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裁员先裁什么人
24848100000010

第10章 属人力而非人才的员工(2)

过了10年之后,这个调查机构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调查回访,结果发现3%的人,10年间他们都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得到实现,因此他们也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60%的人,他们生活得很安稳,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成就;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经常会抱怨他人、社会,他们觉得这个世界“不肯给他们机会”。

这个调查结果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造成人与人之间差距悬殊的原因并不是命运两个字可以概括的,最主要的就是谁有清晰的奋斗目标。

基于上面的道理,到此时还碌碌无为的职场人士应该花上几分钟时间思考一下:

我有没有目标?

我忙吗?

我在忙些什么?

我是在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忙吗?

我忙得来不及思考自己的目标吗?

其实,人们在抱怨自己工作忙碌却收获甚少的时候,就应该先确定自己有没有明确的目标。且不用说要有所建树,即便是想成为一个不可被代替的人,也应该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过程中干劲十足,也才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而成为一个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盲目地工作,那么最终的下场很可能是“莫名其妙”地被裁掉,在你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工作或想获得什么样的业绩时,老板也会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雇用你及雇用你有什么益处。因此,不论日常的琐事有多么让人心烦,都应当让自己不时地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是否不可替代,怎样才能成为人才而非人力。唯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忙碌而不盲目。

要埋头拉车,

更要抬头看路高效能的员工重视自己的工作业绩,他们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体现出个人价值而工作,这样的员工能对结果负责,唯有那些重视业绩并对结果负责的人,才能忙而有序,忙出成效。

一名探险家到南美的丛林中探险,他企图找到古印加帝国文明的遗迹。在探险的过程中,他雇用了土著人做向导及挑夫。

在向森林进发的过程中,虽然土著人背负着笨重的行李,但因为他们脚力过人,因此仍能健步如飞。在整个队伍的行进过程中,探险家总会在觉得疲惫时喊着要休息,让所有背负着行李的土著人停下来等他。

因为有土著人的帮助,前三天,考察队很顺利地实现了原定的计划。但是第四天的早晨,探险家一醒来就催促着向导准备上路,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土著人拒绝行动,探险家对此感到气愤和不解。经过沟通,探险家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土著人自古以来便流传着一种神秘的习俗,在赶路的时候,他们会竭尽全力地拼命向前冲,但每走上三天,他们都会休息一天。探险家对他们的这种行为感到十分不解,向导对他说:“那是为了让我们的灵魂能够追得上我们赶了三天路的疲惫的身体。”听了这句话后,探险家被震撼了,同意了土著人的要求。

这句话对于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生存的人们一样适用,当忙碌成了职场人的主题后,所有人往往习惯了埋头拉车,却很少会停下来抬头看看前方的路,常常会丢弃思考、总结这一重要环节。

中国古话说得好: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忘记思考前进的方向是什么,因此会变得碌碌无为、无所建树。因此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人们应该学会为自己寻找忙碌的目标,为自己的现在定位,并计划自己的将来,这样才不会感到工作乏味、人生无趣,才能拒绝平庸。

微软的前总裁比尔·盖茨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会在每年进行两次为期一周的“闭关修炼”。在这一周内,他会把自己关在太平洋西北岸的一处临水别墅中,谢绝任何来访的客人,关掉自己的手机,不和任何人联系,包括自己的家人。

比尔·盖茨以这样的举动使自己陷入完全封闭的状态,他的目的就是脱离日常事务的烦扰,精心地思考关于公司重大事务的处理或解决方案。他的这种行为并非常人所理解的休息,而是为了让自己总结经验、计划将来,让自己能够有能力投入到更加高效的工作状态中。

终日忙碌却没有作为的人们应该给自己多一点思考和计划,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高效能的员工。

小Z和小S学历同等,而且都有做企划专员的经验,他们在同一天进入了一家中型外企。小S是个认真勤奋的人,每次上面给他的工作他都能如期完成,有时候为了按时完成工作,他晚上还会加很长时间的班。他认为,自己这样务实地为公司工作,而且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定会很有前途。

