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每天学一点说话艺术
24863300000015

第15章 曲径通幽,学一点言语变通术(1)

“直言不讳”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真诚的变现,但有时候为了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并非处处都要“直言”,将“词锋”隐遁一点,把“棱角”磨圆一些,也许效果会更佳。能够驾驭语言的人,会灵活自如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而这些经过处理和软化之后的语言,如同春风袭人般的温存,既让别人喜欢,也让自己愉悦。

委婉含蓄胜过口若悬河

我们都见到过被关在屋里的蝴蝶,为了离开屋里它们就会拼命地飞向玻璃窗,即使一次次地碰壁,也决不放弃。蝴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方法却不见得可取,因为这样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让自己遍体鳞伤。

其实,很多事情的解决可以通过绕道而行,如果蝴蝶懂得绕开玻璃,就能轻松地离开屋子。说话也是一样,直言相告并不见得奏效,而懂得兜圈子,或者从相反的方面来说的话,反而更容易被对方所接受。英国思想家培根就说过:“交谈时的含蓄与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所以我们说话时不能直肠子,而应该深知“曲径通幽”的妙处。

一次,为了庆祝居里夫人的生日,她的丈夫彼埃尔用一年的积蓄买了一件名贵的大衣送给爱妻作为礼物。

居里夫人看到大衣时,既感激丈夫对自己的爱,又觉得这样贵重的礼物显得很奢侈,甚至有些浪费。爱怨交集之下,她对丈夫说:“亲爱的,十分感谢!这件大衣确实是谁见了都会喜爱的,但是我要说,幸福内心的一种感受,假如你送我一束鲜花祝贺生日,对我们来说就好得多。只要我们永远一起生活、战斗,比你送我任何贵重礼物都要珍贵。”

丈夫从妻子的一席话中既了解到了妻子的感动,同时也意识到花那么多钱买礼物对于当时实验经费紧张的他们来说的确不太合适。

俗话说得好:“怎么说要比说什么更重要。”既然直语易伤人,何不绕个弯说呢。说话时多绕几个弯子,就是考虑到对方的情绪,一步步弱化了消息的负面刺激,给对方一个情绪缓冲的时间,让对方容易接受。

委婉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智慧。

比如,某天丈夫陪妻子去逛街,当妻子就一块看上的布料征求丈夫的意见时,丈夫觉得布料不大适合妻子。如果丈夫不尊重体贴妻子的心情,直白地说:“什么眼光,这么鲜艳的颜色能穿的出去吗?还当自己是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呢?”这样生硬、贬损的话必定会伤害妻子的自尊心。但如果丈夫能把否定的意见说得委婉得体一些:“不错,颜色很漂亮,但我觉得这块料子给女儿做衣服更合适一些。”相信妻子立即就能明白丈夫的意思,也不至于心里不好受了。

可见,讲话时用委婉之词加以烘托或暗示,让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揣摩,似乎含义越深越多,因而也就越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但要注意的是,谈话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对方领会其中的意思,所以千万不可只顾着追求委婉而太过晦涩难懂。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了。

下面提供几种常用的委婉方式供大家参考:

1、曲意式委婉法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委婉法,是指用曲折含蓄的语言和商洽的语气表达自己看法的方法。

比如上文所提到的居里夫人婉言提醒丈夫所用的方法就是曲意式的委婉法。

2.讳饰式委婉法

这种方法是指用委婉的词语代替不便直说或使人感到刺激、难过的词语。比如:老人故世了,以“走了”讳饰。老干部故世了,以“见马克思去了”讳饰。再如,生活中说腿上有残疾的人称“腿脚不利索”等等。

3.借用式委婉法

这种方法是借用一事物或他事物的特征来比喻或者替代对事物或问题的直接看法或回答。比如,陆文夫曾在回答一位美国记者关于“性的看法”的询问时,回答:“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借用式委婉法。

总之,委婉说话,不仅是一种策略,也是一门艺术。说话委婉含蓄是懂得为人之道,处事精明、待人宽厚的一个表现。作为一个现代人,掌握这一有利于人际交流的语言表达方式都大有裨益。

给尖锐的话题来个缓冲

对于平常的谈话,曲言婉至是一种锦上添花的技巧,他能让我们显得更加机敏睿智。而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谈话,委婉出了修饰的作用之外,更像是一剂良药,可以淡化别人内心的激动情绪,让人更易于接受一些比较尖锐的事实。

