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脊椎骨的动物,是脊索动物的一个亚门。这一类动物一般体形左右对称,全身分为头、躯干、尾三个部分,有比较完善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和高度分化的神经系统。海洋里的脊椎动物主要是鱼类,除此外还有小量的哺乳类,如鲸、海狗等,以及一些爬行类,如海龟、海蛇等。
“变色龙”——比目鱼
中文名:比目鱼
英文名;flounder
别称:鲽鱼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温带水域
比目鱼是一种的长相十分古怪的鱼,因为它的两只眼睛都长在头的同一侧,所以被称为比目鱼。比目鱼有两种,两眼都长在左侧的叫鲆,都长在右侧的叫鲽。比目鱼主要生活在温带水域,是温带海域重要的经济鱼类。
比目鱼一般在浅海的沙质海底栖息,其主要食物是小鱼虾。比目鱼的身体扁平,双眼都位于身体朝上的一侧,因此,它们特别适于在海床上的底栖生活。比目鱼的身体表面有极细密的鳞片,只有一条背鳍,从头部几乎延伸到尾鳍。
除了两眼完全在头的一侧外,比目鱼的另外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们的体色。比目鱼的身体朝上的一侧的颜色与周围环境配合得很好;身体的朝下一侧为白色。
比目鱼喜欢单独潜伏在泥沙海底生活,一般情况下是夜间出来觅食。它运动时,靠侧躺的身体和尾部的上下摆动,以及长长的背鳍和臀鳍的波动缓缓前进。
比目鱼还有一个名字,那就是海洋中的“变色龙”。原因是它的体色能随环境的颜色不同而变化,这使它与环境混为一体,敌害很难分辨出来。比目鱼身体还能分泌一种乳白色的毒液,能杀死周围的小动物以此为食,这种毒液即使凶猛的鲨鱼见了也要退避三舍。
原来,比目鱼生来眼睛并不是长在一侧的,而是后天才长到一起的。就拿小比目鱼来说吧,它们从卵膜中刚孵化出来的时候完全不像父母,而是跟普通鱼类的样子很相似。眼睛长在头部两侧。每侧各一个,对称摆放。它们生活在水的上层,常常在附近游泳。大约经过20多天,在小比目鱼的身上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比目鱼一侧的眼睛开始搬家了。它通过头的上缘逐渐移动到对面的一边,直到跟另一只眼睛接近时,才停止移动。不同种类的比目鱼眼睛搬家的方法和路线有所不同。比目鱼的头骨是软骨构成的。当比目鱼的眼睛开始移动时,比目鱼两眼间的软骨先被身体吸收。这样,眼睛的移动就没有障碍了。据科学家解释,比目鱼眼睛的移动是因为比目鱼的体内结构和器官也发生了变化。
多眼怪——四眼鱼
中文名:四眼鱼
英文名;four—eyedfish
别称:上瞥鱼
分布区域:分布于中、南美洲的淡水和咸淡水水域
四眼鱼有4只“眼睛”,相比起其他只有2只眼睛的鱼类,四眼鱼可以同时看清水面上和水下的物体。凭着这双独一无二的“四眼”,四眼鱼可以一边搜寻食物,一边睁大另两只眼睛作为预警,防范捕猎者的偷袭。
四眼鱼的警觉性很高,它的两只眼睛实际上起着四只眼睛的作用。当四眼鱼停留在水面观察空中的昆虫时,就把上部眼睛露出水面,让光线通过短而宽的水晶体,一旦发现猎物,迅速跃出水面捕捉;当四眼鱼看水下东西时,光线通过卵型的水晶体射到眼内,一旦发现食饵,便奋力追捕。
将四眼鱼的眼睛分成两个部分的膜,称为“暗隔膜”。它们的眼睛能露出一半在水面上借以观察周围的情况,同时另一半眼睛能沉入水中搜寻猎物。所以说,下半部的眼睛在水中使用,而上半部的眼睛在水面上使用。从网膜上来说,这种关系则相反,水面上的影像在下方的视网膜形成,而水中的影像则由上方的视网膜形成。四眼鱼的眼睛在构造上,像凸眼金鱼那样从头部突出,在水面游动时,上半部眼睛就像潜望镜那样会露出水面。
