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谁能牵猫散步
24591400000014

第14章 锦边碎花(2)

“在这四种功能中,我认为宣传教育是中心,其余几种功能,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满足受众的多种需要,潜移默化,引导受众奋发向上,直接、间接实现宣传教育的目的。”新闻的功能到底有哪些,除了上述四种,是否还有其他功能?这可以探讨。但李庄所指的宣传教育功能是其中心核心的观点,我以为是成立的,也是准确和精辟的。因为不论传播信息,舆论监督,还是文化娱乐,都承载着宣传教育的功能,都发挥着宣传教育的作用。这种作用,大多是迂回曲折、潜移默化地发挥的。

李庄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李庄倡导在新闻工作中,要学习和运用辩证法。“看问题要有历史眼光,要有发展观点,要两点论,切忌片面性,不要绝对化。”李庄分析说:“当前,在我们的实践生活中,包括新闻宣传中,形而上学的东西还很有市场,说好,百花争艳,说坏,一团漆黑;赶浪头,一哄而起,东施效颦;等等,几乎成为某种习惯势力。”(《新闻记者要学点辩证法》)李庄以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点求新、求快。但是,如果不同求真、求准结合起来,并以后者为前提,为基础,也很容易出问题。道听途说,一知半解,抓住一点,不计其余,由此出的纰漏不少。”因此,他倡导记者学习和运用辩证法,处理好“新”“快”与“真”“准”的关系。

李庄于新闻学,不属于学院派,而属于实践派。在基本理论方面,他没有庞大的体系,没有标新立异的论证,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有丰富的经验,有敏锐的观察,有深刻的把握,有通俗的表述。他的理论更接近实际,更易于操作,更能发挥作用,因此,也便更具有真理性。

关于新闻改革,是李庄倾情关注,用力最勤最多的问题之一。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进行全面的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均在改革之列,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均取得了一批又一批重要的成果。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受众的阅读习惯、阅读情趣以及对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生动性等方面的要求也有了重大变化,新闻不改革,就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难以从上层建筑的层面对经济基础发挥良好的反作用,难以让受众欣赏、接受。

新闻如何改革,是先要放开,要让媒体在总的大政方针的统领下,有相对的自主权。李庄说:“可不可以这样说,许多机关、企业都在简政放权。进行新闻改革,从领导与新闻单位的关系来说,同样适应这四个字:简政放权。”(《党报传统与新闻改革》)他说:“党委领导新闻单位,主要是给思想,即指示宣传思想,帮助党报工作人员深入了解党的方针和意图,了解宣传报道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同时加重党报工作人员的责任,特别是加重总编辑的责任。”“错了,批评、纠正,总结经验教训,由报社向读者道歉、更正。”李庄深有体会地说:“事实证明,报社越是有权、有责,越是积极、谨慎。报纸工作人员,首先是总编辑,他应该有的权力、责任感越小,积极性越难发挥出来。”李庄看问题是敏锐深刻的,他看到了问题的要害。

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似乎并未解决得很好,需要在今后的深化改革中加以完善。

新闻改革的另一重要任务,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发展的杠杆。思想的禁锢,会阻碍人类的进化,阻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这一点,中外历史已给了我们足以多的证据,“文化大革命”更是一个生动而权威的注脚。“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之所以能够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实现战略重心的转移,之所以能进行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就是“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靠的是全面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思想解放中,新闻界作为意识形态部门,不但必须投身,而且应当走在前列,率先垂范。李庄说:“新闻改革,就党报工作人员来讲,关键在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中央的方针,积极、稳妥地进行。”他说:“1988年8月《人民日报》创刊四十周年,几位中央领导题词,都提到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也是中央交给新闻界的任务,是中央对新闻界寄予的厚望。

如何解放思想,新闻界解放思想的尺度是什么?李庄是这样设计和界定的:“凡是符合四项基本原则,符合宪法和法律,符合中央在一定时期的方针政策,符合国家保密规定的,在调查研究、深思熟虑的基础上,都可以报道,可以发表意见。”他说:线画清楚了,线外的坚决不做,线内的全部放开,天地反而更广阔。长期以来,有这样一种现象或者说传统,似乎只要是领导部门的,甚或一般党政部门的,谁都有权对媒体颐指气使,指手画脚,都可以让干什么不让干什么,这使得新闻工作者无所适从。新闻改革,必须解放思想,冲破这一樊篱,在政策和法律的框架内给新闻工作者以相应的空间、相应的自由与相应的权利。李庄所理解的解放思想,不是简简单单的“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而是新闻的制度化、法制化。他说:“新闻改革已经搞了几年,如果把几年来逐步开放的新闻报道领域、项目、内容等等加以权衡、总结,作出几条规定,逐步形成制度,对促进新闻改革会有很大作用。”岂止对新闻改革,对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应当有很大作用。新闻立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信这一事关重大的工程正在进展之中。那么,李庄作为一名新闻界的老兵,应当说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新闻,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自己的人生。

