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爱,有时是害
24833300000033

第33章 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孩子才能学会爱(5)

因为一般来讲,包办型溺爱培养出来的孩子尊重父母,尊重别人,也遵守法律和伦理道德,他们只是丧失了自我。但放纵型溺爱会培养出“他人的地狱”和“社会的敌人”,在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他们不尊重父母,轻视别人,也无视法律和伦理道德,他们只想肆意而为。

可以这样说,在包办型溺爱中,父母将孩子当成了“自我的延伸”,孩子成了父母僵化的复制品;而在放纵型溺爱中,父母自愿做孩子的“自我的延伸”,他们是孩子的手和脚,心甘情愿地接受孩子的指挥。在放纵型溺爱的家庭中,孩子是一家之主,而父母却要唯命是从。

这是一种颠倒的爱,是一种最懒惰的爱,也是最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爱。

家里是“小霸王”,校园里是“小恶魔”

放纵型溺爱会导致孩子成为“他人的地狱”,这一点早在上幼儿园时期就已开始体现。

一位妈妈写信说,她女儿上幼儿园中班,总被班里的一个小女孩欺负。“那个小女孩特别爱指挥人,她命令我女儿和她一起玩,我女儿不同意,她生气了就过来打我女儿。”这位妈妈焦急地问道,“我该怎么办?她不光打我女儿,也经常打其他孩子,幼儿园的老师怎么教育都不行。”

“基本可以断言,这样的孩子,在家里肯定是小霸王,他们指挥父母指挥惯了,到了幼儿园自然会指挥其他孩子。”广州晴朗天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袁荣亲分析说,“因为父母放纵型的溺爱,他们从小就习惯了让其他人围绕着自己转。”

一些家长可能乐于看到孩子喜欢指挥别人,他们会认为这是孩子天生的领导才能。但是,这种早早就惯出来的“领导才能”因为缺乏对别人的理解,不仅会成为“别人的地狱”,也会成为自己的地狱。

11岁的男孩阿辉,因为总在学校惹麻烦,被父母送来做心理咨询。在咨询中,袁荣亲了解到,他的爸爸妈妈以前是下乡知青,吃过很多苦。有了阿辉后,他们发誓不让儿子重复自己的苦难,不管儿子有什么要求他们都尽力满足,结果阿辉成了家里的小霸王。

譬如,吃饭时,如果他喜欢一个菜,就会把菜霸住,不让父母吃,除非等他吃够了或吃厌了,父母才能动筷子。看电视,他要看哪个台,父母不能和他争,哪怕他去卫生间时父母临时转一下台,他都会暴跳如雷。出门时,他累了,爸爸得把他背起来,阿辉大了后,爸爸不想再这样做了,但妈妈会立即站在孩子这一边,对他说“你就背他一下吧”。

最典型的是,阿辉喜欢蜡笔小新,他家里有上百个蜡笔小新的公仔,并且有一个同样的造型阿辉一口气买了30多个。

爸爸问他:“你不都有了吗?还买它做什么?”

阿辉气鼓鼓地说:“你管我呢,我就是想要。”

上幼儿园时,阿辉和前面提到的那个小女孩一样,爱指挥同学,虽然幼儿园老师提醒他父母要改变一下教育儿子的方式,然而他们总是无动于衷,觉得这不是问题。但上了小学后,阿辉遇到了麻烦——他的学习成绩总是班里倒数的。

这并不奇怪,因为阿辉习惯了别人替他解决问题,但学习是一个人的事情,别人怎么努力都不能替他掌握知识。不仅如此,因为学习成绩糟糕,老师和同学都不再关注他,为了重新成为大家的关注中心,阿辉发展出了一系列的恶劣行为,譬如在课堂上骚扰其他同学,给同学和老师起绰号,故意找老师麻烦……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赢取别人的关注。

“凡事占上风,太想成为关注点,这是很多问题孩子制造麻烦的原因。”袁荣亲说,“他们多数人难以取得好成绩而又极力想成为大家的关注点,就只好去制造麻烦。”

放纵型溺爱的父母在培育自己的敌人

放纵型溺爱发展到最后,还会培养出“父母的敌人”。17岁的高二男生阿升与爸爸的关系已水火不容,因为和爸爸吵了一架,阿升威胁妈妈说:“你要你老公,还是要我。要他,我就离开这个家。要我,你就得和这个家伙离婚。”

