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者的修养与魅力
24848700000022

第22章 拥有良好的口才(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管理工作越来越与沟通紧密联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管理者的口才水平直接影响着管理水平的发挥,因此,口才对管理者来说十分重要。只有具有出色口才的领导者,他的讲话才能使人信服,才能产生“振聋发聩,一呼百应”的效果。通过“听其言”“观其行”,可以看出管理者的能力与修养。

说话别太直白,应巧妙、委婉些

在交际场上,直言快语的人常常会出现人际关系障碍,因为大家都生怕一不小心被直言直语灼伤。所以,说话要注意不要太多太直,话多不如话巧。

特别是批评他人,指出他人的缺点时,说得太多,会让人觉得你是在说教,因而感到厌烦。如果你能用简单的话,巧妙、委婉地批评他人,指出别人的缺点,反而能让人轻松地接受。

寇准是北宋一代名相,但他的学问不太好,他的朋友张咏很清楚这一点,为了能帮老朋友及时改掉这个缺点,张咏很想找个机会劝寇准多读些书。毕竟身为宰相,其作为关系到天下的兴衰,理应多长一些学问才是。

恰巧不久之后,寇准因为一些事情来到陕西,而刚刚卸任的张咏也从成都来到这里。他乡遇故知,自然格外高兴,寇难专门设宴款待,二人畅饮了一番。

相聚过后在郊外送别,临分手的时候,寇昭问张咏:“何以教汝?”

张咏对此其实早已有所考虑,正想借此机会劝寇准多读一些书。但是刚要出口心里又一琢磨,现在的寇准已是朝中堂堂的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毕竟身份悬殊,怎么好直截了当地说一个宰相没有学问呢?

张咏略微沉吟了一下,便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句:“《霍光传》不可不读。”

当时听到张咏的这句话,寇准并没有立即弄明白他说这话的意思,但是苦于老友不愿就此多说一句其他的话,说完这个,他就走了。

为了弄明白张咏说此话的意思,回到相府,寇准立刻找出《汉书·霍光传》,他从头仔细地阅读了一遍。当他读到“光不学亡术,谋于大理”时,突然明白了老友的意思,自言自语地感叹道:“这就是张公要对我说的话啊!”

西汉霍光任大司马、大将军,地位就相当于宋朝的宰相,他辅佐汉朝立有很多大功劳,但因学问不高,看问题不免挂一漏万,不能全面,因此居功自傲、不明事理,最终导致不测之祸。

寇准与霍光有相似之处,张咏委婉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其实就想要借此书告诫寇准多读一些书,多明一些事理,能更好地辅政朝纲。

若张咏直愣愣地对寇准说:“你的学问太少,要多读点书啊!”对刚出任宰相的寇准来说,肯定面子上不好过,而且,这话要是传出去还会影响寇准的形象。

真话就像一块宝石,如果拿起来扔在别人的脸上,就会造成伤害。但是,如果加上精美的包装,诚心诚意地奉上,对方必定会欣然接受。

任何一种意思都可以含蓄、隐晦地表达,与朋友说话时,言语不可太直,否则会招惹对方的不快。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能收到期望达到的更好的效果。

张咏通过婉转曲折的话语,将“不学无术”这个常人都难以接受的批评让当朝宰相欣然接受。其辞令可谓巧妙至极!

委婉地说话,可以化解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尤其在外交场合里,话说得不一定多,但是如果够深刻、够巧妙,也能达到话少意深的目的。

甚至,有时你可以不说话,也能委婉地对人做出指点和批评。

有家百货公司的老板,行事颇有威严,却绝不粗鲁,即便是批评员工,也从来不会直截了当地训斥。他习惯用间接、委婉的批评方式对犯错误的员工进行教育,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效果很好。

为了很好地掌握自己公司的动态,这位老板每天都会去百货公司“巡视”。有一次,他刚一走进公司,就看到一位女顾客站在橱柜前,四处张望,然而,却没有一个营业员主动上前提供服务。

老板觉得奇怪,向四周一看,原来,营业员们都凑在一个角落处,嘻嘻哈哈地说着闲话,一点也不像上班的样子。

见此情景,这位老板没有生气,也没有当即训斥她们,而是快步走到那位女顾客面前,微笑着为她介绍起商品的特性,然后把她挑选好的商品交给营业员包装,接着,一言不发地离开了。

营业员看到这种情景都非常惭愧,马上各就各位。

沟通并不一定非要说话,那位老板通过行动就能委婉地向下属传达自己的意思,可谓巧妙至极,即使与最高明的演讲家的口才发挥的效果相比也毫不逊色。

说话不能太直,而应该委婉,特别是在指出别人的缺点、错误,或者批评别人的时候,委婉、巧妙的话语能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最终达成自己的目的。如果你懂得委婉的沟通方式,甚至你根本就不用说话,也能够顺利地与人沟通。

逢人不说人过,说话不揭人短

有一天,窦太后召见一个很有名气的儒生,叫辕固生,请他谈谈《老子》一书的要旨。辕固生轻蔑地说:“这是村妇的看法,不值一提!”

