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一堂口才课
24872000000013

第13章 倾听是对别人最好的恭维(2)

最后要信任。正所谓“开心见诚,无所隐伏”,对方只有感受到我们的诚意,才能毫无顾忌地说真话、讲实情。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倾听时只有相信对方的人格和品德,相信对方的话语是真实可靠的,才能听到对方真实的心声。战国时期,魏文侯不听闲言碎语,任用乐羊为帅讨伐中山国,当征战中流言四起时,魏文侯不仅没有相信,反而多次派人****,结果乐羊率军取得大胜。正如俗语所云,“信人者,人亦信之”,我们只有首先相信对方,才会赢得对方的信任,才能听到对方的真话。

倾听要细心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思是说,做大事必须从细微的小事开始。倾听也是如此。倾听不是不动脑子地随便听听,而是要集中全部精神,认真地听、细心地听。在倾听过程中,只有心细如发、见微知著,才能敏锐地感知对方的思想轨迹,才能迅速抓住问题的端倪。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细心呢?

首先要听准。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倾听。如果听不准对方的话语,就摸不透他的真实想法,弄不清他的真实需要,这样一来,就会使后面的交谈无的放矢,甚至出现偏差。而要想听准对方的话语,就必须心随耳动,切实地弄明白对方说的重点是什么、心里的想法是什么、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尤其是那些重要的、敏感的话语,一定要有意识地再询问、订正一下,以确保倾听到的信息准确无误。

其次要听真。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倾听必须学会辨识,没有辨识就没办法听真。在倾听过程中,我们要想把准对方的思想脉搏,就要学会听话外之意。人与人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个性、学识、修养和思维方式也就有所不同。有的人说话直截了当,每句话都能直接反映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有的人则常常用反话、暗话、怪话等曲折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意见倾向。所以,相同的话从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其含义就可能大不相同。因此,我们在倾听时一定要开动脑筋,对听到的话进行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摸清对方的真实想法。

高效倾听的10个技巧

在人际沟通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和了解别人。因为只有懂得倾听,我们才能赢得对方的信赖和好感,使沟通顺利进行。

那么,怎样倾听才能让沟通更顺畅、更高效呢?下面介绍了10种倾听技巧,希望对大家的人际交往有所帮助:

鼓励对方先开口

首先,倾听是一种礼貌,愿意倾听别人说话表示我们乐于接受别人的观点和看法,这会让说话者有一种备受尊重的感觉,有助于我们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其次,鼓励对方先开口可以有效降低交谈中的竞争意味,因为倾听可以培养开放融洽的沟通气氛,有助于双方友好地交换意见。最后,鼓励对方先开口说出他的看法,我们就有机会在表达自己的意见之前,掌握双方意见一致之处。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对方更愿意接纳我们的意见,从而使沟通变得更和谐、更融洽。

营造轻松、舒畅的氛围

在紧张、拘束的沟通气氛中,谁都不愿意把自己的真实心声说出来,也就自然谈不上倾听。倾听需要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这样,说话者才能放松心情,把内心的真实想法、困扰、烦恼等毫无顾虑地说出来。因此,在与人交谈时,最好选择一个安静的场所,不要有噪音的干扰。如果有必要,最好将手机关掉,以免干扰谈话。

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在交谈过程中,可能会涉及一些与自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或者谈到一些能引起共鸣的话题。这时要切记,对方才是交谈的主角,即使你有不同观点或很强烈的情绪体验,也不要随便表达出来,更不要与对方发生争执。否则很可能会引入很多无关的细节,从而冲淡交谈的真正主题或导致交谈中断。

懂得与对方共鸣

有效的倾听还要做到设身处地,即站在说话者的立场和角度看问题。要努力领会对方所说的题中之意和言辞所要传达的情绪与感受。有时候,说话者不一定会直接把他的真实情感告诉我们,这就需要我们从他的说话内容、语调或肢体语言中获得线索。如果无法准确判断他的情感,也可以直接问:“那么你感觉如何?”询问对方的情感体验不但可以更明确地把握对方的情绪,也容易引发更多的相关话题,避免冷场。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对方当时的情绪后,应该对对方给予肯定和认同:“那的确很让人生气”“真是太不应该了”等,让对方感觉我们能够体会他的感受并与他产生共鸣。

