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者的修养与魅力
24848700000030

第30章 懂得低调的智慧(2)

范质五朝为官,两朝为相,其人生可谓传奇,但他仍然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习惯。当然,我们现在没必要像范质那样,但他那种俭朴的精神是可贵的,值得管理者学习。无论多么有钱,都不应提倡奢侈。特别是管理者,地位越高,就越要俭朴。因为古语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管理者奢侈,下面的人也会受到影响。

自吹自擂没好处

每个人多少都有些自吹自擂的癖好,好像不吹一吹,就会被别人看不起,自己心里的那种痒痒无法止息。

然而,自戴“高帽”并不高明,自吹自擂是一种令人讨厌的习惯。尤其是作为管理者,自吹自擂更会让人感觉厌烦。

俗话说:“面子是自己挣的,别人给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荣誉都是靠自己去争取来的,然而,这些东西得别人承认才行,一个人不可能想当然地为自己加冕。

也许自吹自擂可以蒙别人一时,甚至捞到好处,让你得到满足。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就等于给自己的人生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信口开河、自吹自擂的人,必定会招致周围人的厌烦。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话中,十句有八句半是吹牛,还有一句半是不兑现的,你的感觉会是怎样的呢?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你认为对自己的人生有何帮助?

自吹自擂的人就如同跳梁小丑,只能给人一时之乐,不会得到别人长久的真诚以待。任你吹得天花乱坠,周围的听众哈哈大笑之后,也不会当真。在那些正经人的眼中,自吹自擂的人丑态百出、愚不可及。

贺若弼是隋朝著名将领,他出生在将门之家,其父贺若敦为北周将领,以武猛而闻名,但因为口出怨言,为北周晋秦桥文护所不容,逼令自杀。临死前,他曾嘱咐儿子贺若弼说:“我因为说话不慎而死,你要引以为戒。”说完,还用锥子把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希望他能记住这个教训。

隋朝元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称帝,是为隋文帝。杨坚称帝后,就有吞并江南、统一中国的想法,他查问手下的大臣:“谁可以胜任镇守江淮的职务?”尚书左仆射高颎推荐说:“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没有能比得上贺若弼的人了。”

于是,杨坚拜贺若弼为吴州总管,作灭陈的准备。贺若弼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命令,并给寿州总管源雄赋诗一首:“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麒麟上,无我二人名。”诗中的傲然之气已经隐隐可见。

后来,他参与灭陈,立下了赫赫军功。灭陈以后,贺若弼更加显贵了,不仅自己进位上柱国,进爵宋国公,还惠及家人。其兄贺若隆为武都郡公,弟贺若东为万荣郡公,并为刺史、列将。

然而,此时的贺若弼早已忘记了父亲的教训和教诲,变得骄傲自满起来。他自以为功名在群臣之上,常常以宰相自许。

当时,杨素为右仆射,贺若弼还只是个将军,因此,心中很不平。由于他常常把对人的不满表现在言语和神色上,最终遭致罢官。结果,贺若弼不以为是教训,反而怨恨更深了。

隋文帝对于他的表现感到很失望,便责问他说:“我以高颎、杨素为宰相,你每次都散播言论,说他们两个人是吃白饭的,是什么意思?”贺若弼回答说:“高颎是我的故人,杨素是我的舅子,我清楚他们的为人,所以才会说实话。”

结果,很多达官都认为贺若弼怨愤过重,应该以死刑处置他。隋文帝犹豫了几天,考虑到他的功劳,还是决定免除他的死罪,消除官职贬为平民。过了一年后,隋文帝恢复了他的爵位,但是由于不欣赏他的为人,所以不再委任官职。然而,每次宴会的时候,隋文帝还是待贺若弼很好。

有一次,隋文帝赐宴王公。席间,隋文帝要群臣作诗,贺若弼作了一首五言诗,诗中充满了怨恨的意思,但是,隋文帝看后还是宽容了他,并没有给他治罪。

这时,正好有突厥使者来朝拜,还表演了百发百中的箭术。隋文帝看后,大为惊叹,说道:“除了贺若弼,还有谁有这样的箭术呢!”于是,他命令贺若弼引弓射箭,果然也是每发必中。隋文帝见了非常高兴,对突厥使者说:“此人天赐我也。”