四眼鱼眼中横膈膜刚好与水面相平,使得眼睛的上半部露出水面,下半部埋在水中,既可以看清水面上飞行的昆虫,又可以监视水中的鱼虾。四眼鱼的眼睛在水面上比在水中看得更清楚。如果想在半咸水域捕捉四眼鱼,它们会在很远的地方就发现人类的行踪而逃之夭夭。在水中的时候,它们只能算是“近视眼”。不过,它们能看到距离自己1米左右的猎物,捕食没有障碍。
四眼鱼的体形细长,纺锤形,常常集结小群在水面上游泳觅食。四眼鱼的食物庞杂,任何不慎掉落水面的昆虫都有可能成为它们的盘中餐,包括蠕虫、甲壳类动物和其他一些昆虫等。
众所周知,四眼鱼喜欢过着奇特的集群式夫妻生活。鱼类中有采取一夫一妻、一夫多妻、杂婚等生活形态,但四眼鱼却不同,它们的交配:号式和它们的眼睛一样令人惊讶。因为雌鱼的泄殖腔要么一律向左,要么一律向右,并且被鳞片覆盖。而雄鱼用于交配的特殊变形臀鳍,也是要么向左撇,要么向右撇,从未有过既向左撇又向右撇的。这就只能有一个结果,即臀鳍向左撇的雄鱼,只能与泄殖腔向右开的雌鱼结为夫妻,此外别无选择。交配结束后,受精卵会留在雌鱼体内发育1个月左右,之后产出时便是小四眼鱼。
鱼类中的飞行者——飞鱼
中文名:飞鱼
别称:燕儿鱼
分布区域:广泛分布于全世界的温暖水域
飞鱼的飞行主要是逃离捕食者。其飞跃的高度足以跳到水上的船只甲板,所以常常在黎明时刻会发现掉落在甲板上的飞鱼。鱼是银汉鱼目飞鱼科约40种海洋鱼类的统称。广布于全世界的温暖水域,以能飞而著名。体型皆小,最大约长45厘米,具翼状硬鳍和不对称的叉状尾部。有些种类具双翼而仅胸鳍较大,如分布广泛的翱翔飞鱼。有些则有四翼,胸、腹鳍皆大,如加州燕鳐。
其实飞鱼并不会飞翔,飞鱼跃出水面后感觉上好像是在拍打翼状鳍,其实只是滑翔。飞鱼在水下加速,游向水面时,鳍紧贴着流线型身体。一冲破水面就把大鳍张开,尚在水中的尾部快速拍击,从而获得额外推力。等力量足够时,尾部完全出水,于是腾空,以16千米/时的速度滑翔于水面上方。飞鱼可做连续滑翔,每次落回水中时,尾部又把身体推起来。较强壮的飞鱼一次滑翔可达180米,连续的滑翔距离可远至400米。
飞鱼生活在暖温水域的中上层,皮色泛蓝,鳞光闪闪。它们的胸鳍特别发达,长可达臀鳍的末端,宽约7~10厘米,胸鳍展开,犹如一只飞翔的燕子,因此人们又称它们为“燕儿鱼”。飞鱼主要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在中国的南海、东海海域都能见到。在茫茫大海上,我们常会看到一条条银光闪闪的鱼,跃出水面,像鸟儿一样冲向蓝天,快速地向前“飞”去,远远望去,就像一只燕子掠过海面。
既然飞鱼属于水生动物,又怎么能像鸟儿一样飞起来呢?其实,准确地说,飞鱼并不是在飞行,而只是在空中滑翔。因为飞鱼根本没有翅膀,那张开的“双翅”,实际上是一对十分发达的胸鳍,其结构和鸟翼不同,更谈不上有羽毛了。飞鱼体长20~30厘米,而胸鳍占到了体长的2/3。它们的尾鳍呈叉形,上叉短,下叉特别长。
飞鱼在起飞前,先将胸鳍和腹鳍紧贴在身体两侧,像一艘潜水艇,然后按照一定的角度猛地游向水面,待头露出水面后,再用强有力的尾部迅速击打水面,从而获得推力。这时它们就会张开翅膀似的胸鳍腾空而起,冲向空中。在空中滑翔一会儿后,飞鱼的身体就会下沉,就在它们重新贴近水面时,尾部会再次用力击水,身体便又跃到了空中。这样连续几次后,它们便会头朝下落入水中。飞鱼一般高达冲离水面5~6米,滑翔速度为每秒2~30米,在空中的滑翔距离一般为100~300米,顺风时可达500米。
飞鱼为什么要跃出水面?原来,飞鱼的视力较差,在大海里觅食十分艰难。海洋中的生物几乎都有自己的独门防身术,只要略施小技,飞鱼就无法捕获到食物。这样,飞鱼不得不“飞”起来,捕食水面上的昆虫。科学家们解剖飞鱼时,发现它们胃里的食物中有13%是空中的昆虫。
