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胃病防治101个小窍门
24811200000017

第17章 心理调适小窍门(1)

人的情绪往往会影响会身体的状况,常有人说被气的我肚子痛就是这个道理,大脑控制人的情绪,刺激会影响身体的其他的各个部位。生病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战胜病魔的主动权在我们自己。首先对胃病有个准确地认识,正确的判断病情,端正思想,认清方向,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不要拿宝贝的胃当出气筒,且生活、情感和社会环境的压力,每个人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发泄的时候要有选择性方式和策略。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让我们的胃太多地承受超负荷的压力。一旦承载不了,溃疡、肠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等各种疾病。注意心理的各种调适,消除忧虑,让心情舒畅,有效的改善病情。

治疗胃病思想要过硬

1.了解病情、针对治疗

首先患上胃病,应该及时地了解自己的病况和根源,有针对性地适当调适下自己的生活习惯。首先去医院诊断,在西医诊断中,需要通过仪器的检查,根据患病出现症状的部位的病症来诊断,对于急症的治疗、通常采用消炎、止疼的方法效果不错,但对于慢性患者、却收效甚微。由于患者对疾病的性质了解甚少,急病乱投医,很容易进入误区,以为胃炎、肠炎等慢性炎症,服用一些消炎镇痛之类的药物就可以解决问题,其实不然,往往发钱不治病。

2.端正思想、忌急求稳

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患者应摆脱急于求成,快速治愈的治病心理,同大夫密切配合,在辨证施治,对证用药,综合调治的基础上,按时服药,心情平稳,调整饮食,从根本上寻求病因,标本兼治,方可从根本上得以治愈慢性胃肠病。

3.认清方向、事半功倍

中医对慢性疾病的治疗,有其独到的理论见解和治疗方法。在治疗过程中,只要专家辨证清楚,用药准确,方法得当,对慢性胃肠病的治疗,可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多年来,已形成不争的事实。

胃病跟着情绪“走”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情绪低落、萎靡不振时,常常茶饭不思、食欲不振;而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心情愉快时,食欲备增,胃肠功能的变化成为我们身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

情绪变化又是怎样影响胃肠功能的呢?动物试验中惊奇的发现:当猫面临咆哮着的狗时候,胃肠道运动就停止了,胃酸分泌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这个说明情绪的变化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是非常之大。长久如此,就会给胃肠道带来很多疾病。

临床研究中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突如其来的事件、家庭或者工作单位人际关系的紧张、高强压的工作等导致的过度疲劳、焦虑和心情抑郁的人,溃疡病发生率就会明显提高。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溃疡病的病发率明显提高就是很好的例证。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发病也常常与情绪异常波动有很大的关系;此外,神经性呕吐也说明情绪变化可影响胃肠。时下很多少女追求身体苗条,盲目节食,最终导致厌食症、进食后呕吐、便秘、体重减轻,严重的甚至闭经。进一步的胃肠动力学检查发现,胃内食物向肠道输送也明显减少,甚至导致胃肠倒流。当然也有其他精神刺激同样也可导致神经性呕吐。

很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受到非科学性误导和听信医务人员的不当解释,也常常可加重或诱导胃肠疾病。如对患者所谓的癌前病变的不当解释和过分夸张的说辞,常常会引起高度精神恐慌,惶惶不可终日,奔走多方求医,这样耽误了其他医务人员的正确科学的解释,而延误了病情,导致其胃肠道疾病的症状加重。

胃病虽然可以跟随情绪“走”,但是主观的情绪可以人为的控制的,这就需要我们的精神状态时常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遇见难以解惑的事情可以求助与身边的人沟通,与周围的人沟通好,保持一种阳光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的态度,相信健康的胃就我们离我们就不远了。

心情不好会“发泄”在胃上

有关调查研究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稍高与1/3的疾病为躯体疾病,不到1/3的疾病为神经功能症,其余1/3则为心身疾病。如此大的一个比例,让大家不得不开始关注心身疾病。

1.坏心情是一种“病毒”

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体心身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正在逐渐被“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取代。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心理、生理是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体,心情长期压抑、性情抑郁或重大突发事件造成的情绪急剧刺激,都可能会身体的某些疾病,所以说,坏心情就像一种“病毒”,它也会引起很多身体疾病。

