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以三疣梭子蟹和青蟹等产量为最高。就世界来看产量较多的有勘察加蟹,每只重可达8千克。日本沿岸的长螯蟹,是世界上最大的蟹,头胸甲长34厘米,宽31厘米,螯足长1.5米。澳大利亚的二王蟹,地中海的大蜘蛛蟹,北美洲的斑纹黄道蟹,都是重要的食用蟹。锯缘青蟹重可达1.5千克,头胸甲宽20厘米,以日本、印度和我国产量为最大。美国人喜食美味优游蟹,欧洲人偏好居氏拟人面蟹。世界上有30多个蟹制品出口国,主要以蟹肉罐头形式出售。
不能写字的笔——海笔
中文名:海笔
英文名;Pennatulaphosphorea
分布区域:分布于地中海、印度洋沿岸
说起海笔,就不由得想到了我们手中用来写字的笔,不过这两种“笔”的区别可大着呢。首先海笔是有生命的,海笔是一类美丽的无脊椎动物,并且海笔和其他珊瑚类动物是近亲。海笔的外形如同昔日人们使用的羽毛笔,故得此名。海笔是由许多称为水螅虫的小动物群居而形成的。海笔的下半部分固定在泥沙中,上半部分着生有许多水螅虫。
海笔不喜欢群居,常常是单独居住在海底的沙地上。海笔的身体呈轴对称,非常像老式的羽毛蘸水笔。很有意思的是在海笔的主干上,对称的两侧长满了羽毛状的羽枝。羽枝上又有许多细小的对称的分支。有些羽枝甚至连接成网状的圆柱体。在放大镜下,人们可以看到,网状的圆柱体实际上是由成千上万的水螅虫一样的触手交织在一起的。海水从水螅状的触手中流过,其中的食物颗粒就会被水螅状的触手捕获,送进消化腔。
海笔虽然和珊瑚是亲戚关系,但是它和珊瑚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说珊瑚如果没有海浪的冲击和天敌的攻击,就可以长得很大。海笔却不一样,它们长到一定大小后就不再生长了,再猛烈的风浪对它的成长都没有一点帮助。
海笔有一个圆柱形的中央茎。茎的上端有很多轻软的羽状物,茎的下端深入海底的泥沙中,起着固定的作用。有一种能够发光的海笔只能生长在沙质的海底上,不能移动。因此,它是很容易捕获的猎物。海笔通常生长在有强大海流的地方,当它受到攻击时,就利用复杂的“光电池”发出很强的光,使敌人头晕眼花,无法辨认方向,接着就被强大的海流冲走了。另一种海笔,有一种警报系统。当敌害接近时,它就发出很强的光,把周围的黑暗照的雪亮,使敌害暴露自己的位置,反而被更加凶猛的掠食者吞下了肚子。
单细胞杀手——海葵
中文名:海葵
英文名;seaanemone
分布区域:全球各大海域
神秘的海底永远不会单调,在这里甚至还盛开着生机盎然的“菊花”。鱼虾们就在这朵朵“菊花”之间悠然穿行。奇怪的是,不同于陆地上的菊花,这些家伙老是有时开有时合。只见它们一开,那些无意问路过的小鱼就被它们的花瓣抓住了,而菊花一合,小鱼儿便不动了。原来这些可不是普通的菊花。它们叫海葵,是一种海洋动物。
海葵品种繁多,世界约有1000多种。海葵分布广泛,从极地到热带、从潮间带到超过10000米的海底深处都有分布。不过,海葵主要集中分布在热带海域。在中国东海,太平洋侧花海葵数量之多,每平方米可达数百至近万个。
不同种类的海葵有不同的栖息方式。那种常见的体表有乳突的绿侧花海葵,喜欢栖息在岩岸贮水的石缝中。那种紫褐色带桔黄色纵带的纵条肌海葵,喜欢栖息在几平方厘米的贝壳、石块上,因其收缩时酷似西瓜,故又名“西瓜海葵”。
海葵的体形呈圆柱状,柱体的开口端为口盘、封闭端为基盘。海葵的口位于口盘中央,因为有许多柔软而美丽的花瓣状触手在口部周围伸展着,犹如生机勃勃的向日葵,因而得名“海葵”。不同的海葵品种的触手数目各不相同,不过其内环触手一般大于外环,触手的数目均为6的倍数,具有摄食、保卫和运动的功能。海葵的触手一般附着在端的基盘,可吸附在石块、贝壳、海藻或木桩等硬物上。海葵的口盘的直径一般为几厘米,但有一种栖息于北太平洋沿岸和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巨型海葵,其口盘直径可达1.5米。
海葵的体色十分丰富,有绿的、红的、白的、桔黄的、斑点或条纹的或多色的。海葵的色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本身组织中的色素,二是来自与其共生的共生藻。共生藻不仅使海葵大为增色,而且也为海葵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生活在热带珊瑚礁中的几种海葵,在白天,往往伸展着有色彩的部分以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到了晚上,则伸出触手来进行捕食。