当然,飞鱼在填饱肚子的同时,还要保证自己不被其他生物吃掉。凶猛的鲨鱼、剑鱼以及金枪鱼都会经常捕食飞鱼。为了逃命,飞鱼终于练就了一身飞翔的本领,以逃避天敌的追击。
飞鱼喜欢汗味及血腥味,有时,它们会趁滑翔之际,抢走船上旅客的帽子、衣物,然后投入水中。为此,还曾发生过这样一段有趣的故事:
一年夏天,一艘英国货轮“海神”号从欧洲驶往澳大利亚。在经过长达半个月的长途航行之后,“海神”号终于来到了它的目的地——美丽的悉尼港。这是年轻的船长费利尔的处女航,此时的他高兴地换上新装,戴上一顶当时流行的高筒礼帽,得意地走上甲板,看着船缓缓地驶入海港。忽然,一阵大雾遮天而来,远处什么也看不见了,船长只好下令抛锚,暂停靠港。就在他刚要走进驾驶舱时,忽然头顶一抖,“嗖”地一声,心爱的帽子不见了。十几名水手闻讯赶来,连忙帮他寻找,可是,帽子早已无影无踪了。
船靠悉尼港后,费利尔丢帽子的事成了渔民们的笑柄。一位好心的渔民告诉他,澳大利亚沿海的飞鱼很多,它们不但会“抢”走别人的帽子,还会“借”走渔民们晾晒的衣物。雾天看不清,要是晴天,还可以看到飞鱼对抢来的帽子和衣物你争我抢的景象。
生物的任何秉性都会被人类利用,渔民们常常根据飞鱼的这一特点,投其所好,用动物的血液或汗味很强的衣物来诱捕飞鱼。每当飞鱼嗅到这种气味后,便会凭借飞行的冲力撞向目标,稀里糊涂地成为渔民的网中之鱼。
筑巢高手——刺鱼
中文名:刺鱼
英文名;stickleback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区
刺鱼的背鳍、腹鳍、尾鳍不像一般的鱼有膜连在一起,看上去像是长着几根刺,它也由此得名。刺鱼广泛分布在欧、亚、北美,通常成群游动。刺鱼的身上没有鳞,不过在其身体的两侧排列着几片由鳞变化而来的鳞板。不同种类刺鱼的鳞板和刺的数量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分辨它们的一个标志。
筑巢生蛋好像是鸟类的专利,但鱼类中也有通过筑巢来养育儿女的。其中的佼佼者大概就是刺鱼了。
刺鱼分为小头刺鱼、中华多刺鱼、三刺鱼等几类,通常生活在冰冷清澈的水里。它们喜欢的地方是有活水源的湖、池塘以及流动缓慢的小河。不过,虽然属于同一种类,刺鱼中有的一生都在淡水里度过,也有的平常生活在海里,到繁殖季节才溯河而上。
刺鱼的身体通常是带灰色的素淡颜色。但是,等它们将巢筑好后,成年雄刺鱼的体色便会呈现出美丽的“婚姻色”,嘴下部会变红,背部会变成蓝白色,变化之大让人不禁怀疑这是另一种鱼。
繁殖期的雄刺鱼非常繁忙,和平常悠闲自在的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雄刺鱼到繁殖期会确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在其中筑一个小小的巢,然后吸引雌刺鱼到巢里产卵,自己则负责养育后代。
产卵是雌刺鱼的工作,而筑巢、照顾卵却是雄刺鱼的活儿。雄刺鱼先收集水草根、碎叶片等材料,再用一种由肾脏分泌的黏液黏合加固材料。筑巢所选定的场所和巢的形状也会因刺鱼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三刺鱼、小头刺鱼是在水底挖出的浅坑上筑造管道型的巢,就像是枯草堆;而中华多刺鱼的巢看上去非常精致,但必须不断输送新鲜的水。
不仅如此,雄刺鱼为了使水流遍所有的卵,还要用嘴不时地戳动卵,甚至会在巢顶开洞,以使水在巢内良好地流通,有时也会将洞口塞住以调节水流。由此可见雄刺鱼的生活多么繁忙!
