐不愿明说,只是模糊地应一句:“小弟不敢妄言。”张石庆见田子春欲言又止,更想弄个明白,便追问道:“你听到什么尽管说,我们以兄弟相称,自然不会责怪你的。”田子春见状,便答道:“既然兄长问起,我不妨直说,事情是这样的,刘氏还有三个王在外,无兵无权的,今见一天之内封三个姓吕的为王,自然不喜欢,再说朝野中多有异议,万一造起反来,事情不是弄糟了吗?”张石庆本就是一个脓包,听他一说,连忙问道:“那怎么办才好?”“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也给刘氏子孙一点好处,如此就不会有异议了。”接着,田子春便附在张石庆耳边授意了一番,说得张石庆眉毛都跳起来了。
当晚,张石庆入宫见太后时,便把白天听到的一切都告知了吕后。吕后听说了这一切之后,觉得张石庆的说法很有道理,为了安定各诸侯王,就决定把一部分兵印交给刘泽。但是兵印虽然交了,在给多少兵马的问题上太后却犯起了嘀咕:给多了怕日后会成为后患,给少了又怕世人说她虚情假意,引起众人更多的猜疑。她一时之间下不了决心,于是扭头问陈平:“你看该给多少兵马呢?”“凭太后定夺。”陈平把球又踢给了太后。“3万?”太后伸指对刘泽说。陈平赶紧向刘泽使眼色,让他不能应允,刘泽不说话。“是这个数?”吕后又伸出右手的5个指头,意思是5万。她见刘泽还是不说话,便把右手掌翻过来,再加上左手两个指头,大声说:“这个数足够了!”她的意思是7万。刘泽见太后只伸着指头比划,闹不清到底是什么数,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吕太后见刘泽只是呆立着不说话,便发火了,刚想收回兵权,陈平立即喝醒刘泽:“你还不叩头谢恩!太后手摆了两下,已给了你五五二十五万兵马了。”刘泽如梦初醒,急忙跪下谢恩。这下可急坏了吕太后,她想不到陈平来这一手,但是君无戏言,她又不好申辩,只好无可奈何地对刘泽说:“看在高祖面上,就给你吧!”
第二天一早,刘泽就前往兵部交割兵马,25万大军浩浩荡荡出了长安城。从此刘氏王爷有了兵权,又有陈平、周勃等一帮旧臣的辅佐和支持,终于顺利地铲除了吕姓势力,恢复了汉室江山。
陈平低头装糊涂的行为看似胆小怕事,实则是保存性命和实力的行为,他一时的低头满足了吕后,可能会让人唾弃,并因此背上骂名,但是正因为这种暂时的退让,才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没有之前的低头,就没有后来的大汉盛世。因而,不逞一时之勇,低头等待时机,然后全力以赴,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放下身段,不言自高一个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就,也不管权有多重、钱有多丰、才有多盛,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的时候,都应该保持做人的低调。俗话说得好:“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低调做人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必要的时候,要保持低调、谦虚、谨慎的心态,放下自己的身段,平和地对待每一个人,即使你不向外人说明你的高贵,你也会成为众人眼中的圣者。
宋朝郭进任山西巡检时,有军人到朝廷控告他。宋太祖召见了那个告状的人,经过一番审讯后,发现他在诬告郭进,于是把他押回山西任郭进处置。作为一个权力很大的大将,被人如此污蔑,理应好好惩罚那个污蔑他的人,而且大多数人都建议郭进杀了那个人,但郭进没有那样做,他没有依仗自己的位高权重就去羞辱那个军人。当时正值别国入侵,郭进便放下自己的身段,谦和地对诬告他的人说:“你敢到皇帝面前诬告我,证明你确实有些胆量。我很佩服你的胆量,所以赦免你的罪过,但你要戴罪立功,如果你能打退入侵的敌人,我将向朝廷保举你。如果你打败了,就自己去投河。”那个诬告他的人看到郭进如此平和,一点官架子都没有,十分感动,为报答郭进的不杀之恩,他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终于打了胜仗。郭进果然不计前嫌,向朝廷推荐了他,使他得以提升,做了一员武将。
放下自己的身段,宽厚待人,不计前嫌,能够容忍别人犯下的罪过,这样一来,你反而能化敌为友。所以说,做人要宽厚,学会主动放下自己的身段,在忍耐中升华自己。
在佛家教义中,有“灭却心头火,点起佛前灯”之句,意思是天大的委屈也要逆来顺受。不管你身份如何,遇事放下身段,隐忍一切,就终有一天会真相大白。
在一位白隐禅师的住所附近住着一对夫妇,其家有一女,未曾出嫁却怀了孩子。父母苦苦逼问,女儿竟把责任归咎于白隐禅师,说他是孩子的父亲。夫妇二人怒不可遏,抢上门去找白隐禅师理论。在夫妇二人一阵劈头盖脸的辱骂之后,白隐禅师才开口说:“既然你们这样说,等孩子出生后,就把他送到这里由我来抚养吧。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佛祖一向以慈悲为怀。”婴儿出生后,白隐禅师当真收养了他。禅师虽然恶名在外,却并不介意,他精心抚育婴孩成长。几年之后,事情水落石出,原来孩子的亲生父亲是个市井之徒。那对侮辱禅师的夫妇无地自容,双双登门赔罪,并要求“物”归原主。交还孩子时,白隐禅师说:“佛门不计恩仇,只求积德行善。”随后双手合十,念了句“阿弥陀佛”就回禅房打坐去了。
