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素书
24862200000010

第10章 求人之志章(1)

危难存慈航指迷,得志持暮鼓晨钟

志者,人之心志。志之于人,犹如信仰之于人生。人的志向总是会随着时间和境遇作自觉和不自觉的调整,不断地调整,不断地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建设。经过风云际会、人生浮沉荣辱以后,人们就会发现,本辑的每一句话都是语重心长的告诫,犹如危难时的慈航指迷,也有得志时的暮鼓晨钟,可以帮助人们安身立命、经国济世。绝嗜禁欲,人无欲则刚

【原典】绝嗜禁欲,所以除累。

注曰:人性清净,本无系累;嗜欲所牵,舍己逐物。

王氏曰:“远声色,无患于己;纵骄奢,必伤其身。虚华所好,可以断除;贪爱生欲,可以禁绝,若不断除****,恐蔽塞自己。聪明人被虚名、欲色所染污,必不能正心、洁己;若除所好,心清志广;绝色欲,无污累。”

【释评】人生在世,所嗜所欲而有害者,唯独酒色财气最为普遍。这四样东西,实为伤身、败德、破家、亡国之物。要说完全禁绝这些欲求也是不现实的,连孔圣人都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然而,清心寡欲总还是能做到的。广厦千间,居之不过七尺;山珍海味,食之无非一饱。人生一世,本自清淡,所需甚少。只是犯了一个“贪”字,便演出无穷无尽的悲剧。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烦恼的产生是因为人类想要索取的太多。人不能过分贪婪,否则将会背负贪婪这个累赘无法前行,最终可能一无所获。所以,我们要放弃太多的欲望,学会知足常乐。

一位行者来拜访寺庙的禅师,让禅师帮他打开多年的心结。于是,行者问禅师:“人的欲望到底是什么?”禅师看了看行者便说:“你明天来的时候就知道了,但来之前一定不能吃饭喝水。”虽然行者不明白禅师是什么意思,但他还是依照禅师的意思做了。

第二天,行者又来到禅师面前。“这会儿,你是否已经饥渴难耐?”禅师问。“当然,现在我都能吃一头牛,喝一大缸的水。”行者回答。禅师对他笑了一下,然后说:“你现在可以随我来了。”他们两人走了很长时间,最后停在一片果园前。禅师给了行者一个很大的口袋,说:“你可以拿着这个口袋到果园里随便装下自己想要的水果,但前提是只能带到寺庙中才可以吃。”禅师说完便离去了。

夕阳西下,行者背着被塞得满满的水果袋子步履艰难地来见禅师。“你可以吃你自己采摘的这些美味了。”禅师说道。这时候的行者已经饥不择食,一口都能吃下半个苹果。他很快地把两个苹果吃个干净。这时,行者摸着自己的肚子诧异地看着禅师。“你这会儿还饥渴吗?”禅师问道。“我现在肚子胀得什么也吃不了了。”行者说。“那你为什么还千辛万苦地背这么多果子?”禅师看着剩下的水果问。行者一下大悟。

对每个人来说,真正对我们有用的只有那两个苹果,剩余的果子对我们来说只是累赘罢了。有时候,这种无止境的贪欲就是我们人生最大的累赘,而知足常乐才是一种真智慧,也是一种取舍有度的胸怀和气量。有句波斯谚语广为流传:我烦恼,是因为我没有鞋可穿。可当我在街上碰到一位路人,他没有脚!人要珍惜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许多人事事都不知足,贪欲过强。有的人更得寸进尺,得陇望蜀。古人曾写过一首《十不足歌》,诙谐有趣,把贪得无厌的小人描写得很形象。诗曰:“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以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低。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一日面南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有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不是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从这首诗歌中可见,人的贪欲是无止境的,唯有知足常乐才是快乐之本。

古代的“布衣桑饭,可乐终身”是一种知足常乐的至上境界。“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中透着诸葛亮知足常乐中一份淡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尽显陶渊明知足常乐的悠然;沈复所言“老天待我至为厚矣”表达着知足常乐的真情实感。孔子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足常乐的典范,他对人对事都保持着大度、常乐的人生态度。孔子虽然在周游各国的过程中遭到很多白眼,但他始终以“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不怨天,不忧人”的态度对待;在食住方面也非常乐观知足,一直坚持“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拥有乐观健康的积极态度,对人生充满知足与热爱。

