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知道自己的朋友兼老师有能耐,一定要授李泌另一个官职。最后,李泌实在请辞不过,便做了一个银青光禄大夫。李泌虽不是宰相,但是权力超过了宰相。
李泌规劝唐肃宗俭约示人,不念宿怨,选贤任能,收揽天下人心。在李泌的出谋划策之下,唐肃宗终于收复长安、洛阳。
李泌见唐廷转危为安,立即要求辞归山林。唐肃宗坚决不同意,说:“我和先生同忧,也应该与先生同乐,如今终于收复了河山,您为什么就想着离开呢?”
李泌说:“我有四个不能留下来的原因,一是我遇到陛下太早;二是陛下任用我过重;三是陛下对我的恩宠太深;四是我的功劳太大了。因此,我不可以留下来。”
经过一番劝说,李泌终于说服唐肃宗,归隐衡山。
到了唐代宗时,唐廷再次遇到危机,皇帝又特召李泌出山,要拜他为宰相,然而,李泌一再请辞。代宗没办法,只好在宫中筑了一个书院,让李泌居住。一遇到军国大事,就找李泌商量,李泌又成了实际上的宰相。
当时局好转后,李泌又一次辞归山林。
李泌不仅可以算是一位布衣宰相,更可以算是一位道士宰相。以一个道士的身份,而具有如此大的荣耀,李泌可谓独树一帜了。
适时地收敛自己,平时不要总是显山露水,而应该在该出手时再出手,这样不仅可以保全自己,隐藏自己的实力,还能够更加清晰、全面地把握全局。
李牧是赵国的大将,他为人深沉大度,尽心报国。当时他曾奉命在北方抵御匈奴。在他防守的时候,所在地的官吏都由他任免,百姓交纳的税收都归入他的军营,作为供养兵将的军资,赵王一律不过问,李牧可谓位高权重。
李牧带兵严格,非常认真地训练土卒射箭骑马的技术,并让他们留心远方烽火的消息,又派遣许多间谍到敌方探查动静,但是他也很优待属下,每天都要杀好几只牛羊给士兵们享用,因此深得将士的爱戴。但是让人意外的是,如此忠心的李牧却严格命令:“如果匈奴进攻,就赶紧收拾好兵器,回到城内把守,有哪个人私自出去攻击对方,定杀不赦。”
于是每次匈奴来犯,李牧都事先得到烽火的报警,然后妥当地退守要地,不与之正面开战。一连好几年,没有任何土地被匈奴夺走。
时间长了,匈奴人都感觉李牧是个怯懦的人,对他毫不在意,甚至连赵国的土兵们也认为主帅胆小无能。赵王听说了,便遣使责备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没有改变以前的做事方式。赵王一怒之下就把李牧召回来,派其他将领代替他的职位。
没过一年时间,匈奴前来进犯,赵兵皆出与之争战。但出战的结果多是失败,丧失了许多土地,边境的百姓也无法正常安稳地生活。赵王见边事不利,便想请李牧回来统御北方。这时李牧已经称病在家,不愿出仕,无奈赵王强请硬求,非要他重任边将不可。李牧于是要求必须依照他以前的方法治军,才愿意奉命出马,赵王立刻就答应了。
重做将军的李牧命令手下的士兵们遵循以前的做事方法,这让匈奴数年里一无所获,但他们终究还是以为他胆小怯懦。防守边塞的将士天天得到赏赐却不用打仗,都很希望能和匈奴一决死战,以作为对赏赐的回报。此时,李牧知道军心齐了,就挑选了十多万精兵,并让他们做好战斗的准备,然后把城中百姓养的牲畜都赶到城外去。
没过多久,就有一少部分匈奴来犯,李牧先命数千人应战,然后假装不敌,故意败北回营。匈奴首领听说了,便率军大举侵边,这时李牧才率主力迎击,一鼓作气,歼灭了匈奴十多万人马,这让匈奴元气大伤。这时他们才明白李牧的碌碌无为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假象。从那时起,匈奴人一听见李牧的名字,简直闻风丧胆,再也不敢来进犯了。
作为管理者应该有超然的态度,像刀一样适时地处理自己的锋芒,静时收敛锋芒,战时锋芒毕露。
别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上
若是过分表现自己或者做事比较乖张,就很容易把自己送到舆论的最前沿,往往要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爱炫耀、喜欢表现的人,往往就会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上,在浪涛汹涌中沉浮。
许多时候,大多数人们更喜欢表现自己,却并不懂得保护自己。生活在风口浪尖上的人,必定最容易受到打击,而且受到的打击往往也是最沉重的。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掩藏自己、知机而退、规避风头,就很可能会在风口浪尖上失事。因为那些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而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善于审时度势、隐匿自己。
真正的聪明人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他们会审时度势做出选择,适时地远离危险的暴风口,绕过旋涡与暗礁。
唐代名相姚崇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他曾参与了推翻武则天的计划,但是,他又看到了武则天退位后,宫廷内必定会经历一场腥风血雨,而己方阵营中,李显昏聩、懦弱,张柬之等人又强直而缺少变通。思来想去,他决定暂避一时,保护好自己再说,同时,他还觉得:李显这个人不值得为他卖命。
可是,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如果贸然提出要退出,恐怕有十个姚崇也不够死的。姚崇眉头一皱,计上心头。
当中宗和文武百官欢欣鼓舞,相互庆贺时,姚崇突然独自呜咽流涕,哭了起来。张柬之与桓彦范等人很诧异,对他说:“如今新君刚刚登基,你却偏偏要哭武则天,你安的是什么心?你不知道这天下是从谁手里夺回来的吗?”
