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低姿态,让交谈更融洽
低姿态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心态放低了,有一些看似艰难的事情,做起来就会顺理成章。与人交流也是如此,低姿态地交谈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赞同。
战国时期的魏文侯是一个卓越的君主,他不仅建立了魏国,而且还为魏国开创了良好的局面。在他当政时期,礼贤下士,深得民心。
当时,有个叫做段干木的贤人居住在魏国,魏文侯久仰其大名,希望见到他。有一天,魏文侯经过段干木的居所,便双手扶在车前横木上。
魏文侯的车夫对他的举动颇为不解,问:“您为什么要扶轼致敬呢?”
魏文侯说:“我是向段干木致敬啊。我听说,段干木把操守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要,我又怎么敢对他傲慢无礼呢?我在地位上显赫,而段干木是在德行上显赫;我在财物上富有,而段干木是在道义上富有啊!”
车夫说:“既然如此,那您为什么不请他出来做相国呢?”
“嗯,你说得很对!”
于是,魏文侯立刻就去请段干木,希望他出来做魏国的相国,但是,段干木婉言谢绝了。魏文侯没办法,便赐给了段干木丰厚的俸禄,还经常去他家里探望。
魏文侯礼遇段干木的事情不久就在魏国传开了,魏国国民都非常高兴。随后,各国的人才都开始汇聚魏国,像吴起、李悝、子夏等。
秦王本来想出兵伐魏,司马唐劝谏道:“现在魏文侯礼敬贤人,天下无人不晓,对魏用兵会遭到天下人的唾骂啊!”
秦王想了想,觉得司马唐言之有理,便取消了伐魏的行动。
低姿态能赢得他人的敬仰,尤其是大人物和普通人相处时,放低姿态,不仅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而且更容易沟通,更容易让对方从心理上接受自己。
李世民的贤明,在还没有做皇帝之前就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放低自己的姿态,礼贤下士,因此,赢得了很多人才的归附。
隋时,有一个晋阳县令名叫刘文静,很有才能,但是由于刘文静和反隋的魏国公李密结成了亲家,因此被隋朝官府关进了监狱。
李世民知道了这件事情,便去狱中探望他。刘文静非常感动,对李世民说:“如今天下大乱,只可惜没有像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那样的人来收拾大局呀!”
李世民说:“你怎么就知道没有人出来收拾大局呢?今天我来就是想跟你商议大事的。不知道先生您有什么好计策吗?”
刘文静有些受宠若惊,说:“现在各地反隋的有几万人,只要能把他们利用起来,夺取天下就像把手掌翻过来一样容易。令尊统率着几万军队,如果能够收服那些义军,那么用不了半年时间就可以夺得天下啦!”
李世民听后,非常高兴,但是他犹豫地说:“就怕父亲不同意啊!”
刘文静微微一笑,他知道李渊与裴寂友情深厚,便介绍裴寂与李世民相交,得以沟通谋划和计议。
若要彰显自己的德行,不是靠高姿态的言论,而是要靠低调的言行。你若想赢得下属的敬重,让下属对你说实在话,就要把自己的姿态放低一点。
豁达而谦逊的人最受人欢迎,盛气凌人、瞧不起别人者常会引来反感。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某人才思敏捷、言辞犀利,然而,他的观点却往往会被人反对。因为这种人一开口所流露出的优越感和傲慢刺伤了众人的自尊。
若你想通过表现自己的优越来让别人佩服和服从,其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不仅不得人心,还会遭人打击。
在他人面前保持谦卑的姿态,留给他人良好的印象,你的意见才能被接受,你的行为才会得到肯定。
放低姿态,不是让你低声下气、奉承谄媚。放低姿态是一种艺术,特别是当对话的双方地位悬殊时,地位高者采用适当的低姿态会满足普通人的自尊心理需求,理所当然地会受到对方的欢迎。在言辞上低调,是做人的另一重要品质。
谦和有礼、虚心,才能显示出你的魅力与修养,淡化别人对你的嫉妒心理,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面对别人的赞许、恭贺时,保持自己的低姿态,这样才不会为人所妒忌。当你想要得到他人的支持时,不妨放低自己的姿态,这样才不会让人反感。
真正有本事的人不会自以为高明地发表见解,而是善于通过低姿态的语言交流,赢得别人的支持。
记住,傲慢的态度只会让人厌恶,而低姿态才能得人心。就好像成熟饱满的稻穗总是羞涩地低着头,而那些空壳的稻穗才会不知羞耻地高高仰起头颅。
不要吝啬赞美,夸一夸下属
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多活两个月。”可见,赞美是多么重要的东西。一旦得到赞美,即便原本心情抑郁,也会突然好起来。赞美有时候甚至会改变人的一生,创造不可思议的奇迹。
