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一堂口才课
24872000000004

第4章 自我修炼打破交际“坚冰”(3)

第六,说的能力。说是说话能力的最直接体现。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勤说、多说,我们的语商才能迅速提高。

提高语商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我们要想在各种谈话场合中,利用自己良好的言谈赢得别人的好感和友谊,必须努力做好以下9点:

第一,说话时不宜过多地使用俗语。俗语过多会妨碍我们在语言上的自如运用。

第二,说话时要尽量多使用数字。说话时多使用数字,我们的语言就会更加生动,更具有说服力。

第三,多看电视。电视是最感性的语言来源,但是要注意:不要只看电视剧或电影,而应该多看一些咨询类或访谈类的谈话节目,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学习他人的交谈技巧。

第四,训练目标感。说话就像走路一样,必须有目标、有方向,这样我们在说话中才能有的放矢,避免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

第五,学习和掌握一些新语言。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学习和吸收一些新的语言,以便更好地丰富自己的语言词汇。

第六,培养探究精神。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我们应该尽力做到: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并不断探究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规律;做什么事都要既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第七,训练和提高判断力。判断力对提高语商至关重要。在与人交谈时,如果我们的判断出现错误,就可能做出意思相悖的回答,这就很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误会和隔阂。

第八,多说有力量的话。多说有力量的话,是指说话时应该直截了当、干脆利落,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而不要说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话。

第九,多与人交谈。不妨尝试着扩大自己的社交范围,多与他人交谈,不断增加自己的说话机会,这有利于提高自己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笨嘴拙舌”成功交际的良方

毋庸置疑,口才好的人往往能在交际场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反应灵敏,应答自如,在人际交往中广结人缘。而口才差的人则不然。这就使得一些“笨嘴拙舌”者对人际交往活动感到望尘莫及,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认为只有那些巧舌如簧的人才是交际的“宠儿”,而不善言辞者只能成为交际的“弃儿”,从而使得很多“笨嘴拙舌”者丧失了交际的信心。

那么,“笨嘴拙舌”者就应该被排斥在交际的边缘吗?其实不然。只要掌握适当的交际方法和技巧,笨嘴拙舌也能战胜唇枪舌剑,成为社交达人。下面介绍了4种交际方法,不失为“笨嘴拙舌”者搞好交际的良方。

以柔克刚法

以柔克刚法的实质就是以“诚”待人,用态度上的“柔”来克语言上的“刚”。

美国著名政治家富兰克林年轻时,曾被推选为宾夕法尼亚州的议会秘书。而在此之前,他曾被一位议会新议员在演讲中骂得狗血淋头。如何对待这位“冤家对头”呢?如果“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论口才富兰克林绝对不是这位议员的对手。富兰克林心想:“这位新议员把我骂得狗血淋头,我自然很不高兴,但可以看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日后在议会里肯定会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所以我要采取‘以柔制刚’的方法来对付他。不过,我也绝不能以低三下四的阿谀奉承手段来讨好他,我要用诚恳的态度打动他。”富兰克林私下里听说那位议员有几部很珍贵的藏书,便写了一封语气诚挚的短信,表示自己很想向他借阅那些书。那位议员收到短信,果真把书借给了富兰克林。一周之后,富兰克林把书还给那位议员,并附上了一封诚挚的感谢信表示谢意。结果,当二人在会议室里相遇时,那位议员主动亲切地和富兰克林打招呼,并和富兰克林愉快地交谈起来。后来,他还许诺要在一切事情上支持富兰克林。就这样,二人逐渐成为莫逆之交,友谊一直持续到那位议员去世。

在人际交往中,富兰克林可谓一个“以柔克刚”的高手。为了克服口才上的缺陷,他把自己的意见用十分谦逊的语气表达出来,从不说武断的话或容易引起他人反感的话。对于别人的意见,他总是予以尊重,即使对方有不对或不妥的地方,他也会用委婉的方法间接地指出来。同时,一旦他发现自己有错,就会立即坦白承认。就是凭借这种“以柔克刚”的方法,富兰克林在交际中赢得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欲取先予法

