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客人来访,郭子仪无所忌讳地请他们进入内室,并且命姬妾侍候。有一次,某将军离京赴职,前来王府辞行。他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爱女正在梳妆,差使郭子仪递这拿那,竟同使唤仆人没有两样。
这位将军与郭子仪素来交好,但是,对于郭子仪的行径迷惑不解。为了不让好友不被人耻笑,他便规劝郭子仪。
郭子仪笑着对他说:“我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五百匹;我的下属、仆人吃公家粮食的有一千人;我位极人臣,受尽恩宠。如果我修筑高墙,关闭门户,和朝廷内外不相往来,假如有人与我结下怨仇,诬陷我怀有异心,我就百口莫辩了。如今我大开府门,无所隐私,这样就算有人想用谗言诋毁我,也找不到借口了。”
将军听了,拜倒在地,对郭子仪的深谋远虑深感佩服。
人活在世上,应该有顺其自然的心态。这需要有坦荡的胸怀,没有坦荡的胸怀,就无法做到不争。胸怀坦荡的人,往往不慕名利,因而,他们就如同不争的水一样,能够润泽天下。
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是一个具有坦荡胸怀的人。在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一些阶层和集团都主张华盛顿效仿英国政体——君主体,“登基”做美利坚合众国的“国王”。对此,军队也表示支持。然而,这一提议却遭到了华盛顿本人的坚决反对。
他主动辞去大陆军总司令的职务,恢复了一个平民的身份,回到农庄当他的种植园主,重新在葡萄架和无花果树的绿荫下享受宁静的生活。
后来,为了国家,华盛顿再次出山,任两届美国总统。之后,又主动辞去总统职务,不搞终身制。
美国独立后,软弱的联邦政府毫无实权,国库空虚,负债累累。作为革命原动力的广大民众仍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种状况,华盛顿决定再度出山,挽救国家的命运。
1787年,华盛顿主持制定宪法会议。1789年,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连任了两届后,就主动辞职了。
1798年,美、法关系恶化,战争一触即发,已经卸职回到蒙特维尔农庄的华盛顿又应新总统的召唤重披戎装,担任总司令,继续为国效劳。
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认为,水因为安于卑下,不争地位,以它特有的柔弱不争的性格,哪里低就流到哪里,随方就方,随圆就圆,无私地浇灌万物,供人们利用,抚育人和万物生长。从来就没有自恃、自是、自我、自矜的行为,可谓“至善完美”。其实,做人也应该像水一样,怀着一颗润泽人心的不争之心。
如果你能够善解人意,凡事都以“你是对的”来先为别人考虑,那么很多不必要的冲突与争执就可以避免了。
在一个寺庙里,有两个小和尚为了一件小事吵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让谁。
第一个小和尚怒气冲冲地去找师父评理,师父在静心听完他的话之后,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是对的!”
于是,第一个小和尚听了师父的评定,扬扬得意地跑去向第二个和尚宣扬。
第二个小和尚得知师父的评定结果,心中很不服气,也跑去找师父评理。师父在听完他的叙述之后,也郑重其事地告诉他说:“你是对的!”
第二个小和尚听了,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这时,一直跟在师父身旁的第三个小和尚忍不住了,他不解地问师父:“您平时不是教我们要诚实,不可说谎话吗?可是,您刚才却说两位师兄都对,这岂不是违背了您平日的教导吗?”
师父听了,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微笑地对他说:“你是对的!”
第三位小和尚一愣,沉思片刻,随即恍然大悟,立刻拜谢师父的教诲。
天下只有一种方法能得到争论的最大利益——那就是避免争执、争论。如果你争强好胜,总是与人争执不休,或许有时能获得胜利,然而,这种胜利是空洞的,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不争,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谋略。人生在世,要顺乎自然,合乎天道规律,不苛求、不强求。世上的人争来夺去,无非是想得到更多,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然而,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无论怎么争抢,都很难满足欲望。与其为了永不知足的欲望争得你死我活,弄得头破血流不得安生,还不如以不争之心与人和谐相处,安然地享受人生的快乐。
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被恭维、被赞誉、被羡慕的时刻。遇到这种时刻,有些人会泰然处之,报之于淡淡的微笑;有些人却会腾云驾雾,仿佛自己真的高人一等,因此变得自命不凡。
然而,每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做得出色。一个人能把一种事做好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可能在某些方面十分出色,但如果由此而认为自己事事处处都会出色,那就离愚蠢相去不远了。所以,不要时刻都太看重自己。
不把自己太当回事,才不会产生自满心理,才能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缔造完美的人生。
孟子反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被孔子称赞为“了不起的人”。
鲁哀公十一年,鲁国遭遇战争。孟子反是带兵出战中的将领之一。战争开始以后,鲁国军队虽然经过奋力征战,可最终还是被打败了。
在战败撤退中,很多将军和士兵一样都拼命地向后方跑,他们生怕跑慢了一步就会丢掉性命。军队已经溃不成军。
孟子反看到这种情况后,毅然决定让前方败下来的人先撤退,而他自己一个人挡在后面拒敌,掩护大家撤退。鲁国的溃败之师因此得以安全撤退。
回到京城后,人们都称赞他的勇敢,孟子反却抽着马,沮丧地说:“并非我勇敢,只是我的马不肯走。”孟子反的谦逊态度,让人们更加敬重他了。
不把自己太当回事,坦诚而平淡地生活,没有人把你看成是卑微、怯懦和无能的。如果你总是把自己当做珍珠,那么就时时有被埋没的危险。
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问自己一句:“我是谁?”