善于引导对方

在交谈过程中,我们可以说一些简短的鼓励性的话语,如“哦”“嗯”“我明白了”等,以向对方表示我们正在专注地听他说话,并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当谈话出现冷场时,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引导对方说下去。例如,“你对此有什么感觉”“后来又发生了什么”等。

与对方保持视线接触

倾听时,我们应该注视着对方的眼睛。通常情况下,对方判断我们是否在认真倾听他说话,是根据我们是否看着他来做出的。如果在对方说话时我们的眼睛盯着别处,对方就会认为我们对他的谈话不感兴趣,从而打击他谈话的积极性。

给予对方真诚的赞美

对于对方说出的精辟见解、有意义的陈述,或有价值的信息,我们要及时予以真诚的赞美。例如,“你说的这个故事真棒”“你这个想法真好”“你的想法真有见地”等,这种良好的回应可以有效地激发对方的谈话兴致。

适时提出疑问

虽然打断别人谈话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但“乒乓效应”则是例外。所谓“乒乓效应”,是指我们在倾听过程中要适时地提出一些切中要点的问题或发表一些意见和看法,来响应对方的谈话。此外,如果有听漏或不懂的地方,要在对方的谈话暂告一段落时,简短地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处。

恰当运用肢体语言

在与人交谈时,即便我们还没有开口,我们内心的真实情绪和感觉就已经通过肢体语言清楚地展现在对方眼前了。如果我们在倾听时态度比较封闭或冷淡,对方自然就会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比较不容易敞开心胸。反之,如果我们倾听时态度开放、充满热情,对对方的谈话内容很感兴趣,对方就会备受鼓舞,从而谈兴大发。激发对方谈兴的肢体语言主要包括:自然微笑,不要双臂交叉抱于前胸,不要把手放在脸上,身体略微前倾,时常看对方的眼睛,微微点头等。

暗中回顾,整理出重点,并提出自己的结论

倾听别人谈话时,我们通常都会有几秒钟的时间,可以在心里回顾一下对方的谈话内容,分析总结出其中的重点。在倾听过程中,我们只有删除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把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说话内容的重点上,并且在心中牢记这些重点,才能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对方清晰的反馈,以确认自己所理解的意思和对方一致,比如,“你的意思是……吗”“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你的意思是……对吗”等。

用反馈信号表明你有兴趣

在人际交往中,沟通过程主要包括如下两个环节:首先是说话者通过嘴发出信息,其次是倾听者通过耳朵接收信息。但是,对一个完整的、有效的沟通来说,只有这两个环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反馈,即倾听者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或过程后,及时地予以对方回应,以便澄清信息发送和接收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解和失真。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误认为沟通就是“我说你听”或“你说我听”,常常忽略了沟通中的反馈环节。这种没有反馈的沟通往往会直接导致两种后果:一是说话者无法了解倾听者是否准确地接收到了自己发出的信息。例如,有的人在说话时常常会遇到一些一言不发的“闷葫芦”,这样说话者所表达的信息就会如“泥牛入海”,有去无回。二是倾听者无法澄清和确认自己是否准确地接收了信息。

而且,作为一个说话者,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心不在焉的倾听者,他心里肯定会感到不满意,从而导致沟通的不顺畅;相反,如果倾听者能够耐心、认真地倾听,并伴之以会心的微笑和提问作为反馈,说话者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得到了理解和认同,这样沟通起来就会更顺畅,双方的人际关系就会更融洽。

在倾听过程中,反馈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正面反馈,另一种是建设性反馈。正面反馈就是当对方所说的话很正确、很有见地、很精彩时,对对方予以肯定和赞美;建设性反馈就是当对方所说的话有不对或不足的地方时,向对方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需要注意的是,建设性反馈只是一种建议,而不是批评,这一点非常重要。

那么,在实际倾听过程中,我们在给予说话者反馈时应注意什么呢?

