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是幸运的,离开父母,在幼儿园或小学经受挫折、坎坷,得到宝贵的人生经验,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懂得了自己要去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来适应自己。有些孩子则没有这么幸运,一帆风顺地走下去,自我意识无限膨大,走到社会里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遭到毫不手软的打击,社会环境无情地摧毁了他已经固化的心理定式,以一己之力与社会抗衡,他们面临的是灭顶之灾。
社会不会溺爱,环境不会溺爱,所以,在孩子寻找自己的定位时,要帮助他,而不是把孩子捧到天上去,之后眼看着孩子摔死,记住,你没有能力接住他。
当然,不溺爱不是就要走到另一个相反的极端,无情地打压孩子的自我,而是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给孩子宽松自由的空间,让其能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心智。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则要坚决拒绝,孩子以智慧竭力扩大自己的自由空间,使自己的自由达到社会环境容忍的最大限度,孩子在探寻。挫折是人生必需的体验,也是必然的体验,在孩子小的时候,让孩子知道世界不是以他为圆心转动的,才是对孩子负责任。
爱护子女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理,那么怎样爱孩子才算是真正的爱、正确的爱呢?
清朝郑板桥52岁得一子,真是晚年得子疼爱异常。可是郑板桥很讲究爱子之道。为了让孩子从小了解百姓的疾苦,就抄一些反应劳动人民为生活奔波劳累的诗词给孩子背。他很明白“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是以立志而后慧”的人才成长规律。因此,他身为县令,在其任职期间从不把孩子带在身边,而将孩子交给自己的堂弟管,并多次写信回家,要求家人对孩子严加管教。
宋朝的岳飞从不放松对其子女的管教,从生活到学习,对孩子的要求都极为严格。平常一顿饭不准吃两个荤菜,全家人都穿布衣,孩子们不得喝酒,学习闲暇的时候又要孩子们到菜园里学习种菜,并且对他们说:“种庄稼的艰难,不可不知啊!”一次岳云在参加军事演习时,突然马失前蹄,连人带马,掀翻在地。岳飞见了,认为这是岳云的懈怠,不经常练习的缘故,生气地说:“如果跟敌人打仗,你也这样冒失莽撞,行吗?”并责令将其打一百军棍。对这次教训,岳云铭刻在心,以后不管做什么事总是严肃认真。正因为岳飞对孩子从小都这样严格地要求,因此他的每个孩子都能文善武、知书达理。
爱孩子就应该严格要求,不能溺爱。当今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些独生子女的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对于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会不讲原则地满足。他们觉得,爱孩子就是让他穿得好,玩得欢快。
因此,不少的孩子在家里俨然“少爷”、“小姐”的派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我们每个做家长的都应该认识到,这样娇惯子女,会贻误他们的前程。众多的事例说明,从小受到娇惯、溺爱的孩子,会逐渐养成许多不良习惯。从心理学及教育学理论的角度去分析,从小受到娇惯溺爱的孩子,会形成各种反常的心理和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
(1)娇气。好猜忌,受不得半点委屈,稍有不顺便大哭大闹;怕苦、怕累,不爱劳动;厌恶学习,毫无毅力和恒心。
(2)特殊化。遇事首先想到自己,自私自利;缺乏自觉能动的道德修养,不能改变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追求享乐,不求上进,胸无大志,得过且过。
(3)自高自大。盲目地认为自己高贵,是家庭的中心人物,乐得个个为我服务,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稍有成绩便骄傲自满,甚至狂妄自大;心胸狭窄,目无尊长,蛮横无理,自以为是,从不接受别人的劝告和教育。
由于以上这些缺点,被溺爱的孩子往往生活上自理能力差,事业上没什么大的作为,心理承受力差,容易走极端。
现代的家庭里普遍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往往存在怕孩子学坏、怕孩子生病、怕孩子不成才等紧张心理,所以表现出过度保护及期望过高的教养态度。然而这种态度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家长要记住:溺爱孩子就等于谋杀孩子!
