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过这篇短文,很欣赏文中的“儿子”,一个孩子能够有意识地拒绝溺爱,认为溺爱是一种负担,自己做事感觉轻松,有独立意识,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据我观察,周围绝大多数的人都不能做到这一点。
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就让孩子失去了很多在生活中磨炼的机会,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就不会正确处理,父母终究是不能跟着孩子一辈子的。
我知道有一个男孩,在谈恋爱期间跟女朋友相处得还不错,可是成家后自己住,需要独自面对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问题,所有的事情都要自己做,这时矛盾就出现了,结果结婚还不到3个月就离婚了。
还有一个男孩,虽然已经成家很长时间了,但仍然像在父母家生活一样,小两口吃喝都在父母家,做着“啃老”族。父母家里有保姆,什么都不用他们做,男孩也觉得没什么不好,认为“有福干吗不享啊?”我也曾提醒过这个男孩,父母做得过多,就掩盖了你本应面对的问题和矛盾,这些矛盾迟早都要面对。如果过了而立之年,父母还不舍得给孩子“断奶”,那孩子自己就要狠狠心给自己“断奶”了,不然的话,现在不赶快想明白,看到自己的不足,等到福报享尽,苦报现前的时候再想改正自己依赖、贪图享受的习惯,恐怕已是力不从心,悔之晚矣。
父母教育孩子失败的常见原因
作者:佚名
很多父母曾抱着极大的热情教育孩子,但是教育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没能达到原来预想的目的。因此,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教育失败了,进而,父母育儿成才的热情冷却,甚至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
虽然,他们的教育暂时失败了,但是,这并不等于他们永远都教育不好孩子了,也不等于他们的孩子今后就不能很好地学习和成才了。应当承认:父母的不当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进步确实有不良影响,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还是减少失误为好。
那么,父母常见的教育孩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1。父母对教育孩子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他们不是从根本上了解和认识教育孩子的重要意义,并由此千方百计、百折不挠地去教育孩子,而只是一般地感到孩子需要教育,或者看到别人教育出好孩子,也想照样教育出一个好孩子。但是当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就盲目地以为自己的孩子“不是学习材料”、是“天生没出息的人”,因此放弃了对孩子的教育。
其实,家长的这种看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教育专家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都可以成才。如果孩子在成长道路上发生问题,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孩子,而主要在于大人。”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说:“每个孩子都能培育成功,只看当父母的教育方法。”又说:“成为一无所能的人,是因为受到一无所长教育的结果。”所以,父母应当从自身找问题,特别要提高对孩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如果不能积极、持久地对孩子进行全面而良好的教育,孩子是难以成才的。
2。父母不懂科学的育儿方法
有些父母把教育孩子一事理解得过于简单,以为大人一说孩子就听了,大人一教孩子就会了。其实,对人的教育是复杂的,哪会有这样简单的事?更何况教育孩子是培育孩子的灵魂,塑造孩子的人格,绝不是简单、轻易就可以完成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规律,人无论干什么都要经过一定的学习,教育孩子同样是一门学问,哪有不经过学习就能做好的事?一点不懂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方法,完全从自己主观的愿望出发,盲目地教育孩子,难免会失败。所以,要想教育好孩子,父母需要认真学习一些科学育儿的知识。
3。父母盲目溺爱、放任孩子实则害了孩子
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必然的。但是,绝不能溺爱和放任他们,否则孩子不仅难成才,还可能走下坡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古今中外,因父母过度溺爱而葬送了孩子前途的事例太多了。我国曾有一个因盗窃罪被判处7年徒刑的人,他在狱中的回忆录里写道:“到了今天,我无比痛恨自己,也怨恨我的家庭。我父母都是好人,他们也希望我成为好人。可是他们对儿子那样溺爱、迁就、护短,最后竟害了我。我呼吁那些还像我爸爸、妈妈那样溺爱儿子的父母:应该猛醒了!千万不要使自己的儿女成为罪犯……”
