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者的修养与魅力
24848700000033

第33章 处理问题的方与圆(1)

方,是指规矩、准则、原则。圆,是指变通、涵养、智慧。方形是“经”,圆形是“权”。在工作和生活中,需要规矩、原则,在规矩、原则之下,更要懂得合理地变通,遇到问题套用过去的思路,总有无法解决的时候,有时换一种思考方式,也许会得到更加妥帖的解决办法。作为管理者,应该有这样的智慧:具有开拓性的思维,努力地运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决问题。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原意为,不用规和矩,就无法画出方与圆。延伸意为,不遵守规矩行事,就无法成事。

刘邦入关与民约法三章,打下汉朝开国的基石;孙武为吴王试练女兵,阵斩王妃,严明军纪,以示军法不可轻视。这些都是遵守规矩的表现。可见规矩确实很重要。

然而,以之规矩,定成方圆乎?

有位人力资源部的面试官对应聘者说:“你的能力很符合我公司的要求,但是,我们公司有规定,只要35岁以下的。”

之后的某一天,这名应聘者偶遇该公司老板,双方交流之后,老板欣喜若狂,欲以高薪聘用他。应聘者说:“我已经去过你的公司,年龄上不符合你公司的规定。”老板说:“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人是可以变通的!”

处理事情,是需要变通的,死守规矩,难成方圆。对待工作与生活不能本本主义,事事按部就班,就难免有不妥的地方。

在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中有一则寓言:伯乐写了一本《相马经》,他儿子看了之后,大叫:“原来相马这么容易啊。有了这本书,还愁找不到好马吗?”于是,他就拿着《相马经》四处找好马去了。

他按书上所画的图形去找,没有找到。又按照书里所描写的特征去找,结果在野外发现了一只癞蛤蟆,与书中千里马的特征极为相似。

他很兴奋,便把癞蛤蟆带回家,对伯乐说:“看看,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马蹄短了些。”

伯乐一看,差点没气晕过去。他没想到儿子竟然如此愚蠢,悲伤地感叹道:“此所谓按图索骥也。”

这则寓言就是在讽刺那些本本主义的人,机械地照老方法办事,不知变通。

处理事情,要懂得方圆之道,灵活地变通十分重要。不是说不要规矩,而是不能一味地死守规矩。

随机应变,灵活变通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让人受益匪浅。

孙膑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他所著的《孙膑兵法》中到处都蕴含着因势利导、灵活变通的哲学。而他本人就是一个善于变通的人。

孙膑初到魏国时,魏王要考查一下他的本事,以确定他是否有真才华。当时,魏王坐在宝座上,对孙膑说:“你有什么办法让寡人从座位上下来吗?”

旁边的庞涓出谋说:“可在大王座位下生起火来。”

魏王有些不高兴,说:“这怎么行?”

孙膑笑了笑,说:“大王坐在上面,我没有办法让大王下来。但如果大王在下面,我却有办法让大王坐上去。”

魏王听了孙膑的话,哈哈大笑说:“那好,”说着,他便从座位上走了下来,“我倒要看看你如何让寡人坐上去。”

众人一时都还没反应过来,暗自嘲笑孙膑不自量力。

然而,孙膑却笑着说:“我虽然无法让大王坐上去,却已经让大王从座位上下来了。”

此时,众人才恍然大悟,而魏王也目瞪口呆,没想到自己慎之又慎,还是中计了。由此,对孙膑大加赞赏。

处理问题时,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按照常规思维去思考,如果我们能像孙膑那样,学会灵活变通,那么你就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一次篮球欧锦赛上,保加利亚队对阵捷克斯洛伐克队。

比赛已经进行到了最后8秒钟,保加利亚队仅仅以2分的优势领先,但是按照当时的循环制,要超过5分才能算取胜。

显然,要在8秒钟再赢3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很多人认为保加利亚队大势已去,不可避免地会被淘汰。

保加利亚队的教练请求暂停比赛。休息片刻后,比赛继续进行,所有的队员都往前冲,然而,运球的保加利亚队员却突然转身向已方的篮下跑去,大伙儿都愣住了,正不知发生了何事时,他已经迅速地把球投入已方的篮网中!

