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五年,孙嘉淦以国子监祭酒身份出任顺天学政期间,因经费问题与直隶总督宜兆熊等发生争执,雍正帝完全支持孙嘉淦,并指责宜兆熊说:“孙嘉淦断非骚扰地方图利之辈,尔等何不量情至此!”不久,即任用孙嘉淦为顺天府尹、工部侍郎。
无论是身为皇子时对身边人的任用,还是荣登皇位后对孙嘉淦的任用,都可以折射出雍正独到的识人和用人法则。对雍正而言,他最需要的是真正能够帮助他完成大业的人才,而不是有名无实的溜须拍马之徒。史书记载,“雍正一朝,无官不清”,可见雍正识人用人的功夫何等了得。
要学会寻找和选择那些真正能够帮助你成就事业的贤才,而不是一些曲意逢迎的谄媚之人。一个希望成就大事的人,就应当明辨贤士和小人的区别,并重视、重用那些贤士,从而达成自己的目标。
沽名钓誉者,不过是自欺之徒
【原典】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注曰:陆贽曰:“名近于虚,于教为重;利近于实,于义为轻。”然则,实者所以致名,名者所以符实。名实相资,则不耗匮矣。
王氏曰:“恃己之勇,妄取强胜之名;轻欺于人,必受凶危之害。心量不宽,事业难成;功利自取,人心不伏。霸王不用贤能,倚自强能之势,赢了汉王七十二阵,后中韩信埋伏之计,败于九里山前,丧于乌江岸上。此是强势相争,凌下取胜,返受侵夺之患。
心实奸狡,假仁义而取虚名;内务贪饕,外恭勤而惑于众。朦胧上下,钓誉沽名;虽有名、禄,不能久远;名不胜实,后必败亡。”
【释评】当领导的守之以礼,做下属的尽之以忠,才能上下同心。相反,在上者如以势压人,以权欺人,必将离心离德,彼此伤害。
唐德宗的宰相陆贽说:官名只是一个头衔而已,重要的是为老百姓办实事;利益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但比起仁义来是次要的。然而,有了真实可见的利益,才能有名声,有了名声,才会使权力成为实权。名与实互相促进,事情才会越办越好,效果才会越来越显著,业绩也就越突出。假如名不副实,即使得到了显赫的头衔,也是不祥之兆。
古时有一个戏班班主,唱戏技巧高超,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有一次,戏班着大火,班主因为要抢救戏班财物被火烧死了。戏班一时群龙无首,不知该何去何从。此时,一个老板看上了戏班的威望,买下了这个戏班,整天带着这个戏班到处去给人唱戏,赚取收入的同时,也赚得了名誉。
很多不明就里的人并不知道戏班班主已经遇难,以为这个老板就是戏班班主,不禁对他敬重有嘉。这个戏班走到哪儿,知道老板名头的人都会给这个现任班主特别的优待。现任班主也不说破,整日顶着这个名头沾沾自喜。
一次,戏班恰遇一个堂会,举办堂会的人家知道戏班班主的名声,要求班主亲自唱一出。这个现任班主一听傻了眼,无奈硬着头皮上台,一开嗓就把人吓了一跳,尴尬无比,败坏了戏班的名誉也坏了自己的生意,可谓得不偿失。
名气得来是不容易的事情,毁掉名誉却是一瞬间的事情。有些人没有名气,想要获得名气,不惜用非常手段,从非法的途径获得。这样做人,即使有名气做光环,也很快会被拆穿。
一个人有了名气,要看到这名气背后是什么。不能一旦得到了名气就顶着这个名头到处做坏事,或者是借着名气行自己的方便。如果这样做,不但会毁掉自己的名誉,而且可能会身败名裂。
孙武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出生在齐国,后来因为齐国内乱便投奔到了吴国。
孙武来到吴国后,结识了伍子胥,并被伍子胥推荐给了吴王阖闾。孙武见到吴王后,把自己撰写的兵法十三篇呈献给了吴王。吴王看罢,赞不绝口,但他想考验一下孙武是否能将自己的军事理论运用于实战,便对孙武说:“你的兵法见解独到,令人耳目一新,但不知实行起来怎么样?”孙子明白了吴王的用意,于是说:“可以用后宫的宫女演练一下。”
于是孙武让一百八十个宫女都披上铠甲、戴上头盔,拿好武器,孙武又向吴王借了其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这些女兵的队长,让每个妃子带领一队。然后孙武把军队的要求和纪律以及操练时的注意事项告诉了妃子和宫女,叫她们随着鼓声或前进或后退或向左或向右,或者旋转打圈。安排就绪后,孙武便亲自击鼓发令,但两个妃子对此十分好奇,虽然嘴上答应听令,但做起来却嘻嘻哈哈,不成体统。孙武便召集军吏问:“按照军法,不听命令的该怎么处置?”军吏说:“依法当斩!”于是孙武命令把两个妃子拖出去斩了。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便马上派人向孙武求情。孙武却毫不留情地说:“我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斩了两个妃子后,他又重新任命了两个宫女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