“隔代亲”影响孩子身心成长
作者:佚名
现在很多年轻父母因工作繁重,没有工夫管孩子,就把孩子交给了爷爷奶奶,但实际上,“隔代亲”给教育孩子的工作带来越来越多的困扰,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是纵容孩子的欲望。邻居王女士和儿子一起去超市,儿子发现了一部玩具汽车,非要买不可。其实家里颜色式样各异的玩具汽车已经有好多部了,就没给他买。可儿子大哭大闹,十分委屈。回家后,外婆说,只要孩子喜欢就买呗,就这么个外孙,买部玩具汽车算什么?过一阵外婆亲自去超市买了那部汽车。这位母亲意识到,儿子已被外婆宠成“小皇帝”了,十分任性和霸道。
这样的事例并非个别。由于祖辈对孙子孙女的过分呵护、迁就纵容,必然导致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骄横无礼的不良品格。
二是让孩子产生依赖性而失去独立性。由于祖辈的溺爱,事事包办代替,不让孩子打理自己的生活,自己能做好的事也不让他们做,如自己的玩具自己清洗,衣服自己穿,书包自己背等。如果长期由长辈包办代替,又怎样让孩子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孩子又怎么经得起打击和挫折?只有学会独立生活的本领才能树立起独立的精神、独立的人格。如果让他们失去锻炼的机会,一定会产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处理能力低下的问题。
最近我去国外旅游,发现一个十分普遍而奇特的现象。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和父母游公园,小孩只跟在父母身边走,父母不牵也不抱,让他自己走。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来,继续走,也不哭闹。这与我们家长的牵着、抱着、背着的做法大不一样,值得思考。
三是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要求。祖辈们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都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以为孩子只要吃饱喝足,不生病,不出事就行了。殊不知孩子同样需要丰富的精神食粮来滋养。如亲子共读、亲子共乐、拼图、下棋、涂鸦、比赛、做游戏、搭积木、讲故事、交流思想、谈天说地,以此来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促进其智力发展。这些本来应该由父母去做的事,由于父母工作繁忙而交给老人去做,显然力不从心,并不可取。如果将孩子长期交给老人去“看”,而非“教”,容易造成孩子内心世界的孤独无助,使孩子形成孤僻冷漠的性格特点。
四是孩子的好奇心得不到充分发挥。一般来说,祖辈们有的看不到孩子身上蕴含的潜能,如创造力、想象力、好奇心、探索钻研的精神。有的为了孩子的安全,不让孩子干这干那。为了避免溺水而不让孩子游泳;为了怕孩子弄坏闹钟就把它藏起来;担心孩子打破茶杯而不让他们自己倒水喝;为了他不摔伤而不让他过度地跑跳;为了他不割伤手指而不准他用剪刀;为了避免交友不慎而限制他与同伴交往等。这些似乎为孩子好的行为,恰恰扼杀了孩子最初萌发的探求未知世界的热情和兴趣。更严重的是,那些性格倔犟的孩子会变得暴怒、浮躁,甚至潜藏着破坏性和逆反性等特征。而胆小的孩子则会变得自卑畏缩。这样对孩子智力的发展、性格的形成都是不利的。
溺爱和苛求是一对孪生兄妹
作者:佚名
王女士说,女儿从13岁起,就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叛。“你让她往东,她偏偏往西,一切都和我对着干。就说化妆吧,一个中学生是不该化妆的,可她偏不听,而且还戴了假睫毛……”听到这话,坐在一边的女儿立刻反驳:“我戴假睫毛怎么了?化妆又怎么了?不是像你说的,戴假睫毛的女孩就是什么放荡的人!我愿意戴就戴,我们那么多同学都戴。老师都没说我,你凭什么唠叨!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还让不让我活了?”母女两个在心理咨询室内吵了起来,直到母亲意识到心理医生的存在,先打住了。
“在家里争吵的时候,也是以母亲不作声结束吗?”心理医生问。
“不。”母女两个几乎同时回答。每次争吵,都是母亲占上风,是女儿屈服。女儿说:“我最害怕她哭,一哭我就不知道说什么了,我就只能任由她来数落——谁让她是我妈呢?谁让我倒霉摊上这么个妈呢!”
“难道你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哭吗?”母亲说,“你知道我们的家庭状况,我把你养这么大有多么不容易……”女儿粗鲁地打断了母亲的话:“好了,好了,别唠叨了。你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省下来的都给了我;你从小把我放在嘴里怕化了,为我遭了数不清的罪;我小时候发高烧不退,你3天3夜守着我没有合眼……这样的话我都听了八百遍了,你对我的好还有什么新花样?都过去了,说这些又有什么用呢!我可以告诉你,我听到你唠叨这些就烦,不但不感激你,而且还恨你!”
