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豹凭借它们光滑的纺锤形身体,成了高超的游泳专家。在水下它们可以随意地快速游泳或摆出优美的姿势,并能迅速地改变游动方向。它们还是优秀的潜水员,一般可潜100米左右,而威德尔海豹则能潜到600多米深,持续43分钟。憨态可掬的象海豹也是出色的演员,它们能表演顶球、驮人、打捞等项目,妙趣横生。在自然条件下,海豹有时在海里游荡,有时上岸休息。上岸时多选择海水涨潮能淹没的内湾沙洲和岸边的岩礁。例如,在我国的辽宁盘山河口及山东庙岛群岛等地都屡见有大群海豹出没。海豹的游泳本领很强,速度可达每小时27公里,同时又善潜水,一般可潜100米左右,南极海域中的威德尔海豹则能潜到600多米深,持续43分钟。海豹主要捕食各种鱼类和头足类,有时也吃甲壳类。它的食量很大,一头60~70公斤重的海豹,一天要吃7~8公斤鱼。
海豹社会实行一妻制,一般在水中交配。
海底鸳鸯——蝴蝶鱼
中文名:蝴蝶鱼
英文名;Butterflyfish
别称:热带鱼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太平洋、东非至日本等海域
蝴蝶鱼属蝶鱼科。主要分布于太平洋、东非至日本等海域。它的外形就与陆地上的蝴蝶一样,有着五彩缤纷的图案,大部分分布在热带地区的珊瑚礁。蝴蝶鱼用尖尖的嘴啄食附在珊瑚或岩石上的小动物,蝴蝶鱼由于体色艳丽,深受中国观赏鱼爱好的青睐。
蝴蝶鱼也叫热带鱼,是近海暖水性小型珊瑚礁鱼类,最大的可超过30厘米,如细纹蝴蝶鱼。蝴蝶鱼身体侧扁,适宜在珊瑚丛中来回穿梭,它们能迅速而敏捷地消逝在珊瑚枝或岩石缝隙里。蝴蝶鱼吻长口小,适宜伸进珊瑚洞穴去捕捉无脊椎动物。你知道为什么它叫做蝴蝶鱼吗,这其中的原因是这种鱼和我们见到的陆地上飞舞的蝴蝶长得很像,同样的美丽。
蝴蝶鱼是近海暖水性小型珊瑚礁鱼类,侧扁的身体使得它们能迅速而敏捷地消逝在珊瑚枝或岩石缝隙里,并且可以伸进珊瑚洞穴去捕捉无脊椎动物。蝴蝶鱼还具有一系列适应环境的本领,它可以随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体色。一尾蝴蝶鱼改变一次体色通常要几分钟,而有的只需要几秒钟。蝴蝶鱼能够改变自己的体色是因为,它的体表有大量色素细胞,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可以展开或收缩,从而使体表呈现不同的色彩。
蝴蝶鱼常把自己真正的眼睛藏在穿过头部的黑色条纹之中,而在尾柄处或背鳍后留有一个非常醒目的“伪眼”,以此来迷惑捕食者。当捕食者向其“伪眼”袭击时,蝴蝶鱼则剑鳍疾摆,逃之夭夭。
在弱肉强食的复杂海洋环境中,珊瑚鱼的变色与伪装,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相似,达到与周围物体乱真的地步,在亿万种生物的顽强竞争中,赢得了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
蝴蝶鱼是一种对爱情十分忠贞专一的动物,同鸳鸯一样,它们一般都成双成对在珊瑚礁中游弋、戏耍,形影不离。当其中的一尾蝴蝶鱼在进行摄食时,另一尾就在其周围警戒以防不测。
蝴蝶鱼一般在沿岸的浅水水底产卵。蝴蝶鱼的早期发育需经两个阶段,:羽状幼体阶段,即浮游生活阶段;纤长幼体阶段,即营底栖生活阶段。蝴蝶鱼的羽状幼体形态十分特殊,,其主要特征是在背鳍前方有一丝状或羽状附属物。
海龟之王——棱皮龟
中文名:棱皮龟