恰巧太后出身农家,听后勃然大怒,大声责问说:“难道要读司空、城旦书吗?”为了惩治这个顽固的儒生,太后命令辕固生:“书不要读了,把你送进猪圈,看你有没有能耐将那口野猪制服?!”

辕固生无意之中的揭人之短,因一言而获罪,实在是冤枉得很啊。幸好,边上的景帝悄悄送给辕固生一把利刃,才把野猪刺死,留得性命。然而朱元璋的一个朋友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做过牧童、和尚、乞丐,经历了很多的磨难,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朱元璋富贵了之后,昔日的穷亲戚、穷朋友就到京城投靠他。这些人都以为朱元璋会念在昔日共同受苦的情分上,给他们个一官半职。

谁料到,朱元璋最怕的就是别人知道他的老底,翻他的旧账。这样对于他的威信大大有损,因此,朱元璋对来访者大都拒而不见。

但是,有位儿时的好友能耐不小,几经周折总算进了皇宫。朱元璋不得不见上一面,谁知那位儿时好友一见面,便当着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来:“哎呀,朱老四,你当了皇帝可真威风呀!还认得我吗?当年咱俩一块光着屁股玩耍,你干了坏事总是我帮你顶着。记得有一次咱俩一块偷豆子吃,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了嗓子眼儿,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怎么,不记得啦!”

听得那位老兄喋喋不休越说越离谱,朱元璋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终坐不住了,大喝一声:“住口,你是何许人也,敢在此地大放厥词,来人,给我拉出去斩了。”

这位老兄也很冤枉,还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就懵懵懂懂地丢了性命。

辕固生和那位穷朋友都犯了一个忌讳,即揭人伤疤。

对要面子的窦太后和朱元璋来说,过去贫困潦倒的境遇是人生的阴影,那些都是内心的伤疤,自然是十分敏感的。更何况作为一朝太后或天子,需要的是光彩的形象,而对方如此不照顾他们的颜面,放口揭人伤疤,试问,又有几个人能够受得了呢?

没有人能彻底忘掉别人对自己的侮辱,即使对方曾经有恩于自己。

在《韩非子·说难》中有关于龙的描述:

韩非子说,龙的性情非常柔顺,人们可以和它亲近,甚至可以把它作为自己的坐骑。然而,它的喉下有一块长约尺许的逆鳞,如果有人触摸了它,那么龙必然会发怒,以致伤人致死。

其实,岂止龙有自己的忌讳之点,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忌讳,也就是常说的“短处”。

人不可能一直祥光罩身,几乎每个人都有不光彩的过去,或者有身体或性格上的缺陷,而这些就构成了一个人的短处。每个人的短处都是不愿意让人知道的。如果不加考虑,就随便揭人的短处,就会惹来麻烦。

当面揭人伤疤,自然让人讨厌,而背后揭人短,更让人诅骂。逢人不说他人过,说话不揭他人短,这是你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一条准则。

管理者要注意,千万不要揭别人的短处和伤疤,以免让人厌恶。更不要以为你很熟悉对方,就随意取笑对方的缺点,揭人伤疤。那样就会伤及对方的人格、尊严,违背开玩笑的初衷。

无论说话对象是谁,口无遮拦都是要不得的。即便对方当时没有翻脸,但是你让对方心里结下了疙瘩,终究没什么好处。

我们知道,真正体贴的人甚至不会提及可能会让别人感到不快的话题,甚至不能容忍那些念叨别人过错的人。

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就会感到难堪或恼怒。在说话的时候,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避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

即便是开玩笑,也要注意,有时说了不该说的就会使气氛骤变。不能拿别人的缺点开玩笑,拣愉快的事说是活跃气氛的好办法,口下留情很重要,千万不要揭别人的伤疤,否则,你就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因此,在与人沟通时,一定要知己知彼,要了解对方的个性和习惯,还要了解对方的需求和忌讳,如果你对交际对象的优缺点一无所知,那么说起话来就有可能会踏进雷区,触犯对方的隐私。

