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开拓事业,坐稳位置,稳固自己的根基,就要突出自己的能力,折服对手。因此,大多数人往往都喜欢争强好胜。但是,处处锋芒毕露只能引起他人的反感,甚至引来他人的群起而攻之。这时,智者懂得收敛锋芒,放低自己的姿态,像水一般,处众人之下。作为管理者,要懂得低调的智慧,不争强好胜,不引人注目,谦虚忍让,知道的装作不知道,吃了亏也不吭一声,不强出头,淡泊名利,唯有如此,才能有长远的发展。
谦逊处世,虚心待人
古之成大业者,除去自身具备的能力外,无不是谦逊处世、虚心待人的。谦逊的人才能积蓄力量,在他们的周围,总是聚集着许多朋友,而他们往往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爱戴。因为谦逊能够避免给别人造成太张扬的印象,可以超脱浅薄的虚荣,使得人们乐意接受。
时时标榜自己的才干,掩饰自己过失的人是遭人厌恶的,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人更是让人难以接受的。而一个有功绩而又十分谦逊的人,他的身价定会倍增。
世人要虚怀若谷,对人对事不要骄狂,否则就会使自己处于四面楚歌之中,被世人讥笑和瞧不起。一句话,谦逊是通往成功的桥梁,是赢得人们尊重的美德。
春秋时期,晏婴任齐国国相,一天乘车出门,只见车上遮着大伞,车夫赶着四匹马,驾着车子,意气扬扬,非常自得。
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自己的丈夫,看到了他趾高气扬的样子。
不久,车夫回家,妻子请求离去。
车夫问:“你为什么要走?”
妻子说:“晏子高不过六尺,而位居国相,名显诸侯。今天我看见他出去,却意志深沉、谦虚谨慎。而你身高八尺,只是给人驾车,你那神态却自以为了不起,所以我要离去。”
听了妻子的话,车夫惭愧不已。自此以后,车夫变得谦恭退让。
晏子对于他的改变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车夫如实相告,于是,晏子荐举他做了大夫。
获得别人尊重和得人心的要诀之一,就是练好“谦”功,养成谦虚的性格。周公身居高位,却从来不会自矜地位高,而高调为人。他唯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时,曾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时,亦数次吐出口的中食物,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贤士。周朝由此变得更加兴盛。对于周公的事迹,曹操以诗为赞:“周公吐脯,天下归心。”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谦恭、诚挚之心。
管理者应该清楚这样一个道理:没有别人的支持,自己将什么也不是。但生活中就有一部分人,认为只有高调做人、大开大合,才能担当重任;而畏首畏尾、不敢得罪人就会沦于平庸。因此,他们总是趾高气扬,对人满不在乎,总是与人争执不休,因而失去了他人的信任与好感,并且人际冲突不断。
有道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世上根本没有天下第一,不要总想着做天下第一。不知道谦虚的人必定会遭人忌恨,甚至遭到毁灭。
然而,事实上,鲜有人能够做到谦逊、虚心。尤其是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喜欢与人争。他们不仅喜欢争名夺利,还喜欢彰显自己的能耐。
秦孝公时,秦国迎来了一位强硬的铁血宰相——商鞅。为了最快速地提升秦国的国力,商鞅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由于他制定了苛刻的刑罚制度,令秦国民风一变,掌权二十年令秦国国力大幅度提升。
然而,商鞅虽为治世之能臣,但是,由于过于严苛的法治,得罪了不少人。更糟糕的是,功成名就的商鞅并没有想过自己的归宿。作为一个强势的超卓人物,商鞅也没有看破名利,而是为眼前的国富兵强的业绩所陶醉,得意之余,他还问赵良:“你看我治理秦国,与五毂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贤?”赵良没有回答,而是述说了五毂大夫的事情,并分析了商鞅所处的情形。他劝商鞅见好就收,否则没忘的日子翘首可待了。但是,商鞅根本就听不进去。