与小S同来的小Z则不同,在小S看来,小Z工作的时候没个工作的样子,从来没有加班工作的时候,有时还去找主管聊天,简直就是个“马屁精”。

就这样,同在公司工作了一年后,小Z升迁了,而小S只得到了象征性的加薪以资鼓励。这让小S感到很不平衡,认为小Z工作没自己努力,不过是平时拍拍主管的马屁而已。他觉得既然公司喜欢这样的人,做“老黄牛”也没有半点好处,那留下也就没什么意思,于是将一纸辞呈递给了主管。

就在小S离开的前一天,主管找到了小S。此时正值春节前夕,公司正在筹备回馈客户的礼品,主管对他说:“小S,今天你到北巿场看一下有没有卖螃蟹的?”小S虽然打心里不想去,因为这不是他分内的工作,可既然是上头下的命令,自己也得执行,他想:反正就剩下一天时间了,站好最后一班岗吧。

半个小时后,小S向主管报告:“北巿场有卖螃蟹的。”主管问:“北巿场的螃蟹是按斤算还是按只算?”小S一听没话了。又过了半个小时,他回到办公室,说:“那儿的螃蟹是按只卖的,每只300元。”

主管又把小Z找来,对他说:“你到巿场去转转,看看有没有卖螃蟹的?”小Z马上问主管:“您买螃蟹要做什么用?”主管说:“春节到了,这是打算送给客户的礼品。”过了1个小时,小Z带着两只螃蟹回来了。他向主管汇报:“巿场今天有两家卖螃蟹的。第一家的每只大约重6两,一只卖300元;第二家的每只大约重8两,一只卖500元。我想如果您想自己吃,那么可以买第一家的,因为他们家卖的螃蟹看起来都很新鲜。如果要送人的话,我建议买第二家的,因为他们的螃蟹看起来很有分量。我每家都买了一只,带来让您看一下。”

听完小Z的汇报,主管问小S:“现在你知道你们的区别在哪了吗?同样是去北巿场,看的是同样的东西,可是你们带回来的却是不同的结果。小S,你的确很努力,可是你没想过自己工作是为了什么。同一个命令,别人一次就能做到,而你却得反复几次才能做好。因此,你是一个称职的员工,却成不了公司的精英。”在听了主管的一席话之后,小S方知自己的差距在哪。

如果一个人仅仅是不计效益地努力工作,那么即使很努力,其发展的潜力肯定也是有限的。因为在同样的时间内,付出的努力也差不多的情况下,采取不同工作方式的人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职场中行走的员工应该在努力工作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效率,这样埋头苦干才能创造应得的效益,公司也才能因此而觉得你是不可或缺的。

在职场上,苦劳不能换得功劳,即使你付出再多的努力也不一定会成功。作为老板,他最需要的是能够努力工作且聪明工作的员工,这样的员工能准确地领会上司的要求和期待,他们会轻易地为公司创造效益,甚至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老黄牛”精神已经过时当在一家公司效忠了10年的你被老板解雇的时候,你很可能会找老板哭诉: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还有疲劳。但是在老板眼中,做不出成绩,再多的苦劳、疲劳也都是毫无意义的。

在职场中生存,努力工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用脑子工作,如果只是一味地蛮干,就很难得到老板的认可和赏识。虽然“没有功劳,却有苦劳”的你付出了很多艰辛,但是你的艰辛没有任何实际价值,你只是在浪费自己的力气。

没有一个老板想雇用一名有很多“苦劳”的员工,因为公司的发展需要的是生命力,只有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员工才能为公司注入活力,才能使公司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职场人士不应当过多地关注自己为公司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你认为只要自己没闲着、没偷懒就可以了,那么你离“另谋高就”的日子也就不远了。老板衡量员工成绩的标准是业绩,没有业绩,那么你的付出就没有任何必要性,也没有任何价值。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公司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业绩考核的时候,逐渐转变为以结果为导向,虽然过程也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结果,那就等于你的付出没有收到应有的回报,而公司雇用你也就没有任何价值。