母亲又流下了眼泪。心理医生只好先让情绪激动的女儿离开,听母亲来叙述这个家庭的经历。一切如女儿的概括,母亲的确用生动而具体的事例表达着自己抚养孩子的艰辛,对女儿的爱也的确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孩子想要什么,只要我能做到的,就会立刻去做;如果有上天的路,她要星星的时候,我也会去摘……可没想到,最终我换来的竟然是她的恨!”
“你想到过这是溺爱吗?溺爱可不是爱啊。”心理医生提醒。
“我知道那是溺爱,可她是我生命的全部,我不溺爱她又溺爱谁呢?我付出了这么多,怎么孩子连听我的话都不能做到呢?你说我怎能不伤心!”
在心理咨询中发现,溺爱和苛求是一对孪生兄妹:父母(尤其是母亲)与孩子的冲突常常由苛求引起,而苛求的背后都曾有过溺爱的经历。都说母爱是无私的,但溺爱不是真正的爱,溺爱是一种畸形的爱,这种爱必须要求得到回报。
那什么样的母亲喜欢溺爱孩子?我通过观察发现,一类是夫妻感情存在严重问题的母亲,由于不能从丈夫一方得到爱或释放爱,会把所有的爱投注到孩子身上,与孩子形成一种纠结状态;另一类是因内心自卑而用追求完美来代偿的母亲,她们常常以拔苗助长的心态和行为来替代孩子的作为,剥夺孩子犯错的一切机会。溺爱是这个世界上最辛苦的事情,但对获得者而言却是最不人道的事情,当溺爱通过苛求来寻求回报的时候,母子关系就会变得紧张。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孩子对溺爱所构成的伤害的觉醒与抵抗!应值得父母们深思。
独生子女的家长更易溺爱孩子
作者:佚名
在有几个子女的家庭里,父母一般都格外疼爱第一个出生的孩子。随着孩子的呱呱坠地,父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并强烈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安全、幸福所应负的责任。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舒适和利益,去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而在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父母更是将自己所有的爱与厚望都集中到了这唯一的孩子身上。
现在独生子女的家长大多数都吃过苦,他们的儿童期及青年期,物质享受不及现在的孩子,当时的教育条件也相对较差。然而现在他们作为父母都有一个想法: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过苦日子,愿意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环境及条件。所以他们宁愿委屈自己,去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更有甚者满足孩子超出家庭实际承受力的种种要求。
原因之一:认为“孩子还小,等他们长大了,自然就会懂事”的宠爱加溺爱意识。因为人性中有很多弱点,比如自私、懒散、好吃、好喝、好享乐、好表现……父母认为孩子还小,等他们长大后再教育也不迟,这就为教育孩子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孩子的很多毛病都是小时候养成的,就像得病一样,病得轻的时候好治,到病入膏肓的时候也就没办法治了。到孩子长大后,知道自己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时,已经为时过晚。那时候,孩子会责怪大人,小时候为什么不严格要求自己,如今导致自己有这么多毛病。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他的成功来自于自己在幼儿园时培养起来的良好习惯。这就告诉了我们一个经验: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培养。同时也印证了:“人看从小”这句箴言。因此,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小抓起。
原因之二:对孩子的教育缺乏度的把握。有一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太强烈,对孩子过分严厉,使孩子的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孩子为了逃避责罚,从小便弄虚作假,时间一长,就会形成品德上的偏差,不要说搞好学习,就是做人也成问题。另一部分家长却对孩子溺爱有加,所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就是这种心情的准确表达。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个人意识太强烈,难以合群,唯我独尊,只会要求别人顺从自己,自私自利,而且会铤而走险,马加爵就是典型代表。因此,对孩子的教育也要掌握科学的度。
原因之三:隔代教育引起孩子的成长迷惑症。现代社会职业妇女增多,使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这已经成为影响孩子教育的瓶颈。隔代教育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失误。一是老人的“隔代亲”情怀,容易导致对孙辈们的溺爱;二是老人教育孩子的力不从心,容易让孩子的某些坏习气滋长;三是老人滞后的思想意识,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尽量避免不正确的隔代教育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
放纵型溺爱对孩子伤害更重
作者:佚名
溺爱分两种——包办型溺爱和放纵型溺爱。包办型溺爱已够糟糕了,但与包办型溺爱相比,放纵型溺爱的危害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