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不生病的活法
24810900000001

第1章 千方易得,一诀难求(1)

道家叩齿健齿养生诀

叩齿,亦称“叩天钟”,即上下牙齿相击打,东晋著名的道教学者、医药家葛洪曾把叩齿作为道家的修炼之法,从此叩齿流行于世。后世有很多人用此法来养生,如颜之推曾经以叩齿之法健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常以叩齿健身,年过八旬,仍齿坚完好。北宋文坛巨匠兼书画家苏轼亦以叩齿之法健身,每至半夜则披衣盘腿而坐,面向东南,叩齿36下。清朝乾隆皇帝作为中国封建王朝中寿命最长的皇帝,更是以“齿宜常叩”作为养生之诀。

对于叩齿的修炼之法,在古代诗文中也多有反映。唐朝韦渠牟在其《步虚词》之十七中有:“叩齿端金简,焚香检玉经。”宋朝梅尧臣的《题刘道士奉真亭》也写道:“降真沉水生炉烟,叩齿晓漱华池泉。”元朝柯丹邱《荆钗记·荐亡》曲中也有言:“揑诀惊三界,叩齿动百神。”前人的这些描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叩齿养生时的环境要求以及其对身体保健的重要作用。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类的寿命普遍延长了,身体也越来越强健。尽管如此,到了七八十岁的时候,人们也总会有老化的表现,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牙齿。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什么都好,就是牙齿开始松动了。牙口不好的人咀嚼食物时多有不便,不仅不利于肠胃消化、吸收,而且也无缘享用很多美食,比如一些坚果,这样就会影响营养的全面摄入。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牙齿的保健非常重要。

事实上,老人脱牙并非因为年迈或自然衰老,其主要的原因是牙病。如龋齿、牙周病等,常常会导致牙痛齿摇、牙龈出血、牙周酸软、咀嚼无力等。牙齿疾病的发作不仅让患者吃不香、睡不好,还会诱发心脏病、动脉硬化、细菌性肺炎、脑中风等一些重大疾病。尽管可以吃些止痛消炎药去除疾病,但是长此以往会对牙齿造成极大的伤害。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平时牙齿酸痛无力、松动摇晃只是小毛病,大不了换上假牙。然而,尽管假牙能够帮助咀嚼,但却很容易造成继发性牙周病以及牙龈不适,还是不利于健康。

叩齿是健牙固齿的保健操之一,也是使牙齿延长寿命的传统养生方法,据史料记载,北齐文学家颜之推曾患牙病,经常疼痛不已,这使他苦闷不堪,吃了不少方剂,但总不能根治。后来,他看了东晋医学家葛洪的养生之作《抱朴子》,其中有用叩齿之法防治牙病的记述。于是,他每天早晨起床后就叩齿,坚持一段时间之后,牙痛竟消失了。后来,他坚持叩齿,牙痛再也没有复发过。为了让这个防治牙病的良方得以流传,颜之推还特意记载了下来。

叩齿之法主要有3种,即轻叩、重叩、轻重交替叩。牙齿好的,可重叩;牙齿不好的,可轻叩或轻重交替叩。叩齿时,最好采取端坐位或卧位,闭口闭目,舌头轻抵上腭,全身放松,心静神凝,意守丹田,双手叠放于肚脐处,自然呼吸,先叩臼齿,再叩门齿,各36下,反复3次。叩毕,将口中津液鼓漱12次,分3次咽下,切记不可吐掉。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记载了叩齿法,提醒叩齿应注意三点:一是叩齿的时间,以起床后为好。二是叩齿的次数,以300下为宜。三是叩齿的效果,以天天叩为佳。这是经验之谈,可以借鉴。平时叩齿的时候,可以选择在每日早晨和晚上,以上牙对下牙空口咬撞20次,这样有利于促进牙槽骨及牙骨质新生。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叩齿可以产生一种生理上的良性刺激,并促进牙床、牙龈的血液循环,改善牙龈组织的不良症状,使牙齿变得坚固而有光泽,并能改善老年人牙齿松动和脱落的症状。同时,对牙病患者也是一种很好的辅助疗法。

另外,专家还发现,叩齿还有调节脑部血流量的作用,使脑血流量增加14%左右,因此,叩齿不仅有利于健齿,还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津液常咽不生病