英文名;LeatherbackTurtle
别称:革龟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世界上的热带和亚热带温暖水域
棱皮龟是海龟中的一个种类,海龟是海洋龟类的总称。是现今海洋世界中躯体最大的爬行动物中的个体“老大”。棱皮龟最大体长可达2.5米,体重约1000公斤,被称为是海龟之王。
你知道棱皮龟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吗7因为棱皮龟的头部、四肢和躯体都覆以平滑的革质皮肤,没有角质盾片。背甲的骨质壳由数百个大小不整齐的多边形小骨板镶嵌而成,其中最大的骨板形成7条规则的纵行棱起、因此得名,也有人叫它革龟。这些纵棱在身体后端延伸为一个尖形的臀部。它的嘴呈钩状,头特别大,不能缩进甲壳之内。四肢呈桨状,没有爪,前肢的指骨特别长。成龟身体的背面是暗棕色或黑色,点缀着一些黄色或白色的斑,腹面是灰白色。
棱皮龟是一种生活在远洋的动物,主要栖息于热带海域的中上层,偶尔也见于近海和港湾地带。由于四肢巨大,并且变成了桨状,可持久而迅速地在海洋中游泳,故有“游泳健将”之称。1970年,我国长江口海域捕获了一只棱皮龟,而它身体上所挂的标记却表明它还曾经在万里之外的英国大西洋海域被捕获过,足见它的游泳本领之高强。棱皮龟主要以鱼、虾、蟹、乌贼、螺、蛤、海星、海参、海蜇和海藻等,甚至包括长有毒刺细胞的水母等。它的嘴里没有牙齿,但是却在食道内壁有大而锐利的角质皮刺,可以磨碎食物,然后再进入胃、肠进行消化吸收。
棱皮龟主要分布于世界上的热带和亚热带温暖水域,繁殖地基本位于北纬30°和南纬20°之间。索饵个体偶尔可以随海流北上到北纬70°附近的冰岛及南下到南纬35°的乌拉圭。在中国分布于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台湾、海南等附近的东海和南海海域,以及上海长江口外海域等地。每年5—6月间是棱皮龟的主要产卵季节,雌性需要从海洋中陆续爬到海滩上掘穴产卵。产卵通常都在晚上进行,行动十分谨慎,如果遇到外来的干扰,就会立即返回海洋。产卵之前首先在沙滩上挖一个坑,每次产卵90—150枚,在繁殖期间也可以多次产卵,产卵之后用沙覆盖,靠自然温度进行孵化,但每个窝中也常有10多枚不能孵化成功。刚孵化出来的幼体的体长约为5.8—6厘米,本能地立即向大海爬去。
别样的“海豹”——海狗
中文名:海狗
英文名;Furseal
别称:海熊腽肭兽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拉斯加附近的普里比洛夫群岛
在一片铺满了沙子的海滩上,一头体型庞大、长满鬃毛的雄性海豹露出了它黑色的头颅,张开嘴大声地吼叫,这一幕充满了神秘色彩。在它的周围聚集了80只雌性海豹,都是它的“妻妾”;在离它们不远的地方是另一群,也有一头体魄健壮的雄性充当“登陆指挥官”。这就是有耳海豹,现在世界上共有14种,全部都是群居性的、在一块儿抚养幼崽的鳍足目动物。
现在幸存下来的有耳海豹包括两大类:海狗(又称“皮毛海豹”)和海狮,同属海狮科,它们与真海豹不同,主要是用前鳍在水中推动身体前进。通常来说,大多数海狮的体型大于海狗,口鼻部也比较宽,而海狗的口鼻部较为尖细。然而两者最为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海狗的下层绒毛很浓密,而海狮的则比较稀疏。海狗可以分成比较明显的两个属——北海狗属与南海狗属,然而南北两属之间的亲缘关系比南海狗与海狮的关系还远,因此,尽管大多数科学家把海狮科分为海狗亚科和海狮亚科两个亚科,但由于这个原因这种分类还没有被最终确定。