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这时,裁判吹响了口哨,宣布:“双方打成平局,需要加时赛再定胜负。”

在加时赛中,保加利亚队全力以赴,终以超出对手6分的优势出线了。

一说这是一场比赛的胜利,还不如说是智慧的胜利。保加利亚队通过变通的方法,打破了陈规,为自己创造了一次起死回生的机会。

试想,如果保加利亚队坚持以常规的办法打完全场比赛,要在8秒时间里得到3分,基本上不可能。因为他们必将遭到已方的顽强抵抗,若是如此,保加利亚队便无法出线。

往自家篮下投球这一招,看起来匪夷所思,却极为聪明。在规则之下,利用了规则,又打破了惯常的规矩。

按常规办事并没有错,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够按照常规办好,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是先有事情,才有规则。

在一个行业里,若不知道规则,那就叫做“非专业”;若知道规则,还死板硬抗,那就叫做“老古董”;如果明知规则又不按规则做,那叫做“蛮干”;而若是在规则之内,找出处理“矛盾”的方式,则称为“灵活”。所谓的“灵活”,其实就是变通。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做领导的,不可不知随机应变、灵活变通之道。因为在工作当中,我们将遇到很多新问题、新情况,过去的方法解决过去的问题,却未必能够解决现在的问题,若不知变通,难免会束手无策,或遭致失败。

生活和工作中会有新变化、新问题,原本的常规的方法却未必有用。若不能够打破常规,改变自己陈旧的思维方式,另辟蹊径,那就很难适应变化万千的各种情况。

须知,世间一切皆在变化当中,变化是永恒的,永恒的也只有变化,故而,从来就没有墨守成规的管理。所以,管理者应该懂得方圆之道、变通之法,灵活处理生活与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事实上,只有懂得方圆之道、变通之法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

顺势而为,方圆无碍

西周时期,周公辅佐周武王伐纣,灭掉了殷商。周公受封去鲁国,但他因为还有国务在身,便没有去封地,于是就派自己的儿子伯禽去管理封地。伯禽到了鲁国三年后,向周公报告了当地的执政情况。

周公问他:“为什么这么迟?”伯禽回答说:“因为我要改变那里的习俗,变革那里的礼仪,因此才来得这么晚。”

当时,姜子牙也被分封了,他的封地在齐国。姜子牙仅仅在五个月后就来向周公报告执政的情况。周公很惊讶,便问:“为什么这么快呢?”

姜子牙回答说:“一切都安定了,我简化了君臣间的礼节,入乡随俗,按照当地的风俗做事,因此很快。”

周公沉思了片刻,叹息道:“唉!鲁国的后代恐怕要向北方的齐国臣服了!政事不简化,百姓就不会亲近;不入乡随俗,百姓就不会归服。齐国能够平易近民,必定会强盛起来的。”

伯禽和姜子牙治理封地的理念各不相同:伯禽是移风改俗,以周礼为施政纲领;姜子牙是依循当地习俗,简化繁文缛节。

变,岂非天地恒常之理,发展必由之道?为什么姜子牙仅用了五个月,就能稳定当地的局势,开展齐国百年之后的大好局面,而伯禽足足用了三年时间,才算治理好封国,却开启了鲁国百年以降的积弱局面呢?

同样是变,却有天壤之别。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姜子牙深通顺势而为之道,而伯禽办事则缺乏灵活的手段,不能顺势而为、移风改俗,虽然如愿以偿地治理好了鲁国,却反而挫伤了鲁国的自主性,从而趋于保守。

由此可见,顺势而为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处事智慧。事者,势也。顺势则事成,逆势则事败。有些事之所以做不成或做不长,关键在于时机未到、逆势而行。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懂得“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做事方法。

有工程师工作非常努力,但是脾气很坏,对手下干活的人甚是严厉,哪怕他们做错一点事情,他都会骂上半天。职工们都不喜欢这个工程师。

有一天,工程师到工地上检查,发现工地上竟然有2/3的工人都没有戴上安全帽。自己曾经向工人们三令五申强调保证安全的重要性,甚至还将安全工作守则一条条地念给工人们听,但现在却还有这么多人没有在意自己的话,万一出了什么状况,那可是要命的事啊!没想到这些人这么不知好歹。想到这里,工程师心里的火气就往上冒。

“你们这些人,赶紧都把安全帽给我戴上!”工程师对着那些正在干活的工人生气地骂道,“我跟你们说过多少次,开工要戴安全帽,怎么还没人听?是不是想找死啊?全部都给我戴上!”

看着这些工人们戴安全帽时脸上那副很不情愿的样子,工程师心里就是弄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不愿意戴?难道,他们不重视自己的生命吗?还是不懂戴安全帽的重要性?