面对意外的冤枉,原本声名显赫的白隐禅师并没有因自己的恶名远播而与诬陷他的人辩驳,只是低调地放下了自己的身段,忍耐这些原本不是自己的过错的罪名。最终,当真相大白的时候,白隐禅师的冤屈被洗刷干净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变得更高了,这就是所谓的放下身段,不言自高。
禅师和郭进都是善于忍耐的人,他们面对诬陷的时候,恰当地放下了自己的身段,尽管一时受到了人们的错怪,但是他们崇高的精神却在他们忍耐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这也正是忍耐的意义所在。
藏锋敛锐,夹起尾巴做人在动物界,狼是有名的捕猎“好手”,它有着异常敏捷的“身手”,但它在捕食时并不轻易出击。一般情况下,它会夹着尾巴,伏下身来,紧紧地盯着目标,然后寻找最佳的出击时机。
事实上,懂得“放下身段,藏锋敛锐”的人比放不下身段的人在竞争上多很多优势。首先,那些能放下身段、藏锋敛锐的人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因而能吸收各种资讯,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资讯库,这就是他的本钱;能放下身段的人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到更多的机会,因为他没有身段的顾虑。锋芒太露必遭暗算,能忍他人不能忍之耻是一种策略,也是真英雄的风范。
当年金兵南下,将宋朝首都开封围了个水泄不通。赵桓(后为钦宗)为了解城下之围,曾让张邦昌和自己的弟弟康王赵构带着地图、议书以及大量的金银珠宝到金营求和,而求和的结果是康王赵构和张邦昌就此被金朝扣压为人质。赵构为了求得脱身,在见了金国元帅之后便装出一副痴傻的表情,他呆呆而立,痴痴地直视金帅不动。金国元帅以为赵构只是个白痴,认为这样的人质根本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便把赵构放了回去,之后又要求宋朝另派皇子为质。
通过装傻,赵构成功地挣脱了金人的牢笼。回到本国之后,赵构立刻被宋钦宗任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知磁州宗泽为副帅,起兵勤王。后来金兵攻破开封,把留在城中的徽宗赵佶和钦宗赵桓以及宋朝的很多皇亲国戚、子女及玉帛悉数掳走,北宋就此灭亡。但是赵构因领兵在外,不但幸免于难,而且在外面的那段日子里,他招兵买马,时时寻找机会反金。
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之后,宋朝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国内的局势一片混乱。国不可一日无主,抗金的官兵希望有一个赵家的血脉来主持大局,赵构便率兵到了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诸路统兵将领宗泽、韩世忠等也齐集南京,拥立赵构为皇帝。赵构称帝后,改靖康二年为建炎元年,重建了宋王朝,随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赵构就成了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这一切都是因装傻才得以实现的。
在敌人面前装疯卖傻以求脱身的做法并不可耻。俗语云:“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赵构在处境困难时藏锋敛锐的方法是值得肯定的。
一个人若想把事情做成,就得以一种低姿态出现,并表现出谦虚、平和、朴实、憨厚,甚至愚笨、毕恭毕敬的样子,才能使对方放松对自己的戒备。实际上,越是表面谦虚愚钝的人越是聪明,当你表现出大智若愚使对方陶醉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气氛中时,你就已经占据优势了。
所以,为人处世不妨常以低姿态出现,藏锋敛锐,低调处世,这样办起事来才能更加顺利。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古兰经》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人们听说有位德高望重的大师几十年来练就了一身移山大法,便央求他当面表演一下。大师在一座山的对面静静地坐了一会儿,然后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之后便对大家说表演完毕。众人对此大惑不解,大师微微一笑说:“事实上,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移山大法,唯一能够移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一个简单的道理: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都要学会转变思维角度。也就是说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低调一些,学会变通,才能顺利渡过每一次的人生关卡。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反映了一种生存的智慧。一个人很难改变外部世界,所以只能想办法改变自身。就像上文中的大师,他明白用常规的办法移动不了大山,就以改变自己的位置来“移动”大山。生活中,这样的事例俯拾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