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初诊时血脂水平如正常,应每半年检查1次。如异常,应先控制糖尿病,达到良好控制后再复查血脂,如仍为异常,应根据血脂异常的情况,选用降血脂药,并在15~30天后复查1次,直到血脂水平恢复正常为止。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监测肝功能
肝脏是胰岛素作用和胰岛素分解代谢的主要部位,所以肝脏功能与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关系密切。另外,糖尿病也极易造成脂肪代谢紊乱和脂肪肝,影响肝脏功能,甚至导致肝硬化。同时,因为所有的药物都需要通过肝脏进行解毒,故肝脏功能状况的好坏也是决定糖尿病治疗手段的重要依据。如糖尿病患者肝脏功能不好,有些药物如降糖灵,就不宜选用,否则可能会加重肝脏负担,使肝功能进一步受损,甚至引起致命的乳酸性酸中毒。所以,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要定期监测肝功能。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平均每半年到1年监测1次,检查内容应包括谷丙转氨酶(SGPT)、谷草转氨酶(SGOT)、胆红素和清蛋白/球蛋白比例(A/G)、乙肝表面抗原(HBSAG)等等。同时还应了解有无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排除****性糖尿病,决定是否可以使用口服降糖药。如果在开始时肝功能就不正常,或者本来血糖控制就很不满意,那么就要增加肝功能测定的次数。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监测肾功能
肾脏是体内糖类及胰岛素代谢的重要场所,在糖及胰岛素代谢中的地位仅次于肝脏。肾功能的好坏可不同程度地反映糖尿病控制的好坏,尤其是糖尿病病程较长者。肾脏功能的好坏也是决定糖尿病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从某种程度来讲,只要糖尿病发生,就意味着肾脏的功能开始受到损害,可以说在目前的医学条件下,我们虽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然而却无法阻止糖尿病肾病的发生。肾脏功能明显降低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代谢速度减慢,发挥作用的时间延长,因此,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机会大大增加。另外,由于各种药物代谢的排出速度都降低,这些药物就容易在体内积存起来,进一步增加肾脏的负担,并使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大,因为降糖药物积累引起低血糖的几率也会增大。所以,糖尿病患者宜经常监测肾功能。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监测眼睛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内心活动可通过眼睛表现出来。”同样,糖尿病控制的好坏也可通过眼睛检查出来。眼睛的每一部分都会受到糖尿病的有害影响,因此,眼睛检查可用作发现糖尿病或其并发症的早期线索之一。眼科医生可以通过检查糖尿病患者的眼睛发现病情控制的好坏。例如,如果血糖水平高,便可发现结膜的血管异常,眼球外膜和角膜即晶状体的覆盖膜发生皱纹样改变,虹膜的色素沉着区可能会出现小孔眼,糖原会堆积在虹膜中。眼肌内的小血管内膜可发生变化。糖尿病病情较轻时就可引起视力的下降,较重时甚至可引起失明,视力丧失。所以,糖尿病患者忌忽视对眼睛的保护。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监测尿酮体
酮体是脂肪代谢的产物,它包括****乙酸、β—羟丁酸和****,三者均为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代谢产物。正常血中酮体量为2毫摩尔/升,其中β—羟丁酸占60%~75%(<;0.15毫摩尔/升),次为****乙酸(<;0.07毫摩尔/升),****不到10%。正常人每日尿中酮体量在20毫克左右,一般不超过100毫克,定性检查为阴性。
当人的身体不能利用或缺乏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时,就会动用体内脂肪,将其分解产生能量,而此时就会出现称为酮体的酸性有毒物质,如果酮体在体内积聚太多将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昏迷。因此,糖尿病患者尤其是Ⅰ型糖尿病患者应经常监测尿酮体,以便防止体内过多的酮体积聚。