前不久媒体报道:辽宁省出了个“逆子”,这孩子小时候就因父母过分溺爱,养成了种种毛病。后来,因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竟最终杀死了父亲……这当然是极个别的例子,但可以肯定地说:一个被娇惯、溺爱坏了的孩子是难以很好地学习和成才的。所以,对于孩子,只有正确的教育才是最大的爱,而绝不可盲目溺爱、放任孩子。
4。父母没有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人的成长和成才大约需要三方面要素:一是禀赋,即遗传素质;其次是教育;第三是环境。遗传可提供最初的基础。但在正常情况下,孩子的禀赋是差不了多少的,而教育和环境影响则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假定父母在教育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孩子身边的环境非常好,或许对孩子还会有所补益。如果环境也不好,那补益的可能性就不大了。
所谓环境,包括的范围相当广泛,甚至父母的为人及言行也包括在环境之内。有人说:“父母是孩子最大的环境”,这话是有道理的。我们这里说的只是孩子周围的环境,简单说是从孩子小时候起,就给他提供较多的图书和多种益智玩具;孩子大点时,要为他提供各种书刊及课外书籍;当然更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了这些,孩子很可能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比较顺利地走上学习道路。反之,如果孩子小时候从不接触书,上学后在家中又没有良好的学习条件,那肯定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成才。所以如果父母不善于教育孩子,就更要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5。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主观主义的
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既有身心条件的限制,也有他自己的主观愿望。如果父母不充分遵守这方面的规律,不从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味地期望过高,并从这种主观愿望出发,对孩子给予过多的压力和干涉,反而不会取得好效果。
生活中我们常见:社会上出现某些学有专长的“神童”,家长就买来钢琴、电子琴或送孩子进舞蹈班、书画班、声乐班等去培养深造,希望孩子能很快出人头地。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用说孩子的身体情况、智力和精力未必适应,即使适应,盲目过高地要求孩子也是不行的。媒体曾报道:一个叫童云的孩子,智商为141,远远超出正常儿童。于是,父母要求他除学好学校正常功课外,还让他星期一学英语;星期二学美术;星期三学弹琴……并不断对孩子施加压力,结果孩子的身体素质和学习成绩下降了,竟在升小学三年级时不得不留级。这虽是个别例子,但却典型地反映出了这方面的问题,值得一些家长思索。
国外曾有教育家对这方面问题进行过探索,如美国乔治大学卢森潘和布朗教授,他们曾对4700名7岁孩子的家庭教育进行观察:发现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越是向孩子施加压力、压力越大时,孩子的智力往往反而会下降,而且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不是短期的,甚至对孩子的一生都有影响。
我们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有这种体验,即当大人教育孩子发脾气时,孩子往往由于神经紧张而学不好。所以要相对地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要启发、引导孩子自身努力的因素,这样才能调动孩子的主观积极性,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当然,这并不等于对孩子放任自流。
教育孩子虽然复杂,但也不是十分困难的事。如果父母重视子女教育,积极学习育儿知识,改进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充分调动起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肯定会培育出一个出色的人才,父母为此做出努力是十分值得的。
“6+1模式”的宠爱更忧心
作者:郭萍
现在有一种流行说法,称当代家庭为“6+1模式”。何谓“6+1”?就是说一对夫妻,加上双方父母,总计6口人,共同拥有一个孩子。这样一个家庭模式,这样的成长环境,孩子想独立都不可能,想不受溺爱都难。父亲不溺爱,母亲溺爱;父母都不溺爱,姥姥姥爷溺爱;姥姥姥爷不溺爱,爷爷奶奶溺爱。他们对孩子从小就关怀有加,呵护倍至,“顶在头上怕摔了,含在口里怕化了”。
