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水域精灵的奥秘
2460700000014

第14章 有脊椎水域动物家族(3)

在繁殖地的海滩上,高亢的咆哮声和低沉的咕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其实,有耳海豹们发出的不同的声音代表着不同的意思。成年雄性南美海狮至少会发出4种声音:短促尖利的叫喊声、高亢的咆哮声是在建立领地的过程中或在战斗中发出的,表示攻击或者撤退;低吼声是在遇见雌性时发出的;呼呼声是在竞争性的相遇后发出的。雌性也会发出叫声,例如刚分娩或是幼崽离自己比较远时就会发出喊声。幼崽回应母亲或是饥饿或是寻找母亲的时候,也会发出某种声音。有些种类的声音特别复杂,每只发出的都不相同,例如每只海狮的嗓音就各有特色。

不管是有耳海豹还是真海豹,每年的活动时间安排都是固定的,南极海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南极地区的5~10月份(冬季),成年南极海狗在海洋里活动,人们几乎不了解这段时间它们的具体生活是怎样的。从10月下旬开始,处于生殖期的雄海狗会逐渐上岸建立它们的领地,这个时候,雄海狗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冲突,因为海滩上的空间很充足,不必争抢。但是之后不久,海滩开始变得越来越拥挤,领地冲突随之就会增多。约2~3个星期后,第1批雌性海狗怀着上一年交配时形成的胎儿逐渐登陆海滩,汇集于此地。在12月份头一个星期结束之前,会有50%的幼崽降生,在接下来的3个星期里,累计有90%的幼崽降生。雌海狗一般在分娩的前2天才登陆,分娩后的前6天里,雌海狗会与自己的幼崽待在一起,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幼崽喂奶一次。分娩8天后,雌海狗又会进入发情期,这个时候,雄海狗是最忙碌的,因为它们既要为保护自己的领地而与邻居战斗,又要努力争取更多的雌海狗进入自己的领地。尽管雄海狗不会主动把雌海狗弄到自己的领地,但是会尽最大的努力防止已经进入自己领地的雌海狗离开。当进入一只雄海狗领地的多只雌海狗同时到达发情期的时候,由于这只雄海狗无法应付,这群雌海狗就会变得“坐卧不安”,想办法离开去寻找其他雄海狗。这个时候,该领地的雄海狗就会与雌海狗发生矛盾,雄海狗会在雌海狗逃跑的中途拦截它们。平静下来之后它们会开始交配,交配后不久,雌海狗便离开海滩,去海中觅食。

南极海狗的哺乳期大约为117天,在此期间,雌海狗来来回回往返于海洋与海滩之间,在海中吃饱后,上岸给幼崽喂奶。平均起来,雌海狗大约总共上岸喂奶17次,在这117天内,海中觅食的总时间是上岸喂奶总时间的两倍。当雌海狗们离开海滩去海中觅食的时候,那些暂时无“人”照料的幼崽会在繁殖海滩上找个地方集中在一起。当雌海狗从海中觅食返回后,就会用各自独特的叫声呼唤幼崽,它自己的幼崽听见后也用叫声作为回应。每只雌海狗都能在一堆幼崽中认出自己的幼崽,它会去嗅自己的幼崽,以进行最后的确认。一旦确定这就是自己的幼崽,雌海狗就把它单独带到一个安全的地方(通常是海滩岩石顶部一处杂草丛生的地方),然后给它哺乳。

有意思的是,南极海狗的幼崽总是在海里断奶,因为这样雌海狗就省去了最后一次登陆的麻烦。幼崽是成群地由雌海狗带到海里去的,因此幼崽的断奶时间几乎是同时的。这样,出生比较晚的幼崽,其哺乳期就较短,断奶时的体重也比出生较早的幼崽小。也许雌海狗们把它们的幼崽同时带到海里是一种反猎杀的手段,因为一些海豹常常捕食海狗的幼崽,当成群的海狗幼崽在一起时,每只都能减小被捕食的几率。