显而易见,都不是。但工程师就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看着工人们按照自己的吩咐都戴上安全帽后,工程师就离开了。

工程师刚一走开,工人们就开始大骂他,大多数人又都把安全帽摘下来,丢在了一旁。

由于工人们不喜欢这位工程师,因此干活的劲头不足,以至于业绩渐渐开始下降。工程师发现这个情况,却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后来他请教了一位心理医生,心理医生教给他一个新办法。

这天,工程师又见到很多工人没戴安全帽,却没有直接大骂,而是走过去问这些工人:“安全帽是不是戴着不舒服啊?”工人们以为工程师又要发火,嗫嚅了半天没说话。

工程师又问:“是不是尺寸不合适啊?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戴呢?”这时,有个工人大胆地说:“其实就是戴着这帽子感觉裹着脑袋不通风,不舒服。”

工程师点了点头,说:“没错,我也有这样的感觉。但是,我还是戴着安全帽,为什么?就是为了以防万一。当你不想戴安全帽时,不妨想想,万一出事,你的家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呢?戴安全帽,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

随之,工程师还亲手给工人戴上了安全帽。

显然,这一次的效果好多了。虽然工人们还是觉得戴安全帽不是很舒服,但却没有人再将安全帽摘下来。

此事之后,工程师开始转变做事的方法,不再简单、粗暴、对抗地对待问题,换之以柔和、灵活、顺势而行的做事方法,果然,他的业绩有了大幅度提升,做事更加顺利,人际关系也好了很多。

让人自主自愿地去做事,顺从人性心理,便是顺势而行;反之,被人强迫着去做事,违逆人性心理,便是逆势而行。二者之间给人的感觉可谓天壤之别。在现实生活中,相信没有几个人愿意被人强迫。

万事运行皆有其道,万物生存皆有其理,顺其道、依其理,如水推舟,事半功倍;反之,则如逆水行舟,艰难险阻,甚至功败垂成。

要做好事情,让事情更为顺利,管理者就要了解事情运行的规律和人的性情、心理,有的放矢,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人能不能成就事业,跟是否顺势而行有很大关系。正所谓“时势造英雄”。成功与否,光靠本事是不行的,也不能全凭运气,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事物运行的规律,顺应了大势。

那些怀才不遇的人‘穷困潦倒的人,不是没有本事,也不是不够聪明,而是没有把握住规律,顺应规律。逆势而动,即便费九牛二虎之力,也往往无济于事。

优秀的管理者必然是那些能够掌握事物运行规律和人性心理规律,并且能够顺从规律、顺势而为的人。

不可极端,须有余地

俗话说:“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即为人处世应该留有余地,话不要说得太满,事不要做得太绝,免得让自己没有回旋的空间,到后来无法转身。

古希腊有则传说,讲的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儿子法厄同,驾起装饰豪华的太阳车横冲直撞,恣意驰骋。

当他来到一处悬崖峭壁上时,恰好与月亮车相遇。月亮车正欲掉头退回时,法厄同倚仗太阳车辕粗力大的优势,一直逼到月亮车的尾部。

正当法厄同看着难以自保的月亮车而幸灾乐祸时,他自己的太阳车也走到了绝路上,连掉转车头的余地也没有了。

结果,法厄同向前进一步是危险,向后退一步是灾难,最终葬身火海。

从这则传说中,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遇事要留有余地,不可把事情做绝了。做事要讲求留有余地,不要把人逼上绝路;说话也要留有余地,不能把话说得太满。因为凡事总有意外,留有余地,就是为了容纳意外,以免自己将来下不了台。

宋朝有位精通《易经》的哲学家邵雍,与当时的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是表兄弟,同时和苏东坡也有交情。但是程颢、程颐与苏东坡的关系很不好。

一次,邵雍病重,程颢、程颐两人去照顾他。恰好,外面有人来探病,程氏兄弟一问,原来是苏东坡。于是,便吩咐下去,不让苏东坡进来。

躺在床上的邵雍这个时候已经不能说话了。他就举起一双手,比了比,做成一个缺口的样子。程氏兄弟很纳闷,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不久后,邵雍喘过气来,才说道:“把眼前的路留宽一点,好让后来的人走走。”说完,他就咽气了。

少对人说绝话,多给人留余地,这样做对双方都有好处。留有余地,有时更是一种策略。

战国时期,齐国军队攻打赵国禀丘,赵王派孔青带领大军前去救援。

孔青是一员猛将,加上有足智多谋的宁越辅佐,因此,一路打得齐军大败,并且击毙了齐军的统帅,还俘获战车两千辆。

在这一战中,齐国军队伤亡惨重,留下了三万具尸体。孔青决定把这些尸体封土堆成两个大高丘,以此彰明赵国的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