姚崇坦然地说:“侍奉则天皇帝年代久了,突然离开她,发自内心的感情实在控制不住啊!昨天参与你们组织的诛杀凶逆之举,是尽做臣子的常道;今天与旧主告辞而悲泣,也是做臣子应有的节操。”
果然,当天姚崇就被调离朝廷,贬为亳州刺史。就这样,他安然走出了中央这个是非场。不久后,朝廷之中果然爆发了一场腥风血雨的政治风波。
在其他的官员眼中,姚崇的行为是愚蠢的,然而,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名谋士,名叫贾诩。据说此人是比诸葛亮还要聪明的人,因为他一生中做了许多聪明事。而在他所做的聪明事中最为人佩服的就是,他始终都能够低调做人,远离风口浪尖。
贾诩认为自己不是曹操的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他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
贾诩是曹丕的老师,与曹植的老师杨修相比较,二人可以说有天壤之别。杨修才华横溢,喜欢处处显示自己的才能。正所谓“有其师比有其徒”。杨修的学生曹植也一样才华横溢,无时无刻不透露出才华。而贾诩的后教曹丕则与老师一样,能够做到藏锋内敛、不骄不狂。每当遇到大事,曹丕都会依照贾诩的话,谨慎从事,最终他成了曹操的接班人。
事实证明,贾诩的为人处世之道确实高明。作为一个从敌人阵营里投降过来的人,贾诩是曹操所有谋士里下场最好的一位。曹操这样一个疑心很重的人,爱将杀将,而贾诩的最后结果是:寿终正寝。
欲成事者,必要懂得进退。在行动上,不前不后,保持中庸,在社会生活中就不会被围攻,这样的生存哲学虽然有点保守,但这样做却大有可取之处。
唐代名臣郭子仪乃四朝元老,他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手握重兵,一举手、一投足都关系到大唐帝国的存亡,即便是皇帝都敬他三分,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人物,在自己的祖坟被人掘了的时候,却气不长出、面不改色。
当时,皇帝身边有一个叫于朝恩的宦官,为人很势力,虽然没有什么才华,但是由于他擅长溜须拍马,所以深为皇帝宠爱。
于朝恩对郭子仪的才干、权势十分妒忌,曾多次在皇帝面前打小报告,诽谤、攻击郭子仪,却没有成功。在愤愤不平之下,他竟然暗中指使人盗挖郭家的祖坟。
身在前线的郭子仪得知自己家的祖坟被掘,非常气愤。满朝公卿都以为郭子仪必会有所动作,但是,当他从前线返回朝廷时,并没有因此而大张旗鼓地实施报复。
不仅如此,郭子仪还平静地对皇帝说:“我多年带兵,并不能完全禁止部下的残暴行为,士兵毁坏别人坟墓的事也发生过不少。我家祖坟被掘,这是报应的结果,并不是他人故意破坏。”
很显然,郭子仪要除掉一名奸宦,可谓不费吹灰之力。然而,郭子仪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退让,远离风口浪尖。
大部分的人一旦陷身于争斗的旋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一方面为了利益,与人争斗不休。结果把事情做绝了,对彼此都没有好处,只会让争斗更加持久。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羡慕明星,他们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殊不知,当一个人成为焦点时,就等于置身于风口浪尖之上。如果你成了人们眼中的明星,你将会失去很多,比如隐私、自由等;如果你成为焦点,你需要承受更多,比如流言飞语、恶言中伤等。在风口浪尖上生活,绝不是我们想象中那般容易,而做明星也并非我们心目中那样的完美。
其实,无论做什么人,怎样生活,都无伤大雅,最主要的是你有一颗低调的心。一个人若是有了低调的心,即便成为万众瞩目的人物,他也能够安然自处,远离狂风与巨浪。只有那些低调的人,才能够远离风口浪尖,安然、平静地生活。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遍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事实上,不争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大智慧。
唐肃宗时期,郭子仪进封汾阳郡王,住进了金碧辉煌的王府。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堂堂汾阳王府每天总是门户大开,任人出入。与别处官宅门禁森严的情况判若鸿沟,出入郭子仪府第的人几乎没有遭到盘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