阿升的爸爸是大学教师,妈妈是大公司里的会计,他们两人经别人介绍恋爱结婚,感情一直较平淡。等有了阿升后,妈妈就把全部感情投入到儿子身上,忽略了丈夫。

譬如,在吃饭时,妈妈会纵容阿升在饭桌上跳舞,就算儿子把饭菜踩翻了她也只是很开心地笑。吃鱼和鸡的时候,她会把骨头先剔掉,在阿升小时候如此,现在仍然如此。她对袁荣亲说,她这样做是为了节省儿子的时间,防止他上学迟到。午餐是从家里带去的盒饭,妈妈也会先把盒饭里的鸡蛋壳剥掉。有一次她忘了剥鸡蛋壳,阿升居然饿着肚子回来了,把没剥壳的鸡蛋原封不动地带了回来。

从出生到初中毕业,阿升一直和妈妈睡一张床。上高一时,妈妈因工作调动去外地上班,结果阿升出现了严重的焦虑情绪,他给妈妈打电话,威胁说妈妈不回来,他就自杀。妈妈回来后,他又和妈妈睡在一张床上。因为在妈妈出差期间,阿升让爸爸做他喜欢吃的饭,爸爸以工作忙拒绝了,给他钱让他自己去外面吃。结果惹得阿升大发脾气,妈妈回来后,他就发出了让妈妈和爸爸离婚的威胁。

“放纵型溺爱会导致孩子心中根本没有其他人。”袁荣亲说,“如果父母不早点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最终会发现,孩子也是他们的地狱。”

并且,在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经常伪装得很强大,但实际上他们难逃放纵型溺爱带来的3个常见的恶果:

(1)依赖。即对亲密关系的严重依赖,他们不能接受独立,必须和其他人黏在一起,他们必须通过其他人对自己的在乎,才能觉得自己有价值。他们先是依赖父母,最终是依赖配偶或自己的孩子。他是配偶和孩子的地狱,因为他只知道提要求,让亲人关注自己,但他却对亲人的感受视而不见。

(2)自卑。他们会发现,一旦离开亲人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会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但他们自大惯了,不能接受这种自卑,所以会把自卑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变本加厉地伤害别人。

(3)任性。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养成了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这导致他们严重缺乏同情心。他们习惯了愿望立即得到满足,他们不懂得愿望的满足需要时间,而且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

放纵型溺爱对孩子的伤害更严重,父母们,请收起你们的溺爱吧!

警惕加剧溺爱的因素

作者:佚名

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的咨询师荣伟玲说,至少有3个原因促发了溺爱在中国的流行: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和隔代抚养。

首先是时代背景。改革开放前的几十年时间里,我们一直生活在物质生活条件匮乏的情况下,而且每个家庭一般都有多个兄弟姐妹,我们不仅分到的物质关爱很少,就算精神关爱也偏少。这样一来,我们的很多渴望都没有得到满足,而这些没有被满足的渴望藏在我们心中,就成了我们“内在的小孩”的重要内容。现在,我们身为父母生活在一个物质条件相对丰盛的时期,于是我们“内在的小孩”的未被满足的愿望被充分唤起。并且,因为现在独生子女偏多,于是父母两个人的“内在的小孩”被投射到一个孩子身上,这就很容易导致溺爱。现在的父母经常感叹:“我那个年代,什么都没得到过,我一定不能让我的孩子再重复我那种生活。”

这句话里的孩子,不仅是真实的孩子,也是深埋在我们心中的那个“内在的小孩”。我们一股脑儿地、近乎失去理智地去溺爱孩子,其实是在通过孩子实现我们过去未曾实现的愿望。

其次是文化背景。荣伟玲说,我们的文化是:自爱有罪,应该爱别人。但是,人天性首先是自爱的,我们被教导不自爱,其实是违反了人性。在这种教导下,我们压抑了自爱,但被压抑的自爱的需要必须表达出来,而孩子无疑是最适合的表达对象。这样一来,我们在爱孩子的时候,容易比那些尊重自爱文化的人失去分寸。

再次是隔代抚养。隔代抚养很容易导致溺爱,不少家长表示,自己从小在父母的严厉教育下长大,却从没有见过他们动过孙辈一个手指头。现在,隔代抚养仍是我们常见的一种抚养方式。上海做的一项调查显示,隔代抚养在上海家庭中所占比率为16。7%,而“中国母亲网”做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仅有31%的父母“既不认可隔代教育,又自己带孩子”,57%的父母“不认可隔代教育,但因为忙碌所以只能让老人带孩子”,12%的父母“既认可隔代教育,又让老人带孩子”。