新闻改革,其中一个内容是尊重公众的知情权。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重大情况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是党的建设的新成果,也是新闻事业的重大进步。李庄说:“过去的许多不能,并非不可突破。新闻报道,新中国确有不同于西方国家,不同于旧中国的地方。我们不搞那种政局波澜、名人进退的所谓政治新闻。”猎奇的东西不搞,哗众取宠的东西不搞,不等于不对受众负责,不等于不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向人民负责,新闻工作才有生命力!一切违背人民利益的、反人民的、与人民拧着干的媒体,不可能走得很远,不可能受到公众的青睐,不可能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不可能在新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下深刻的痕迹。我想,这一结论,用不着西方政治学理论来支持,李庄的新闻理论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新闻改革,一个重要的内容是新闻界自身的改革。

对此问题,李庄是如此阐释的:“主要是提高新闻队伍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他说:“提高政治素质,第一条还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在前面提到的那条界线之内为党、为人民勇于负责、无所畏惧的品德。”对于自身素质的提高,李庄认为:“新闻工作者应有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勇气,既不能唯上,也不能唯旧,其实也不能唯官唯权唯习惯。”他说:“新闻工作中的旧的条条框框不少,有的明明过时了,我们不敢提请修正;自己立的一些菩萨,本来已经腐朽了,也不能把它搬开。”对于新闻工作者素质的界定与要求,在李庄这里是十分贴切,也十分人性化的。

李庄认为,培养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是新闻界自身改革的一件大事。他以历史为借鉴,颇为沉痛地说:

“解放近四十年,名记者、名评论员很少出现,影响新闻工作水平迅速提高。”原因何在?李庄说:“原因很多。长期推行左的路线,破坏党的优良传统,对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破坏更为明显,例如使人有时不能不说假话,不能不吹牛,不能不与实际保持一定距离,不能不绕开矛盾走。”此种状况不改变,不培养一大批素质较高的新闻工作者,便是冷漠,便是麻木,便是无所事事,便是犯罪。如何培养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李庄认为,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二要注重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三要向实践学习,加强调查研究,四要从小事做起,锤炼自己的文字,提高自己的政治敏锐性与新闻敏锐性。要多写言之有物的,言简意赅的,主题鲜明的,语言精炼的,存有深意的文章。李庄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当然明白如何培养造就人才。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要从多方面努力。关键在什么地方?李庄说:“据我们这一代的许多人几十年的切身体会,中心环节还是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李庄说:“从五十年代开始,毛泽东同志就教导我们要政治家办报。文革前夕,邓小平同志批评《人民日报》最大的缺点是政治上不敏锐。我理解二位领导人的意思是一样的,要我们克服政治上弱的致命缺点。”革命导师说过,没有正确的革命理论,就没有正确的革命实践。缺少理论的指引,新闻工作者只能是群龙无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偏离方向。

新闻改革,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制定和遵守新闻纪律。

李庄反对有偿新闻,反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近视眼新闻,也反对闭着眼睛说瞎话,以愚弄百姓为能事的所谓新闻。他不主张中规中矩,但他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守基本的规矩。在此方面,李庄可谓中西贯通,学为中用。

新闻改革,要求新闻工作者要讲究策略。就如李庄讲的,要掌握尺度。他说:“每天发表那么多东西,要求不出一点纰漏不大可能。”怎么办?李庄说:“目前先做到假话绝对不讲,真话也不期望一下子讲完。”为什么?因为在社会机制不健全的社会与国度,说皇帝赤身裸体,没穿什么新衣,是犯忌的,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我以为,讲真话也要讲策略,该拐弯的还要拐弯。不论取何种形式,达到目的就好。

如前所述,李庄不是理论家,他关于新闻的理论,不带有学院派的意味与印记,带有很强的第一线的战火硝烟的经验型的色彩。他的理论,是朴实的理论,是可以为受众接受,为新闻工作者赞赏的理论,是经世致用的理论。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李庄无意于建构新闻理论体系,无意于做理论家,可他却建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用时髦的话说,“一不小心”,成了大理论家。李庄的新闻理论,是宝藏,值得后人开掘与利用。