一个清晨,一名男婴在一家医院的产房里诞生了,对于盼望已久的父母来讲,这个小生命的诞生无疑是一个喜讯。然而,当医生在对男婴做完全面的检查之后却发现孩子患有先天性的心脏病,主治医生不得不将这个不好的消息告诉孩子的父母。

考虑到父母的情绪,医生展开这这样的谈话:“你们好,首先恭喜二位喜得贵子,我看到宝宝了,很可爱的孩子。刚给孩子做了检查,孩子的其它方面都很正常,只是心脏有一些小问题,但请不必太过担心,现在的医学技术很发达,治疗技术也十分成熟……”

就这样,在主治医生耐心委婉的解说下,两位原本十分紧张的父母,情绪逐渐平静了下来,认真听着医生的讲解,并同医生展开讨论,最后表示一切听从医生安排,争取让宝宝早日恢复健康。

面对这样的事情,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和在意相信我们都能体会的到,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如果医生直白地告诉他们:“检查结果显示,孩子患有先天性的心脏病,如不及时治疗,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对孩子的父母来说,无疑是天大的打击和难以接受的事实。但主治医生却先用“恭喜二位喜得贵子”、“宝宝和可爱”和“其它方面都很正常”做了铺垫,然后才说出了不好的消息。这样的表述就比较容易被父母相对平静地接受了。

在生活中,面对一些不便直接开口的事情,或者为了很好地体谅别人的心情,让对方比较容易去接受尖锐的问题和一些不太好的事实时,我们都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一个缓冲,婉言相告。这不仅使我们显得更有人情味,对对方来讲也是一种莫大的恩惠。只有这样,她才能把话说到别人心坎里去,而我们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碰钉子的可能性。

一天,一位朋友都肖桐家中做客,朋友谈兴十足,喋喋不休地诉说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眼看天一点点黑下来,肖桐已经倍感倦意了,可朋友还是一点要走的意思都没有。

于是,肖桐便对朋友说:“突然想起来,我最近新买了一把吉他,你不是一直都对音乐很在行吗?帮我去看看质量怎么样吧?”

朋友满心欢喜地跟着肖桐到了书房,在对吉他进行了一番评论之后,肖桐说:“走,我们再到客厅里去坐一会吧!”这时,朋友看了看窗外的天色,说:“不了,太晚了,改天吧,我得赶紧回家了,再晚就没有回去的车了。

面对作为作为客人的朋友,直接下逐客令自然是很伤感情的事情,而肖桐却能在不经意间送客出门,轻轻松松达到目的。把意图隐晦表达出来既维护了彼此的情感,又不至于让自己的事情拖延,实在是两全其美。可见,用铺垫做为缓冲是多么精明的策略。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缓冲方式随时随处都可以运用,而且方法简单、手到擒来。

比如,巧用语气助词把“你这样做不好!”改成“你这样做不好吧。”或者将否定词变换位置,把“我认为你不对!”改成“我不认为你是对的。”还可以用和缓的推托把“这件事我办不了”改成“这件事目前恐怕还很难办到。”都能起到缓冲的效果,避免听者由于言语过于直白激烈而产生不良的情绪,舒服自然地接受我们的观点。

批评讲艺术,良药不苦口

在我们习惯性的思维中,批评总是件十分严肃的事情。提到批评,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严厉的训斥。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批评都要暴风骤雨。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所以我们在批评别人的时候,哪怕动机是好的,也有充足的理由,也不能忽略了对对方自尊心的维护。因此,批评也要讲究一点艺术,用含蓄的方式,间接暗示对方,提醒其注意自己犯的错误。这比直接的教训和谩骂要高明得多。

刘颖在一所小学任教,一天在批阅作业的时候,发现一位名叫王珏的同学本子上有很多彩色的划痕。便叫来那位同学问道:“你给本子化了妆,是为了让它更漂亮些吗?”

那位同学急着解释:“不是我划的,是林晓划的。”

于是,刘颖又叫来了林晓问道:“林晓,你能告诉老师,彩色的笔什么时候能够用到?”

林晓回答:“画画的时候。”

“那么,画应该画在什么本子上呢?”

“图画本上。”林晓继续回答。

“对呀,那你今天怎么到同学的作业本上去串门了呀?”

林晓羞愧地低下了头。

“你能答应老师,以后不再到处乱画了吗?”

“好的。”

“那现在我们一起帮王珏将这些划痕擦掉,让他的本子也变得跟别的同学的一样干净好吗?”