糖尿病患者怎样正确使用尿糖试纸
目前国内有多种尿糖试纸条供糖尿病患者使用,其测定方法大同小异,一般为:
(1)将试纸条涂有葡萄糖氧化酶试剂的一端,插到盛有新鲜尿液的容器内浸润。
(2)立即取出。
(3)稍等一定时间(各厂家产品不同,观察时间也不同,大部分约需1分钟)。
(4)再将此时试纸颜色的变化与附带的或印的瓶签上的标准比色板比色,而判定尿糖大概的含量。
(5)结果以“+”表示。
糖尿病患者怎样留取尿标本
糖尿病患者经常要检查尿糖,所以正确留取尿标本将很关键。糖尿病患者应学会正确留取尿标本的方法。
(1)尿的量和成分受饮食及生理状态的影响,不能在喝糖茶、进食高蛋白饮食、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后留尿标本。
(2)通常以当日清晨第1次小便为好,因为夜间饮水少,小便比较浓,容易查到各种病理成分,并且尿量和成分稳定,可以比较前后每次结果。但患者到门诊送验清晨第1次小便有一定困难,尿液易变质,还是在医院随时送检新鲜小便为宜。小便标本从留取到送检的时间,冬天勿超过半小时,夏天勿超过5分钟。
(3)尿是人体代谢的产物,排出体外后易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分解。因此,留取标本必须放在干净容器内,容器可以到化验室领取。如自己找空瓶,一定要洗刷干净。
(4)尿液标本的留取,应视检查标本目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空腹尿糖定性试验,宜留清晨吃早餐前第1次尿;如化验尿糖、蛋白质、尿胆原等,最好是采用早餐后2小时排出的尿液,如须留置24小时尿,需加入适当防腐剂或冷藏保存。
(5)采集小便时,要弃去开始排出的一段尿,然后留取20毫升。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记录每日尿量
一般地说,血糖越高,排出尿量越多,排出糖量也就越多。我们不但要记录每段及每次的尿糖,而且要记录尿量。在星期日或假日,患者不但有条件记录每次尿糖,还可以记录每段的尿糖和尿量。在工作日,则记录小便次数(4段尿次),以及粗略地了解排出的尿量。早饭前的胰岛素用量是根据第1段尿量及尿糖和午饭前(或午间注射胰岛素前)的尿糖来调节的,以此类推。若患者来看病时,尿量及尿糖都很多,则应用胰岛素治疗后,先见尿量减少,尔后才见尿糖加号的减少。因为尿糖为++++时,尿糖含量可能为2%,但也可能是远远大于2%,若尿量显著减少,而加号不减,不要急于增加胰岛素,至少不要大量增加胰岛素。但在有严重脱水引起肾功能减退时,情况又有所不同,由于肾血流量减少,排糖困难,血糖很高时而尿糖加号可以不多(如++),在病情好转,血糖下降时,尿糖加号反而增多。
女性糖尿病患者留尿标本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般妇女在月经期,最好暂时不做小便化验。另外,妇女留取尿液标本时要防止白带混入尿内,影响化验结果。白带较多的妇女需要留取小便化验时,应在排尿前清洗外阴部,并且收集中段尿,必要时,可用消毒棉花塞住****口再排尿。
女性糖尿病患者怎样正确留取24小时尿标本
先准备好一个清洁带盖的大容器,在早晨起床后某一时刻,如早上6点排尿一次,但这次尿务必要弃掉,也就是说不能留入容器中,从这一时刻后的24小时排出的所有尿均要留在容器中,直到次日的同一时刻,如次日早上6点再最后排一次尿,但这一次的尿却务必要留入容器中,然后把容器的尿混均匀,用量标量出尿的总量并记录下来,再从中取一小部分尿样装入一个洁净干燥的小瓶子内送检。值得提醒的是要按要求决定是否放入防腐剂。
糖尿病患者怎样正确监测尿酮体
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尿酮体可用试纸法:
(1)将尿酮测定试纸条插入尿标体中。
(2)按说明书的要求等待数秒钟。
(3)将试纸条与配备的标准板(多数在盛装试纸的瓶签上)比较。
(4)记录测试结果。
如果尿酮体在“++”或40毫克/分升(2.2毫摩尔/升)以上,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尿酮体至少应常规检查1次,当出现下述情况时必须及时检测尿酮体:
(1)血糖明显升高者,一般大于240毫克/分升(13.3毫摩尔/升)。
(2)因各种原因停止治疗时。
(3)伤风感冒或身体不适。
(4)患各种感染性疾病。
(5)应激,如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创伤等。
(6)麻醉或手术前后等。
(7)呕吐、腹泻、厌食或胃部不适。
(8)精神创伤。
(9)反复发生低血糖(易引起饥饿性酮症)。