可见,“知足常乐”是一种处世哲学,人欲求常乐,莫过于知足。在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唯一的,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一定要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充满满足感。“知足常乐”就是要用这份满足感把自己心中的贪欲击败。我们要摆平心态,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东西。反躬自省,则灾祸全无

【原典】抑非损恶,所以禳过。

注曰:禳,犹祈禳而去之也。非至于无,抑恶至于无,损过可以无禳尔。

王氏曰:“心欲安静,当可戒其非为;身若无过,必以断除其恶。非理不行,非善不为;不行非理,不为恶事,自然无过。”

【释评】每个人日日夜夜直至一生都在进行着思想斗争。最强大的人不是打败别人的人,而是能战胜自己的人。如果我们都能像曾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摒弃邪恶不良的念头,培养真善美的情思,达到使错误的、丑恶的思想渐至于无的境界,那么,任何灾祸不用去祈祷,都将自行消失。

反省是思想的调整和心灵深处的检讨。反省首先是自我解剖,对自己有一个彻底深刻的认识,在反省中完善自己。而人懂得自省后,在以后的为人处世中更要做到自律。自律是将自省的空洞落到了实处,它是自省的另一个飞跃。

古人的警言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必须学会自省、自律才能进步,前方的路才会不断延伸,广阔。古人的自律、自省教会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夏禹派儿子夏启去抵抗一个背叛的诸侯有扈氏的入侵,结果夏启被打败。夏启的部下很不服气,要求继续进攻,但是夏启却说:“不必了,我兵比他多,占地比他多,却被他打败,一定是我的德行和带兵方法不如他的缘故。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好好自我反省、努力改正。”

从此,夏启每天很早就起床工作,关心百姓生活,吃着粗茶淡饭,任用贤才,尊敬有品德的人。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没有再来侵犯,反而自动投降。一个懂得自省的君王必会受到百姓的拥护,甚至能消弭敌人仇恨之心,化干戈为玉帛。《论语》有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省也是人们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一种行为方式。

自身的行为端正,就是不发令,手下人也知道该如何做;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无听从的。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从政治国又有何难呢?若不是又怎么能去规范别人呢?而李广就做到了严于律己,因此,他所率领的部队才能屡战屡胜,令彪悍的匈奴人都望而生畏。

《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描写的西汉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战功赫赫,使得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李广为人忠厚,爱兵如子。在行军打仗的艰苦时刻,如果找到了水,他总是要等所有士兵都喝过,最后一个用水;吃饭时,他也总是等将士们吃饱后才最后一个端起饭碗。这种奉献精神,使他深得部下的爱戴。李广屡立战功,深得汉文帝的器重。每当朝廷对他恩赏时,他总是把赏赐的东西分发给部下。李广从军四十余年,家中也没有什么积蓄。司马迁论赞李广将军时引用古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借以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实朴直,事事以身作则的高贵品质。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以身作则是一件说来简单但做起来难之又难的事情。这需要每个人长期努力,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让自己的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对身边人的行为起到榜样作用。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服众,才能率领部队打胜仗,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向李广学习的地方。

然而现实中,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抱怨:“我没错,错不在我”“我的脾气哪有什么不好”“是他先惹我”……所有这些都因我们不敢直击心灵深处进行检讨,因为检讨会使我们沮丧、受伤。其实,直面真实的自己所受到的伤害远远小于耻于自律、自省在今后所带来的痛苦。

因为自省不仅是心灵的一次检讨,也是一次思想的调整,我们都知道,任何调整都需要过程,这是一次痛苦的自我克制、自我磨砺的过程。这就好比给心灵做一次自我解剖手术,用锋利的手术刀解剖自己,给自己来一次彻底、深刻的再认识,并在自律、自省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人格。自律、自省就像竖在我们身边的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楚地照出来,让我们去修正,从而避免了走很多弯路。

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

【原典】贬酒阙色,所以无污。

注曰:色败精,精耗则害神;酒败神,神伤则害精。

王氏曰:“酒能乱性,色能败身。性乱,思虑不明;神损,行事不清。若能省酒、戒色,心神必然清爽、分明,然后无昏聋之过。”