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打猎的时候,无意间在松林中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为《童年》的小说深深吸引了。
然而,小说的作者是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屠格涅夫便四处打听作者的情况,后来才得知作者两岁丧母,7岁失父,遭遇坎坷,是姑母将他抚养成人的。
于是,屠格涅夫更是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他把自己读《童年》的感受告知了作者的姑母,并在多次讲学、会客等场合中赞美作者,这使得这篇小说引起了众人的关注,轰动一时。
小说作者的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侄儿:“你的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轰动,著名作家屠格涅夫逢人就称赞你。他还说这位青年假如坚持写下往,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作者看到这封信后,欣喜若狂,那篇小说原本是他为了打发心中的寂寥,信笔涂鸦而成,根本没有想到会得到屠格涅夫的赏识,这一下子就点燃了他心中的希望之火。
从此,他有了成为作家的梦想,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创作中,最终成了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思想家、艺术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赞美能快速地调动人的积极性,让人焕发前所未有的力量,极大地鼓舞人,让人沉浸于奋发向上的激情当中。
有位心理学家去邮局寄信时,常年从事单调工作的邮局办事员显得很不耐烦,服务态度自然就很差。
但当办事员给心理学家的信件称重时,心理学家真诚地对她说:“真希望我也有你这样的头发。”
办事员听到这样的赞美,喜出望外地看着心理学家,原本绷着的脸上立即显出柔和的微笑,话也多了起来。
当心理学家填写邮寄单时,办事员还不断地提醒心理学家,哪里需要特别注意、哪里不能忘记填写,十分的热情、周到。
赞美就如同冬天的火把,温暖他人也温暖自己,以热情之心赞美,有一种畅饮浓烈甘醇的感觉。赞美可以直入人心,当你赞美他人时,就等于在你与对方之间构架起便利的、通畅的桥梁。
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同样的,工作中每个人也都希望得到鼓励与嘉许。然而,有些管理者似乎总是难以将赞美之词说出口,即便他们自己也希望得到赞美,却始终都吝啬于自己的赞美。作为管理者,面对下属的功劳与苦劳,你是否会吝啬你的赞美呢?
有人对自己的下属总是批评,总是不满意。但是他却没有想过,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管理者。
如果你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那么你会想方设法的让你的员工好起来,而不是一味地抱怨、指责他们。
实际上,赞美要比训斥更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看看古代那些上位者,对于下面的人,特别是即刻要用的人,哪个不是大夸特夸,甚至于对刚见上一面的人,这些上位者也要夸奖一番:或者惊叹“真虎将也”,或者大呼“果然是好汉”。说来说去,就是要调动起对方的积极性。再看那些受到赞美的人,哪个不是欣欣然,以为得遇明主,而奋勇向前。
当然,赞美也是有讲究的,不然,效果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对于下属的赞美,要把握时效性。
比如,某个同事某日穿了件漂亮的衣服,或者做了个漂亮的发型,你发现了要及时地给予赞美,过期了再说,也就没有太大的效果了。
又如,在下属完满地完成一项任务时,要及时地表示赞扬,过期再说,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福克斯波罗公司是美国的一家知名企业,主要生产精密仪器设备等高技术产品。对于这样的企业,技术是生存之本,因此,高技术人才非常受欢迎。
为了让这些人才尽展所长,公司对于那些攻克重大技术难题的员工实行荣誉奖励:授予一枚金质香蕉别针。
很多人对这枚“香蕉形”的别针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它是这个形状的呢?
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在创业初期的一次技术改造上,公司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天晚上,公司总裁为此冥思苦想了很长时间,尚未找到解决办法。时间已经到了深夜,突然一名技术人员闯进办公室告诉总裁:“我想到了!”