具体、明确

下面是关于反馈的两个例子,大家不妨对比一下:

错误的反馈——“嗯,你说得真不错啊!”这种表述方式很空洞,对方也搞不清楚自己哪里说得不错,从而不能真正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确的反馈——“嗯,你刚才那句‘……’说得真不错啊!”这种反馈就是具体而明确的,而不是空洞的、干巴巴的说教,从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沟通效果。

有建设性

在倾听别人谈话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武断地给对方的意见或想法下结论,比如,有时我们会带着批评甚至藐视的语气对对方说:“你的想法根本就行不通!”“你刚才所说的一点都不在理上!”结果弄得对方很没面子,挫伤了对方继续说下去的积极性。如果我们能换一种态度,以建设性的、鼓励的口吻给予对方反馈,效果就会截然不同,比如:“嗯,你的意见很有见地,尽管有些想法目前还不能实现,但说明你用了心、动了脑,值得鼓励,像这样的建议以后还要多说多提啊!”

对事不对人

反馈应该就事论事,切忌涉及对方的面子和人格尊严,带有侮辱性的话语更不要说,否则只能激起对方的敌对情绪,导致沟通的中断,甚至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

除了反馈之外,接受反馈也是反馈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接受反馈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耐心倾听,不打断

接受反馈时,我们一定要抱着谦虚的态度,真诚、耐心地倾听他人的反馈意见。无论这些意见在我们看来是否正确、是否中听,在对方反馈时都要予以友好的接纳,不能打断对方的反馈,更不能拒绝接受反馈。打断或不接受反馈既包括言语直接否定,比如:“不要说了,我知道了!”也包括肢体语言否定,比如表现出不耐烦的神情、姿势等。如果我们粗鲁地打断或拒绝对方的反馈,很容易导致沟通的中断和失败,甚至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

避免自卫

在人际交往中,产生自卫心理是每个人的本能反应。当对方向我们反馈时,如果我们只站在自己的立场,挑肥拣瘦地选择是否接受,一旦对方说出对我们不利、不好或我们不想听的内容,我们就会立即跟对方辩论,这样一来,对方很可能会立刻终止反馈,从而导致沟通的中断。

表明态度

当别人对我们反馈之后,我们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比如理解、同意、支持、不同意、保留意见等。如果我们对别人的反馈不置可否,对方就会误认为我们没有听懂或从心底里反对,这样就会增加沟通成本,影响沟通质量。

3招教你听出“话外之音”

人内心的真实思想和情感,有时会不知不觉地在言谈中流露出来,因此,在与别人交谈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倾听对方的每一句话,这样才能从对方的话语中探知他的内心世界。

明朝初年,浙江嘉定地区有个富翁名叫万二,他是元朝遗民,在当地堪称首富。一次,有个朋友从京城办事回来,万二问他在京城有什么见闻。朋友说:“皇帝最近作了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万二听罢,心中暗暗叹口气道:“唉,迹象已经有了!”朋友走后,他立即将家产交托给仆人掌管,然后又买了一艘船,载着妻儿,向江湖泛游而去。不久,江南大族富户陆陆续续被收缴了财产,唯有万二幸免于难。

在这则故事中,万二之所以能幸免于难,就在于他从皇帝的诗中洞察到了先机。俗话说:“说话听声,锣鼓听音。”其中的“声”和“音”指的就是弦外之音。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懂得倾听对方的弦外之音。否则,就有可能导致误会和人际纠纷。

沈先生是一家杂志社的主编,一次,他约自己的大学老师陈教授为刊物写一篇稿子。不久,沈先生主编的刊物搞座谈会,他打电话邀请了陈教授。陈教授刚走进会场,沈先生就冲了过去:“太好了!太好了!您可来了,我一直在等您的稿子!”

“糟糕!”陈教授一拍脑袋,“抱歉!抱歉!我来时忘记带了。”然后又拍拍沈先生的肩膀说:“这样吧,你明天上午派人来拿,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