海葵是一种没有中枢信息处理机构的构造简单的动物,因此,海葵并不具备大脑基础。海葵一般都把所有的精力集中于向中央消化系统输送食物,以充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海葵简单的神经系统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它的口盘基部有发达的括约肌,体壁也有发达的缩肌和伸肌供柱体缩小或伸展。遇到危险时,海葵会将身体收缩,以排空触手内的水,并把口盘和触手全部缩入体内。海葵的触手在完成收缩的全部过程之前是不能向外伸展的,由于完成这一过程需要2.5小时,因此海葵这2.5小时之内恢复不了原状。所以,进攻者常常会由于丧失耐心而放弃了侵扰。
海葵是一种原始而又简单的动物,只能对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产生反应。它们的感觉器官没有进一步的辨别能力。当它们的触手接触到人工放置的塑料虾时,海葵会立即把它抓住,但很快就会放手。海葵的神经细胞已精细到能告诉它自己塑料是不能吃的,这样它们就不需要把塑料虾送到消化系统那去辨别这种东西能不能消化了。但海葵的这一行为也同时说明了信息并没有被传遍海葵全身。因为每次它们不同的触手接触到塑料虾,捕捉的过程就会周而复始地重复进行。海葵不愧是脑袋不发达的单细胞杀手。
贝中之王——大珠母贝
中文名:大珠母贝
英文名;Pearloyster
别称:白螺珍珠贝,白碟贝
分布区域:分布于澳大利亚沿岸、西太平洋沿岸的东南亚国家近岸。中国分布在海南岛、西沙群岛、雷州半岛沿岸海域
中国最大的珍珠贝是大珠母贝,在中国,它主要分布在海南岛、西沙群岛、雷州半岛的沿岸海域。在世界,大珠母贝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沿海。大珠母贝属于软体动物中的瓣鳃类,因数量较少、价值较高而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珠母贝为热带、亚热带物种。大珠母贝属于滤食性贝类,食性较杂,主要以硅藻类为食,也包括双壳类盘幼虫、腹面类面盘幼虫、有机碎屑、钙质骨针和其他原生动物等。
大珠母贝的壳一般长约25厘米左右,最长的为32厘米,重约4~5千克。大珠母贝的外形看上去呈碟形,其壳质坚实厚重,壳顶位于背缘前端,前耳小,后耳缺。大珠母贝的鳞片层不规则的紧密排列,到了老年时期,大珠母贝的鳞片会经常脱落。大珠母贝的壳面平滑呈暗黄褐色,具有不太明显的淡褐色的放射肋。有一层较厚的银白色珍珠层位于大珠母贝的壳内面,其边缘为金黄色或黄褐色的角质,非常美丽。较大的大珠母贝的珍珠层的外缘与壳边缘部之间有一条黄色带。大珠母贝的软体部分较大,其前闭壳肌退化,不过位于其身体后方的后闭壳肌极为发达,具有很强的闭壳能力。大珠母贝的肛门为末端宽圆的舌形。
大珠母贝一般是用发达的足丝附着在岩礁等上生活,因此,它喜欢集群栖息在珊瑚礁、岩礁沙砾等海区。大珠母贝的栖息地的水深一般在10米以上,通常为20~50米,最深可达200米。大珠母贝适合在在15.5℃~30.3℃之间的水温中生存,其中水温为24℃~28℃时最为适合。
成熟的大珠母贝中,雄性明显要比雌性多。不过,有的大珠母贝可以进行性转换,还存在一些比较特殊的雌雄同体的个体。每年低温期过后,当水温回升到20℃~25℃时,大珠母贝的性腺就开始发育,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达到性成熟。大珠母贝的繁殖期主要在每年的5—10月,它产下的卵约需经过16~36天才能孵化出幼体。大珠母贝的幼体的壳多为暗黑色,其壳的后缘末端突出,壳长近似楔形;当大珠母贝的幼体长到2厘米左右的时候,它的壳会逐渐变圆,并变为黄褐色,同时会生长鳞片;当大珠母贝生长到一定大小时,它的生长速度就会变慢,同时会大量分泌珍珠质,以增加其贝壳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