没有上学,孩子是你方抱罢他登场,你买玩具他买零食;你领着到游乐场,我领着买衣服;今天在姥姥家住3天,明天在奶奶家住5日;姥姥哄得慢了,就哭着喊着要找奶奶;奶奶稍有怠慢,就吵着嚷着要找妈妈。上学以后,那就更牛气了。父亲要早早地起来做好早点,兑好牛奶,而后才敢叫小少爷起床,喂饱吃好以后,父母还要亲自送他到学校。有条件的家庭,来个小卧车、摩托车,没条件的家庭,勉强来个自行车。遇上阴天下雨、道路泥泞,父母就背孩子上学,真可谓“俯首甘为孺子牛”。小吃果品那是每日必带,往往是已经上课了,学生嘴里还鼓鼓的。年纪再长一些,戴耳环、佩项链的也大有人在。手表、手机、MP3更普遍,条件再好一点的家庭,孩子上学时就配了数码相机或数码DV。更有甚者,十四五岁的女生就开始描眉画眼、涂脂抹粉,其打扮及装束,某些年轻老师都自叹弗如。
一个家庭一个孩子,6位大人供养一个孩子,吃好些、穿好些,这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凡事总要有个界限,总要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待问题。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他们一味地追求吃喝打扮,享受玩乐,势必会放松对学习的要求;如果他们处处优越,事事如意,那他们又会缺失一种紧迫感,丢掉一种责任感。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初期只知道对孩子生活的溺爱,根本没有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等到孩子进入中考、高考之时,等到孩子的成绩亮起了红灯之时,他们才着急了,才来了脾气。可是,一切都木已成舟,这时再想教育孩子,再想强化学习,已经来不及了,孩子什么也听不进去了,孩子的好吃懒做、喜新厌旧,孩子的贵族习气早已形成,这时再想逆转,简直比登天还难。家长的说教,他们听不进去;家长的强硬,只能使他们更加逆反。
儿女之情,人皆有之。问题是,这种情、这种爱,应该以何种方式表达,应该体现在哪里。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的起点,这一步的基础打不好,以后想亡羊补牢,不仅代价高,而且收效甚微。上海曾对10000个独生子女做过调查,结果发现867%的家庭教育不合理。上海文化那样发达,情况尚且如此,那我们的其他地方问题就更严重了。
“中国小皇帝”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家长不能不引起重视。为了孩子的将来,为了你家庭日后的幸福,希望你们重视家庭教育、重视早期开发,切莫再去满足孩子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切莫再去做那种超标准的“孺子牛”。
凡是溺爱孩子的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和形式上都失去了准则,孩子确实得到了一时或一个阶段的满足,但从成长、成人、成才的角度看,无疑是一种阻碍,最终家长和孩子双方必定要尝受溺爱的苦果。
在“6+1模式”中,祖辈溺爱孩子的现象更严重。爷爷奶奶爱孙子是天经地义的,但爱要有个度,过分的宠爱就成了溺爱。目前城市中独生子女占99%以上,他们生活在养尊处优的家庭里,被视为“小太阳”,被老人宠爱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相当严重,这就叫“隔代亲”。当父母批评孩子时,爷爷奶奶就出来干涉,袒护孩子。
针对这种现象,父母该怎么办?
1。耐心说服老人
爷爷奶奶和父母是两代人,除了在年龄上有较大的差异外,思想方式、生活经历、个人爱好、生活习惯、社会条件以及所受到的教育等,都存在很大差距。在教育晚辈方面持有不同的意见、态度和方法是正常的,因此,父母既要看到老人溺爱孩子的“必然性”,可以先肯定老人的慈爱之心,尊重老人的劳动成果,对老人哺育之情表示由衷感激。然后,向老人陈述正确教育孩子的责任以及溺爱孩子的危害性,希望老人配合共同教育好孩子。例如,不偏袒孩子的短处,不娇惯孩子,孩子来看望时,不要给孩子零花钱或唠叨“你妈不会照顾你”之类的话。如果采用了讲道理的方法解决矛盾,老人一般会通情达理,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重担。
2。采取一些必要的教育手段
孩子任性也好,有某些不良行为也好,虽然与老人的溺爱、娇惯有关,但父母也应看到自己未尽教子责任的一面。因此,父母在向老人说理的同时,可通过一些必要的教育手段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的能力和劳动习惯。家长对孩子的合理要求要坚持下去,不妥协。但切忌没有耐心,态度粗暴,更不可打骂孩子。另外,父母如经常带孩子出外远足、野餐、游泳、滑冰等,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便可加深与孩子的感情,使孩子自觉地听从父母的意见。
溺爱孩子无异于谋杀
作者:佚名
孩子在学着适应社会,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而孩子没有走到社会中时,父母亲人就代表了社会。父母一味地溺爱孩子,满足孩子的一切欲望、要求,就等于告诉孩子他的一切欲望都是合理的,是社会都该满足的,长此以往,孩子心中有了这个满足自己的定式,再难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