小张与小黄毕业于某名牌大学企业管理专业,他们毕业后同时进入一家中型企业工作。

在岗位上,小张非常努力认真地工作,他踏实肯干,好像总有做不完的事,还经常自动留下来加班,但遗憾的是年终考核的时候,他都没什么突出的业绩。

小黄并不是传统职场人士眼中“认真型”的员工,他有些“不务正业”,在别人看来,他的做事风格和工作方式显得与小张格格不入,他从不墨守成规,在工作中总能想出一些节省时间的“懒办法”,如别人两小时完成的工作,他想方设法1小时就完成。而且在相同的条件下,别人做到100分的效果,他就会设法去做到120分。平时,不论主管交给他什么样的任务,他都能顺利完成,并且效果令人非常满意。有时,因为自己工作效率高,闲下来没事的时候,他还会帮助其他同事,因此在办公室中也赢得了很好的声誉。

就这样,在小张和小黄同时工作一年后,小黄得到了上司的提拔,而小张则连象征性的鼓励都没拿到。

其实在职场中,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很多人努力工作,但是也只是公司中的苦劳力,有苦劳却没功劳。还有的人即使没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却能取得突出的业绩,而像上述小张这类型的员工就属于前者,人们习惯性地称他们为“老黄牛”式的员工,这样的员工对现代企业而言虽然是好员工,但事实上,“好员工”很少能创出好业绩。试想,如果你是老板,在金融风暴来临之时,你会裁掉小张还是小黄?事实上,即使老板心有不忍,也会忍痛割爱,裁掉小张。因为即使他付出200%的努力,在公司危难之时,他也很难担起重任。

因此,不要学做“老黄牛”,踏实肯干固然重要,但更要讲究方法,不仅要努力工作,更要学会聪明地工作。在这个时代,唯有既肯干且能干出成绩的员工才是真正不会被淘汰和取代的人才。

找准“标靶”:

问题到底是什么著名思想家杜威说:“一个界定良好的问题,已经将问题解决一半了。”毫无疑问,这个世界中的任何问题如创造发明、治国安邦等,都需要人们首先界定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在工作中,如果想要解决问题,就应该先对问题进行正确的界定。弄清楚了问题到底是什么,就等于找准了应该瞄准的“靶子”。否则,即使努力想要解决问题,其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劳而无功甚至南辕北辙。

很多员工之所以被冠上了“老黄牛”的名号,就是因为他们不能找到工作内容的核心问题,因此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做不出成绩。

事实上,将一个问题做良好的界定,等于已经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1)理清思路,回到解决问题的真正目的。

(2)认真分析,提升要界定问题的层次。

(3)仔细研究,考虑从其他方面甚至相反的方面找方法。

职场上很多人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上司分配下来一个任务,在谈到解决办法的时候,可能会脱口而出“好啊”,然而心里却没底,因为你不知道解决这个问题的技巧是什么。其实,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一个解决问题的高手,就可以让自己的业绩成倍翻番,使自己成为一个公司中执行力最强的员工。

虽然急于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大的动力,然而你首先要做的是冷静分析,理清自己的思路。这样做是因为解决问题并不单单依靠技巧,还要弄清楚“问题到底是什么”。

美国鞋业大王罗宾·维勒在刚刚起步的时候,为了在短时期内取得最好的效果,便迅速组织了一个研究班子,大家一起努力,制作了几种款式新颖的鞋投放市场。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订单纷至沓来,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工厂的设备不够,生产跟不上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厂想办法招聘了一批有丰富经验的技工,然而这并没有使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时罗宾·维勒焦急异常,如果鞋子不能按期生产出来,那么工厂的信誉不仅会受损,还要支付大笔赔偿金给客户。

于是,罗宾再次召集大家开会研究对策。很多主管都纷纷拿出主意,但是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此时,一位年轻的小工举手要求发言。

他说:“其实我们的根本问题不是要找更多的技工,我们的工厂即使不用这些技工也能解决问题。”

与会的所有人员都愣住了,他们让他继续说下去。

小工说:“我们现在需要提高产量,因此增加技工只是手段之一。”

此时,虽然很多人不知道小工还能说出什么,但是大家都愿意继续听他说下去,尤其是罗宾,他鼓励小工继续讲下去。

小工提出:“很简单,我们可以用机器来生产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