尽管有耳海豹在水里的时候,后鳍肢极不灵活,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在地面上的时候,后鳍肢却保留了运动的功能,而且相对也比较灵活。马戏团里的海狮能被训练上梯子,比这更厉害的是,雄海狗在布满岩石的海滩上“奔跑”的时候鲜有对手,在凸凹不平的地面上,海狗甚至比人“跑”得还要快。
有耳海豹比真海豹在外表和行为上更为一致。所有种类的有耳海豹在体型上都是雄性比雌性大,甚至北海狗的雄性体重能达雌性的5倍。这种雌雄的巨大差异在哺乳动物中只有一种真海豹能和它差不多,那就是南象海豹——雄性体重是雌性的4倍。一只在繁殖季节获得成功的雄海狗,往往能占有多只雌海狗,这种生育策略可以称之为“一雄多雌制”。
大多数有耳海豹捕食的种类比较单一,而大多数真海豹的捕食种类却很繁多;有耳海豹中没有种群生活在淡水中,而真海豹中却有几种可以生活在淡水中,如贝加尔环斑海豹和环斑海豹、港海豹的几个亚种。
在进化过程中,现在已知最早的海狮科动物就是皮氏美洲海狮,这种动物的化石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外海的几处地点已经被发现,出现的时期大约是在1200~1300万年前。这种动物体型比较小,只有1.5米长,大约是现代加岛海狗的一半,而现代加岛海狗又是现存的体型最小的海狗。远古的皮氏美洲海狮的牙齿较为统一,眼窝的骨头比较多,这两点也是现代海狮科动物的显著特征。
大约在800万年前,北太平洋海域出现的海狮科动物体型已经变得比较大,雌雄之间在体型上也明显不同,雄性比雌性大。除此之外,鳍肢的骨头和每颗切齿都保留了“双根”与颌骨相连,这些特征在雌雄两性上稍有不同,而且现代海狮也有这些特征。大约在600万年前,北海狗从海狮科主干上分化出来,之后不久就向南进入到了南半球。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曾经有任何一种海狮科动物跟着其他早期的鳍足目动物从中美水道进入北大西洋。
从600万年前—200万或300万年前的这一段时间里,海狮科动物的“主干”上几乎没有出现什么分化,那时的海狮科主干物种与现代的南海狗物种几乎相同。但是在200万年前,它们体型增大的趋势突然加快,切齿也发展成“单根”,种属出现分化。在最近的300万年内,现存5个属的海狮从海狗亚科的主干上分化出来。
现存的14种有耳海豹在北太平洋沿岸都能找到,从日本沿岸到墨西哥沿岸,从南美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向南到南美西海岸,从秘鲁北部太平洋沿岸绕过南美最南端的合恩角到巴西南大西洋沿岸,在澳大利亚的南海岸和新西兰的南岛,以及环南极洲的岛群等,都能找到有耳海豹。这些海域的海水比较凉爽而不是冰冷,但是北海狗、斯氏海狮,特别是南极海狗都出现在接近冰点的海域里。所有的有耳海豹都不在冰面上而是在海边陆地上生育幼崽。
有耳海豹常常聚集在有上升洋流的海域里,那里的海水把海底的营养物质带到了表层海水中,养育了各种各样的海洋上层及海底生物,包括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类,这给有耳海豹提供了丰盛的、易捕捉的食物。它们有的时候也到海底捕捉食物,如龙虾和章鱼等。澳洲海狗曾经被海面以下120米的捕鱼拖网或捕鱼箱无意捕捉到,但是一般情况下,有耳海豹只在浅海中捕食,而真海豹则在深海中觅食。