唾液,俗称口水,在中医上称为“津液”、“甘露”、“玉泉”、“天河水”等。唾液是十分宝贵的液体营养物质,对养生保健益处颇多。据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口水除含有水分以外,还含有人体健康必需的淀粉酶、溶菌酶、黏蛋白、球蛋白、乳酸铁、磷酸钙、氨基酸,以及钾、钙、氯等多种成分,这些成分对人的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唾液不仅能稀释和溶解食物,帮助胃消化吸收,还能杀灭进入口腔内的细菌,为人体健康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中医学者们向来就对唾液的养生作用非常重视,认为唾液充盈的人必定体质强,他们常常根据唾液的盛衰状况来判断健康的状况。由此可见唾液之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

唾液是一种无色且稀薄的液体,虽然在古代被称为“金津玉液”,但是很多现代人都认为它不干净。尽管人们对于唾液有不洁不雅之感,但却不可否认唾液对于人体机能的健康运转具有多种促进作用。

首先,唾液具有清洁洗刷功能。由于唾液常在口腔流动,能把食物残渣冲洗掉,起到清洗作用,可以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从而减少口腔内的污物和致病因子,利于防病。根据临床观察,但凡唾液分泌量大的人,其患龋齿的几率较低,而很多有龋齿的人则常伴有唾液分泌过少。

其次,唾液具有止血治伤的功能。唾液可以促进血液凝固,当口腔出血时,唾液能够帮助止血。另外,唾液中还有一种神经生长素,它能够显著地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有治伤的作用。

再次,唾液具有抗菌的功能。医学家发现,口腔里存在着大量细菌,而伤口却往往不会发生细菌感染的问题。这是因为唾液不仅含有溶菌酶等物质,还含有其他抗菌因子,如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能阻抑空气或水中多种细菌的生长,它还能杀灭细菌,对于口腔、咽喉和牙龈发炎具有很好的防护作用。

此外,唾液还具有助消化和润滑的作用,其中的淀粉酶有助于人体对淀粉的吸收,而且有了唾液的帮助,人们可以更加容易地吞咽食物。更让人称奇的是,唾液还有抗衰老的作用,这是因为它含有一种“唾液腮腺激素”,不仅能使人保持年轻,还能使人聪明、齿坚、肌强。如果唾液丰富,即使人到老年也能红光满面,不减青春活力。

由此可见,“口水”是宝贵的,不能随意浪费,平时人们还应该有意识地促进口水的分泌,从而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咽唾液应该得法,这样才能达到健身强体的效果。每天清晨醒来后起身端坐,也可以卧着或站着,先凝神息虑片刻,轻轻吐气3口,再闭口咬牙,口内如含食物,用两腮和舌做漱口动作,漱三十余次,漱口时口内将生唾液,待唾液满口时,用意念分三次送入丹田。初练时可能唾液不多,久练后便会自增。每天早晚各练一次,有助于补充精力、强壮体格。经常吞咽唾液至丹田,不仅有助于唾液的分泌,还能助消化、除心火,而且具有抗癌的效果。

谨记饭后“八不急”

民间有俗语: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事实上,这是不科学的。在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错误的习惯与观念,它们往往使人疾病缠身。对于饭后的养生保健,应该注意“八不急”,这是经典的保健常识。

1.不急于吸烟

吃饭之后,消化道的血液循环量就会增多,这时烟中的有害成分会被大量吸收,从而损害肝、脑及心脏血管。从医学的角度来看,饭后吸烟的害处显而易见。当人进食后,消化系统就会立刻运动起来,进行消化和吸收等生理活动,肠胃蠕动频繁,使得血液循环加快。如果此时吸烟,肺部吸收烟雾的力度就会大大加强,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大量进入人体,并对呼吸道、消化道产生很大的刺激作用。医学研究表明,饭后吸烟的危害比平时要大10倍。所以,如果你有吸烟的习惯,最好不要选择饭后吸烟。假如能够戒烟的话,那就更好了。

2.不急于饮茶

饭后不宜饮茶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饭后立即饮茶,茶水会冲淡胃液,从而影响胃内食物的正常消化。其次,茶水中含有的大量鞣酸,可与铁、锌等结合成难以溶解的物质,致使食物中的铁、锌白白丢失。第三,茶水中含有的单宁酸会使胃内的物质凝固,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吸收,增加胃的负担。因此,在饭后1小时内最好不要饮茶。

3.不急于洗澡

俗话说:饱不剃头,饿不洗澡。于是有人就把饭后作为洗澡的最佳时间,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刚吃完饭时,大量血液就会集中于胃部,以促进胃部的消化和吸收,而如果此时洗澡,则会使周身的皮肤和肌肉血管扩张,使供给消化器官的血液减少,这样就不利于肠胃的消化与吸收。因此,饭后不宜马上洗澡,而应该先休息1~2小时。