尽管隋文帝如此宽容,但也没有让贺若弼了解到自己的弱点——“才”大气粗、居功自傲。隋炀帝杨广还是太子的时候,曾经问贺若弼:“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人都是有名的良将,他们的优劣在哪里?”贺若弼就说:“杨素有勇无谋;韩擒虎只会打仗,不会带兵;史万岁只会骑马,不是大将之才。”杨广又说:“那么,谁是大将?”贺若弼回答说:“那就看殿下你的眼光了。”言下之意,只有他贺若弼一人堪称大将。

这番话不仅伤了同僚们的感情,也让隋炀帝杨广对他产生了戒心,最终贺若弼死在了杨广的手里。

事实上,自吹自擂是一种缺乏自信心和虚荣心理的表现。有些人总是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借助吹牛来掩饰自己的贫乏,抬高自己,好让人刮目相看,可一旦真相大白,人们会更看不起他。而有些人吹嘘自己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因此,吹来吹去无非都是为了自己的面子。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最损面子的不是吹嘘前的一无所有,而是吹嘘后的一无所有。鲁迅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则笑话:

有个绅士有钱有势,人们都以能和他攀上话说而引以为荣。

一天,一个小无赖跟别人吹牛说:“四大人和我讲过话了。”

别人问他:“跟你说什么?”

小无赖回答:“我站在他家门口,四大人出来了,对我说,滚开去!”

吹嘘自己只会让自己更可笑,即便你真的有很大的功劳与能耐,也不必拿出来炫耀,自己给自己戴“高帽”。事实上,自己给自己加冕,即便是实有其能,别人也会觉得名不副实,反而会让别人以为你是一个贪图虚名的人,因而对你敬而远之。

清代名臣曾国藩为国家的中兴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并没有居功自傲、自以为是。他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诗中用了“屠羊说”这一典故,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宰羊的屠夫,帮助楚昭王重新获得了天下,因此,楚昭王在复国之后就再三请屠夫来做官。但是,都被屠夫谢绝了。他对楚昭王说:“以前大王丢了国土,我也丢了屠夫的工作,现在大王又重新登上了王位,而我也能够重新做屠夫的工作,这不是很好吗?”

曾国藩在诗中借用这个典故,就是要告诉弟弟:我书房的左边摆满了朝廷的奖状,右边放了一大堆告发和咒骂我的信札,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人世间的事情就好像天平一样,总会一头高、一头低,因此,不要因为有了功劳就可以忘乎所以,也不能因为被别人咒骂而垂头丧气。而应该学习“屠羊说”,保持乐观、豁达的胸怀,把荣誉和诽谤都当做蓝天上的浮云,最终都会被风吹散,成为往事。

曾国藩豁达的人生态度赢得了很多人的支持,尤其是下属的效忠,而他为人处世的思想与智慧也影响了后世,成为很多人奉行的行事准则。

管理者要注意自己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不要自以为是、自吹自擂,以免让人心中产生不快而影响关系的深入发展。

重视他人,少标榜自己

英国诗人约翰·堂恩写道:“谁也不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处,每个人都似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如果有一块泥土被海水冲走,欧洲就会缺其一,这如同一座山峡,也如同你的朋友和你自己。”

这个世界上不只有你,还有其他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重视别人,不能只是强调自己的价值,因为别人的价值同样重要。

燕昭王登上燕国的皇位以后,为了使燕国变得强大,他励精图治,但是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成效。

虽然他用了很丰厚的聘礼来招募贤才,但是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于是,燕昭王就去拜见当时的智者郭隗先生。

他见了郭隗以后,谦恭地请教他说:“齐国人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但是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事,就可以让我们向齐国报仇,以雪先王之耻。请问先生要怎样招贤纳士呢?”