有的时候,有耳海豹会转而捕捉恒温动物。在麦夸里岛海域,新西兰海狗会捕捉体型很大的企鹅;有些南海狗而且常常是未成年的雄性南海狗也会捕捉这种大鸟;斯氏海狮偶尔会捕捉年幼的小北海狗。人们也曾经观察到南美海狮对南美海狗进行攻击,而且这些攻击的动机看起来未成年的与成年的不同:未成年的雄性南美海狮会捕捉母海狗并与之交配,而成年雄海狮捕捉海狗只是作为食物,用来填饱肚子。
南极海狗是少数的专门化捕食者之一,基本上只捕食南极磷虾。
到底有耳海豹每天消耗的食物量有多少,目前人们还无法计算。当然,不同种类的有耳海豹消耗的食物量是不同的,而且,体型比较小的有耳海豹消耗的食物量占自身体重的比例要大于体型比较大的有耳海豹。
有耳海豹大都是一些社会性的动物,往往倾向于群居,尤其是在繁殖季节,大群中的个体数量更多。栖息在白令海域普里比洛夫群岛的北海狗在繁殖季节登岸的高峰期,聚集起的数量十分庞大,可以说那个时节会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哺乳动物群。我们在上文曾经提到过,有耳海豹在繁殖季节实行“一雄多雌”制,一只雄性有耳海豹可以占有很多只雌性,其他一些种类的鳍足目动物也实行这一制度,尤其是象海豹(一种真海豹)。为何有耳海豹和真海豹在生育行为上如此相似?许多科学家认为这跟它们的基本生活方式相同有关,如都在水面以上产崽,都在海洋里觅食等。
由于鳍足目动物在陆地上的行动能力有限,所以,它们在选择生育地点上会尽量避开陆地上的掠食者,充分利用某些特殊的地点,以便获得生育上的成功。这些地点相对来说必须是偏僻、空旷的,其他动物很少进入,而且有利于将要分娩的雌性聚集在一起。雄性相对来说占领的空间要大些,因为它们之间会发生激烈的竞争。这种雌性密集而雄性比较分散的方式意味着某些雄性会被排除在雌性之外,很难获得交配机会,而雌性则更倾向于聚集在较为成功的雄性周围,与之交配。
这种交配行为表明体型更大的雄性占有明显的优势,有两个原因可以说明这一点。第一,雄性必须有强大的力量保护自己的领地,必须展示出让人印象深刻的特征,才能对其他雄性产生威慑,赢得雌性的“欢心”,这样,其体型必须足够大才行。第二,一只获得成功的雄性必须在与尽可能多的雌性交配完之前不去水下觅食,因为它们一旦离开其领地就会被其他雄性占去,雌性就可能被夺走。而且,为了占有尽可能多的雌性,需要更长的“禁食期”,因而它们必须事先在体内储存更多的脂肪,以维持“禁食期”体内能量的需要(体型大的动物每单位体重所需要的能量比体型小的动物少)。因此,体型更大的雄性有耳海豹更容易获得成功,比体型较小的会有更多的后代。
经过一系列进化,一鳍足目动物在海滩上形成了“生机勃勃”的繁育情景。一只只雄性有耳海豹在各自领地的边界上走来走去,频繁地向其“邻居”炫耀“武力”。当两只雄性相遇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示威炫耀,但肢体上的冲突也并不鲜见,尤其是新来者试图在海滩上建立领地的时候。雄性有耳海豹的皮毛特别厚实坚韧,而且有厚厚的鬃毛,因此爆发战争的时候,可以减少受伤。尽管如此,严重的伤害还是时常发生,由于受伤而导致死亡的情况也不是没有,而且许多刚出生的幼崽还会在这些冲突中无辜地被踩踏而死。由于雄性有耳海豹在繁殖季节精神高度紧张,会在其领地内频频发生激烈的冲突,而且很长时间内无法进食,因此很少有雄性能在两三个连续的繁殖季节成功地占有领地并取得支配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