4.不急于上床

俗话说:“饭后躺一躺,不长半斤长四两”。这句俗语说得非常有道理。饭后立即上床睡觉容易发胖,除此之外,饭后立即上床还容易引起中风。这是因为饭后人体胃、肠的血流量会增加,而大脑的供血量就会减少,血压因此下降。假如在这时睡觉,会造成脑供血不足,增加中风发生的几率。很多人都有“饭困”的现象,吃完饭后就感觉困,于是想乘此机会睡个好觉,而事实上,饭后立即上床睡觉,脑部会因为缺少血液而睡不好。另外,饭后立即上床睡觉也会使肠胃蠕动减慢,继而引发肠胃病,而且也会使钙积聚,很容易形成结石。因此,饭后不要立即上床,而应该至少休息20分钟再上床睡觉,午睡也应该如此。

5.不急于散步

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散步成了很多人在饭后做的一项运动,而且一直以来被人们当成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饭后,人的胃处于充盈状态,即使是轻微的运动也会使胃受到震动,从而增加胃的负担,影响消化功能。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心肌功能减退、血管硬化以及血压反射调节功能障碍等一系列问题使得餐后多出现血压下降等现象,如果急于出去散步,就会造成脑供血不足,很容易引发中风。因此,饭后应该休息30分钟,等食物适当消化之后再活动。

6.不急于开车

事实证明,饭后立即开车容易发生车祸。这是因为胃肠消化食物需要大量血液,从而使大脑暂时性缺血,很容易导致操作失误。而且,开车会造成轻度脱水,对于消化系统的运作也是非常不利的。因此,饭后应该休息半小时左右再开车。

7.不急于吃水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随之增强,许多人认为饭后吃点水果是既科学又健康的生活习惯,其实这是错误的。这是因为食物进入胃之后,必须经过1~2小时的消化过程才能缓慢排出。而如果此时吃水果,它就会被阻滞在胃内,致使其不能正常消化。如果水果在胃内停留的时间过长,就很容易引起腹胀、腹泻或便秘等症状。这种生活习惯如果长期保持,将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饭后1~2小时再吃水果较为适宜。

8.不急于松裤带

刚吃完饭,胃部饱胀,如果此时松裤带,就会使腹腔内压下降,而胃部的负荷量就要增加,这样很容易引起胃下垂或出现上腹不适等消化系统疾病。因此,饭中、饭后都不要急于松裤带,最重要的是要控制饮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分饥和寒,容易保平安

古人的养生经验和方法有不少都可以为现代人所用,比如“三分饥和寒,容易保平安”。节制饮食以及调节体温,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还能抵抗衰老、延长寿命。

梁代医学家陶弘景认为,节制饮食可以长寿,而饱食会损害健康,他在《养性延年录》中指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而国内外病理学研究也表明:经常饮食过饱,会使消化系统长期负荷过度,导致内脏器官过早衰老和免疫功能下降,并且还会引起体内脂肪堆积,引发“富贵病”和“文明病”。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长期饱食会导致大脑早衰。由于吃得过饱,胃肠道内循环的血流量就会增加,造成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使脑细胞的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影响,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很容易因此诱发胆结石、胆囊炎、糖尿病等。

有关学者研究发现,饱食会诱发人脑内的纤维芽细胞生长,而这种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被证实是诱发脑动脉硬化的元凶。由此,学者还发现一个事实:约20%的老年痴呆患者在他们青壮年时期皆是经常饱食的“美食家”。可见,长期饱食对于身体健康非常不利。

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就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只吃七分饱,通过调节食量来推迟大脑的衰老。人过中年以后可以保持“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饿了就吃点,每次不多吃,让胃肠总保持不饥不饱的状态。美国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表明,轻微饥饿有助于防治一些常见病,从而可延长寿命。因为细胞死亡是衰老的重要因素,而轻微饥饿会激发人体的潜能,这与中医“三分饥和寒”的饮食养生经验不谋而合。著名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曾说:“一日多餐,餐餐不饱,饿了就吃,吃得很少。”佛家也有言:“吃得多是吃得少,吃得少是吃得多。”意思是平时每顿饭少吃就会长寿,就可以多吃十几年的饭或者几十年的饭,而每顿饭都多吃就会伤身短寿,当然也就吃不多了。

在节制饮食时,应该针对时间进行具体分析。白天能量消耗大,可以适当多吃一些,保持八分饱。而晚间休息前就应当少吃,六七分饱就可以了。很多人晚上吃得多,热能消耗不了,就储存在体内形成脂肪,还会诱发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正如民间的谚语:“晚上少吃一口,睡觉舒服一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