这种比较突然地结束哺乳期的行为不仅仅发生在南极海狗身上,北海狗也有这种倾向,它们冬天时常常会突然地、彻底地离开繁殖地而迁走。其他大多数种类的有耳海豹会继续给它们的幼崽喂奶,直到下一胎幼崽出生。也就是说,大约在1年内,雌性有耳海豹会往返于海洋和海滩之间,忙碌于觅食和喂奶。实际上,有些种类会把它们的幼崽喂养到1岁以上甚至2岁,例如斯氏海狮的北方种群会把它们的幼崽喂养到2岁,加岛海狗则把幼崽喂养到2~3岁,这表明那些1岁或2岁的年长幼崽会和它们的“弟弟或妹妹”待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哥哥或姐姐”是1岁的话,那些刚出生的“弟弟或妹妹”几乎全部在出生后头一个月里死去;如果“哥哥或姐姐”是2岁的话,那些刚出生的“弟弟或妹妹”的死亡率会降到50%。这说明头一胎和第2胎的“兄弟姐妹”之间存在严重的竞争。

澳洲海狮从交配到分娩有18个月长,科学家根据对96只游弋在澳大利亚南部海域的澳洲海狮的研究,发现它们的受精卵在子宫里会停止发育3.5~5个月。之后,由于某种荷尔蒙的刺激,胚泡会被激活并着床,然后再怀孕14个月,最后才分娩。这是有记录的所有鳍足目动物中胚泡着床后继续发育时间最长的。

根据线粒体DNA分析,栖息在加利福尼亚湾里的加州海狮不常常与太平洋沿岸的加州海狮种群交配,这说明那些雌性加州海狮记得自己的出生地,每到交配季节都会返回到出生的海滩上交配。

鲸中的“海豚”——鼠海豚

中文名:鼠海豚

英文名;Harborporpoise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欧洲、非洲和北美洲东岸、以及在黑海和太平洋亚洲和美洲的海岸附近

在北美洲和欧洲北部,许多人见到的第一种鲸类就是鼠海豚,而鼠海豚当中最典型的就是港湾鼠海豚了。港湾鼠海豚第一眼看上去小小的,身形模糊,总是躲在港口或者海滩这样的有利地形内,一副随时准备逃跑的样子。

真正的鼠海豚是由鼠海豚科的动物组成的,鼠海豚科属于齿鲸亚目,是齿鲸的10个科之一。鼠海豚科又分为6个种,它们都有统一的外形和比较小的体型。鼠海豚和海豚科的真海豚关系很近,但是鼠海豚和海豚有不同的祖先,也就是说,它们在种系发生学上是不同的。鼠海豚科和海豚科是由约10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但是从那时开始两个科就在生物学的许多方面朝向不同方向进化了。从其行为和解剖学上来说,鼠海豚和海豚之间的差别就像猫和狗的差别一样。

从解剖学上看,真正的鼠海豚体型十分统一。与其他鲸类相比,它们都非常小,鼠海豚科里面没有体长超过2.5米的。它们这种小的体型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寒冷而高度导热的环境中保持体温。栖息在世界上较冷地区的港湾鼠海豚和道尔鼠海豚,依靠圆鼓鼓的身体和细小的四肢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这样可以把体表面积减到最小,而高度隔热的鲸脂则会减少热量的损失。

如同其他齿鲸一样,鼠海豚通过一个单孔喷气孔呼吸,其喷气孔位于头骨中央稍微靠左的位置。它们的前额有标志性的额隆,里面富含油脂,位于头盖骨(半球形的前额)前部的上面,可以在回声定位的时候聚集声波。它们的尾巴横向地缩向脊骨,最极端的是道尔鼠海豚,它们的尾巴被一个明显的凹口分成了两叶。

鼠海豚有很多与海豚不同的地方。它们都没有吻突(或者叫喙),而这是大部分海豚都有的特征。除了江豚以外所有鼠海豚的背鳍都很小,呈三角形。除了道尔鼠海豚以外的所有鼠海豚的背鳍(或者江豚的背脊)上都有数排奇怪的隆起,位于背鳍的主边缘。鼠海豚的牙齿十分扁平,呈竹片状或铲状,不像海豚的牙齿那样为圆锥形。海豚和鼠海豚的牙齿都是用来咬住猎物的,而不是撕咬或者咀嚼,但是我们还不清楚为什么这两个科的动物会进化出不同形态的牙齿。鼠海豚头骨的前颌骨上有突出的“瘤”。成年鼠海豚的头上有很多特征显然属于幼年鼠海豚的特征,如短的喙,大而圆的脑壳,以及头盖骨缝的推迟融合。