隔代抚养为什么容易导致溺爱呢?这里面有很复杂的心理原因。

1。责任感的缺位

荣伟玲认为,责任感的缺位是导致隔代溺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子不教,父之过”,所以做父母的就算想宠爱孩子,也懂得应有所收敛,否则会惯坏他,而且我们得为此负责。但是,如果我们做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那么在宠爱孙辈时就少了这一层顾虑,“从这个角度讲,祖父辈的溺爱孙子孙女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案例:一位母亲为帮助儿子改掉马虎的习惯,要求他每天把家庭作业记下来,回家做完后再仔细检查一遍。可孩子嫌烦,奶奶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经常瞒着儿媳妇去学校抄题目,再悄悄帮孙子改正错题。孩子省心了,可毛病未改,到了期中考试时数学刚及格,结果母亲发火、奶奶垂泪,家里乱成一团。

2。对死亡的恐惧

在隔代抚养中,祖父辈特别怕孙子辈出什么安全问题。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孩子毕竟不是自己的,一旦照顾中出现安全问题,他们会觉得对不住儿女。

第二,很多老人无法面对自己心中的死亡恐惧,于是将这种恐惧投射到孙辈身上,也特别担心他们出问题。

虽然父母也会有这种担心,但老人的担心经常会显得缺乏理性,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死亡恐惧。

案例:7岁的郁儿特别怕黑,一般的孩子到了这个年龄,早就一个人睡了,但她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害怕,就会哭。郁儿的妈妈想培养女儿的独立习惯,坚持让女儿一个人睡,但她婆婆经不住孙女的恳求,只要郁儿一提出要求就去陪孙女睡。

郁儿的妈妈写信来说,她觉得自己无法调节这种事情,而她丈夫也不愿意责备自己的母亲,所以这种事情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显然,郁儿的妈妈和爸爸都在逃避自己的责任,他们觉得作为晚辈不能责备母亲,所以希望我能给他们提供灵丹妙药,从而既不和老人对峙,又可以达到让女儿一个人睡的目的。但这样的灵丹妙药是不存在的,他们如果想让女儿独立,就只有去和老人对峙,当然要讲究一下对峙的方法。

至于郁儿和奶奶,在我看来,其实不是奶奶在满足孙女的需要,而是孙女在满足奶奶的需要。小孩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敏锐地捕捉到大人的心理需要,并认为自己可以解决,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很自恋,他们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应该为大人的难过负责,并会牺牲自己以解决大人的心理需要。

那么,郁儿奶奶的心理需要是什么呢?很可能就是对死亡的恐惧,她对死亡的恐惧投射到孙女的身上,而孙女以“怕黑”的形式表达出来。于是,老人就有了和孙女黏在一起的理由。所以说,孙女和奶奶一起睡,满足的不是孙女的成长需要,而是奶奶要逃避死亡恐惧的需要。

3。争宠

在以前的家庭中,因为孩子多,一般是孩子要竞争长辈的爱。但现在,这种情况颠倒了过来,最新一代的孩子生活在“4+2+1”的家庭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6个人的爱都投入到一个孩子身上。并且,为了让孩子更在乎自己的爱,这6个人不免会出现竞争的格局,大家都争着向孩子表达爱,甚至唯恐被其他人压过。父母要负责任,所以会控制自己的争宠心理,但老人就容易失去控制。

“这是一种‘争宠’。”袁荣亲说,“并且,争宠的目的是让孩子高兴,而不是让孩子成长。”

案例:6岁的嘉嘉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每当妈妈对她的错误行为进行教育时,外公外婆总免不了在旁边插上一些话,譬如“孩子还小,不懂事”,“你小时候我都没这样对待过你”,“孙女乖,待会儿我给你买好吃的,气死你妈妈”。不仅如此,爷爷奶奶打电话时,总是先问孙女,爸爸有没有难为她,有的话,跟他们说,他们会给乖孙女出气。

4。“内在的小孩”的投射

人老了,自己也会变成小孩。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发现,自己说了算的地方越来越少,结果他们容易变得和孩子一样固执和任性,总需要儿女们的安抚和说服。但同时,他们一样会觉得自爱有罪,无法坦然地面对自己“内在的小孩”的需要,于是将它投射到真正的小孩——孙辈身上,从而进行无限度的溺爱,一切以孩子的快乐为标准,从不指责孩子的过错,这其实也是他们内心中渴望的原则。

案例:退休的张婆婆与丈夫对唯一的外孙疼爱有加,6岁的孩子在家里是绝对的“小霸王”,外孙的拳打脚踢、破口大骂,向来被他们笑纳为“享受”。外孙上学前班了,从家里到学校只有区区300米的路,老人心疼孩子,却要用“摩的”接送。

5。补偿心理

在教育儿女的时候,老人曾经苛刻过,因为要负教育的责任。在苛刻的教育中,老人可能埋下了一些内疚心,于是当有了孙辈后,对其特别溺爱,其实内心深处是想借此补偿一下儿女,毕竟孙辈是儿女生命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