当技术人员一步步阐述完他的解决办法后,总裁紧皱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那个办法非常有道理。于是,总裁决定嘉奖这个技术员。
然而,他在抽屉中翻找了好一阵,也没有合适的奖品。最后,总裁实在找不到其他东西了,他拿出抽屉中唯一的一根香蕉,递给这名技术人员,并对技术员说:“这是我此刻所能找到的唯一奖品了。”
技术员听后十分感动,因为他的成果及时地得到了肯定。从此,该公司就有了一种独特的奖品。
对下属事功上的赞扬应该及时,这样才能让他在成就感与被赞扬的激动感中加深自己的感触。
另外,赞美最好有针对性,因人而异,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你还要注意赞美一定要感情真挚,否则就会让人感觉你很油滑、虚伪。
当然,赞美也要注意适可而止,正所谓“酒到半醉,花要半开”。不能毫无限制地赞美,否则会让人觉得你的赞美很空洞、很廉价。
赞美是一门说话的艺术,也是一门激励的艺术,它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让你获得下属的感激。
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某小制造厂的老板到厂子里巡视时,发现工人们习惯性地把螺帽、螺栓以及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零件丢在地上。他观察了很久,都没有人从地上捡起这些零件来使用,最终这些零件将被浪费。
奇怪的是,老板看到这样的情况,竟然没有对工人们发脾气。只是有一天,他做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当着所有工人的面,走到工人装配区的厂房中央,抓起一把一元钱的硬币丢到空中。
硬币从空中向四处落去,散布到每个厂房的每个角落。做完这件事后,老板平静地转身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工人们愣了一会儿,才去捡那些硬币,但是,他们不知道老板为什么要做这么奇怪的事情,唯有摇着头叹息道:“太糟糕了,可怜的老板想必是疯了吧!”
然而,第二天老板就把所有的工人召集起来开会。
老板说:“我知道,你们一定很奇怪,昨天我为什么要把钱丢到工厂装配区的地上。有人甚至怀疑我疯了。我要告诉大家,我并没有发疯,我只是要让你们了解目前我们所遭遇的一个严重问题。”
老板环视了周围的工人一眼,接着说:“每天,当我从办公室走进厂房时,就会发现满地都是各式各样的零件,这些零件都是你们扔到地上的。然而,我没有发现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它们。
“各位知道吗?这些零件就是钱!你们从来不把地上的螺帽、螺栓捡起来,这就等于把钱扔出去了。天啊!这就像我昨天把钱扔出去一样!如果你们不尊重钱的话,又怎么会得到钱呢?”
从此,工人们再也不乱丢零件了,即使看到别人丢了,也会主动拾起来。
制造厂老板看到工人们乱丢零件的错误行为,并没有直接提出批评。为了使工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错误行为的危害性,老板故作反常之举,在厂房中抛撒硬币,此举果然引起了工人们的好奇和不解。
接着,针对工人们的疑惑,老板揭示了自己反常之举的真正用意,指出他们乱丢零件的行为实际上与乱丢金钱具有相同的本质。
这位老板给工人们上的形象、生动的一课,比生硬的批评不知要好多少倍。面对别人的错误时,动之以情的批评,要比简单、粗暴的方式好得多,这样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人沟通,就要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否则,他人很难有深刻的理解与教训。
麦克阿瑟是一位叱咤风云的统帅,同时,也是一位富有激情的演说家。他有好几次演讲,都让听众热泪盈眶。
1951年,麦克阿瑟应邀在国会的联席会上发表的《老兵不会死》的著名演讲中说道:“我即将结束52年的戎马生涯了……孩童时期的全部希望和梦想都实现了……但我仍然记得那时军营中最流行的歌谣中的两句……”
这次饱含深情的演讲,博得了大家雷鸣般的掌声。
1962年,麦克阿瑟回到学习和工作过的西点军校,面对学员发表了他最动人,也是最后一次的公开演讲。在演讲最后,他说道:“我的生命已近黄昏……我昔日的风采和荣誉已经逝去……我尽力但徒然地倾听着,渴望听到军号吹奏起床号时那微妙的迷人的旋律……我耳畔回响着,反复地回响着,责任、荣誉、国家……”
82岁高龄的麦克阿瑟,用那充满感情的词语感动了在场的学员们。
演讲说话,也应该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若感情不真切,也难以使听众倾心,与之共鸣。除了有真情外还要有道理,这样才能让人信服。
春秋时期,秦、晋两国联合攻打郑国。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定,郑国派烛之武到秦国去做说客,力劝秦穆公退兵。
到了秦国的烛之武并没有低三下气地求秦穆公退兵,而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说服秦穆公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