2005.7.8。

读李庄先生散文随笔

李庄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与宁夏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了煌煌四册的《李庄文集》,收录了老人自认为比较满意、有保存价值的新闻作品、回忆录和散文论文。

《李庄文集》是一座富矿,其中蕴涵许多的关于新闻,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关于人类和平、社会发展,关于工作学习人生的基本理论、基本经验和远见卓识。本文拟就李老的散文随笔,探讨一下他的社会批判精神与社会思想。《李庄文集》散文论文编在四册书中最薄,只有两百七八十页,但我以为它最“厚”,厚朴,厚实,厚重。也许我是杂文作者,这里存有一份偏爱。也许持此论者为数不少,因为人们更加关注现实,关注社会。这本书收录文章七十多篇,其中约三分之一为带有杂文意味的随笔。

李老的随笔,是一种全方位的社会思考,涉及到党的生活与社会存在的方方面面。

对于公款吃喝,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社会各界就予以了热切的关注,理论界舆论界也有许多鞭辟入里、振聋发聩的剖析与批评。论者各有自己的视角与见地。有言公款吃喝败坏党和政府形象的,有言增加财政负担的,有言对老百姓生活带来不便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一名八路军老战士,一名在太行山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党的高级干部,李老对公款吃喝的见解独树一帜。

他以为:“公款吃喝与贪污无异。”他写于1995年的一篇文章,题目就是这几个字。他说:“贪污是把人民的血汗钱装在自己口袋里,公款吃喝是把人民的血汗吃到自己肚子里,有什么区别?”他进一步分析到:“两者似乎也还有些区别。贪污总有些偷偷摸摸,公款吃喝一般是大摇大摆。从这个意义说(也仅仅从这个意义说),公款吃喝更加可恶。”“如果说贪污犯行同溜门撬锁的小偷,公款吃喝者无异于明火执仗的强盗,后者是太放肆了。”把公款吃喝问题说得如此透,将其严重性与危害性剖析得如此深的,我以为李老可数第一。虽然他不以杂文见长,他汗牛充栋的著作中杂文随笔只是极小的部分,虽然他没有杂文家的头衔,但以他坚定的党性,渊博的学识,高深的修养,一眼便能看到问题的要害,一语可以破的。

关于扼制权钱交易,抵制拜金主义,惩治腐败,是李老随笔的一个重要主题。

从王宝森的问题,李老引出了任人唯亲、用人失察、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他对一位老将军的话表示共鸣:

“北京市出了王宝森这样的党的败类,我想不明白,组织上是怎么考察他的?”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李老在《从一位老将军的困惑想到的》一文中沉痛指出:“……某些腐败的现象的蔓延、发展,其严重程度也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所没有的。贵州‘第一夫人’恶贯满盈,伏法刑场;北京市副市长王宝森畏罪自毙,死有余辜。这是已经发现的大慝。加上正在审理和尚未挖出的腐败分子,肯定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数目。”李老的此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发的,读者可以闭目静思一下,这些年文件里报刊中电视上披露的腐败案件该有多少。继王宝森之后,又有陈希同、成克杰、胡长清、李继周、田凤山、李真等等等等一大批高官中官小官落入法网,数以百计?数以千计?数以万计?不用统计,大家的心里都有数。这从一个角度证明,李老之言不是无中生有、随意夸大、危言耸听,李老的解剖刀切到了社会的病灶上,刀刀见血。李老尖锐地指出:“当前数量最多、危害最大、群众痛心疾首的是权钱交易。权力一方可以说都是干部,于是有人气愤地说:最大的腐败是用人的腐败,这种说法被一些人认为尖锐性大于科学性。我的看法,如果是指有人强令组织错用坏人,给国家、人民造成严重的损害,不能说这话没有一点道理。”

李老在好几篇文章中都提到了干部提拔的“一俊遮百丑”问题。在《从禹作敏罪案说开去》中,李老认为,禹作敏之所以获罪二十年徒刑,并不是一夜间变坏的,而是此前“从工作到生活,毛病都相当多”。禹之所以从一个有许多毛病的“全国优秀企业家”沦落为囚徒,除了自身的原因,还有某些领导只看他“俊”的一面,漠视以至掩饰他“丑”的一面与多面的问题。李老发问:“我这个消息闭塞的人都能从个别同志口中听到禹作敏的某些事情,与他有关的一些领导掌握的情况肯定大量、真切得多,为什么不及时对他提醒、教育、帮助呢?”究其原因,是“一俊遮百丑”———只要你有一件事情特别是一件重要事情做得不错,在别的事情上出了即使相当多的纰漏都不算什么。