秦孝公死后,太子秦惠王即位。秦惠王的老师公子虔为了报商鞅刖鼻之仇,告商鞅意图谋反,并下令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国,谁料到,魏国人因为曾经中过商鞅的计策而打了败仗,把商鞅当成了仇人,因此拒而不纳。商鞅没办法,只好再次回到秦国,最终被施以五马分尸的酷刑,而且家人也全部被杀。
无论身分高低、功劳大小,都不能过分骄傲,而应该低调为人,学会谦逊,这样才能安然处世。
当然,做管理并不能一味地谦逊,谦逊要把握度,过度地谦逊则会变成虚伪。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有好的道德与才能,如果没有人知道,不仅是在欺骗自己,也是在欺骗别人。自毁功绩是不必要的,真正谦逊之人能正视自己的功绩,只不过他们不会常把功绩挂在嘴边、放在心上。谦逊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低调做人的风度。
锋芒太露并非好事
《菜根谭》中有言:“杨修之躯见杀于曹操,以露己之长也;韦诞之墓见伐于钟繇,以秘己之美也。故哲士多匿采以韬光,至人常逊美而公善。”这句话是说,人生在世不能锋芒太露,而应掩藏自己的锋芒。
过于显露出自己高于一般人的才智,往往会使自己不利,甚至招来外力的攻击,而大智慧的人既会藏拙,也会藏巧。
《阴符经》有云:“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诉我们,善于伏藏是事业成功和克敌制胜的关键。伏藏是一种大智慧。一个不懂得伏藏锋芒、收敛自己的人,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战胜敌人。
秦朝嬴政当政时,吕不韦为相国。吕不韦原来是一个商人,曾经帮助过嬴政之父庄襄王子楚登基,功盖群臣,后来,又迎质子嬴政回国,有护国之功。当嬴政刚登基时,自恃功高的吕不韦一手把持朝政,对于幼主嬴政常有不敬,甚至不受君臣之礼。这让嬴政很恼火,更让他愤怒的是,吕不韦甚至提出要国君尊自己为“父”。
但是,由于当时嬴政根基未稳,对于吕不韦的势力有所忌惮,所以不得不下诏,尊吕不韦为“仲父”。对于嬴政的屈服,猖狂的吕不韦心中很开心。然而,他不知道自己已经祸根深种,走上了自取灭亡的道路。
随着嬴政的长大,其势力也渐渐得到了加强。终于有一天,嬴政逮住了一个机会,把吕不韦赶回老家反省去了。
可是,回到自己领地的吕不韦依然不知道低调为人,相反,他精神焕发地接待、拜访当地的豪杰、父老,兴致勃勃地研究政治、军事局势,热情洋溢地招纳外来的宾客,不断同东方各国派来的神秘人物频繁交往。
在嬴政的眼中,吕不韦的所作所为不像是失宠待罪的大臣,而更像是雄踞一方的领主。更让嬴政嫉恨的是,吕不韦在极短的时间内招集了一批宾客。吕不韦的招摇,令嬴政的疑心越来越重。有人向嬴政报告:“关东各国诸侯不断派宾客、使者和吕不韦联系。”“吕不韦家中宾客盈门,有不少人为其歌功颂德。”“各诸侯与吕不韦信使相望于道,往来密切。”
开始时,秦王嬴政对这些消息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他暂时不想和吕不韦闹翻。但吕不韦却似乎迫不及待地要让世人知道自己的威望胜过秦王,抛出一本《吕氏春秋》,并以千金求错。
终于,秦王嬴政动怒了。
有一天,吕不韦正在领地的邸宅内与众宾客闲谈,忽然门卫报告:秦王自咸阳派人传令已至府门。吕不韦慌忙至门前迎接,双手捧过三尺竹简,拆开封泥,只见简上写道:“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蜀!”诏令的意思是说:你有什么功劳?被封为文信侯,还食十万户!你与秦王有什么亲属关系,敢称自己是“仲父”?于是,吕不韦及家人都被流放到蜀地去了。不久后,秦王嬴政又给吕不韦送了一杯毒酒,彻底结束了吕不韦的生命。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议论“谁更聪明?”但是,一个人是否聪明,并不是那么容易能被看穿的。吕不韦算不算聪明人?当然算,只不过他的聪明永远都是那种“奇货可居”的商人聪明,而达不到政治家的那种藏而不露的大智慧。
事实上,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常常会把自己的聪明隐藏起来,而只有那些愚笨的人才会自作聪明,把自己的一点机巧拿出来显摆。即便你有足够的聪明才智,也要适当地藏起来,更不要总是想着占别人的便宜。
有大智慧的人常常会有效地把自己的实力和意图隐蔽起来,然后暗中预测人事动态,根据时空变化,思考具体的行动。他们懂得该进的时候就进,该退的时候就退,既不贻误时机,又不轻率冒进。遇到时机就会大展宏图、建功立业,时机未到则会显拙藏巧、甘居平民。低调伏藏,不是要你成为奸诈小人,而是要你学会一些手段,保护自己。