衡量交际成功与否的标志不是认识多少人,而在于能否取得大多数人的理解和信任,即能否“赢得众人之心”。在人际交往中,口才不好没关系,只要懂得“欲取心,先予助”的道理,同样能获得交际上的成功。

在楚汉之争中,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成功建立西汉王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用人。但是,他的部下并不都是温顺地听从主人的类型,而是各有各的脾气。刘邦本人并不善于“以言动人”。然而,他身上就像有超强磁场一样,使大家都牢牢地聚集在他身边,即使情势再差,也没有人背叛他。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刘邦有一次跟群臣共进酒宴时,突然问道:“项羽比我强大得多,而我却得了天下,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众臣答道:“陛下得到手的东西不会独享,而是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刘邦聚才安邦的最大秘诀就在于“善施、助人”。

然而,受惠过多往往会令人感到不安,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在人际交往中,采用“欲取先予”法时,一定要注意维护对方的自尊心。一方面,在助人时,应该本着不求回报的态度,让受助者安心,使他认识到施助本身正显示着对他的尊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向对方求助的方法来提高对方的自尊。

以德取信法

交际学认为,人的品德是一种重要的交际素质。在人际交往中,高尚的品德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这种感染力和影响力是唇枪舌剑者所不能匹敌的。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听其言、观其行、察其德,言行不一和“口蜜腹剑”者是最遭人反感的。所以,口才不好的人应该学会弃“言”养“德”,以德取信于人。在日常交往中,要豁达大度、虚怀若谷,有容人之量,切忌小肚鸡肠、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这样即便没有“舌战群儒”的雄辩之才,也同样能打动人心。

春秋时期,战乱频仍。一次,楚庄王依靠名将养由基平定叛乱之后,在宫殿里大宴群臣,宠姬嫔妃也纷纷出席助兴。席间丝竹管弦,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至黄昏仍未尽兴。楚庄王命人点烛夜宴,还命自己最宠爱的两个妃子许姬和麦姬轮流向群臣敬酒。忽然吹来一阵疾风,筵席上的蜡烛全部被吹灭了。这时一位官员因觊觎许姬的美貌,趁机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在拉扯中,许姬扯断衣袖得以挣脱,并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央求楚庄王点灯后查看群臣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那个轻薄她的人。楚庄王听罢,却传令先不要点灯,而是大声说道:“寡人今天特别高兴,一定要与诸位爱卿尽欢而散。现在请诸位爱卿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听到大王这样说,群臣纷纷把帽缨取下。这时楚庄王才命人点上蜡烛,君臣继续饮宴。席散回宫以后,许姬责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这次君臣共饮,旨在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倘若真要追究其责任,岂不大煞风景?”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

7年后,楚庄王伐郑。一员小将主动请命,率领部下先行开路。这员小将奋力拼杀,结果大败敌军。

战争结束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才得知这员小将名叫唐狡。唐狡表示不要赏赐,并坦承了7年前在酒宴上轻薄许姬的人就是自己,今日之举是为了报7年前楚庄王的不究之恩。

楚庄王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其宽容大度不无关系。他不计较臣下的小过失,从而赢得了臣子的尊敬和忠心,这很值得口才不好者借鉴。

以行补讷法

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君子要尽力使自己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这句话旨在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少说话多做事,尽量做到说话谨慎、做事干练。这一观点正好为口才不佳者如何进行交际指出了一条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羡慕那些能言善辩的人,但更赞赏和崇尚那些少说多做的实干家。可见,多干实事更能赢得人心。

某单位有一个员工,为人不善言辞,平时少言寡语,但他做事情却一个赛三个,而且乐于助人,谁家电器坏了、水管漏了,他都会抽时间去帮忙修理。谁家有婚丧嫁娶的大事,他也乐意跑前跑后地帮忙张罗。结果,他在单位里的人缘极佳,同事都喜欢和他交往。

由此可见,口才不好并不是交际的致命伤,只要有交际的信心和勇气,并辅之以一定的以长补短的交际技巧,就一定能取得交际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