人出于一种需要,希望别人注意到自己,不喜欢被别人忽略,这是一个人性的弱点。绝大多数人不仅喜欢别人的关注,甚至还会错误地以为自己与众不同、胜人一筹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其结果往往是迷雾散尽、真相大白,才发现自己与人无异而情绪跌落至低谷。
为了少些失落、少些尴尬,还是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不要让自己的心“绷”得太紧,你如果太把自己当回事,即使心不累,也难免会遭遇尴尬。
有个人学的是法律,却热衷戏剧,常想有机会跃登银幕,成为大明星。在闲暇之时,他总是和别人聊起他的志向,可是,人们却从没看见他去尝试着进入戏剧界。
有一天,当他又和别人讲起自己的梦想时,有人不耐烦地打断了他:“为什么你不去试试看呢?”
他说:“我不愿去和那些初出茅庐的小孩们竞争。我已经快30岁了,即使考进去之后,也不过是个小小的配角,有什么意思?等什么时候大公司有某一部影片的主角和我的性格戏路相符的,我一去就被录用,那样才能一举成名。”
然而,转眼又过去了几年,幸运并没有降临,他只好任岁月蹉跎,年华老大,而他的愿望也永远都是一个愿望。这样的结果,只是因为他自以为高人一筹,不肯从头做起,所以永远接触不到他理想的天堂。
自命不凡,就难免失败。谨慎从事,谦逊为人,才能更上一层楼。
生活的多姿多彩让不同的人感知不同的美丽,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因为别人的几句恭维而飘飘然,不要以为自己是那朵最美的花,更不要只考虑自己的感受而不顾及他人。
也许自己某一点的闪光得到了他人的赞赏,但这也只能说明某一方面的能力而已,并不能说明事事能干。一个人要想生活得愉快,就得常常怀有“平常心”;一个人要想活得自在,就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
一个人要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在人世间行走得安稳,高调的自以为是,带来的将是挫折。古人常以谦让为礼,以宽容待人。对于自己的才能,不必过分自矜,做人要低调,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敬。
孔子的弟子子路性格直率,平时的行为表现不够谦虚,孔子常常因此批评、教训他。
有一次,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闲坐,孔子说:“你们平时总是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假如有人知道了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甚至还赶上荒年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只需用三年的工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说:“治理国家和做人都要会礼让,可是,你说话却一点不谦让,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无论本事有多大,才华有多高,都要谦恭知礼,别人才能认可。才不自矜方为远,静以修身有人传。太把自己当回事,则会惹人讨厌甚至妒忌。高傲自大的人常常使自己孤立于群体之外,让自己成为“孤家寡人”。
如果一味地强调、突出自我,恃才傲物,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不仅人生道路不得平稳,在事业上也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与成功。
在与人交往时,如果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忽略了别人的能力,只会给自己树立更多的对手。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学会做事。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计别人,其结果是自毁前程,让人笑话。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晚年的文学造诣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从不恃才傲物,仍一遍遍地修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夫人怕他累坏了身体,劝他说:“何必这样自讨苦吃?又不是小学生,难道还怕先生生气吗?”
欧阳修回答说:“不是怕先生生气,而是怕后生笑话!”
自命不凡的人在前进途中必定要摔跟头,人生在世,总是谦虚一些、谨慎一些,多一点自知之明为好。
人们常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自己有无本事,本事有多大,别人都看得见,心里都有数,不用自吹,更不能狂妄。
中国的传统文化素来鄙视自以为是,崇尚平等待人。一般来说,知识越多,学问越广的人就会越谦虚;文化越低,气量越小的人就会越傲慢。孔子说过,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