很多人不明白孙武的做法,觉得他太过于激进,也太过于刚直不阿,容易得罪君王。但是,孙武有自己的原则。作为一个有名的将领,带领军队的士兵出生入死,不仅仅需要智慧、勇气和兵法,最重要的是要有人格魅力,能够让军队里面的士兵信服自己。而这种信服不是说说就可以达到的,孙武的名气也不是说说就可以得到的。
一个有真本事的人,对得来的名誉往往都会非常珍惜。因为格外珍惜,所以就会尽力地保证名誉的真实性和纯真性。而那些沽名钓誉的人,只会凭借名誉做一些鸡鸣狗盗的事情,最终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谦恭处世,宽则得众
【原典】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注曰: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自厚者,自满也。非仲尼所谓:“躬自厚之厚也”。自厚而薄人,则人才将弃废矣。
王氏曰:“功名自取,财利己用;疏慢贤能,不任忠良,事岂能行?如吕布受困于下邳,谋将陈宫谏曰:‘外有大兵,内无粮草;黄河泛涨,倘若城陷,如之奈何?’吕布言曰:‘吾马力负千斤过水如过平地,与妻貂蝉同骑渡河有何忧哉?’侧有守将侯成听言之后,盗吕布马投于关公军士,皆散吕布被曹操所擒斩于白门。此是只顾自己,不顾众人,不能成功,后有丧国,败身之患。
功归自己,罪责他人;上无公正之明,下无信、惧之意。赞己不能为能,毁人之善为不善。功归自己,众不能治;罪责于人,事业难成。”
【释评】对己宽容,对人严厉,对自己的缺点过失千方百计找理由辩解,而对别人的失误却不加体谅,一味地责备求全,这样的领导人违背了一条重要的用人原则:“宽则得众”,所以什么事情也不会办好的。另一类领导人则是享受在前,吃苦在后,自己的薪水、待遇越高越好,官职越大越高兴,而对部下的切身利益却百般限制,否则就认为是闹个人主义,这种领导终将被人唾弃。
东汉名将冯异,品格高洁,才能出众,在中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至今也是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榜样。他驰骋沙场几十年,战功累累,是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时的杰出统帅,但是等到每次战役结束后,皇帝将众人聚拢在一起准备论功行赏的时候,他却为了避功,把封赏让给部下,而他常常独坐在大树下读书思过,因而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冯异有帅才,却从不傲气,虽战功赫赫,却仍低调做人。
更始元年,刘秀率王霸、冯异等将领历经艰险攻克邯郸,擒斩王郎,平息叛乱。冯异在邯郸之战中千方百计克服种种困难,连夜为夜宿的大军筹措粮秣,熬煮稀豆粥,使将士饥寒俱解,恢复战斗力。
刘秀率军行至南宫时,天上开始下起了滂沱大雨,寒气逼人,冯异又四处奔波,取薪燃火,供将士取暖烘衣,送上热气腾腾的麦饭,使官兵衣干腹饱,重上战场。
冯异这种做法让将士们很感动,因而士气大振。所以邯郸之战,他们的军队获得了胜利。刘秀赞扬冯异“功勋难估,当为头功”。正当刘秀把很多将领都召集到自己的身边坐下,准备论功行赏时,冯异却独自离开,来到一棵老槐树下聚精会神地读《孙子兵法》。侍卫看见冯异又想把功劳让给大家,于是就连拖带拉地将冯异带到刘秀跟前。冯异对封赏一再推让,众位将领看见冯异这样都纷纷劝他,冯异见实在推托不掉,便建议将此功让给自己属下的一名偏将,令这位偏将大受感动。刘秀见冯异这样看淡荣耀也很感动,又赏他许多金银,冯异把这些金银悉数分给在战役中表现勇猛的士卒。
冯异的做法让军中将士都很佩服和尊敬他,这样使他调动起部下来得心应手,部卒愿意为他效力,与他同级的人也都很欣赏他,上司也器重他。
性格中没有宽容的因素,是不可能完成大事的,历来就有很多人因为脾气不好而让自己失去成大事的机会,命运因为自己的坏脾气而发生转折。项羽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当年项羽创业的时候,有一个有识之士建议项羽在关中建都以成霸业。对于这个建议,项羽没有采纳,于是那个提出建议的人出来发牢骚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然如此!”结果这话让项羽知道了,非常生气,于是立即将那人杀掉以平自己的愤怒。楚军进攻咸阳时到了新安,只因一些投降的秦军对项羽有些议论,项羽就忍受不了随后起了杀心,一夜之间把二十多万秦兵全部活埋,从此项羽的坏脾气名闻天下。