郭隗先生回答说:“古代成就帝业的国君都是以贤者为师,而成就王业的国君都是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而国家将要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大王您能够卑躬屈节地侍奉贤者,放下自己大王的身份,屈居下位接受他们的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来光临燕国……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燕昭王听到这位智者这样说,就谦恭地拜智者为师,并且为他建造房屋,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地集聚燕国。

燕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终于在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的国力达到很强盛的时候,昭王封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

燕昭王没有觉得自己是帝王,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他为了燕国的强盛,放下帝王的身段,虚心向贤者请教,不但获得了贤者的尊重,也招募到很多人才为燕国效力,这样才使得燕国快速强大起来,打败了齐国。

但是,很多统治者或领导者都没有像燕昭王这样的智慧,他们在成功的时候往往都是说自己怎样的努力,决策做得如何的英明,完全没有估计到被领导者的感受,只是一味地标榜自己,忽视了别人在成功的过程中做的努力和贡献。

一个小公司成立的时间不超过10年,在这段时间里,老板和员工一起努力,使公司的业务慢慢地走上了正轨。

渐渐地,老板面对自己的成绩开始骄傲自大起来,有一家媒体派记者来采访他的时候,提到了老板当年的奋斗经历。

这个老板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诉说,自己当年是怎样度过困难时期的,他怎样在公司面临困境的时候力挽狂澜,使公司没有倒闭,取得了现在这样的成绩。

在采访中,他没有向记者说起员工在困难时期是怎样与公司同甘共苦渡过难关的,也没有说起在为公司的困境找出路时,有几位员工几天几夜没有合眼。他只是在接受采访时,一味地标榜自己的成就和领导才能。

这篇报道被刊登出来以后,这个公司的很多员工都觉得气愤难平,因为老板把大家的努力都归到自己一个人身上,仿佛公司有着今天的成绩和他们根本没有关系一样。

很多在公司做出卓越贡献的元老级人物都感到很心寒,他们都希望老板能就这次的事情向他们道歉。但是等了一段时间以后,这位老板根本没有跟自己的员工说些什么,他只是每天喜气洋洋地接受各个方面飞来的赞誉,表现出扬扬自得的态度。

不久以后,有一家公司听说了这件事情,就来这家公司挖角。很多老员工都纷纷离开公司,等到这个老板开始醒悟过来时已经晚了。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说:“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希望被重视、被关怀、被肯定。当你满足了他的要求后,他就会对你的重视焕发出巨大的热情,从而为你们的目标而努力。

秦昭王雄心勃勃,欲一统天下,在引才纳贤方面显示了非凡的气度。秦昭王驱车前往拜访范睢,见到他便屏退左右,跪而请教:“请先生教我?”但范睢支支吾吾,欲言又止。

于是,秦昭王“第二次跪地请教”,可范睢仍不语。秦昭王又跪,说:“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这第三跪打动了范睢,道出自己不愿进言的重重顾虑。

秦昭王听后,第四次下跪,言辞更加恳切,态度更加恭敬。随后,秦昭王又下一次跪,这一次范睢也觉得时机成熟,便答应辅佐秦昭王,帮他统一六国。

今天的管理者作何感想,将如何引才纳贤?秦昭王五跪得范睢的典故,是否给你带来启示呢?

管理者要用诚肯的态度,多重视他人,经常感谢他为你们的成功做出的努力,这样就会使对方在情感上感到温暖、愉悦,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和满足,你也会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最终的成功。

静时收敛,战时现本事

每个人都应该有低姿态,任何狂妄自大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即便你有才能,也不要自以为是,拼命显示自己、炫耀自己,那样只会招来不测之祸。

做人应该以“不显”为基准,保全自己,然后,才能积极做事,并保证做成事、做好事。

唐朝的李泌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他曾几度匡扶唐廷,力挽狂澜,立下卓著的功勋。李泌自幼聪敏,博涉经史,小小年纪,名气非常大。唐玄宗夸他为“神童”,宰相张九龄呼他为“小友”。唐玄宗曾要授李泌官职,李泌固辞不受。唐玄宗没有办法,只好让他与太子结为布衣之交。尽管太子与李泌结交,但是太子不称他的姓名,而称之为先生。

自小就名震天下的李泌没有因此而骄傲,反而是倾向于隐世修仙,似乎想隐藏自己的才华。他经常游历于终南山,但是,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天下,时不时地还会出山做一些事情。

天宝年间,李泌看到天下的危机形势,赴朝廷论当世时务。杨国忠听说李泌的议论,非常嫉恨他,正想找个机会下手除掉他时,他又潜遁会名山。

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唐肃宗即位,特召李泌陈述天下成败之事。唐肃宗要授李泌官职,李泌再次请辞,说:“陛下屈尊对待下臣,把我当成贵宾和朋友,这已经比宰相显贵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