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不生病的活法
24810900000021

第21章 生活中不生病的智慧和方法(6)

一般而言,夏秋之交会出现早晚温差增大的情况,在秋高气爽时,人们会感觉比较舒服。但是此时还是会出现疲乏感,这是因为人们在炎热的夏季里,由于体温升高而大量地排汗,这使得体内的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增加。很多人在夏季得不到及时的调节,使身体消耗了过量的能量,而在秋季到来之时则会处于缓解状态。虽然在秋季人体出汗减少,体内的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但是由于已经进入了调整的阶段,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的症状。在夏季潜伏的病症会出现,人们的身体会进入疲劳、困倦等状态。

从中医角度来讲,“秋主燥,燥热耗气伤阴,气虚导致四肢无力,神疲懒言,阴虚可见咽干、口干、鼻子干”。因此,虽然“处暑”时节的早晚都偏凉,但是中午气温却仍然很高,暑湿仍然较重。因暑湿易伤脾,身体自然就会感到疲乏。

事实上,秋乏是人体对自然现象的正常生理反应。“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此时自然界的阳气也由疏泄趋向于收敛,人体内的阴阳之气也随之转换。因此,人们应该对自然界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在保证睡眠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其他方面的调养,这样才能解除“秋乏”的困扰。

秋季干燥,容易耗人津液,而很多人在这个季节里常常会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皮肤干燥甚至皲裂等现象。因此,遵循中医养生的“秋冬养阴”原则,秋季日常调养应注意以下几点:

1.润肺去燥

秋天空气干燥,再加上人们已经在整个夏季耗损了大量的津液,因此秋季一定要以“养肺为先”。可在日常饮食中加入沙参、麦冬、百合、银耳、燕窝、雪蛤等常见的中药,老年人可以用这些药物煮粥或是煲汤。

2.早睡早起

秋天天高气爽,而早晨则是一日中空气最为湿润的时候。因此秋天坚持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不但利于收敛神气,也可使肺不受秋燥的损害,从而保持充沛的活力。在时间方面,可以在平时睡眠时间的基础上再增加1小时。此外,要加强锻炼,早晚可以做一些诸如跑步、打拳、做操、爬山等运动。

3.调整心情

俗话说“病可由心生”。人们在秋风扫落叶的季节中常常会触景生情。很多老年人在秋季很容易因忧愁郁闷而使得抗病能力下降,因此保持愉快的心情是秋季养生的基础。

4.秋凉宜冻

秋季早晚温差较大,所以应该及时地增减衣服,以免引起感冒。但为了提高人体的御寒能力,应该适当地进行“秋冻”训练,少穿些衣服,以保证机体从夏热顺利地与秋凉“接轨”,这样不但能够增强体质,还能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

5.注意饮食

在饮食上也要注意调理,首先要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如西红柿、辣椒、茄子、马铃薯、葡萄等,这些碱性食物能够帮助人们克服疲倦。其次,要少吃油腻的肉食,秋乏与体液偏酸有关,因此人们应该少吃肉食。

养生与睡眠

说到养生,人们会既神往,又觉得麻烦,因为养生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其实对于“懒人”来说,有一种最省事的养生方式,那就是睡觉。只要闭上眼睛进入梦乡,就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其实人的一生中,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因此只要掌握科学的睡眠方式,自然就能轻松地将养生“进行到底”。

人的睡眠方式和睡眠状态与养生关系密切,中医自古就提倡“未病先防”,重视形体和精神的调养。中医还主张“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所处,节阴阳而调刚柔”,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至于睡眠养生,中医自然也有独到的阐释。

中医上讲,“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人们拥有良好的睡眠,就能为自己补充能量、恢复精力,因此,睡眠有“养阴培元”之效,掌握睡眠养生要领,便可踏上简单易行的养生之道。

正如中医向来所宣称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一样,人们在养生的过程中不仅要维持体内循环的和谐,还要注意人体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和谐。

秋冬季节,自然界中的阳气渐趋收敛、闭藏,人们的作息习惯就要更注意“内守”,因此强调睡眠养生正当其时。“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正是顺应季节的养生之道。建议大家每晚9~11点上床休息,并保证在子时(23点~1点)进入梦乡。这是因为子时是阳气最弱、阴气最盛之时,在此时睡觉则能养阴,而且也能达到最佳的睡眠质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效果。