项羽脾气不好,一点容人之量都没有,因为一些小事而怨恨田荣,于是以后便不封他,而立齐相田都为王,结果导致田荣反叛。他气量之小,连身边最亲近的范增的建议也不听,最后气走范增,成了孤家寡人。最后因为自己脾气上的缺点,失去了一统江山的机会,命运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由此可见,“道有道法,行有行规”,做人处世也不例外,用一个宽容的态度去对待人和事,这样才有可能取得成就。而好的脾气就是低调,善于忍耐,且有容人之量,懂得在低头的时候低头。韩琦拥有一个宽容的心态,最终在官海中顺利前行,而项羽刚愎自用,最终乌江自刎,这就是心胸宽度决定命运的典型。所以,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得有一个能够忍受一切的心胸,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命运向美好的方向发展。
切忌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原典】以过弃功者损。
注曰:措置失宜,群情隔息;阿谀并进,私豮并行。
王氏曰:“曾立功业,委之重权;勿以责于小过,恐有惟失;抚之以政,切莫弃于大功,以小弃大。否则,验功恕过,则可求其小过而弃大功,人心不服,必损其身。”
【释评】对下属的成绩忽略不记,偏好盯着微小的过失不放,这是当领导的一大忌。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的性格本来就是复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短处,所以做起事情来也不是尽善尽美的。某人在前一刻,将一件事情做得很完美,但是后一刻,他可能就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懂得将眼光放在下属擅长的地方。如果一个人立了十次功,犯了一次错误,管理者就因为这一次错误而将上面十次功劳否定了,那么是用不住人的。
清代思想家魏源指出:“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事实上,每个人都有所长,亦有所短,只要用人时能够扬长避短,天下便无不可用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讲,领导者的识人、用人之道,关键在于先看其长,后看其短。
唐代的柳宗元曾经叙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自称是木匠出身的人,连自己的床坏了都不能修,由此,柳宗元判定此人的锛凿锯刨技能一定很差。可是,这个木匠却自称能够造房,对此柳宗元将信将疑。过了一段时间,柳宗元又在一个大的造屋工地上看见了他,只见他神情自如地发号施令,将众多工匠指挥得井井有条,都在各自奋力做着分内之事。此时,柳宗元大为惊叹,不知道该以何种眼光看待此人。如果先前因为他不是一位好的工匠就弃之不用,那么无疑埋没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组织者。这一前一后的变化,看似无所谓,其实十分重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体悟到这样一个道理:看人应该先看对方的长处,这样才能够让对方施展才华,实现其自身价值。相反,若是先看一个人的短处,或者是因为一个错误就否定一个人,就可能会忽视或掩盖他的长处和优势,那么,领导者就会错失很多优秀的人才。因此,看人应首先看他能胜任什么工作,而不应千方百计挑其毛病。
《水浒传》中的时迁最突出的短处是“偷鸡摸狗”成性,最突出的长处是飞檐走壁的功夫。自从他上了梁山,就被梁山的环境所感化,此时,他的长处就派上了用场,在一系列重大的军事活动中,军师吴用都对他委以重任,转身之间,时迁就从一个“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之人转变成促使军事行动成功的重要人物。所以,管理者在用人时一定要容其所短。
通常来讲,人的短处有两方面:第一是人本身素质中的不擅长之处。纵观古今,越是有才能的人其缺陷暴露得越明显。例如有魄力的人容易不拘小节,有才华的人容易恃才傲物,为人谦虚的人更容易胆小怕事等。第二是人所犯的某些过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如果管理者无法容忍贤人所犯下的小错误,就会埋没他的才华和思想,那么,在世间恐怕就再也找不到贤才可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