现代的6种鼠海豚出现在几百万年前,但就在那段相对比较短的时期内,它们为了利用各种不同的环境而产生了相应的进化。江豚分布于印度洋一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海滨,在河口以及主要河系的中心地带也有发现,包括中国的长江。港湾鼠海豚、棘鳍鼠海豚和加湾鼠海豚主要是沿海种类,后者的地理分布是所有鲸类中最狭小的,只生活在加利福尼亚湾的北部。道尔鼠海豚和黑眶鼠海豚是远洋种类,分别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和极地地区的南大洋。

由于海洋的温度会周期性地变化,因此许多鲸类的地理分布都会受到严重影响。这导致了血缘很近的鼠海豚被热带海域分隔在了南北回归线两边,所以那些关系很近的种类会同时存在于北半球和南半球。这是一种反赤道分布,虽然这些物种现在被分隔在两个半球的温暖海域,但是它们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其中一部分的祖先是在寒冷时期穿过赤道的。比如说加湾鼠海豚,它同南美洲海域的棘鳍鼠海豚血缘更近,而不是和加利福尼亚附近沿海海域的港湾鼠海豚。有可能鼠海豚在更新世的冰河时期首先迁移到了加利福尼亚湾,然后棘鳍鼠海豚的祖先才穿过了赤道,再等到水温又回暖之后,它们就又分开了。同样地,黑海的港湾鼠海豚可能就是在回暖时期被分隔的,它们的祖先是在之前的寒冷时期从大西洋穿过地中海来到黑海的。现在的地中海是没有鼠海豚的。

所有鼠海豚的主食都是群游性小鱼。港湾鼠海豚和棘鳍鼠海豚一般吃富含油脂的鲱鱼、凤尾鱼和小海鱼,除了这些油腻的食物,它们还吃海底的小型猎物,如小鳕鱼以及类似的鱼类。港湾鼠海豚可以潜入到水下200米的地方寻找猎物。幼港湾鼠海豚通过猎捕磷虾来学习觅食技巧,而磷虾是母鼠海豚所捕食的鱼类的食物。江豚也常吃甲壳类动物和乌贼。道尔鼠海豚主要吃小鱼和乌贼,这些猎物会组成“深散射层”,即许多小动物聚集在一起,会随着一天当中光线的变化而在水中上下游动。道尔鼠海豚一般集中在晚上捕猎,因为这个时候猎物会垂直地移向水面。现在还没有证据发现鼠海豚像海豚那样合作觅食,当猎物的密度低时,鼠海豚会分开觅食,但是它们也能够在发现大量集中的猎物之后迅速地集合。

关于发声的研究只在港湾鼠海豚当中做过。港湾鼠海豚主要发出两种频率的喀嚓声:一种接近2千赫,另一种在130千赫左右。关于它们怎么使用回声定位捕猎我们还不是很了解,不过捕猎过程似乎包括消极地收听(听鱼发出的声音)和积极地观察。鼠海豚不会咀嚼猎物,而是将猎物直接整个吞下去。

一般来说,鼠海豚都很“害羞”,它们并不引人注意,偶尔会单独或小群出现。大部分鼠海豚都很难发现,更不用说追踪了,除非是在最平静的时候才能看见它们,因此许多海滨居民并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唯一一种容易被移动的船只吸引的种类是道尔鼠海豚,它们游速很快,而且天性活泼好动,能够激起“公鸡尾巴”一般的浪花,在数百米以外都能看见。港湾鼠海豚和江豚在水面的行为更加隐秘,不过前者可以做出部分离开水面的垂直跳跃,但这仅限于它们在汹涌的海水中追捕猎物的时候。在天气平静的时候,港湾鼠海豚偶尔会躺在镜面般的水面上一动不动。加湾鼠海豚尤其“害羞”,几乎没有研究者在野外看见过它们。