对于睡觉的方位,则众说纷纭。据科学研究人员指出,由于受地球磁场的影响,人在睡觉时采取头北脚南的方位较好。因为这样能够使磁力线平稳地穿过人体,使人体最大限度地免受地球磁场的干扰。但是很多古代的养生学家却指出,人们在睡觉的时候,其方位应该随着四季的更替而改变。

唐代“药王”孙思邈曾经在《千金方》中指出:“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他提出了睡觉要考虑到“应四时所旺之气而卧”,这是因为中医中所讲的五季与五方相互对应,有“春东、夏南、长夏中、秋西、冬北”之说,所以,古人讲究在睡觉的方位上顺应四季变幻。

尽管这些中医理论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受房屋朝向和家居布局的影响,在调换方位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也不必太拘泥于理论。

“六字”功驱除肝病

六字功中的六字决与脏腑的配合是:嘘肝、呵心、呼脾、哂肺、吹肾、嘻三焦(或胆)。六字诀所主病症以各自所配脏腑的病症为主,其主要应用于表现为有余、结实、壮盛而正气末衰的病症。如乙肝练嘘,脾病练呼等,对于肝病患者,若湿热盛者可配合呼字诀,肝气郁滞者可配合嘘字诀。

准备工作

乙肝患者平坐或自然站立,站立的方向在子、丑、寅、卯、辰、巳的六阳时(晚上11点~午间11点),可面向东;午、未、申、酉、戌、亥的六阴时(午前11点~夜间11点),可面向南。做叩齿动作36次,舌在口中鼓漱十余次后,用意念将津液咽下去。

呼吸方法

开始时稍微低下头,撮口念字音,同时呼吸,以吐出相应脏腑有余之气。念字音时,要做到耳不得闻声,因为闻即气粗,反损脏腑本身之气。念完呼尽后,稍仰头以鼻徐徐吸进天地之清气,以补脏腑本身之气。吸时也要做到耳不得闻声。

默念次数

心中默念如六字通念,每字念9~18次。如单独做某字诀如嘘字诀、呼字诀,则可做36次,每天做1~2遍。

意念运用

做六字功时,患者要思想安宁,排除杂念,意念贯注在默念字音及呼吸上,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配合动作

各字音的动作是:嘘字睁开双目,吸气时轻闭合;呵字两手轮流单举托天,吸气时放下;呼字撮口,吸气时口型还原;平坐,站立亦可。

注意事项

六字气诀可以单独做,也可以配合其他静功做。六个字音分别做时,称为嘘字诀、呵字诀、呼字诀等。六字气诀是一种以泻实为主的方法,想象着自己的肝火以及体内的毒素都被排泄出去。但是乙肝患者虚证比较明显的话就要慎用,阳虚自汗者完全禁用。操作过程中,如见虚汗淋漓、头晕心悸,则应立即停止,喝些热水,静养片刻。

肝病患者要注意补钙

维生素D代谢障碍

在乙肝患者体内,无论来源于食物的维生素D,还是日光照射时由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都没有活性,不具备生理功用。因为所有的维生素D都必须先进入血液,经过肝脏的代谢和转换,才能进一步代谢为具有活性的维生素D,并能有效地帮助钙的吸收。乙肝患者的肝脏受损,肝细胞部分坏死,肝脏功能不全,不能有效地将维生素D转化成为有活性的维生素D,就不能够发挥其促进钙、磷吸收的作用,长此以往,人体就会缺乏钙,容易骨质疏松。所以,乙肝患者要从食物当中摄入一些钙,以弥补自身的不足。

胆盐的合成和排出障碍

食物中的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K都溶于脂肪,它们和脂肪一起由肠道吸收,而这个过程要靠胆汁的协助。可是胆汁是在肝脏合成的。乙肝患者的肝脏受到损伤,合成和排出胆汁就会受到阻碍,导致吸收不良。这样食物中的脂肪就不能转化成脂肪酸,当然也不能和钙离子等阳离子结合成为脂肪酸盐,从而导致体内钙的缺乏。

由此可见,慢性乙肝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性是存在的。除了积极进行药物治疗外,患者在饮食上也应特别注意,多吃富含钙的食物,例如至少每天喝一杯牛奶。