有道是:“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当时机不成熟或者时运不济时,将才华掩藏起来,收敛锋芒。这样做,一来可以麻痹对手,使他骄傲轻敌,以为你软弱无能;二来可以保护自己,使别人不注意自己。这是低调的好处。
5年打基础,5年打天下,用它10年或20年,终有一天,你就会成功。这期间并不要求你如何出色地表演,而是要保证自己不要过早夭折。如果一个人连成功的那一天都等不到,即便有再大的能耐,也没有用处。事实上,一个人是否能成大事,不在于你能够开拓多少疆土,而在于你是否能够守得住。
俭朴是低调的根本
俭朴些、低调些,有助于自身的品德修炼,同时,也能赢得上下的交口称誉。相反,如果表现得太奢华,大出风头,则必定会惹人非议,甚至遭到别人的算计。
西晋时期,有位大富豪叫做石崇,他可以算得上是“富甲天下”。他家的厕所装饰豪华,还备有甲煎粉、沉香汁等高级香料,甚至还摆了一张丝纱帐的大床。更令人瞠目的是,厕所里一天到晚都有十多个漂亮的小丫环,身穿华丽的衣裳,打扮得花枝招展,轮流值班侍候前来上厕所的人。上完厕所后,他们都要脱下身上的衣服,换上一件新衣服后才能出来。
当时有个叫刘寮的人,他曾经去过皇宫,自以为见过世面。他去石崇家做客时,突然内急,便往厕所里跑,谁知到了门口一看,见里面有一张丝纱帐的大床,两边还站着花枝招展的小丫环,笑盈盈地手捧锦香袋。
刘寮还以为跑到人家夫人的卧室里来了,于是扭头便溜,回到客厅连忙向石崇赔礼。石崇不以为然地说:“你去的就是厕所。”刘寮听了,顿时愣住了。
对于石崇如此炫耀财富的行为,有人就好心地对石崇说:“你如此炫耀,岂不是把目标告诉强盗、窃贼吗?”他说:“怕什么?窃贼就算驾着车来搬银子,也要搬个一年半载的。”
从来就没有人敢这么说话,甚至连皇帝都不敢,然而,石崇就敢这么说。
国舅王恺听说石崇富可敌国,而且极尽奢华,很不服,便找到石崇,要和石崇一比高低。石崇当然不愿示弱,爽快地应战。
王恺命令家人用饴糖水刷锅洗碗,消息传出去后,一片哗然。石崇听说之后,很不以为然,他立即下令厨子用蜡烛当柴烧火做饭。
王恺见没有震住石崇,便又想了一个办法:他叫人用紫丝做屏障,沿路铺陈达四十里长,十分壮观。石崇嗤声一笑,便让人用更高级的彩锦做屏障,沿路铺红达五十里长。
两人争来斗去,实在难分高低。这个时候,皇帝看不下去了,他想要助舅舅一臂之力,便把外国宾客送的罕见珍宝——一棵二尺高的珊瑚树给了王恺。
王恺得了珊瑚树喜出望外,忙不迭地跑去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看后,突然挥起铁如意将珊瑚树打得粉碎。
王恺护宝不及,顿时勃然变色,正要发怒,石崇一笑道:“别心疼了,我还给你。”说罢,便命左右取来六七株珊瑚树。
只见那些珊瑚树高度皆有三四尺,条干绝俗、光耀如日,比王恺那株强多了。王恺见了,怅然若失,回到家后大病一场。
尽管石崇竞奢豪富,但是因过分彰显自己而成为别人的眼中钉,最终被杀,家产尽数被籍没。
故事中的石崇不但奢侈,而且高调炫富,落得悲惨的下场也算是得其所哉。要知道,过多的财富并不是你炫耀的资本,反而会成为招祸的源头。它会让人们眼红不已,会让人嫉妒。但是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仍然不知所谓地炫富,甚至有些人知道这个道理,还要自作聪明地去刺激大家的敏感神经。难怪大家会将这些人冠之以“脑残”之名。
有道是,“成由勤俭败由奢”。其实,不论钱多钱少、有权没权,都不能太高调。要获得成功,就要学会节俭,生活俭朴是一种令人尊重的美德。
北宋初年,开封城里有座俭朴的庭院,这就是宰相范质的家。一次,范质病倒了,宋太祖赵匡胤前去探望,范质请皇帝用茶,拿出来的都是粗瓷碗杯。赵匡胤皱了皱眉头,暗想:“他是宰相,至于这么穷吗?”
于是,赵匡胤便留了心,以后又去了几次,故意四处看看。他发现范质用的是硬板床,床上铺的是旧棉被。
看到这种情况后,赵匡胤终于忍不住了,吩咐给范质送去雕镂的床、鸭绒褥子和精美的酒器等。
不久后,赵匡胤再去探望时,看到范质仍然睡在硬板床上,使用粗瓷碗。赵匡胤说:“你是宰相,何必这样自己同自己过不去呢?”
“陛下!”范质给宋太祖行了礼,接着说,“身为宰相,应该要求自己,因此在家里不接待一切以私事求我的人。同我来往的都是贫贱时的亲友,招待他们也不必用华丽的器具。陛下给我那么多俸禄,岂能置不起好家具?只是我那样做别人都会效法,影响朝廷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