【释评】色能使人的精力大量消耗,精力急剧消耗则会害神;酒也让人伤神,而神受伤后必然又会对人的精力引起损害。这里所说的是酒色的辩证关系,是从生理角度加以分析,纵酒色,害的是自身。因此,人若能戒酒、戒色,心神必然清爽、分明。

酒色误人的道理人们也都见得多、听得多了。但是酒色当前,要真正做到坐怀不乱也不是那么容易。酒之害,误己、误人、误国。贪杯好酒,因酒伤身,喝个血压高、血脂高,自然是误己;而喝酒昏了头,言行失控也会酿成大错。若君王贪酒贪色,不仅误己,最后还会误国。

商纣王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致纲纪崩坏,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最终将国也败了。商纣王曾问姜子牙:“朕有何罪?”姜子牙历数罪状,其中有三大罪是关乎酒的,如“沉湎酒色”“酒池肉林”“酗酒肆乐”。颇有才气的唐玄宗也因贪恋酒色,任由外戚奸臣当道,导致国运衰落。

而晏子洁身自好,与夫人相守终老的故事一直影响着后人。晏子是春秋时期齐国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相。齐景公想把自己心爱的女儿嫁给晏子。一天,景公就到晏子家饮酒。景公看见晏子的夫人说:“这就是你的妻子吗?”

晏子回答说:“是的。”景公说:“真是又老又丑,爱女年轻美貌,把她许配给你如何?”

晏子离开坐席,恭敬地回答:“我的妻子现在是又老又丑,可她年轻漂亮的时候也与我相濡以沫直到老年。她是从漂亮的时候陪同我一直到变丑,她将终身都托付于我。君王想把令女恩赐给我,可我如何能辜负我妻子对我的托付呢?”晏子就这样婉言回绝了齐景公。

还有一次,一个女子想投靠晏子家,说:“我是东门外的平民,希望投身到您家充当姬妾中的一员。”晏子说:“到今天我才晓得自己不贤德啊!古代凡是执掌朝政的人,都让士人、农夫、做工的、做买卖的各居一处,也因为男女有别而互不交往,所以士人没有产生邪恶之念,女子也没有****之事出现。当我管理国家时竟有女子想私奔于我,我一定有好色和不廉正的行为表现了。”于是谢绝了这位女子。

由此可见,晏子是一个不近女色的好典范。反之,贪恋女色必然给自己带来人生恶果。

明朝正德年间,有位名叫赵永贞的读书人,他在少年时曾遇一位异人对他说:“当你二十三岁的时候,必定会考中功名。”可到他二十三岁那年参加乡试,开始的时候,他文章写得极好,主考官本想选中他的文章。不料在后场的考试中,他却频频失误,最后没有考中。赵永贞感到很难过,于是向文昌帝君祈求托梦询问他不中的缘故。文昌帝君就说:“你本可以考中,但因为你近来调戏你家的婢女,引诱邻居的女儿,虽然都没有成真,然而你的起心颠倒,思淫缠绵不断,心地日益转暗,所以你命中原有的功名被消除了。”永贞听了帝君的解说后痛哭流涕,发誓要大做善事并决心改过,于是就刻印戒淫的善书,以警示世人。后来,赵永贞在下次乡试中果然考中解元,并做官做到了藩宪。

有很多人本是有能力之人,可因为贪色犯错,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这是很不值得的。

纵观历代帝王、太子、少爷,据统计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五十岁左右,究其寿命短的原因,许多学者都认为是过度的酒色纵欲所致。他们如此嗜酒贪色怎会不耗竭其****?可见,贪酒色会乐极生悲。因此,我们必须不贪酒色,洁身自好,否则会害人害己,贻害无穷。

识人所恶,避人所讳

【原典】避嫌远疑,所以不误。

注曰:于迹无嫌,于心无疑,事乃不误尔。

王氏曰:“知人所嫌,远者无危,识人所疑,避者无害,韩信不远高祖而亡。若是嫌而不避,疑而不远,必招祸患,为人要省嫌疑道理。”

【释评】“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是诗歌《君子行》中的诗句,意思是说,在瓜田里最好不要脱鞋子,以免别人误会你在偷瓜;而在李树下最好不要整理帽子,以免别人误会你在偷摘李子。这两句是劝人要懂得避嫌,避嫌就是不要去做让别人对你产生怀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