中医学中提出“暴怒伤肝、过虑伤心”,是不无道理的。医学者从一些尸检的报告中证实了这样的观点,长期的心情抑郁、情绪低落的患者,大脑结构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大量的临床经验证明,情绪长期处在一个低落的不正常的状态下,会导致肌体的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失调,往往表现为一个长期的过程,最典型的就是胃病。在大脑中,食欲饮食控制中枢和情绪控制中枢离得比较近,相互影响干扰非产强烈,所以人们心情不好的时候通常直接表现为胃口大减,食欲不振,当然也不排除极个别食欲旺盛的情况。如果长期情绪萎靡,从而伴随食欲不振,对胃是一种严重的伤害,会引发胃部疾病。另外,还发现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时,很有可能还伴随式的发生应激性胃溃疡。

与心情相关连的的疾病主要有冠心病、神经性头痛、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胃病、荨麻疹、过敏性皮炎、肿瘤、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种种疾病。所以,坏心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病毒,要很好的重视起来,同时,最主要是保持一颗阳光的心,时常参加户外运动,能够很好的改善心情。

2.知识分子要小心“文人病”

心身疾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性格脾性、教育文化、工作环境、社会支持、社会实践和身体状态都与之密切甚密,与文化程度的关系更为密切。现在很多知识分子生活、工作的压力极大,而这些人通常对自身的要求比较高,多愁善感、含蓄、且缺乏户外活动和锻炼等“文人病”大量存在。不少知识分子自身不能够很好的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实际身临其境的时候,没有宽大的心胸和足够的勇气,而造成抑郁、失眠、食欲不振,引发一些心身疾病。

另外从年龄的分布来看,心身疾病患者主要是集中在20-4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主要来自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从性别分布上看,女性患者则明显多于男性,多属于情感性的女性太过忧愁善感。这种分布情况说明了中青年患心身疾病更多一些,人到中年,赡养父母、教育子女、自身的事业发展以及临近更年期,这些都会让中年人群体处于一个心身疾病高发的危险区域。而一般来讲,女性多属于感情性,天性多愁善感、爱操心或太过敏感,这些都会让女性很容易受到身心疾病的侵害。

3.“心病”还需“心医”医

时下的高速的生活,人们往往忽视心理因素,不能找到一个很好的途径,有意无意地回避心理医生,宁愿从内科到外科的查个遍任然病情没有很大的改观。医学者认为“心病”用传统的药物治疗往往都没有很大的效果,多数情况下都是治标不知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也是很多胃病的患者反反复复的治疗都达不到一个很好的效果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乐施的精神态度,再加上良好的人际关系、丰富健康的业余生活都是心身疾病最有效的“防疫针”。心情败坏时,能与身边的朋友及时倾诉发泄一下,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健身运动,遇到非常严重难以自拔或已经严重影响到自身健康的时候,则一定找专业人士进行咨询并做及时治疗。

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大多有“心病”

功能性胃肠病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及便秘等消化系统不适,世界各国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患功能性胃肠病患者非常多见,而且有多达五分之三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常伴随担忧、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所以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时,也应兼顾心理和生理功能异常。便秘型功能性胃肠病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燥,或者大便比较比较困难,腹部肿胀疼痛、肠道痉挛。腹泻型功能性胃肠病则表现为大便稀,日平均排便达三次以上,时常觉得自己难也控制。

临床研究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心理状况多数表现为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病情较轻者应立足于及时调整心态、改掉不良生活习惯,转变下其生活方式。必要时可加用胃肠道调节药物,辅以认知疗法等心理调节治疗。

对严重患者,不仅仅需要积极调整胃肠运动和感觉功能,同时还需要进行心理认知和行为治疗以及催眠、放松、生物反馈治疗等,必要时可适当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

胃病患者主要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多数患者伴有容易疲劳、睡眠不足、健忘、过度焦虑、神经性过敏、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恍惚等精神症状。不同的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表现也会有所不同,病人通常会表现有一种或好几种消化道症状:往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人主要有上腹痛、上腹胀满、上腹不适、早饱和恶心等;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常主要是大便和性状异常的腹部不适或腹痛;而功能性便秘的表现主要为排便次数降低、排便往往很困难或排便未尽感等不同的症状。

功能性胃肠病的患者多集中在20~50岁之间,病情持续且缓慢,常常受情绪、心情、饮食等因素影响。症状持久存在或反复发作,一般累计超过12周。小提示,诊断功能性胃肠病必须首先排除消化性溃疡、胃肠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

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关键是静心调养,辅以用药,针对病况去除激发因素,同时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