会使用“工具”的海兽——海獭

中文名:海獭

英文名;Enhydralutris

别称:海虎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的寒冷海域

海獭属于食肉目,鼬科动物。它的体型很小,是海兽中个子最小的了。雄性海獭身体只有1.47米左右,体重约为45千克;雌性海獭的体长约为1.39米左右,重33千克。海獭的脑袋很小,耳壳也不大,吻端裸出,上唇长着胡须,躯体又肥又圆,形状和鼬有些相像。海獭的前肢裸出并且很小,不作游泳用,后肢长,形状扁而宽,趾间有蹼,像鳍,主要用于游泳。海獭的四肢的趾粗而短,爪短并弯曲,尾巴长而扁平,约占体长的1/4。

因为海水的温度总是低于海兽的体温的,而海水的传热比空气中传热要快4倍,所以,生长在海水里的哺乳动物,必须有一种防寒、保暖的机制。有些海兽靠着厚的皮下脂肪保暖,可是海赖的皮下脂肪仅占它体重的1.8%,与鲸鱼和海豹的脂肪层占到37.6%相比,显得微不足道,起不到什么绝缘、保温的作用。不过,海獭却有自己的保暖方法,它的身上有一层天衣无缝、厚厚的皮毛,同时全身皮毛上涂了一层脂肪,可以达到滴水不沾的程度。海獭全身披有刚毛和绒毛;绒毛致密而柔软,刚毛则起着保护绒毛的作用。

海獭一般在阿拉斯加、堪察加、千岛群岛沿海1海里范围内生活,仅在休息和生育时到陆上岩礁处活动,较多的时间还是在海水中生活。海獭晚间会在海面休息,特别喜爱睡在海藻群中,睡前以海藻缠身,前肢抓住海藻,以免被海浪冲走。休息时,海獭相互靠得很近。

海獭的游泳速度并不快,每小时不超过5~7海里。不过,海獭的潜水能力很强,它可深入100米海底潜水,并可在水中可坚持20~30分钟。海獭虽在水中活动自如,但一到陆地却行动蹒跚的像个“醉汉”。

海獭十分喜爱“梳妆打扮”,它在饱食之余,要花上很多时间用爪子仔仔细细的把自己的皮毛从头到尾梳理一遍。海獭的这种“打扮”行为,并非仅仅为了漂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毛皮蓬乱污脏之后,如不梳理清洁,就会失去绝缘、保温作用。此外,海獭梳理毛皮时的机械运动,可以刺激促进皮肤下的皮脂腺加强脂肪的分泌,使毛皮上涂着丰富的脂肪层,达到既防水又保暖的作用。

海獭主要以海胆、鲍鱼、蟹、牡蛎、贻贝、章鱼等为食,有时也吃海藻的芽和行动缓慢的底栖鱼类。虽然,海獭用牙齿无法咬开牡蛎、海胆等动物的坚硬外壳,不过,海獭自有吃它们的妙法。在吃它们的时候,海獭会先把海胆等物挟在前肢下边松弛的皮囊中,它的皮囊里一次可盛下25只海胆。然后,海獭会很快的浮到水面上,仰游着,把从海底捡来的石块放在它胸前作砧石,用前短肢挟着海胆在石块上撞击,一直到海胆的壳被敲破、露出肉时,海獭才慢慢地吞食海胆的肉。海獭的新陈代谢很旺盛,它全天所吃的食物量,占它的体重的1/4~1/3。

嘎牙子——黄颡鱼

中文名:黄颡鱼

英文名;Pelteobagrusfulvidraco

别称:黄腊丁、嘎牙子、黄鳍鱼、黄刺骨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

黄颡鱼俗称嘎牙子、咯鱼、咯咯噎、昂刺鱼、黄腊丁,央丝等。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头大且平扁,吻圆钝,口大,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须4对,大多数种上颌须特别长。无鳞。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刺活动时能发声。胸鳍短小。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带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