如果你不了解对方的性格、经历和背景,那么就尽量少说对方的缺点,多说对方的优点和长处。一个人能照顾他人的感受,不谈论他人的是非,不对他人责难,他一定会赢得好人缘。

与人交流时要给人一个台阶

与人沟通时,要注意留台阶:当对方陷入尴尬境地,你要为对方留台阶;当自己发火时,你要为自己找台阶下。

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逼虎伤人。”若不注意自己的言语,很容易冒犯他人,不仅让对方感到反感,甚至还可能为自己引来报复。更糟糕的是,说话不留台阶,会对你的社交形象不利,容易使别人觉得你为人刻薄,从而让人对你敬而远之,产生戒心。

如果你能为他人留台阶,及时为对方面子上再增添一些光彩,这样能使你更容易被人接受。

春秋时代,楚国有个戏子叫做优孟,生得矮小,人称孟侏儒。优孟性格开朗,言行滑稽可爱,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也得到楚王的宠信,经常出入王宫。

这一年,楚相孙叔敖去世了,楚王为失去一个杰出的助手而黯然神伤。

一天,优孟到城效游玩,碰见了孙叔敖的儿子孙安。他看见孙安在山上砍柴,感到非常奇怪,便问其中的缘由。

孙安告诉优孟,由于父亲为官清廉,平时也没有积蓄,父亲死后家里没有收入来源,只好靠砍柴卖钱维持生计。

优孟听了之后很感动,非常想帮助孙安摆脱困境。但是,他又一想,自己并不是议政大臣,不好直接指出楚庄王的过失。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

他制作了一套孙叔敖平时穿的衣服,然后,模仿孙叔敖的一举一动。优孟是极为有名的戏子,因此模仿得惟妙惟肖,活像真的孙叔敖。

一次,楚王宴请宾客,优孟扮成孙叔敖的模样去赴宴。楚庄王远远一看,误以为孙叔敖复活,赶紧起身相迎。走近一看,他才知道是优孟装扮的。

楚王说:“看到你这副样子,令我想起了孙叔敖,你以后就穿着这身衣服做相国吧,虽然不是真的,但也可以让寡人心中安定啊。”

“家里有老妻,请准许我回家商量一下再决定吧!”优孟回答道。

第二天,优孟来到宫中回奏楚王:“我的黄脸婆不让我做相国,她说孙叔敖做了十几年的相国,没有一丝一毫的积蓄,如今死了,他的儿子还要上山砍柴卖钱才能过活。”

楚王听了这话,顿时省悟,立即下令命孙安入朝,封赐给他土地,不让他再过苦日子了。

优孟没有当面指出楚王的问题,而是先准备好了台阶,把主动认识错、改正错误的机会交给楚王。既没有得罪楚王,免除了他的忌恨,又达到了请赏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除了给别人留台阶以外,你还要懂得为自己找台阶。

南齐太祖萧道成好书法,某日,他提出要与当时的著名书法家王僧虔比试书法。王僧虔不好拒绝,只好遵命。于是,君臣二人都认真地写了一幅楷书。

然后,齐太祖看了看两幅楷书,问王僧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

王僧虔不愿贬低自己,又不敢得罪皇帝,于是,答道:“为臣之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之书法,皇帝中第一。”

齐太祖听后,哈哈大笑。

台阶不但要给别人,还要给自己。王僧虔若说皇帝的书法比自己的高明未免有奉承的嫌疑,若说自己比皇帝高明又未免有僭越的嫌疑。而现在他把自己与皇帝分开来说,不仅给皇帝一个台阶,也给了自己一个台阶。实在是极为高明的话术。

经常都听说下属要给上司台阶下,却鲜少听上司给下属台阶下的,似乎上司给下属留台阶没有必要。

其实不然,下属也有面子需求,作为上司,也要照顾好下属的面子,所以给你的下属留台阶也很有必要。

比如你控制不住情绪对某职员发火了,之后你要想到自己的不理智,适时地向职员说明自己发火的原因,这样才不至于让职员心中充满怨怼。另外,尽量不要当着众人的面,有针对性地批评某个下属,有些问题完全可以私底下沟通,效果反而会更好。

总而言之,说话就是一门艺术,需要技巧。在与人说话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适时地为对方提供一个恰当的“台阶”,使他免丢面子,这是为人的一种美德,这不仅能使你获得对方的好感,而且也有助于你树立良好的社交形象。

否则,对方没能下得“台阶”,出了丑,可能会记恨你一辈子。相反,若注意给人“台阶”下,可能会让人感激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