刺鱼卵通常会在两周内孵化。虽说卵孵化出来了,可雄刺鱼的工作并没有结束。孵化后一个星期左右,刺鱼宝宝还不会游泳,它们悬垂在巢里,通过从腹部连接的卵黄吸收营养生长。其中有些活力四射的宝宝就会跑出巢外。雄刺鱼就得像哄孩子似地把它们衔在口中带回巢里。
刺鱼宝宝会游泳之后,雄刺鱼也会在巢边守护一段时间,以免宝宝们游出已划定的领地范围。把喜欢冒险的宝宝带回家也是雄刺鱼的一项工作。
等到刺鱼宝宝身体长大了,游泳技术也提高了的时候,雄刺鱼才会从育儿工作中解放出来,看着孩子们从领地里慢慢散去,雄刺鱼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可见雄刺鱼是多么任劳任怨啊!
雄刺鱼很可怜,但更可怜的还是雌刺鱼,它产下卵后连自己孩子的面都没见着就死去了。相比之下,雄刺鱼也算是幸运的吧!
最近几年,由于过度开发引起的自然破坏以及农药的影响,导致刺鱼的数量越来越少。其中,南多刺鱼,因栖息场所遭到破坏已经灭绝。
杂技明星——海豹
中文名:海豹
英文名;seal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北极、南极周围附近及温带或热带海洋中
海豹(Seal)种类众多,分布于北半球、南极大陆附近的温带及寒带海洋中。海豹长着胖乎乎的纺锤形身体,圆圆的头上长着一双又黑又亮的眼睛。它们的鼻孔是朝天的,嘴唇中间有一条纵沟,很像兔唇,唇上还长着长长的胡须。海豹短胖的前鳍肢非常灵活,游泳时用来划水,能抓住猎物进食,甚至还会抓痒。海豹在岸边产仔,一胎产1仔。小海豹身上长着柔软而洁白的毛。雌海豹对幼仔非常疼爱,时刻都精心看护着它们。成群的海豹在岸上晒太阳时,几只雄海豹负责看守海豹群的安全,雌海豹则将小海豹搂在怀中。一旦发现危险来临,雌海豹会立刻抱着小海豹逃入大海。
海豹生活在寒温带海洋中,除产仔、休息和换毛季节需到冰上、沙滩或岩礁上之外,其余时间都在海中游泳、取食或嬉戏。繁殖期不集群,仔兽出生后,组成家庭群,哺乳期过后,家庭群结束。在冰上产仔,当冰融化之后,幼兽才开始独立在水中生活。少数繁殖期推后的个体则不得不在沿岸的沙滩上产仔。以鱼类为主要食物,也食甲壳类及头足类。
雄性象海豹性情凶猛,而它们的妻子则都性情温和。如果雌性象海豹有不轨行为,被丈夫发现,就会受到严厉惩罚。雌象海豹怀孕后会拒绝再次交配,这时雄象海豹便会大打出手。
海豹在繁殖期不聚在一块,只有一雄一雌相伴在小块浮冰上,等待宝宝出世。小海豹在出生后的一个月内会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但一个月过后,它们就必须离开父母独自出去打猎,而它们的父母也会分道扬镳。
豹形海豹全身带有黑色的花斑,它们极为凶猛,游泳速度快,锋利的牙齿加上灵敏的嗅觉,使它们经常能够出其不意地袭多夫”制。在发情期,雄海豹便开始追逐雌海豹,一只雌海豹后面往往跟着数只雄海豹,但雌海豹只能从雄海豹中挑选一只。因此,雄海豹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争斗,狂暴的海豹彼此给予猛烈的伤害:用牙齿狠咬对方有些雄海豹的毛皮便因此而撕破,鲜血直流。战斗结束,胜利者更和母海豹一起下击企鹅群,甚至其他小一点的锯齿海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