“嗯!”林晓欢欢喜喜地拿来橡皮,认真地擦起本子上的划痕来。

当面指责他人,只会造成对方顽强的反抗,而巧妙地暗示对方注意自己的错误,微笑中给孩子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有一个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孩子会更加愿意接受,也会变得更出色。

批评的目的是教育,方式不当的批评就容易让人觉得丢面子而产生厌恶、憎恨甚至叛逆的情绪。在批评别人的时候,我们要明白,批评是为了帮助对方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积极把事情做好,而不是要制伏别人或把别人一棍子打死,更不是为拿别人出气或显示自己的威风。

所以,作为家长和老师不要不顾孩子的感受,唠唠叨叨不停地指责孩子的成绩不好,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并不能起到促进的作用,反而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或者“破罐子破摔”的情绪;作为消费者,不要因为对方的服务不满意而随意责骂,这样不利于自己心情舒畅地享受到更好的礼遇和补救措施;作为领导在生气的时候,不要不分场合对其下属大声斥责,这样不但不能树立威信,下属还会因此而对你产生反感……将批评的话通过另一种方式说出来之后,效果会出奇的好。

有几种软化批评的方式可能会对我们日常的沟通有所帮助:

1、启发式批评

我们批评别人,是为了要帮助对方改正错误,所以,让批评者找到自己的错误所在才是最主要的。高明的批评者总是逐渐“敲醒”对方,启发他进行自我批评。比如:“如果能够在你的这篇文章中再多进行一些论述是否会更好一些?”

2、诙谐式批评

这种批评是指用幽默的话语含而不露点出对方的错误所在。

某天午后的一堂语文课上,老师刚开始讲了十多分钟,就发现很多同学已经在打瞌睡了。于是,他拍了拍桌子说道:“在这个闷热的午后,听我这样一个老头子唠叨,瞌睡是在所难免的。大家可以安心地睡,但我有两个要求:一是睡姿要优雅,不能趴在桌子上;二是不准打呼噜,影响其它同学休息。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两点,可就要受到惩罚喽!”

话音未落,全班已哄堂大笑,再也没有一个人趴在桌子上不认真听讲了。

这种诙谐的方式不仅能缓解被批评者的紧张情绪,还能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交流,让批评不仅能达到教育对方的目的,也能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

3、三明治式批评

这种方式来源于美国著名企业家玛丽·凯,他在《谈人的管理》一书中说道:“不管你要批评的是什么,都必须先找出对方的长处来赞美,批评前和批评后都要这么做。这就是我所谓的‘三明治策略’”。

比如,你对一位朋友的演讲稿内容太过偏激,可以这样说:“这篇演讲稿观点独特而且很有文采,如果用在激发情绪的场合,自然再合适不过,但对于这次的演说,是否太激进了一些?那些年长的领导可没有你这么前卫新潮,所以,我建议你最好还是再写一篇演讲稿吧!”

一般来讲,被批评者的最主要的心理障碍是担心自己没面子,损害自己的利益。为此,在批评别人时,先找出对方的长处赞美一番,就能帮助对方打消这个顾虑,使谈话在友好的气氛中结束。

4、间接式批评

这种方式是指不直接说出本意,而是利用声东击西或者借彼喻此的形式来表达出自己的本意。

某服装厂明令严禁在厂房内吸烟,但是某天厂长到车间里视察的时候,却发现有几个工人正在吸烟。他没有直接批评他们,而是走过去递给他们几支烟,然后说:“诸位,如果你们能到外面去抽掉这几支烟,我将感激不尽。”

这样的批评含蓄蕴藉,给了被批评者一个思考和认识错误的余地,而且不至于伤到被批评者的自尊心。

5、含糊式批评

含糊式批评既不指明被批评的对象,而是借用群体式的含糊概念来进行批评的方式。

比如,在我们身边或单位里,领导在纠正某种不良倾向时常常说:“最近,我们单位的工作积极性总体来说比较良好,绝大多数同志比较努力,但也有极个别同志表现较差……”这里的“最近”、“绝大多数”、“极个别”就是含糊式的说法。

既然委婉的批评不比严厉的训斥效果差,甚至还要更好。那么,我们何不如换一种和风细雨的方式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让对方心情愉悦地去接受呢?

恭维比斥责更有效

人难免因一时糊涂做一些不适当、错误的事。遇到这种情况时,如何去处理,可以很好地体现出一个人的经验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