(10)妊娠。
什么情况下糖尿病患者易出现低血糖
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常因各种原因而出现低血糖反应,因而有人认为糖尿病治疗中的低血糖反应是无法避免的。其实低血糖反应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低血糖,其危害性何在。低血糖是一种病理现象,而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它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血糖下降至正常值以下,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因葡萄糖供应不足而导致功能异常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血糖是机体组织细胞能量代谢的主要来源之一,在生理条件下,约60%的机体能量来源于葡萄糖的分解,而其中约60%被中枢神经系统所利用。因脑组织不同于其他细胞,其能量代谢几乎全部需要由葡萄糖的分解来完成,而脑细胞贮存葡萄糖的能力极其有限,一般每克脑组织仅存约0.5毫克葡萄糖。按正常代谢需要量,该数量的葡萄糖仅能维持正常中枢活动5~10分钟。因此,正常脑细胞活动需以正常的血糖供应为基础,长期持续低血糖将导致脑组织的不可逆性损害。治疗中的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如下:
(1)胰岛素治疗期间容易出现的低血糖反应。
①胰岛素剂量过大或病情好转后未及时减少胰岛素剂量;注射混合胰岛素时,长、短效胰岛素剂量的比例不当,长效胰岛素比例过大,易出现夜间低血糖。
②注射胰岛素的部位不当,使吸收的胰岛素时多时少,出现低血糖。
③注射胰岛素后没有按时进餐,或因食欲不好未吃够正常的饮食量。
④临时性体力活动过大,没有事先减少胰岛素剂量或增加饮食量。
⑤部分Ⅰ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不稳定,治疗中易出现低血糖。
(2)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物不当也可引起低血糖。尤其是某些半衰期长、消除缓慢的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肝肾功能减退,致使优降糖排泄缓慢,血中药物浓度持续时间长,更易发生低血糖反应。产生低血糖的机制是通过过多地刺激胰岛素释放和抑制肝糖原的输出造成的。除老年患者外,营养不良、肝肾功能不全或同时服用水杨酸、磺胺药、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等均可增强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而引起低血糖。
(3)相对性低血糖。是指治疗糖尿病时,患者血糖较高,经用胰岛素后在短时间内血糖下降较快或下降幅度过大,而出现的心慌、出汗、手抖、饥饿等低血糖症状。此种情况发生时,实际监测的血糖仍可在正常范围或稍高于正常。
总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容易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损害,尤其是老年人或严重而持久的低血糖,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患者除表现为肾上腺素能样作用(如心悸、手抖、饥饿等)外,还表现为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包括头痛、视物模糊、精神病样发作、痴呆、癫痫发作、局部性神经病变症状,甚至发生昏迷,乃至死亡。因此,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应了解低血糖的起因及临床表现,做到定期复查血糖、尿糖,自我检测尿糖,有条件者还可用微量快速血糖仪自我监测血糖。
针对上述引起低血糖的原因,为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可采取下列措施:
(1)采用少食多餐的进餐方法,选择含低糖及高蛋白食物能有效地减少低血糖反应。
(2)根据血糖水平,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使用混合胰岛素时,注意短效与长效胰岛素的恰当比例。
(3)经常变换胰岛素皮下注射部位,选择吸收良好、无硬结的部位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