“熊戏”有助于胃病的康复

人体所需的养料,主要由胃肠吸收,为了补充能量物质,胃肠也必须提高工作效率,可是胃病患者的胃肠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五禽戏中的“熊戏”就特别注意增加腹肌的力量,而腹式呼吸又使膈肌的活动幅度加大,能对胃、肠、肝等内脏器官起到良好的按摩作用,对增进这些消化器官的功能大有裨益。

“熊戏”主要表现出熊的憨厚沉稳、松静自然的神态。运势外阴内阳、外动内静、外刚内柔、以意领气、气沉丹田;外观显得笨重拖沓,其实笨中生灵气,蕴含内劲,沉稳中显得十分灵敏。“熊戏”具体动作如下:

起势

动作一:自然站立,两脚并拢,两腿自然伸直,两手自然垂于身体两侧,胸腹放松,头颈正直,下颌微收,舌抵上腭,目视前方。

动作二:左脚向左手方向打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上半身伸直,自然站立,调息数次,意守丹田。

动作三:两肘微屈,两臂在体前慢慢向上、向前托起,与胸同高。

动作四:两掌向内翻转,两肘下垂外展,两掌缓慢按下停于腹前,保持目视前方。重复动作三四两遍后,两手收回,自然垂于身体两侧。

动作要点:两臂上提下按,意在劳宫穴,整个动作要轻柔、均匀、连贯。做动作的时候要配合呼吸,两臂上提时吸气,两臂下按时呼气。

纠正方法:向左开步时两膝不能过分挺直,要微屈,也不能左右摇晃身体,应保持上半身不动。两掌上提下按时,运行的路线不可直来直去,要成弧形;两肘尖要内敛,肩膀不能上耸。

起势的时候要排除杂念,使整个身心入静,调和气息,宁心安神,吐故纳新,升清降浊,调理气机。

熊运

动作一:接上式,两掌握空拳成“熊掌”,拳眼相对,垂于下腹部,目视两拳。

动作二:以腰、腹为轴,上半身做顺时针摇晃;同时两拳随之沿右肋部、上腹部、左肋部、下腹部画圆;目随上体摇晃环视。

以上动作重复两遍。动作三:同动作一、动作二,只不过左右相反,上体做逆时针摇晃,两拳随之画圆。动作四:两拳变掌下落,自然垂于身体两侧,目视前方。

动作要点:两拳画圆时应随着腰腹部的晃动而被动牵动,要协调自然。意念内气在腹部丹田运行。整个动作要配合呼吸,身体后仰的时候要吸气,身体前俯时要呼气。

纠正方法:“熊运”过程中,肩肘要放松,两拳轻附于腰、腹,体会用腰腹的晃动来带动两手的运行。而且整个动作中,腰胯的位置要固定,身体摇晃时,在意念上要意随身动。因此,向后摇晃时,要提胸收腹,充分伸展腰腹;向前摇晃时,要含胸松腹,挤压脾、胃、肝等内脏器官。

熊运有助于活动腰部关节和肌肉,可防止腰肌劳损和软组织损伤。腰腹转动,两拳画圆,能够引导内气运行,可加强脾胃的运动功能。腰腹摇晃,可以对消化器官进行体内按摩,可防治消化不良、腹胀纳差、便秘腹泻等症。

熊晃

动作一:接上式,身体重心右移,左骻上提,牵动左脚离地,再微屈左膝,两掌握空拳成“熊掌”,目视左前方。

动作二:身体重心前移,左脚向左前方迈出,落地,全脚掌踏实,脚尖朝前,右腿伸直;身体右转,左臂内旋前靠,左拳摆至左膝前上方,拳心朝右;右拳摆至体后,拳心朝后,目视前方。

动作三:身体左转,重心后坐;右腿屈膝,左腿伸直;拧腰晃肩,带动两臂前后弧形摆动,右拳摆至左膝前上方,拳心朝右;左拳摆至体后,拳心朝后,目视前方。

动作四:身体右转,重心前移;左腿屈膝,右腿伸直;同时,左臂内旋前靠,左拳摆至右膝前上方,拳心朝左;右拳摆至体后,拳心朝后,目视前方。动作五至八:与动作一至动作四相同,唯有左右相反。

以上“熊戏”动作,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的功效。适于治疗胃下垂、胃寒痛、胃酸过多、胃肌萎缩、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